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赏析
小学语文部编版必背古诗文125首含诗词解析——068题临安邸

068《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邸:旅店。
(2)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3)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4)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5)直:简直。
(6)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北宋的首都。
译文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博文小故事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当时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
梁,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首诗构思巧妙,用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至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作者简介
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今苍南县)人。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古诗《题临安邸》(作者林升)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题临安邸林升[宋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标签讽刺、写景、生活、地名、古诗三百首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题临安邸体裁:诗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名字:林升年代:宋代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原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全文与赏析

《题临安邸》全文与赏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这首诗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们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丑恶行径,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愤怒谴责。
诗的开篇“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
山峦叠嶂,楼阁林立,展现出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紧承上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对这种无休止的歌舞升平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西湖边轻歌曼舞,寻欢作乐,这种奢靡的生活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诗人的愤怒和不满溢于言表。
“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指当时社会上弥漫着的那种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风气。
这种风气就像一阵暖风,把人们熏得陶醉其中,丧失了清醒的头脑和奋发的精神。
“游人”在这里并非指一般的游客,而是特指那些苟且偷安、沉迷于享乐的南宋统治者们。
他们在这温柔乡中沉醉,完全忘记了国破家亡的耻辱和百姓的苦难。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愤怒情感的集中爆发。
杭州本是南宋的临时都城,而汴州则是北宋的都城。
北宋灭亡后,汴京沦陷,然而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仿佛忘记了国土的沦丧和民族的耻辱。
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南宋统治者们的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漠视。
整首诗构思巧妙,措辞辛辣。
诗人没有直接陈述对统治者的批判,而是通过对临安城繁华表象的描绘,以及对统治者们奢靡生活的刻画,以委婉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语言通俗,却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警示意义。
从历史背景来看,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而南宋统治者们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只求苟且偷安。
古诗解析: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题:写。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邸:旅店。
休:暂停、停止、罢休。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题临安邸》的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的原文及翻译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翻译和赏析:
一、翻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二、赏析:
1.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了杭州的美好春景,
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2.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题临安邸》赏析

《题临安邸》赏析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表达了当时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
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题临安邸》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题临安邸》原文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题临安邸》原文翻译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题临安邸》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
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
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