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1章)

认知心理学总复习(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的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不管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
这称为抽象分析法。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3、信息加工论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模拟并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外界刺激的过程的理论。
4、认知认知的定义定义1: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亲瑟认为,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如果没有认知过程,一切科学创造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科学创造主体认知心理过程的和谐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定义2:赵艳芳在“认知的发展与隐喻”一文中给认知下的定义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定义3:认知是指对态度对象所产生的感知觉、理解、判断、评价、信念.情感是指对态度对象持有的情结体验如愉快、喜欢、乐意、焦虑.、痛苦、紧张、厌恶等定义4: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从专业技术讲,认知是关于人如何获取信息,并在信息加工基础上如何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定义5:所谓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其对象是有关问题、资料等具体的信息,其过程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等具体操作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
2、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是一种行为水平的类比,而不是结构水平的类比。
3、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指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信息加工_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
4、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_,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心理学高考备考知识点重难点分析

心理学高考备考知识点重难点分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它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了解心理学的重难点知识对于提高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心理学高考备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学科,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在高考中,认知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主要包括:1.感知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各种感觉类型的特点,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2.注意:注意的类型和特点,如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等,以及注意的影响因素。
3.记忆:记忆的类型,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记忆的过程和策略,以及遗忘的原因。
4.思维:思维的类型,如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等,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语言: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过程,语言的影响因素,以及语言障碍的原因。
二、情绪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学科。
在高考中,情绪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主要包括:1.情绪的类型和特点:基本情绪类型(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和复合情绪(如焦虑、羞愧等)的特点和区分。
2.情绪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响。
3.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的策略。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高考中,发展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主要包括:1.心理发展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2.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心理发展的障碍:心理发展障碍的类型和特点,如智力障碍、自闭症等。
四、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高考中,社会心理学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主要包括:1.社会影响: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影响现象的原理和表现。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认知心理学考试要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1950年代Neisser 1967年的《认知心理学》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3、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
从这两个作业所使用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逻辑实验2加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斯腾伯格(Sternberg) 简单了解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4出声思考德国心理学家(Duncker)1945年Newell和Simon 发展,问题解决使被试的信息加工过程由内潜性变为外显性用于分析慢速、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被试使用外部的言语进行思维主试通过速记或录音等方式记录被试所有的言语,以供分析使用5计算机模拟简单名词5、关于加工方法系列加工/平行加工数字加工/模拟加工第二章知觉1、两个理论(一)假设考验说1、观点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
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解释。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二)刺激物说1、观点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
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刺激的特点2、知觉的加工方式一、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身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例:物体的颜色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局部的2、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语言等抑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是受人有意识控制的系列加工,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容量限制,而且一次很难改变资源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所分配到的资源的限制,资源多,则作业顺利材料限制:作业成绩可能受到人物性质的限制,即使给低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自上而下加工:通过对事物的一般知识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自下而上加工: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位,经过一系列事物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和理解模式识别: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当人能够将某个模式与其他模式区别开并确认它是什么时,这个模式就被识别了结构优先效应:在知觉过程,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起到有利作用,位于整体结构中的独享的知觉速度快于不严密的组织中的知觉速度一、词优先效应二、客体优先效应:客体优先效应是指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三、构型优先四、字母优先局部报告法:被试在全部刺激呈现后,依据主试要求随机报告所有刺激的一部分自我参考效应:人们试图将刺激信息与自己联系起来,便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信息FOK: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启动效应: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是对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表象扫描:对表象的加工就像对知觉材料加工一样,在表征空间中大小不同,距离不同的表象具有知觉的特征,就像一个内部的心理之眼来扫描一样C2衰减模型:Treisman于1960年针对过滤器模型的缺点提出包括语义加工的注意选择模型——衰减模型。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方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4、感觉信息加工: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方法。
11、机械性复述: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记忆: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3、语义记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记忆。
14、情景记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个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这个刺激信息的识别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同一个词已经出现过,再次出现过,再次出现,反应时间变短了。
)17、图式:指人脑中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的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事件的一般信息的知识结构。
18、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
(作用:帮助人理解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和行为)19、产生式规则:认知心理学把某种技能需要由规则才能完成的过程,称为产生式规则。
20、产生式系统:由多种规则才能完成的特定技能,即需要有多个或一系列产生式规则完成的技能,称为产生式系统。
21、工作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由于它是与长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在信息的意义上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联系,因此这样就使那些编码了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永久存储。
22、问题空间: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23、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24、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的隐喻:(填空)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2、联结主义范式注意的认知理论包括:(1)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2)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包括:(1)注意的过滤器模型(2)注意的衰减器模型记忆过程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1)信息编码(2)信息存储(3)信息提取瞬时记忆的3个特点:(1)物理特征编码(2)保持时间十分短暂(3)存储容量大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言语听觉形式】(听觉代码)来对信息进行编码的。
感觉代码不等于感觉记忆代码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短时记忆的存储方式:【AVL单元】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按照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着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它们是【语义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安德森认为,从动作到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即产生式系统形成过程,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过程】。
演绎推理包括:1、【三段论推理】;2、【条件推理】关于人们是如何来进行三段论推理的,有不同的解释:伍德沃斯的“气氛效应”;查普曼的“换位理论”;纽斯坦德的“心理模型问题的类型包括:1、明确限定性问题(归类结构问题、转化问题、重新排列问题);2、非明确限定性问题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成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元认知结构的三分法):【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含有三种基本成分:(简答、填空)1、【给定成分】: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与问题情境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目标成分】:关于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也就是问题的目标状态。
3、【障碍成分】: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问题的目标状态之间的中介状态与各个步骤。
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对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最大,这些影响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首先,是对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域的扩大。
2.其次是从心理物理函数的收集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3.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最后是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对个案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10页)(重点复习)(一)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这里可以在加一点,记得自己加)(二)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层次语义网络模型(简答题)观点:(1)该模型认为,语义知识可以表征为一种由相互联结的概念和组成的网络。
(2)科林斯和奎林认为每个概念都具有两种关系。
第一,每个概念都具有从属其上一级概念的特征,这决定了知识表征的层次性。
第二,每个概念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征,表示概念所“具有的”关系。
(3)有关概念在上下级层次以及在同级水平的组织,通过节点和连线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层次语义网络。
(4)为此科林斯提出,在层次语义网络中的知识的组织,是按照认知经济性原则进行的(5)为此,节点的共同特征或普遍属性都存储在最高层级的节点上,只有那些能够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具体特征,才在存储水平上。
(6)由于层次语义搜索过程中的不同节点间的距离导致了不同搜索速度,而这种搜索实际上是一种推理活动。
优点:它的研究引起了认知心理学对知识表征的大量研究,尤其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知识系统的结构状态。
缺点:(1)首先,层次语义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之间联系的种类太少。
(2)其次,层次语义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级存储,这节约了存储认知空间,但同时却增加了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时间。
(3)层次语义网络模型难以解释概念的否定性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激活---扩散模型(简答题)(1)个体内部的知识是根据语义关系或语义之间的距离来组织和表征的,这种模型称为激活---扩散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认为,个体头脑中所存储的知识是一种组织巨大的概念网络,它与层次语义网络模型的主要不同是,激活---扩散模型中的知识网络,连接的是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2)激活---扩散模型有2个有关知识结构的假设。
第一,连接节点的线段表示了概念之间的联系,连线越短,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它们越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二,语义距离是知识组织的基本原则,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是由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而概念的特征并不是分层级存储的。
(3)一个节点被激活就会扩散到和其有关的其他的概念,这加速了人对外界环境与各种事物的认识。
(4)激活---扩散模型对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的搜索过程作了假设,认为当搜索到概念的节点的时候,存储在节点中的知识形态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搜索活动可以被看作为激活被搜索的节点。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例题方式出现)(简答题)1、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专家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方式,包括知识的高度联结,而且这些联结是根据知识单元内部潜在结构的相似性组织起来。
相比较而言,新手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方式包括的则是一些较小的、分离的知识单元,而且这些联结又往往是根据表面的相似性组织起来的。
这些差异可以从他们在解决同样问题的过程和步骤中体现出来。
2、专家和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专家的知识在数量上和新手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某一领域内知识的组织方式以及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是这些知识与经验在不断地建构着专门的认知结构以及知识体系。
3、专家知识的获取:ACT模型(包括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和工作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知识编辑”获取阶段:认知阶段(又称为解释阶段);第二,知识编辑阶段,也成为知识的联结阶段,主要是完成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元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简答题)(一)家庭对个体元认知发展的影响1、家庭环境: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环境,二是心理环境2、父母的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元认知发展的影响: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过低,则会影响个体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更重视培养个体的复杂认知技能。
父母的个性特征对个体元认知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高度责任心、谦虚、自信等个性特征,就会促进个体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如果父母具有自负刚愎,主观武断和执拗孤行的个性特征,则会使个体的元认知水平难以提高。
3、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个体元认知发展的影响(二)学校对个体元认知发展的影响1、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影响2、课堂气氛对学生元认知发展的影响3、同伴交往对元认知发展的影响:积极的同伴交往会对个体的元认知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三)个体的认知风格对元认知发展的影响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对个体元认知发展的不同影响。
2、冲动型和思考型认知风格对个体元认知发展的影响。
模式识别理论(论述题)(一)模板匹配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所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头脑中所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和匹配,然后确定哪一个模板与刺激信息最为吻合,就把该刺激信息确认为是与头脑中的某个模板相同,即产生模式识别效应,反之则不能被辨别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