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人物传记
中考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

丹山中学文言文专题人物传记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
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1.解释加点词语(1)欧阳晔治.鄂州(_______)(2)狱.久不决(_______)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答案】1.(1)治理,管理(2)案件2.公曰 / 杀人者 / 汝也!【解析】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
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
”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
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从先主就刘表。
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①先主:指刘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天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中考课外文言文(传记类)做题技巧

c. 于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没有标志词语: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 动)
5、固定句式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 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
基本形式:“……者,……也”“……
者,……”“……,… …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 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课文中的例句: (1)“…,…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5)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 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翻译句子
题型二:句子翻译
●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做到:信、达、雅。
“信”——准确 “达”——流畅 “雅”——优美
“人物传记”全篇思路: ①开头: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
天赋、 性格、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 除、)
②主体: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升、调情 况,主要事迹,取得的政绩。
名利的态度: 孝敬父母、直率豪爽、机智聪颖、 坚毅执着、勤奋好学、放任不羁、 嫉恶如仇、乐善好施、拾金不昧 淡泊钱财、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五)——人物传记类阅读

文言文阅读二轮复习专项(五)传记类文本阅读及解题策略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分类:自传,他传,评传等。
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
选文主人公(传主)多为正面形象,颂扬他优良品行,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有的文后有注释。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多贴近教材。
四. 阅读及解题技巧:三次审读,完成解题。
(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
弄清其人其事,先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
读的速度要快一些。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还应注意看选文的标题,看注释,看出处,看试题,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这些项目往往会为解题提供一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
对全文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找出要解答的字、词、句、段所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三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在解答客观题时,对文言实、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在解答内容概括题时要注意准确把握内容,内容概括题可能是: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
文言文人物传记专题

文言文人物传记专题一.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尝:____(2)有一老父,衣褐衣:____(3)良因怪之因: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②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3.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
二.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自为诸生,已工诗歌。
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而祯卿以貌寝不与。
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
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
癯(qú)):瘦。
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 向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B. 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C. 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 与李梦阳、何景明游./又患无项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E. 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补习人物传记篇2016-2017年中考试题(学生)

凹凸个性教育文言文补习人物传记篇姓名:五、人物传记篇课内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等。
课外篇:(一)关羽传( 14 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xi è)人也,流亡奔涿 [zhu ō]郡。
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整天,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前锋击之。
羽看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 ?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行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医曰: ?矢镞 [z ú]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而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浪,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如。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修改)1.以下句中的 ?以?与?卿试以情问之 ?中的 ?以?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扶苏以数谏故B.策之不以其道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何不试之以足2.以下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关羽与刘备关系亲近,同床共寝,亲如兄弟。
在人多众广的场合,成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从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B. 袁绍差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攻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前锋迎击颜良。
关羽远远看见了颜良的旌旗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C.曹操钦佩关羽的为人,甚是厚遇关羽。
关羽也希望久留于曹操处以报恩曹公的知遇之恩。
不过想到与刘备兄弟情深,不可以背弃兄弟,因此最后决定走开。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篇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篇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注)①镞:箭头。
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2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广亦竟射杀之(_______)②广之将兵(_______)2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刘庭式娶盲女齐人刘庭式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成约而未纳币也。
后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吴曾《能改斋漫录》(乙)朝士刘庭式,本田家。
邻舍翁甚贫,有一女,约与庭式为婚。
后契阔①数年,庭式读书登科,归乡闾。
访邻翁,而邻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
庭式使人申②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庭式坚不可:“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
……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契阔:离合,聚散,偏指离散。
②申:陈述,说明,这里是“重新提出”的意思。
23.阅读两文,写出(甲)(乙)两文中意思相近的句子并标出词语。
甲乙后庭式及第(1)(2)女因病双瞽(3)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24.用原文填空。
刘庭式“卒娶盲女”的原因可用“(1)________和(2)_________”两个短语来概括。
25.“纳“和“娶”都有把女子接来成亲的意思。
结合古代“娶妻纳妾”的说法,分析(甲)文画线句中当事人说话和行动时的心理。
26.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苏子瞻爱其义”,结合两篇文章,阐述刘庭式的“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进、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
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
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进兄弟饮食而已。
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
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
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②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
”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
”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昭以王进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又移金③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④。
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
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注]①玠,南宋淳祐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②漫,抹掉。
③金,金州;后文“沔"、“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
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B.所在以礼遣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甲】晏子使楚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 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 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 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 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治国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劝喻篇 《出师表》《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物传记《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
常考内容
战争类: 1、取胜的原因 2、人物形象 3、战争性质4、写作内容 山水类: 1、表达方式2、写作手法3、表达情感4、写作内容 治国类: 1、治国的道理 2、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3、写作手法4、写
文言文比较阅读之 人物传记
复习目标:
1、熟悉、掌握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常 见题型、考查点。
2、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 运用。
什么是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
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 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 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 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
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筛选关键词句。
常见题型小结:
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题型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题型4——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基本策略: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实战演练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 选材范围
言志篇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
战争篇 《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篇 《论语十二则》《孙权劝学》
山水篇 《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 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策略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 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甲】《古文二则<四知>》【乙】《左传·襄公十五 年》 22.【甲】【乙】两段选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 么共同点?(2分)
常见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策略: 概括事件知个性;
品味描写显性情。
【甲】《爱莲说》【乙】《夏日赏荷》 14.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 析。(4分)
•1
•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
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
句回答。)
(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人物传记类比较点: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 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延伸
作内容 劝喻类: 1、劝喻方式 2、说话风格3、劝说内容 4、劝说效果 人物传记类: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
延伸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
(一)解释字词(重点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二)翻译句子
翻译方法 增 删 留 换 调 补 应对策略 1、以直译为主。 2、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关 键字词的意义。 3、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4、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常见题型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常用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点面结 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结合、烘 托、渲染、铺垫、托物寓意等。
【甲】《唐雎不辱使命》【乙】《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唐雎最终不辱使命,邹忌劝谏得以成功,请结 合选段分别说出他们成功的原因。(2分)
常见题型4——比较内容异同
(三)文本理解
要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 词句,从中筛选出题干要找的信息。
(四)比较探究
联系上下文段,解读句意,相互比对 ,找出对应点。
常见题型及 应对策略
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 【甲】《陋室铭》【乙】《爱莲说》
14.甲段作者以陋室明志,乙段作者以莲花自喻,两段 选文作者在表达志趣方面有什么共同点?(2分)
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 “天性,天 良”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 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 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
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 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 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 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 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 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 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 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 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 客可以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