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合集下载

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

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

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而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八个基本要素。

这八大要素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逻辑学和宗教学。

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全面思考。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本质。

本体论主要关心的问题包括: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本体论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它为其他哲学要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认识论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认识论关注的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它研究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认识对象的特点和限制,在认识活动中如何建立知识和真理。

认识论对于认识的性质和范围进行研究,探讨人类认识活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认识的规律。

然后,伦理学是哲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和价值。

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人的行为如何评价?何为善,何为恶?伦理学试图揭示人类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人类行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的价值和行为的规律。

政治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关注的是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

政治学研究的问题包括:政治权力如何产生?何为正当政权?政治学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和产生的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的本质和存在的真相。

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挑战和问题,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哲学的八大要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更明确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更科学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哲学的八大要素不仅是一种学术体系,更是为人们指明前进方向、开拓视野、启迪心灵的智慧之路。

希望广大学者和爱好者能够深入研究这八大要素,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

哲学中的认识论原理在哲学领域中,认识论是一门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以及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

认识论的原理是哲学中的重要基石,它为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指导。

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认识论的两大基本派别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获取真理。

而理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源于理性,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这两种观点在认识论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形成的。

这种观点强调观察和实证,并将科学方法视为获取真理的最有效途径。

例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经验,而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也只是基于经验的一种规律性推断。

理性主义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源于理性和思考。

根据理性主义的观点,人类的理性和思考能力是获取真理的基础,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超越感官经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

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来自于感官经验,还包括理性的先验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

二、主观与客观认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主观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和经验,而客观是指外界的客观存在和事物的本质。

认识论探讨了人类主观认识如何与客观世界相联系,以及人类认识是否能够达到客观真理。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方面,主观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条件和经验的限制,很难完全达到客观真理。

另一方面,客观的存在和本质独立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它们存在于外界,不受个体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因此,人类的认识活动是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进行的,通过主观的认识来逼近客观的真理。

三、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认识论还探讨了人类认识的限制和可能性。

人类的认识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包括感官的局限性、个体的主观条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在认识论中,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派别,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人们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进行不断的相互作用,从而逐渐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阶级斗争等因素对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强调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作用、辩证统一而形成的。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感受而形成的,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而形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二者的统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解释上。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对认识的影响,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统一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对认识的影响,为认识的社会性提供了深刻的解释;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两者的结合,既强调了认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又强调了认识的辩证性和发展性,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认识论既可以归为历史唯物主义,又可以归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认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社会条件和阶级关系的制约;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哲学的五大范畴口诀

哲学的五大范畴口诀

哲学的五大范畴口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包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思考。

在哲学的研究中,有五大范畴是其核心内容,它们分别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

下面将通过口诀的形式为大家介绍这五大范畴的主要内容。

形而上学,研究本原探究存在,超出感知实体与属性,本体问题时间空间,一切皆因认识论,关乎认知经验与理性,知识源直觉与演绎,推理方真理标准,求证强伦理学,道德哲学行为规范,善恶论人性本善,还是恶?价值取向,决其伦政治哲学,关于治理权力宗教,伦理实践自由平等,社会追求权力分配,公正权美学,审美力道审美对象,情感达形式内容,美丑劣艺术作品,思想舞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起源和基础,探究着真理和存在的本质。

认识论则是研究认识和知识的来源与基础,探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伦理学讨论人类行为的价值和规范,探究人类如何应对道德问题。

政治哲学则研究政治权力和社会制度,追问政治的本质和目的。

美学则关注艺术和审美的本质,探究美和艺术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这五大范畴的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核心内容,探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意义,也能更好地反思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结晶,带领我们探索世界的奥秘和生命的意义。

愿我们能够在哲学的智慧中不断成长和探索,发现更多关于人类思维和存在的真理。

第二篇示例: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范畴和概念。

在哲学的学习中,有五大范畴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它们分别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哲学。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份关于【哲学的五大范畴口诀】,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探讨的是超越经验的世界,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原因。

它涉及宇宙的本质、实在的本原和存在的规律。

形而上学的重点是探讨“到底存在什么”,通过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来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和思维的过程,探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限制。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

认识论的高三知识点认识论是哲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起源、方法和限度等问题。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对认识论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高三阶段需要了解的认识论知识点。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基于感觉和思维能力,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人们通过感觉直接接触外部世界,通过思维对感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从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二、认识的来源1. 感觉与经验:感觉是人们直接与外界物体接触所产生的主观心理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而经验是人们在感觉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感觉和印象形成的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感知。

2. 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的一种认识形式。

它是人们对感性认识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抽象的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1. 感性认识方法:感性认识是基于感觉、经验和直接感知的认识方法,它通过感觉和直接感知来获取对事物的初步认识。

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听觉、嗅觉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

2. 理性认识方法:理性认识是基于思考、推理和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认识方法,它通过思维来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例如,通过逻辑推理和概念的形成,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解答。

四、认识的限度1.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局部性等特点,但它也存在着误差和偏差的可能。

感性认识只能获得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直接感觉,往往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 理性认识的局限性:理性认识虽然能够超越感性认识,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

理性认识受限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能力,无法对一些复杂的问题给出确切的答案。

五、认识论的意义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对于我们正确获取和运用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指导学习方法:了解认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认识的本质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方式。

关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种不同的理论。

那么,究竟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更符合认识论的本质呢?我们需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认识的发展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辩证法的运用,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通过不断地辩证运动,人的认识能够逐渐深入和发展。

从这两种观点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更符合认识论的本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认识论的核心问题相契合。

认识论正是要研究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而历史唯物主义恰好从历史的角度来解释了这个问题。

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一致的。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更加科学和客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意味着人的认识不是主观主义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的。

这种科学和客观的认识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的本质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也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人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维度来分析和研究人的认识。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我们今后的认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认识论旨在研究人的认识的本质和方式,而历史唯物主义更符合认识论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认识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高中政治必修4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认识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认识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世界。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辩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认识。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和过程认识的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的工具和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

2.分析和综合。

认识一个事物时,需要将其进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统一。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四、真理的判断和反思真理是认识的目标,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判断真理时,我们要进行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为依据。

2.辩证思维。

在判断真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

3.批判精神。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应该持有批判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

《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基石》哲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如同璀璨星空中最神秘的星座,吸引着无数智者的目光。

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宛如一座巍峨的基石,支撑着认识论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想象一下,当我们清晨醒来,睁开双眼看到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这一切的感知都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给予我们的。

唯物主义者会坚定地认为,这些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

而唯心主义者可能会认为,这一切的感知和存在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意识去感知,那么这一切都将不存在。

再来思考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如果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可知论;反之,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终究能够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洞悉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不可知论者则对人类的认识能力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世界是如此复杂和神秘,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其真相。

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成为认识论的基石,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和方法。

对于唯物主义者来说,他们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出发,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去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

比如,科学家们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从而不断推动着物理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
哲学的主线,是哲人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及其教人如何认识世界。

不论其认识源于客观,还是源于主观;不论其认识能否反映客观实际,也不论其认识能否指导客观实践;一切认识总是以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的认识方法为核心。

认识论是哲学的基本内涵。

不论何种哲学理论,包括唯物论、唯心论、宗教神学、本体论、存在论,也包括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等,都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不管是“观”,还是“论”,都是人的认识问题。

人的认识,是不能与他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环境相脱离的,人的认识必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和自然环境相统一、和劳动过程相统一。

哲学认识论的功能,不仅仅是笼统地告诉人们如何认知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懂得如何科学地认识现实的人和自然界、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而使人们释疑解惑而走出认知的现实的困境。

当然,认识不等于认识论。

但为什么说认识论是哲学的根本呢?
首先,人的意识思维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人的主观思维原于客观实际(实践)并反映(认识)客观实际;思想(认识)见于行动(实践);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再认识),指导实际工作或社会行动(再实践);形成知识或理论(深化认识),运用到改造自然和社会(强力实践),……。

这个认识过程可以是一个阶段性的,也可以是多个阶段性的,或者是不可穷尽的认识不完全过程。

这个认识过程,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哲人;不能概括出哲理论者,可谓之学人。

哲人,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是认识论者。

所谓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其哲理论的来源及其反映的不同就是了,核心都是一种哲理论的认识论问题而已。

第二、人的观点或行为一定是受人的认识所左右的。

人对事物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

同时,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具有反作用,实践行为不断修正人对事物的认识。

人的行为改变着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变化又推进着人的认识的变化,两者是紧密地相互关联的。

第三,知识是行为的概括,行为是知识的反映。

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受制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

这种认知程度,来自个人对知识的累加。

知识的累加,有个人直接的感受记忆与行为经验的总结;有个人间接的学习积累与信息领受。

个人知识积累,包括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心得体会的深化,以及个人阅历和行为经验的反思总结的概括。

一般地说,有某种知识的人,就有某种行为的理论与方法;或者,人有某一类行为,就说明其有某一类知识。

第四,人的认识总是不完全的,存在着缺陷的。

关于这个观点,毛泽东和索罗斯各有自己的表述。

毛泽东认为,我们的头脑、思想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一个由不完全到更完全、不很明确到更明确、不很深入到更深入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时还要随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⑤(毛文-7-16)索罗斯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的本质的不完备性。

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

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且都成证伪的对象。

认识的不完全性和缺陷性,是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思维常态。

人的思维与事物之间必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无法完全融合的。

我们看事物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和某个侧面,而不能看到事物的全体和实质。

而且,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性和自觉或不自觉的排它性。

人对某一事物认知的时候,会受到这种差异性或排它性的干扰而变得含糊。

差异性,来自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不同属性,对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属性的不同认识是认识差异矛盾的主因。

排它性,来自个人的认知偏见或知识的局限性,认知偏见是人的主观片面性的主要表现,知识的局限性造成了人的行为局限性,由于人各自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社会实践以及在头脑中所贮存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不同,使人们看问题时各自得出了不相同的看法。

现实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时,纯粹不带有个人的丝毫主观性意见的人,是没有的。

由于事物及其内部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人的认识存在着缺陷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为此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既知己,亦知彼,知多点,识多点,看透点,拿准点,尽其所能地使主观认识合乎客观实际,并能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然而人的认识,多数情况下是相信自己的直观直觉的,看到事物的侧面或认得事物的表象或遇到道听途说,就发表意见或采取行动,是人们常有的事。

第五,人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部,包括人自身。

宇宙广褒无垠,自然界物象无穷,人类乃其中的一员,人的认识永无尽期,大如宇宙和自然界是如此,小如人自身亦是如此。

以人
为例,人能思维,但思维(意识)不光是人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有,因为一些动物也是可以有记忆意识的。

然而人不仅有记忆意识,还有思想意识。

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在于人脑运动能够生产思想意识,形成人独有的自觉的主观能动性,并由此来指导人的行为。

人脑的思想意识阶段就是人的思维运动进入了认识阶段。

这个认识阶段的功能,就是加工制造思想并产生自觉的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自觉主观能动性,可以指导人的实践,进而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并能深化认识。

但是,人能够认识人自身及其生命运动的全部吗?人的自身及其生命运动分为有形的身体性命与无形的精神意识两大部分。

特别是对人脑细胞的思维运动能够知道多少?对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情志又能够认识多少?即使是有些领域被人认识到了,但人是不能通过思维去达到控制和指挥自身的人脑和体内的脏器及其细胞的运动变化的。

人的认识只能永无止境地求索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却不能尽如人意地知道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部。

第六,哲学就是认识论,是关于认识领域的学问。

这是不逾的事实。

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只是不同的“认识本原”理论罢了。

只有认识论,才能把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学科联系起来,才能使哲学走上科学的道路。

为什么在自然科学和其他一些学科,如数学,基本上已很少发生争论的时候,唯独只有哲学,仍然不休止地在进行着争辩呢?基本原因是不能正面回答“哲学是认识论”的问题。

对同一事物的见解,哲学也会因所谓唯物与唯心、物质与精神、人与神的争论,而不能够达成统一的认识。

这在哲学家们之间是这样,在宗教信仰和迷信者之间亦是这样。

可想而知,它给人类的认识领域所带来的是何等的混乱。

人类思维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观念上,在哲学理论上所得到的认知和见解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各自都坚持了自己的认识论观念。

无论哲学家们怎么用自己的观念价值吵了几千年的架,也无论他们仅仅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释世界的概念论,这都不足于说明哲学不能像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那样有一个发展的认识积累过程。

事实上,哲学和自然科学在认识方法论上是具有共性的,不能说自然科学揭示的具体事物的定律、定理等规定性理论是与哲学关于认识论的普遍性规律完全无关的,比如哲学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在自然科学的科学研究中受到普遍应用的。

哲学界有一派认为哲学是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对话,那当然是一种无需反证、无需量化、无需累积的认识论了。

我们希望能坚持哲学的科学品格,但要确立它的科学品格,就需要对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作出科学的界定。

然而哲人们各说各的,谁来界定?有人界定了,却是众哲不服。

比如,“信仰”之类、“理念”之类的东西,属不属于哲学呢?有的认为,此类东西如果属于哲学,那么哲学就与科学不沾边了。

迄至今日,世界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形式与内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更无什么规定的东西。

这完全是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实质上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应该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如果人类认识的主观性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哲学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哲学自身的认识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