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整理

词类活用整理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满井游记》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 现代汉语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 虚词:介、副、连、助、叹、拟声 古代汉语 实词:名、动、形、数、量 虚词:介、副、连、助、代 在文言文当中,词类活用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 象。现代汉语也有词类活用的现象,不过没有 文言文那么显著。下面分类列举一些词类活用 的例子。
一、 名词的活用
四、数词活用
数词活用为名词 如: 1、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论》(一个整体) 2、吾对曰:“定于一。”(统一) 、吾对曰:“定于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如: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统一)
五、使动用法
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 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 , 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 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 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 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 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 了。如: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 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 (动词使动) (2)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陈涉》)(形容词使动) 以激怒其众。(《陈涉》)(形容词使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其材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三、回答下面问题1、为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作用?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描写“食马者”形象的是哪一句?。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词类活用意思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词作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宋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1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词类活用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 4、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用作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 顺流而东也 D、使不上漏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 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 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或者说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可译为"认 为"、"以为 "等。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 没有意动用法。
• 3、下列加点字与“常在于险远”中的“险远’’活用相 同的一项是 ( )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B且庸人尚羞之 • C.而高其值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4、下列红字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 •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B、秦地可尽王也。 • C、猥以微贱 D、会盟而谋弱秦。
翻译成“ 像......一样”。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吾得兄事之。
“像……”
四、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 方式,在翻译时,一般要在活用的那 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当然, 具体翻译须据语境而定。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 具有某种形态 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 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之 把他当作老师 我者 认为我美
把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意动用法总结
• 意动用法 • 谓语动词含有 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中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
1、不及物动词使动。
活 项伯杀人,臣 之 却匈奴七百余里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动词使动)
2、及物动词使动。
斗 外连横而 诸侯 朝 序八州而 同列
分析其主语。 分辩及物动词是否使动用法,主要还得认真 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没有 其他更简洁得方法。
F、何为……?(为什么……?) 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何……为?(……为什么呢?) 何辞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
F、安……哉(乎)?(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G、不亦……乎?(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H、……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I、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J、独……哉?(难道……吗?)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 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观察这两个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2) 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皆指目陈胜 范增数目项王 观察这些句子,能看出什么规律吗?
二、 一词多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是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是指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本义发展出
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 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引申义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3) “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 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5) 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
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三)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 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 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三)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这类词 古今外形相同,但意义不同。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 为一个双音词。
二、一词多义
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 逐步延伸开来。 例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二、一词多义
(二)、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2、辐射式。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例如: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 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怎样辩别通假字
形声辨义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又如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 杯”的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二、一词多义
(三)、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二、一词多义
(四)、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 道理很深
2、深厚。如:友谊很深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 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二、一词多义
关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 彩鲜明,所以把它独立出来和引申义并列, 成为转义的一种形式。它使由本义通过打 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 地下工作—— “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的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 “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 “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 “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二)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后带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四、词类活用(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数词在谓语的位置上或在它的前面有能愿动词时, 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 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形容词使动)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常作使动。它是使宾语所 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足以荣汝身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之名词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
之
族秦者秦也
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要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 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 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经常可以翻译为:
刑人如恐不胜
籍吏民、封府库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的常用翻译方法: A:名词前面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关系。
陈胜王 沛公军霸上
B:名词前面加一个介词,后面加一个动词。 蹄之 而后乃今图南
C: 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女幸而偶我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二)名词作状语: (1) 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古今异义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 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 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 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 琶”“可汗”“彷徨”等。另外要注意对偏义 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 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二)名词作状语: (3) 表示对人的态度。
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吾得兄事之
“把------当作(看作)------” “以------为------” “认为(觉得)------怎么样”
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之形容词意动)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四、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之名词意动)
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词类活用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 应读本字的音。 例如: 御六气之辩“辩”是借字,“变”是本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况:
1、同音通假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举酒属客
4、形近通假(声母相同) 将军身被坚执锐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 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小学而大遗 将军身被坚执锐
(2)形容词用在“其”“之”或数词后,则活用为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四美具,二难并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天、与、则、者、之
(强调“常见”和“用法”)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 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 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 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 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 五种: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 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 径。
实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