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解读

合集下载

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的策略探究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绿色,热爱大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园林景观的设计发展。

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问题伴随着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化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园林景观风貌,园林景观设计面临着生态与文化双重考验。

作为设计者要从多方面探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摸索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造就适合于我国国情下的园林景观。

一、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地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导致效果不伦不类,与其所在地域没有任何联系,反而会适得其反。

例如:大草坪泛滥,原因除了流行风气外,还有设计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

虽然大量种植草坪可以在短期内尽快见绿,提高视觉效果,但草坪多了,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修剪、浇水、除草、打药,既费工又浪费了资金,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浪费。

乔木、灌木、草坪传统模式,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模仿,造成城市园林建设的绿量与环境建设中景观质量的不成比例。

2规划理念与方案设计缺乏连贯性,设计理念不能在作品中得到切实反映。

部分较为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在方案的初期有其独特的规划理念,但进行到方案设计阶段之时,与理念定位、方案构想等等完全脱离,景观效果不甚理想。

3景观设计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没有发展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城市园林绿化中,科学的植物种植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需要、场地功能需要和视觉景观需求以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

而现实的园林规划与植物造景中,在进行景观效果的预见时常常将生长在很好条件下的植物作为理想的造景效果标准,却没有考虑到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小气候、干扰等对植物本身的影响,因而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致使其造景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策略

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策略1、形式要素的人性化(1)尺寸。

为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需要合理控制空间尺度。

在设施设置上,要与人体尺度和人的行为习惯相符,便于人们的活动,并感受到舒适。

以座椅为例,要根据人体结构设计其高度与宽度,这样人在坐的时候才更加舒适,并获得放松。

(2)造型。

造型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需要利用造型将设计的特性与本质明确下来,让其变得具体。

以西安园林为例,就非常注重对民风民俗的挖掘,如关中花馍、民间刺绣、户县农民画、鼓乐、剪纸、雕塑以及书法等,提炼出其中的有利元素,并和园林景观中小品的色彩、造型以及功能等融为一体,设计了有西安特色的园林景观。

(3)在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中,要将色彩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可以增强表现特征与感情色彩,能够产生较强的精神影响。

2、景观环境功能的人性化第一,情感设计。

园林景观的情感功能通常表现在人文因素上,应发扬传统文化,掌握各种文化的特征与差异。

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同时,还应关注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再其使用设施的过程中,可以消除心理障碍,既安全又舒适,也非常便捷。

第二,个性化设计。

要充分结合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人们在年龄层次、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在活动时间与内容上的不同,如儿童游玩、市民表演和老年人晨练等。

要将一些自然因素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丰富植物种类,确保人们在园林中,可以开阔视野,同时空间层次也要多,富于变化。

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将乔木、灌木、花草等进行合理搭配,提高其利用率,布置过程中注重高低有序、疏密有致,确保将每种植物的生态效益都发挥出来,让园林空气得到净化,并与光合作用保持协调。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绿色发挥着衬托的功能,在整体点缀上,一般选择红色、黄色等色彩,让园林布景动静结合,让人心旷神怡。

4、道路设计的人性化园林中道路设计也非常重要,通过对道路的人性化设计,有助于人们更好的欣赏风景。

在道路景观设计时,要注重其疏导人流量和分隔空间等功能,能够对人们的观景节奏进行有效控制。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

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园林景观设计6大生态性策略如下:一、以当地资源作为设计基础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自然资源与条件作为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凸显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附近自然资源的保护,将绿色空间与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改善作用发挥最大。

此外,在上述基础上加大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挥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出一个生态宜居环境,构建出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依存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维持物种多样化物种多样化是自然环境较为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当今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

园林物种多样化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当中,物种间是呈现一种互补状态,而非竞争的态势。

所以物种多样化直接反映着园林景观生态水平的高低,并且直接影响着本群落的稳定。

此外,物种系统化与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生态系统抵抗能力,减少大面积物种灾害发生率。

所以,景观设计过程中应以维持物种多样化为要素,并尽量选择和园林植被结构较为相近的生物群落。

三、合理增加绿量绿量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是一项必不可少之元素,亦是绿地生态功能的基本保障。

合理增加绿量首先应选择适应性强、光合效率高以及叶面积指数高的植被。

其次,应根据植物类别以及其在生态位、空间、时间上的不同来合理搭配植被,以构成一个层次鲜明、搭配合理、植被优势互补的综合生态群落。

该群落不但对绿地功能、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而且还能有效使用园林空间,提升园林利用率,大大增加绿量,让绿地在局限条件下将其景观与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科学规划设计第一、需对园林建设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并对土地利用适宜性与生态敏感性进行科学评估。

第二、对设计与规划区域中人类活动以及生物、物理元素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

第三、制订合理生态资源保护性建设规划,对园林建设生态性目标、行动纲领以及指标体系进行明确。

第四、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参与到园林景观规划的决策过程中,广泛征集相关人员的意见,并将优秀的建议加入到规划方案当中,以提高规划的成功率与实效性。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摘要:从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解读,为园林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宽泛的思想平台,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介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园林景观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

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

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

”[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

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

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

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

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

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

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一、引言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园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创造出美丽宜人、绿意盎然的景观环境。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起到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的作用,使人们在园区内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

本文将从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要素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1. 生态原则: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水源和土壤等要素,营造出自然生态系统,促进气候调节、净化空气、保存水源等功能的发挥。

2. 功能原则: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

在园区内设置适宜的步行道、广场、休息区等设施,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艺术原则: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应追求美学效果。

通过选择适宜的植物、构建独特的景观元素,打造出富有创意和艺术感的景观效果,让人们在园区内获得美的享受。

4. 可持续性原则: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应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选择植物和材料时,应考虑其生长和使用的周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材料,提高园区的可持续性。

三、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要素1. 植物选择:在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植物是重要的要素之一。

应根据园区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色彩特点和景观效果,使之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2. 水景设计:水景是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要素之一。

可以通过设置喷泉、水池、流水等形式,增加园区的景观效果,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3. 硬景设计: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硬景是指建筑、雕塑和材料等非植物要素。

应根据园区的功能和主题,在园区内设置适宜的建筑和雕塑,使用合适的材料,以丰富园区的景观效果。

4.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配置照明设施,可以增加夜间的景观效果,提升园区的安全性和美感。

四、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实施过程1. 规划阶段:在规划阶段,要对园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

景观园林方案案例分析

景观园林方案案例分析

景观园林方案案例分析在如今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调。

景观园林方案是一种设计方案,用以解决城市绿化的问题。

下面将就几个不同景观园林方案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现代化生态公园这个公园面积较大,景色优美,可供市民放松心情休闲。

公园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以生态为核心,注重绿化、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植被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植物,包括树木、草地、花坛等。

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的身心健康。

案例二:恢复古代建筑的庭院这个庭院设计方案的灵感来自于古代的民居建筑。

设计通过改善建筑布局和亲近自然的手法,使庭院成为一个可以用于小型活动和休闲的空间。

庭院内环境清新,种植了许多花草,并设有假山等风景,让人感到仿佛身处其间。

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方式。

案例三:河流景观带这个景观带设计围绕城市中的河流,以河流和河岸的生态环境为设计核心,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城市景观。

该方案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复杂的工程设计,使河流得到改善和净化。

在景观设计上,采用了各种与水相关的设计元素。

例如:游乐场、野餐区、儿童游乐区等。

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很好地体现了水和自然风景的特色,同时还为市民提供了河岸活动的场所。

案例四:自然风景公园这个公园位于山区,面积较大,公园内有很多山岭和峡谷,提供了许多好玩的活动和自然风景。

公园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风景、山土地貌的特性,运用了大量自然材料,采用灵活多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也注重人的体验感。

公园的设计深入贯彻“自然、开放、欣赏至上”的设计理念。

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是能够让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中,远离尘嚣,充分体验自然景色。

总之,不管是哪种设计方案,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色,它们既能提供绿色的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又能带给市民身心上的愉悦,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浅谈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

浅谈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

浅谈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的重要场所,而园林景观则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是为了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博物馆中的展品和文化内涵。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植物选择和景观元素等方面对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进行浅谈。

首先,设计理念是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的核心。

在设计理念上,应该注重体现博物馆的主题,强调文化、艺术和历史元素的融合。

同时,设计理念还应与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相呼应,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例如,如果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较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选择简约、现代化的风格,营造出清新、简洁的氛围。

如果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较为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可以选择流畅、优雅的风格,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设计理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博物馆园林景观的改造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的空间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空间布局上,应该注重景点的设置和路径的规划,使参观者能够有序、舒适地欣赏景观和展品。

景点的设置应该根据博物馆的主题和特点进行选择,以突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于以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可以设置一些历史场景的模拟,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而路径的规划则应该注重参观者的体验感,设置合适的休息区和观景点,以提供参观者舒适的休息环境和良好的观赏体验。

第三,植物选择是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植物的选择应该注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博物馆的主题。

例如,对于位于南方地区的博物馆,可以选择喜热耐湿的热带植物,如棕榈树和草坪植物,以营造出热带风情和浓郁的绿色氛围。

而对于位于北方地区的博物馆,则可以选择耐寒耐旱的落叶树和草本植物,如榆树和玫瑰花,以使园林景观显得四季如春、生机盎然。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注重美观和宜人性,还应注重植物的搭配和景观效果的相互衬托,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特色。

最后,景观元素的运用是博物馆园林景观改造设计中的关键所在。

浅谈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浅谈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浅谈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园林中的绿化设施、花坛、游步道等等,以及景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的设计。

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来实现更好的设计效果,使设计更加合理、实用、美观。

一、了解环境条件在设计园林景观时,首先要对园林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包括地势、气候、水文等各种环境因素,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目的是使设计更加贴近本地的特点,符合当地的文化习惯。

二、确定设计理念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根据园林的用途和需求,明确设计的理念和主题,从而围绕这个理念来进行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景观的主题性和连贯性,使各个景点之间有机组合成立,使园林具有整体性。

三、规划空间布局园林景观是一种空间艺术,因此空间布局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通过对空间的规划和布局,使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强景观的景深,使整个园林景观充分展现面貌,进一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

四、合理搭配设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性,还要充分考虑景观的利用价值和实用性,在设计中合理地搭配设施来给人带来更好的体验。

如:按照功能和区域等条件,合理安排座椅、垃圾桶、户外灯等设施的位置和布局,使设施可以更好的融入园林景观的整体,提高景观的实用性。

五、选用合适的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色彩和特点。

因此,选用合适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考虑它们的美观性,还要考虑它们的适应性、生长性能和生态功能等,合理搭配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来实现更好的植物效果,提升景观美感。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注重环境条件、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搭配设施、选择适宜的植物等方面,从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更加合理化,实用化和美观化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摘要:从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创作研究时应该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解读,为园林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一个宽泛的思想平台,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介入设计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有的放矢地进行园林景观的创作研究。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space order, dimension expediency, artistic quality of visual effect, ecological feature of environment and containment of the lieu.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problems provides a wide platform for designers toexpress their thinking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which helps them take every detail into consideration to carry out landscape design research.Key words: space; dimension; visual effect; environment; site; landscape从西方所罗门王子瑰丽的神殿到光怪陆离的荷兰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闪烁于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光鲜而璀璨。

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被其修饰的可能,步入当代社会,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以往单一设计视角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笔者以一个更为宽泛的和多样化的视角去探讨园林景观的设计策略,探讨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一)界定景观轴线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

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

”[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

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

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

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

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

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

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

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

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

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

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

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

”[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

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高潮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

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一)弱化人为压力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

”[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

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

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

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

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

(二)遵从场地功能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

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

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

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

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

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

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

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

E.T.霍尔提出了人性交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 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 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 m(较小),2.5~5 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 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 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一)引用自然之美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

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

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

[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

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

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

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

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

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

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

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

(三)意会空间之美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

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

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

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

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

人性之美,纯真、纯善。

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

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