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件(共27张PPT)(完美版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件(共27张PPT)(完美版课件)

实验三
实验四
生长,不弯曲
生长,向光弯曲
比较实验三和实验四,发现: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和尖端接受 单侧光的照射刺激有关。
达尔文的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 会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 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 生长快。使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
詹森的实验(1910年)
詹森的实验说明: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方向
向光侧 单侧光 背光侧
运输
横向运输 横放 近地侧多,远地侧少
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尖端

(感光,横向运输)
尖端下部 (不感光,极性运输) 从植物形态学上端运 输到形态学下端。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习题:
1.下图示三盆燕麦幼苗。A、C盆中是正常幼苗,B 盆中是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将A、B 分别放在 缓慢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将C盆放在不旋转的圆盘 上,三盆均有单侧光照射。几天后,A盆的幼苗 __直__立___生长;B盆的幼苗____不___生长;C盆的幼苗 _弯_向__光__源_生长。
胚芽鞘:单子叶,禾本科植物
胚芽外面透明的锥形套状物, 是胚体的第一片叶,胚芽鞘有 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 点的功能,在种子萌发时,胚 芽鞘首先穿出地面,保护胚芽 出土时不受损伤。
胚芽鞘 (大麦属)
琼脂:是海藻的提取物,通常
先将条状琼脂溶于热水,再让 其冷却,就可以得到琼脂块。
琼脂块不提供其他营养元素以 干扰试验。琼脂块具有凝固性、 稳定性,可以在试验中吸收、 传递化学物质。
3.1 植物的激素调节
生长素的发现
向着窗外生长的植物 葵花朵朵向阳开
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人教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人教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③ 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部。伸长区
我的探究还在继续:
1、弯曲生长可能有几种原因? 2、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能培养
右面的植物造型吗?
需要再增加一个对照组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初步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 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 弯曲。
(四)温特的实验(1928)
思考与讨论:结论是ຫໍສະໝຸດ 可信?朝对侧弯曲生长不生长也不弯曲
本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琼脂是本实验的什么变量? 琼脂有无放过尖端,无关变量
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
B 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完成下列 问题:
C
B
(1)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
;生
长但不弯曲的是AD
;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
E

2)该实验可证明: 胚芽鞘尖端
①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
,作用是
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生长。
② 向光性的产生原因是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植物向光性原因的小结
单侧光照射尖端
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背光侧 多 向光侧 少
长得快 长得慢
向光弯曲生长
提醒:
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 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 合成产生 。
琼脂块无感光作用
四个“部位”: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 光部位、生长和弯曲部位。
•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 作 用 部 位:尖端下部(伸长区) • 感 光 的 部 位: 胚芽鞘的尖端 • 弯 曲 的 部 位: 尖端下部(伸长区)
•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材料收集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材料收集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生长素材料收集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

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

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的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

1928年温特证实了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生长。

1934年,凯格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2、理化性质吲哚乙酸的纯品为白色结晶,难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在光下易被氧化而变为红色,生理活性也降低。

植物体内的吲哚乙酸有呈自由状态的,也有呈结合(被束缚)状态的。

后者多是酯的或肽的复合物。

植物体内自由态吲哚乙酸的含量很低,每千克鲜重约为1~100微克,因存在部位及组织种类而异,生长旺盛的组织或器官如生长点、花粉中的含量较多。

生理作用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

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大约分别为每升10E-5摩尔、10E-8摩尔、10E-10摩尔。

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是由上而下。

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及分布有密切关系。

生长素还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诱导生根的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是多部位的,主要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核酸代谢。

用放射性氨基酸饲喂离体组织的实验,证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同时也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生长素促进RNA的生物合成尤为显著,因此增加了RNA/DNA及RNA/蛋白质的比率。

在各种 RNA中合成受促进最多的是rRNA。

在对细胞壁的作用上,生长素活化氢离子泵,降低质膜外的pH值,还大大提高细胞壁的弹性和可塑性,从而使细胞壁变松,并提高吸水力。

鉴于生长素影响原生质流动的时间阈值是2分钟,引起胚芽鞘伸长的是15分钟,时间极短,故认为其作用不会是通过影响基因调控,可能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特别是细胞壁或质膜中的蛋白质)合成中的翻译过程而发生的。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解析)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5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组别 实验过程现象实验结论①向光弯曲生长Ⅰ.证明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并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生长快;Ⅱ.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②不生长,不弯曲 ③直立生长④向光弯曲生长(2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不生长,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②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实验①实验过程与现象②实验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考向一 植物生长方向的判断1.如图甲、乙、丙、丁、戊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A .甲、乙B .甲、丙C .甲、丁D .甲、戊 【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甲的胚芽鞘尖端罩有锡纸,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因此直立生长;乙的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用锡纸套住,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向光侧,所以向光弯曲生长;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由于云母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丙的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导致丙直立生长;云母片将丁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之间完全隔开,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导致丁的胚芽鞘尖端下部缺乏生长素,所以不生长;戊的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部的右侧之间插入云母片,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从右侧透过云母片向下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运输,因此戊的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外因:是单侧光刺激 内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 不均造成的
背光一侧 生长素多 细胞生长快
向光一侧
生长素少
细胞生长慢
观点争鸣
这是向 光侧比 背光侧 生长素 分解多 引起分 布不均 不,是单 侧光引起 生长素向 光侧运输 到背光侧 引起分布 不均
你顶谁,如何 验证这种观点?
生长素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生长素的提取
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 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 吲哚乙酸( IAA )。
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 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除IAA外还有奈乙 酸(PAA)、还有吲哚丁酸(IBA)等 生长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向光性的 形成原因。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1、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观察发现问题 重复
提出假设
得出结论
设计实验验证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2、实验中的两个原则
1.对照原则 2.单一变量原则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与应用
3、四个“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的部位 感光的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 尖端以下的部位 生长弯曲的部位:
达尔文的结论
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 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
2、詹森实验
琼脂片
云母片 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结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可以传递到下部
3、拜尔实验
黑暗中
1
2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其尖端产生的 影响在下端不均匀分布造成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讲义: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讲义: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填表)科学家实验过程图示实验结论达尔文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2)其他科学家的研究①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为吲哚乙酸(IAA)。

②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确认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

2.植物的向光性(1)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举例:放在窗口的盆栽植物,其幼嫩部位向着窗外生长。

(3)意义: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4)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2.生长素是什么物质?3.什么是植物激素?探究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具有向光性,其中的原因经历了许多科学家的艰辛探索。

阅读教材,完成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并归纳其原理。

1.达尔文实验根据图示完成达尔文实验的相关问题,然后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是:①弯向光源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直立生长;④弯向光源生长。

(2)①与②对比,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3)③与④对比,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4)达尔文的猜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从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课件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秀课件
,那么幼苗的生长状况为C〔 〕
光源
小窗 光源
小窗 光源
小窗 光源
小窗
A
B
C
D
材料用具:萌发的玉米种子和胚芽鞘假设干、刀片、记号笔、红墨水、蓝 墨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
设计思路方法: 用......材料施加......影响,检测〔观察〕......现象
结论:弯曲生长的是尖端下部
【设计实验思路】 〔4〕探究胚芽鞘弯曲生长部位,尝试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画横线法:
一段时间后
1946年从高等植物中别离出生长素,并确认为IAA 吲哚乙酸
【小组合作】
6、生长素分布不均的原因
思考1: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可能原因? 假设1:单侧光引起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假设2:单侧光可能抑制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 假设3: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
思考2:如何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简要描述实验思路。
结论1:胚芽鞘弯曲生长跟单 侧光刺激有关
结论2:弯曲生长与尖端 有关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品
结论3:感光部位在 尖端 。
结论4:胚芽鞘弯曲生长部
位在尖端下部 。
疑问:为什么尖端感光后会影响到下部弯曲生长呢?
推测
汉 水 丑 生 侯 伟 作

达尔文
尖端产生“影响〞信号, 传递到下部
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局部 布不均,导致背光侧生长快,
6、生长素分布不均原因
假设1:单侧光引起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 假设2:单侧光可能抑制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
假设3: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 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薄玻璃片
40单位IAA
图1
40单位IAA
图2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含答案解析)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1880年达尔文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2)a.实验①和实验②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生长与弯曲。

实现现象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弯曲都与尖端有关。

b.实验③和实验④的自变量是接受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胚芽鞘是否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

实验现象说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3)实验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年詹森的实验(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⑤切去胚芽鞘的尖端,然后给予单侧光照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置琼脂薄片,然后把胚芽鞘的尖端放置在琼脂薄片的上面,然后给予单侧光照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提醒】 该实验缺少另一组对照实验。

除了设计对照实验⑤外,可再设计一组实验:尖端与下部用云母片(化学物质不能透过)阻断,会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向下运输,实验⑥在尖端和尖端下面的一段中间隔了琼脂依然能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能透过琼脂。

(3)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

3.1914年拜尔的实验 (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⑦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左侧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实验⑧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切面的右侧胚芽鞘向左侧弯曲生长【提醒】 拜尔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完成的,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现象分析胚芽鞘都弯向了放置尖端切面的对侧,是因为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快,未放置尖端的部位生长慢。

这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植物向性运动的概念及意义。

②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②关注生活细节,养成严谨细心的科学研究习惯。

【教学重点】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判断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A.引入课题
导言:“春华秋实”——植物的生命活动受什么调节的?
1、请同学们观看这幅向着窗户生长的盆景图,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
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向光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红杏出墙是
植物的向光性,那继续提问“红杏出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常见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B.新课讲授
一、植物向性运动:
1、通过“红杏出墙”的现象,得出红杏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继而引导学生简述向光性的定义。

2、由植物的向光性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向性运动还有哪些。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生活现象。

随后,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重力性、向触性、向化性和向水性等。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1、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可用图片展示,结合讲解,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2、达尔文实验:图解的形式,(A组胚芽鞘保留尖端,B组胚芽鞘切除尖端C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 D组锡箔盖住胚芽鞘尖端下面)
问题探究一: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胚芽鞘哪部分有关?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AB,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探究二:胚芽鞘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在哪里?
看了课件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中的CD,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因子变量是什么?控制变量又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探究活动后,让学生思考回答p46左下角思考题: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又是哪一部分?你怎样解释这一结果?
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
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设问:胚芽鞘产生的刺激是某种物质吗?科学家怎样通过实验来探索?
(二)温特实验
后来温特做了实验,证实了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不过,在温特实验之前,还有两位科学家对达尔文推想作了初步探索,即詹森实验和拜仑实验。

教师先介绍材料中的琼脂块和云母片是什么物质?然后教师根据课本介绍三位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曲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1、1910年詹森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向下运输
2、1914年拜伦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

詹森和拜伦初步证实了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但温特做的实验则充分证明了。

同学们仔细思考,想想温特的实验巧妙之处有那些?
3、PPT演示1928年温特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温特实验之巧处,
并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生长素。

通过诸上实验,我们都已确实,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确是一种化学物质。

但我们又该问问了,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4、讲述1934年郭葛首次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

拓展:植物体内的其他生长素。

<三>.总结:
1、回顾解释植物向光性奥秘的过程中一系列实验,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两条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2)对照组原则。

设问: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詹森的实验能够证明他的结论吗?为什么?
让学生分析,说明理由。

(不能。

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请同学们完善实验设计。

2、得出发现真理的途径: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循环)。

3、总结植物向光性的奥秘:
(1)植物向光性的机制:光改变生长素的分布;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细胞生长快。

(2)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体内产生、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等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拓展: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什么不同?(动物有专门产生激素的腺体)
<四>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PPT展示图片讲解,学生理解
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和发育着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
(1)运输方向:
①PPT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生长素只能从a端(形态学上端)运输到b端(形态学下端)。

②解释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含义。

③单向的运输成为极性运输。

例外: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为非极性运输。

(2)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决定于生长素的浓度差。

3、生长素的分布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