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一、起源与流派

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

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这种实验意在探

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

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

动都是发生在真实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必须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才能体现客观、完整,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

提到“刺激—反应”关系,结构主义意图探究主观心理过程,所谓的“反应”更多靠的是受试者的口头描述,并且一项实验要么只测记忆,要么只测反应时,试图将构成心理的要素一个个“挑出来”分析特性,但在美国这片实用主义盛行的大陆上,自然有人不吃这一套。

3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主义,将心理活动看作在一个“黑箱”里发生的过程,具有主观性和不可测性,用现在的话说——属于“玄学”,“正经的”科学不应该研究这些东西,心理学只应该有一个研究对象——行为。

诸如“内省”这样的研究方法在约翰·华生这样的人看来等同于伪科学,无法检验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应有的客观精神,既不能预测也不能控制,毫无可信度。华生认为一切心理活动都可还原为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这样至少能摆脱“口头报告法”中显而易见的不严谨性——虽然这就和“认知研究”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华生根本没兴趣知道人在“想什么”。

相比之下,行为主义的最知名代表斯金纳,其对“心理活动”的看法就有所缓和。他承认意象、心理事件的存在,但不把它们与行为研究等同起来,并且他认为是刺激引发了心理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指导了行为。同时他也是“强化理论”的创始人,即给出正向刺激,受试被鼓励后就倾向于多做某事;给出负向刺

激,受试被惩罚后就倾向于少做某事。这些大都是他采用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通过老鼠实验得到的结果。

斯金纳也曾抱着实验的态度观察过他育婴箱里的二女儿,但只是记录,并未有什么刻意干预。二女儿始终健康成长,长大后还成为了艺术家,但之前“被观察”的经历被一些好事者谣传为斯金纳虐童——那是他们没见过华生是怎么对待自己两个儿子的。

其他像E·托尔曼这样的行为主义者思想则更开放一些,他认为甚至老鼠也是有诸如“目标”、“期望”这样的心理活动并能指导行为的,因为他训练出的老鼠可不是只会压杠杆讨食,而是会走迷宫——找吃的。

4

以上三种学派事实上并没有回答我们一直想讨论的问题:什么是认知?它们都聚焦于人在环境中作何反应,并未涉及觉知本身。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其一言一行受主观影响极大,而三大学派不约而同地绕开了“主观研究”这一领域,将其还原为可视化的行为反应,对心理现象则以描述、推测居多,并无理论架构。

这时候,又是擅长理论的德国人站了出来。1911年在法兰克福的一次会议上,格式塔心理学被三名德国心理学家正式提出。“格式塔”在德文中有类似“完整构形”的意思,即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形式(或系统),其中的任何元素都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放到整体中才能评价其作用——类似“1+1>2”

的效果,整体不是简单的部分之和,而是各部分重新整合后的结果。

比如,在人的眼中,八条等长短棒呈相同角度首尾相接围成一个规则图形,一般人都会将其知觉为“正八边形”,而不再只是“这儿有八根短棒”,这个例子中,人的知觉将八根短棒按照一个整体图形在头脑中组织了起来。显然,正八边形的特征比“八根短棒”更鲜明,而大脑倾向于理解更加规则、简单、特点鲜明的事物。其它像是将多个单独音符理解为一段旋律也是同样的道理。

将事物作为整体去觉知的这一现象的揭示,说明格式塔这一心理学流派真正触及了人类认知规律的范畴,首次将人的心理经验摆在了正式的位置上,力图揭开这个主客观相互交融的“黑箱”的奥秘。

二、当代扩展

要让认知心理学上升到现代科学的层面,还差一个基础工具,数学,第一个将系统的数学理论应用其中的是达尔文的胞弟高尔顿。此外,在语言和神经学领域也分别有更为系统化的发现促成了在认知方面的科学革命。

1

由于在剑桥大学的竞争压力,高尔顿对研究人的智力差异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己就是个早慧型天才,4岁写诗,5岁理解并背诵苏格兰叙事诗,6岁读《伊利亚特》、《奥德赛》,7岁欣赏《莎士比亚》,并按自己的方式对昆虫和矿物进行博物学分类。

“智力”可以说与“认知”直接相关了,高尔顿既力求科学测量智力,又通

过自创统计分析法,对测量结果进行数学检验,试图解释智力有多少源自遗传,又有多少是后天习得。

有了数学这一强大工具,认知研究的领域得到显著扩展,也无需总去“刺激”受试者,只要让他们在平静状态下填写问卷就可以了。在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原因的情况下,自高尔顿的工作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学和心理统计学,从相关性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诸多认知规律,为认知研究提供了可靠抓手,对整个心理学的进步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2

能力可以被测量,能力的局限也可以,我们既关注人能做什么,也关注如何看待自身的认知加工局限,这对改善工作与生活都有指导意义。人的大部分深度认知都要有语言介入,人对语言的认知过程就包含了先天能力与后天局限,这一点在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上至今尚有争论。

语言结构是如何在婴儿期形成的?为什么只靠有限的模仿就能派生出无数新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这更多是天赋,但这种天赋为什么长大之后用在学外语上就不那么灵光了呢?显然环境对语言习得影响巨大,而乔姆斯基的观点是,人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总体共同的认知,其中包含了事物间的常见关系,由这些关系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合理的”句法结构去描述周遭和表达内心。

在乔姆斯基看来,人与人、人与物间的互动模式放到全世界都差不多,因此用以表述的语言应该有一个底层范式,只不过有“参数”上的区别,这就解释了

婴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没有一个是需要从语法学起的,因为语法是“内置”于大脑的。

生成语法学说暗含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模式,将规则纳入了心理表征的范畴,表明语言结构反映认知结构,人们研究内心世界自此多了“语言系统”这一途径,对后续的计算机编译语言也产生了一定启发。然而它并未说明句法规则的认知运作机制,这给他人在理解语言是如何被加工的方面造成了困难,但同时也让该理论变得不好推翻。

3

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唯一能用“科学”替换“心理学”作为名称的学科,其与当前炙手可热的计算机科学乃至AI技术有着广泛联系。科学家倾向于在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二者间进行类比,发现相通的规律,这也吸引了哲学、神经学、人类学、工程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共同创立了以跨学科研究为最鲜明特征的认知科学。此时,对认知课题的关注也回归到其本质:思维与意象的运作原理;信息获取、加工、储存和传递的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表征的。

一门跨学科且与世界发展潮流相对接的学问是最容易与时俱进的,如同心理学本身被称为“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认知科学一头连接着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思想行为模式,一头又连接着技术革命的未来。人们对认知世界理解的深入,正指导着现代文明与心理学间的建设性、创造性融合,也将帮助人类更好认识自

我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

三、研究方法

1.1实验法

实验是最常被采用的认知研究法,它主要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自变量),观察记录实验指标(因变量)的变化情况来揭示某种规律。它的一个要点在于:最大限度屏蔽可能影响被试表现的无关因素与测量干扰。

实验法分为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前者将两组(或以上)被试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中,观察他们面对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后者将一组(或一名)被试置于不同实验条件中,观察其自身面对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有时分组的方式不一定体现客观,因为人有不同性别、种族、年龄或教育背景等条件差异,很可能对实验的有效性产生额外干扰,但如果忽略这些妨碍随机分配的内部偏差,只想得到一个大概结果,这样的实验也可称之为“准实验”。

实验法原本是要找出因果关系,但实际上都是相关关系,100%的纯因果较为少见,一般相关度在80%以上时,人们就基本默认其为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是要分离出那些真正与测量指标有对应关系的因素,然而实验中创设的条件也可能与现实生活经验有出入,被试在这种环境下表现得与其在日常中是否一样,也是实验者要加以注意的。

3.2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就是“悄悄”观察,“自然”不仅指不受实验条件约束,也指被观察者本人的行为是自然发生的,未受观察者影响,唯一的条件是:被观察者不知情。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比实验法更贴近生活,了解真实行为的复杂与丰富性,操作简单、成本低。缺点是缺乏实验控制,不易分离出导致行为或反应的原因或无法证实,因而此法较多应用在搜集案例的方面。此外,观察的结果与结论受观察对象、环境、条件、观察者本人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不易排除,而可能带入其中的个人偏见更是会扭曲观察记录,违背客观的初衷。

3.3 控制观察和访谈法

两者的最大特点对被试的引导,前者是“无意”引导,即限定一个标准化场景,但暗中操纵某些特定条件,在被试不知情的前题下引导其行为,观察其反应;后者是“有意”引导,即面对面向被试问一些有指向性的开放问题,引导被试思考、描述。

在临床访谈法中,观察者要主导问题的设置,把握对方回答的范围,同时照顾被访者情绪,尊重其思考和经验。这和心理咨询的区别在于:访谈以提问和记录为主,咨询以倾听和启发为主。

3.4 内省法

该法也被称为“出声思考”,即口头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它的特点是被试自己组织语言表述心理过程,供观察者记录。这种方法也是冯特一开始就用在心理实验中的,好处是更直观生动、缺点是人都有美化自我的倾向,有意无意忽略自身表现中的错误和不经意之处,从而让自我理想化扭曲内省的结果,使得观察者的记录不够充分、客观。

四、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一词在1962年被提出,指某种基本研究模式与方法论,同时它本身也是帮人理解研究对象的知识框架,具体包含以下几种:

4.1信息加工法

该方法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算机科学的兴起而成为主流范式,研究者将人类认知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之间进行类比,认为人就是多用途的符号操作者,像计算机一样进行符号运算。

信息加工的过程通常以“流程图”的形式出现在各大心理教材上,较其它范式更容易理解,便于讲授和应用,在工程学和传播领域,这种加工流程图式同样适用。

4.2联结主义

信息加工法将认知操作视作CPU式的流程处理,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联结主义学说则将其与人脑的神经网络进行类比,信息则在众多加工单元结成的网络上相互传递。

随着人类对大脑理解的不断深入,神经学开始在认知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相比计算机的线性处理模式,越来越多研究者更倾向从认知的源头—大脑—去重构认知加工模型。由于能同时处理多个信息流程,联结主义也被称为“平行分配加工”(parallel-distributed processing,PDP),意指信息被“并列地”加工。

联结主义认为每个认知单元都处于“待激活”状态,如同大脑里的神经元,来自环境或其它单元的刺激既可以提升也可以抑制相连单元的活跃性,且这种输入都是有权重的。另外,该学说认为知识没有特定的“存储区”,而是存在于单元之间的联结中。当新的联结被强化时,学习便发生了——这完全就是神经元模式的照搬。

我们知道单个神经元并不存储大量信息(同样,一个计算机晶体管也干不了什么),信息必须在神经纤维上传递起来才能被人感知到,符号运算也是信息传导的过程。同时,联结主义比信息加工说能更方便地对个体认知差异做出解释,尽管这一点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

反观目前的计算机编程算法,也越来越多地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进行开发,其中一些就被用于重复和模拟认知科学方面的已有发现和尚待证明的课题,揭示认知加工在大脑中是如何被运作的。

4.3进化论与生态学的方法

我们提到过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但很多可以在瞬间被完成,比如感知

三维物体、理解和生成语言,这些即使是儿童也能轻易做到。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的每一项认知功能都专门用来解决某一领域的生存问题,某些功能必须在瞬间完成,否则原始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认知的运作机制可以追溯到我们的祖先如何应对生存压力,以及人的社会性如何发展等一系列课题,这拓宽了认知科学的研究维度。

生态学方法受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学派影响,认为所有认知活动都会受到文化与具体情境的影响。比如同样是做加减运算,在学校完成习题和在家里做购物计划动用的是不同的心理机制,显然后一种情境中有更多限制条件。

同时,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这就使生态学方法更多从系统整体观察认知活动,注重人的实践经验,而非实验室里的因素分析或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认知心理学的渊源与范式 一、起源与流派 认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而心理指的又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结果以及各种感受,研究上述上述现象规律的学科即为心理学。认知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心理活动,是因为它动用了多种大脑功能,如知觉、注意、回忆、思考、推理、决策……这些认知加工有些是自动化的,有些是刻意的,比如运用知识服务于工作生活显然属于后者。将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再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学术上称为:表征。表征水平的高低往往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认知风格差异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经验论主张“环境影响人”,学习的过程理所应当地塑造了人的智力;柏拉图学派主张的先验论则认为:一些认知机能如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即天赋。我们承认天赋的存在,有些人学东西就是快。当年雷军用一年半时间就修完了大学四年的学分,1992年在中国还没通网的时候他就开始当黑客了,这履历确实不能单用“学习努力”来解释。 我们现在知道,个人素质和后天学习都很重要,但对认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弄清其怎样发挥作用,还是要诉诸科学实践。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实验心理学。 1 威廉·冯特将一种工程师思维应用到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认为心理状态是由类似化学元素那样的“心理元素”以一定结构组合而成。外界刺激作用于这些元素,产生相应的意识经验,再由被试者口头描述这些经验。这种实验意在探

究心理的基本构成,但无力追究原因,或者冯特认为结构本身即原因,他的学生铁钦纳则用“结构主义”来定义这项工作。 以现在的眼光,结构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把心理现象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思辨模式,升级为了一种实证学,为后世无数对心理模型的深度理解打下了科学的实验基础。 2 在大西洋对岸,另一种风格的认知研究也正在被一位叫威廉·詹姆斯的美国人建构起来。他生在一个有文学基因的家庭,兄弟亨利·詹姆斯就是一名作家,而威廉·詹姆斯开创一个心理学流派的方式也很特别:写美文——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大V鼻祖了。 冯特的实验意在找到环境刺激与意识经验的对应关系,詹姆斯则对意识的运作机理更感兴趣。在他看来,意识就像一部机器,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这部机器为了某种目的而去实现某种功能的结果。把心理活动看作一种功能运作,机能主义这一学派便诞生了。 机能主义者的实用性倾向与进化论思想有不少相通之处,像约翰·杜威、爱德华·桑代克都认为心理功能的主要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更好生存。 相较而言,结构主义者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剥离,想得到严格的“刺激—反应”关系,必须排除“干扰项”(即控制变量);机能主义者则恰好相反,任何心理活

最新认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2“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4.( )于1967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艾宾浩斯. B.托尔曼 C.奈瑟尔 D.巴特凯特 5.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6.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7.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前注意阶段()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9.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10.可以证明被试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关键的几何离子就可以迅速而准确的识别物() A模板匹配理论B成分识别理论C特征分析理论D原型匹配理论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 根据知觉的认知理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知觉过程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B.知觉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C.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D.知觉是直接从环境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E.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于选择性注意,正确的说法是 A.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 B.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 C.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仅仅在输入的物理特征水平上操作D.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晚期选择模型 3. 属于日常记忆研究关心对象的课题是 A.短时记忆中材料的编码方式 B.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C.前瞻性记忆 D.自传记忆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心理学学生练习

1.按照特征整合理论(B) A特征登记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特征登记和整合都需要注意D特征登记和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2.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D A事件相关电位测量技术B跨通道启动技术C眼动记录技术D双耳分听技术3.大量研究表明,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语义水平,这方面的证据支持A A过滤器理论B衰减作用理论C晚期选择理论D特征整合理论 4.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 C) A.猫能捉老鼠B.后天晚上开会 C关于如何打网球的知识D.两天前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 5、心理旋转实验的结果表明心理旋转的速度大约为每秒C A.50度 B.60度C。53度D。80度 6、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 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 C 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 7、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时,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A 减法反应时实验 B 开窗实验 C 加法反应时实验 D 扫描实验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种知觉加工叫做:A A 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 9. 根据( C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 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 10、根据Selfridge的观点,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由一些“鬼”来执行某个特定的任务,其中,负责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的是:A A.特征鬼B映像鬼C决策鬼D认知鬼 11、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 A )最先设计出来的实验范式。 A 唐德斯(Donders) B 斯滕伯格Sternberg C 波斯纳Posner D 汉密尔顿(Hammilton) 12.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算子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式策略叫做:C A 逆向工作B简化工作C 手段-目的的分析D 算法 13、双重记忆模型中的双重记忆是指:C A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 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C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14. 双作业任务可以用来研究:A A 工作记忆 B 命题检验 C 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 15.。下面的四种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中,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是(D) A.PET扫描技术B.fMRI技术C.ERP技术D.单细胞记录技术 16、ord将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 A ) A.心理不应期B.负启动C.负启动反转D.返回抑制 17、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D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小专题4: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 概说: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关注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认知不协调理论、说服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 后两者更加关注大众传播对民意的影响,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微观的影响。为深入理解个人的社会认知过程,以及大众传播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先讨论一个在受众的信息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机制——认知基模。 1、什么是认知基模 讨论认知基模之前,先解释一下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研究的是人们如何从社会环境中获取信息,并如何形成推理的过程,包括人们如何对他人或是社会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对他人的判断,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判断。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说明,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 基模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信息处理和传播学研究当中。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理结构、认知结构、认知导引结构。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事物或新信息、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进入一个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基模的特点: ①与生俱来,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③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④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基模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描述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知识对当前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 基模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不同种类的抽象的原型,不以某个具体事例为对象,而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般化和抽象化,即由一些原型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分类体系。我们对某一部分群体的经验或信息越多,这个分类系统就越复杂。 ②具体的典型,这些典型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范例,范例的形象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 基模常常是由原型和典型两种形式同时构成,甚至缠绕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当我们对一个群体不太熟悉的时候,容易用抽象的原型来判断其特征,而当我们对某个群体认识越深入,越会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个个具有差异的具体的个体。 2、基模的种类 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分为5种: ①个人基模:我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一方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人基模可能准确,另一方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基模可能造成我们用陈旧的杨看待他人。 ②自我基模:我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人认识自己不必认识他人容易,心理学家贝姆甚至认为,我们在认识自我方面不比别人享有更多特权,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外在的行为,判断自己真正的意图。 ③角色基模:由社会地位、身份产生的期待; 社会角色是戈夫曼等社会动论者从戏剧中借用的概念。从获得方式上,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填空 1.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塞)尔Neisser出版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2.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并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时序性、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和心理资源分配的观点。 3.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的是以平行加工(并行)的方式进行的。 4.随着外界物理刺激强度的增加,神经系统内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叫频率编码。 5.在差别感觉阈限研究中表明,最小可觉差与刺激强度之比在中等刺激强度时是有意义的。 6.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加工水平,其最高的加工水平是对这个刺激信息的意义进行精细加工或语义加工,即从刺激信息中抽取出意义的过程。 7.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8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听觉代码形式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9 .认知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六个领域的学科组成。 10. 在进行自由回忆训练时,几乎所有的单词都是按种类回忆起来而不是按词表中呈现的顺序来回忆,这种现象叫做词汇类聚现象。 11 .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是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最早提出来的。 12 .言语触接是指字或词汇符号必须转换成语音信息,然后借助于语音信息,才能接触到心理词典中该字或词汇的语义信息,它的词形到词义之间存在着语音的媒介作用。 13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相当于认识。狭义的认知相当于记忆。 14.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范式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加工范式,另一个是联结主义范式。 15.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16.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17.问题解决空间包括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和使问题从一种状态向另

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这篇谈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的关键词是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 摘要:学习理论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是对学习实质、学习规律与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问题的回答。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旨在利用其理论和思想来指导外语教学。 关键词:学习理论;外语教学;认知理论 对于什么是学习理论,目前人们尚未有一致意见。综合对学习理论的已有界定,我们认为,它是指对有机体行为改变的心理机制的概括性解释。不同的心理学派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规律与条件、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等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理论。外语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因此,揭示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概括,探讨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希望能对外语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1.引言 学习理论大体可分为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和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两大理论体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在心理学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并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无论学母语或外语都要教给学生规则,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使用这些规则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斯金纳及其追随者曾试图回答乔姆斯基的批评,但没给人留下有说服力的印象,因此,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 2.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答案:A 1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 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 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顶皮层 D.颞皮层 答案:D 2

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3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什么就是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一种分支.它主要研究人得高级心理过程,主要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等。现代得认知心理学得主流观点就就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把认知氛围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就是已给对输入得信息进行某些操作得过程单元,而反应则就是由这个阶段得操作产生得.认知心理得主要观点有“将人脑瞧作类似计算机得信息加工"以及“强调人脑中已有得知识与知识结构对人得行为与当前得认知活动有决定性得作用"。通过这些观点,衍生出了一些适合认知心理学得主流研究方法—-“反应时研究法”与“计算机模拟与类比”。 我认为核心得五个概念分别就是:记忆,语言,问题,推理,决策。 记忆多模型系统分三种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就是又因视觉与听觉得不同分为图像记忆与声象记忆。如果我们注意这些记忆,我们对这些记忆得印象就会加深,感觉记忆会变为短时记忆。这种注意不一定就是刻意得,可以使您控制加工,也可以就是由于多次见到而自动加工.短时记忆需要某种程度上得激活长时储存得相关信息,短时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变为长时记忆。相关观点与理论:英国心理学家Alan Baddeley得工作记忆理论:我们得即时记忆就是包括很多组成部分得一个系统,在我们完成其她认知任务得时候,这个系统可以短暂地保持与操纵相关得信息,Craik与Lockhart对深度加工提高回忆成绩得原因得分析与她们得加工水平理论:记忆痕迹得持久性就是加工水平得直接函数.一个刺激如果较长时间得呈现在个体面前,就可能得到较高水平得加工.相关实验有:乔治米勒得神奇数字“7”,Atkinson与Shiffrin得模型,.记忆多模型系统得概念可以让我们记忆知识得时候更加清晰得认识到如何科学合理得使用记忆方法,而不就是笨拙得“傻背"。这种理论在外语教学得时候作用极大,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得以有趣得方式理解外语单词得含义,加深她们对外语学习得印象。 关于语言.音素就是口头语言得基本单位,语速就是词义得基本单位。词语形态学就是关于语素得研究,考察得就是我们如何将语素结合成单词。语法就是一个更熟悉与使用更广泛得概念,包括词形学与句法。所以语法研究得就是单词与句子得结构。语义学就是心理语言学中研究单词与句子意义得学科。有一个相关概念就是语义记忆,就是关于世界得有组织得知识。另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语用学,就是关于语言使用中需要遵循得社会规则得知识。相关理论有:乔姆斯基得理论:句子远比我们瞧到或者听到得要复杂,认知功能理论:强调人类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得功能就是与她人交流思想。主要实验发现有:Marcella Ferrari与Paola Palladino指出,如果研究者们使用不同得语言如芬兰语、荷兰语、俄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得时候,可能会识别出不同模式得预测变量。所提到每一种语言得形音一致性都比英语要高。语言相关理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很强,与她人交流得时候,如何让自己得意思被她人真正理解而不被曲解,瞧原声外文剧翻译外文得时候,如何流畅地理解剧情发展等等。 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相关信息,对问题表征进行判定,理解这个问题后,我们就要寻找相应得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本学期关于解决问题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一、理解问题二、问题解决策略三、影响问题解决因素四、创造性。相关理论有:类比方法:即用您以前解决相似问题得方法来帮助您解决一个新得问题。AllenNewell 与Herbert Simon提出得理论,其特征就是强调次级目标,减少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得差异。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得就是知觉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得组织倾向。还有关于创造性得理论:创造性包括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要求测验者给出单一得最好得回答,研究者会评价答案得质量.相关实验有:手段-目得启发式研究,研究表明,人们确实会用小问题来组织问题.Ruscio用有一个标准研究了大学生内部动机,测验要求学生们对三种有代表性得创造活动得兴趣进行评分,一段时间后有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任务。结果显示在标准化内部动机测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