《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临安邸建筑的空间布局和修建特点。
3.通过对临安邸的观察与反思,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二. 教学内容1.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3.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4.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三. 教学重点1.掌握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了解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
3.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四. 教学方法1.项目导向学习法2.案例学习法3.分组研究法4.思维导图法5.视频教学法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大屏幕或PPT展示景区的图片,展开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围绕景区的自由话题讨论。
2.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慢慢将话题引向正题,引出今日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讲解1.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宋代官方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以及临安邸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
2.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法,引导学生对临安邸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其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3.通过案例学习法,展示设计在项目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研究1.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临安邸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进行研究和讨论。
2.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临安邸的建筑特色进行梳理和总结。
3.教师通过分组研究法,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共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
第四步:总结1.教师通过总结,梳理、归纳今日学习的重点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展示他们对临安邸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步:检验1.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和反馈。
2.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今日学习的掌握程度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
1.版权开放的文献、照片及图片等素材资源2.宣传片、短片、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七. 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古诗与教学设计古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教学设计,并提供适合的格式来书写。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提升语文素养。
课时一:导入与预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习,与《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相关的知识。
2. 彩蛋任务:学生自主阅读《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并思考与大自然相关的形容词和动词。
课时二:诗歌品味与背诵(30分钟)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语调、节奏和抑扬顿挫。
2. 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结合诗句情境进行诗歌演绎,加强语感的培养。
3. 学生学习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逐句模仿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
课时三:理解与赏析(3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与描写。
2. 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分析,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并找出诗歌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理解古诗的内涵,并用简短语言概括诗歌的主旨。
课时四:创作与拓展(35分钟)1. 学生逐句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感知古人的情感和情怀。
2. 学生以《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蓝本,自由创作与诗歌相关的段落,表达对大自然美的感悟。
3.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的欣赏和评价。
课时五:诗歌呈现与总结(20分钟)1. 学生按诗歌章节的顺序,逐首背诵《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将其与原诗进行对比、参照,讨论创作体现出的美感和差异。
3.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在古诗学习中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11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还能够培养语感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杭州西湖图片)知道这是哪儿吗?能用诗句来说说西湖的美吗?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
它的题目是——2.板题:题临安邸(1)强调“邸”的写法(2)理解题意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指名读诗,找出描写西湖景美的句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读句子,结合图片,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指导美美地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啊!而被陶醉的除了我们,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4.指名回答。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过渡:“汴州”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呢?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1.了解“汴州”(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赏图,谈谈感受。
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曾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过渡:如今的汴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背景资料补充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洞察百姓的生活(1)那些达官贵人们乐得一日是一日,可是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看。
(2)阅读链接: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学生读诗,说一说哪个字触动了你?(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词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首诗分别是杜甫的《绝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临安邸》。
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进行教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但对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对比阅读法:通过对比阅读三首诗,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三首诗《题临安邸》,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三首诗《题临安邸》,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熏”1个生字,会写“熏、杭”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本单元是围绕单元主题——爱国情怀展开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请同学们齐诵。
师:这是陆游的临终绝笔,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盼望的是哪一天?(“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那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么王师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呢?今天我们将在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字:熏范书,放回文中再读诗(自由读、指名)。
作者介绍。
诗题:师: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诗题:题临安邸。
借助注释帮助你理解,说说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旅店墙壁上的诗。
)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题壁诗,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生背)由于古代印刷能力有限,这样写在墙面上的诗歌,大大的提高了诗歌的阅读量,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是一种非常好的“发表”方式。
师:我在小时候读这首诗,总觉得它带有一种轻柔、恬淡的气息,所以格外喜欢它。
而且它描绘的地点也很美,在哪里?(杭州)是啊,杭州是个好地方,被称为人间天堂。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说,何人赏解西湖好,佳景无时。
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令你看到了怎样的杭州、听到了怎样的杭州,触摸到了怎样的杭州呢?(再读,回答)生:从山外青山楼外楼,看什么样的景色?(山外还有山:绿(读出青翠)层层叠叠、隐隐约约(读出朦胧);多么秀丽的景色(读出秀丽)!楼外还有楼:亭台楼阁,鳞次栉比。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临安邸》。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3. 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2.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精选的西湖美景图片或短视频,每一幅画面都展现西湖的恬静与韵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样的视觉盛宴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穿插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画面。
例如,可以提到当时的南宋王朝、中原的沦陷以及统治者们的寻欢作乐,这些背景信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打下基础。
2. 提问互动,引导思考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了吗?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林升为何要写下《题临安邸》这首诗呢?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
3. 引出课题,明确目标在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充满历史韵味和民族情感的诗歌——《题临安邸》。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了解作者林升的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通过描绘临安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难点:感悟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诗中的深远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临安这个美丽的城市,为学习《题临安邸》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让学生 multiple reading,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临安美景。
3. 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忧虑之情。
4. 感悟诗情让学生谈论自己从诗中感受到的情感,引导他们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5. 背诵古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古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七、作业设计1. 抄写《题临安邸》并背诵。
2.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诗中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题临安邸》的意境美和诗人的忧虑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通过合作探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作业设计上,既有抄写和背诵,又有谈论自己对诗中意境和诗人情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
(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
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6.师: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为自己享乐)
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
说些什么?
(1)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2)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配乐)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