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归因风格与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t , n hl-at y a dw o pr e .② Su et’a r ui a s l a in cn ie n e u i e s n fn tdns ti t nl t e h ds i at f r csi f r m ni so i— tb o y s gf i df e no d o
b to a tl swe e sg i c n l i ee ti hre di e so so x e n lt — xe n lt u in lsye r i nf a ty d f r n n t e m n i n fe tr aiy e t r aiy,t mp rr —tbi — i f e o a y sa t i
o v u iee c ahdm n i rd .③ T eew r s nf a t ea v orl i s m n b b i s f rnei e c i e s ni ga e o df n o n h r ee i icnl n gt e r a o o go ・ g i y i c e tn a
tn i p st e,it n i n g t e u jcie sp otp it a d te d ge fs p o u h r a o r s oi v nr sc e ai ,s be t u p r ons n h e reo u p r b ttee w sn i c i i v v t
支持 评 定 量 表 ( S S 对 4 0名 在 校 大 学 生 进 行 测 量 。 结 果 SR ) 0
局部 性 三个 维 度 上 均存 在显 著 差 异 。② 大学 生 在 内 在 积 极 、 在 消 极 、 观 支 持 分 和 对 支 持 的 利 用 度 四 个 维 度 上 内 主 有 性 别 差 异 , 维 度 上 均 无 年 级 差 异 。③ 客 观 支 持 分 、 观 支 持 分 、 会 支 持 总 分 与 内 在 消 极 呈 显 著 负 相 关 , 各 主 社 和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作者:杨春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6期[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探讨社会支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对人际关系有显著相关。

因此,加强社会各方面支持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影响中图分类号:G645.5;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40-01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人际关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社会各界的支持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包括来自父母的支持、朋友的支持、老师的支持等,这些支持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概述(一)大学生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1]。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2]。

豆建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

本文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该量表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道题,分数越高,说明其受到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越严重,包括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四个分量表。

(二)社会支持概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术语和科研对象被提出来,对于它的概念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Cobb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使人相信自己被关系、被爱和被尊重,同时是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一员[5];Myers提出,社会支持由能够提供物质和人际资源的社会关系构成[6];Cohen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为了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社交网络对个体提供的心理支持和物质资源[7]。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3研 究 结 果
31大学 生人 口学特征 在人 际信 任及 社会 支持 各 因素 间的差异 分析 .
本 调查 共发 放 问卷 10份 , 回有效 问卷 1 7份 。根 据调 查 收 回的样 本情 况 , 对 当代 大 学生 的 6 收 3 我 人 际信 任程 度 和社会 支持 情 况按性 别 、 否是 独生 子女 、 级 、 源地 不 同进行 了统 计 分析 , 而 了解 是 年 生 从 并掌握 当代 大学 生人 际信 任和社 会 支持 的情况 。由表 1 以看 出 , 可 性别 和 生源 对于人 际信 任程 度没 有 非常显 著影 响 , 而是 否为 独生 子女 和 年级 对于 人 际信任 程度 是 有显 著影 响 的 , 大 一 到大 三人 际信任 从 水 平呈 逐步上 升 的趋 势 , 而到 了大 四人 际信 任水 平则 开 始下 降 了 。从 社 会支 持程 度 来看 , 性别 对 于主 观 支持 、 客观 支持 和社会 支持 总分 的影 响是 显著 的 。年级 对 于主观 支持 、 客观 支持 、 持利用 度 和社会 支 支 持总 分 四个 方 面都有 非 常显著 的影 响 , 其是对 于社 会支 持 总分 的影 响 。而生 源地 和是否 为独 生子 尤
对称评 定分 法 , 分为 完全 同意 、 1 5分为 完全不 同意 。 中 l 题 采用 正 向记 分 ,3题采 用负 向记分 。量 其 2 l 表 总分从 2 5至 1 5 中间值为 7 , 2, 5 测查 时间 l ~ 5分钟 。 01 222社会 支持评 定量表[ 坞 .. 7 1 社 会评定量 表是 肖水 源等心 理卫 生工作 者在 借鉴 国外 量表 的基础 上 ,根据 我 国的实 际情况 自行 设 计编 制 的。 量表用 于测量 个体社 会关 系 的 3个维度 共 1 该 O个条 目: 客观支持 、 有 主观 支持 和对支持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特征研究应用心理学0901 简慧凌摘要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体验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其人际交往成败体验的归因的差异,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特征,指导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成败进行归因时要关注这些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归因。

关键字大学生;人际交往;成败体验;归因1 问题的提出自从1958年海德(F. Heider)开始对归因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归因的研究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蓬勃发展起来。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是现代动机理论的一种,它的提出为人际交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学校生活的丰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关注逐渐增多,互动的成败体验越来越成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促进大学的生活满意度、学校归属感和对学习的投入。

不良的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甚至使大学生讨厌校园生活,产生对社会的厌恶和攻击。

近年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归因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

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过程中都会遭遇到成功和失败,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结果的探寻,不少人已从自我心理层面寻找解释,无论何解释,却也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人际交往。

韦纳认为,并不是每个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会对其进行原因解释。

只有当结果是失败的、意料之外的或重要的,才容易发生对原因的探究。

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即不同的归因都会引起不同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根据韦纳在建立归因模型时提出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外源指归因的倾向性,即把行为结果归为自身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如个性、体态、生活习惯被看作内因,外部环境被看作外因。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
节能力
组织心理健康 活动,如心理 沙龙、心理剧 等,促进学生 之间的交流和
互动
加强师生之间 的沟通和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帮助 学生解决心理
问题
社会组织层面的实践策略
建立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中 心,提供心理 咨询和辅导服

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提 高大学生的心 理素质和自我
调节能力
建立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网 络,提供在线 咨询和辅导服
师生交往的原则: 尊重、平等、真诚、 理解
师生交往的方式: 课堂互动、课后辅 导、心理咨询
师生交往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成长和 发展,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职业幸 福感
同学交往
建立良好的同学关 系:互相尊重、理 解、包容
沟通技巧:学会倾 听、表达、反馈
处理冲突:冷静、 理智、寻求协商解 决
建立信任:诚实、 守信、尊重隐私

加强与家庭、 学校、社会的 沟通和合作, 共同关注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
政府层面的实践策略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 和资源支持。
建立心理辅导机构:政府应建立心理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 们解决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政府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适 应能力。
加强家庭和学校合作:政府应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大学生心理教育 社会支持和人际 交往的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某大 学生因人际关系 问题导致心理压 力增大
社会支持:学校 心理咨询中心提 供专业帮助,同 学、朋友给予关 心和支持
人际交往:通过 参加社团活动、 志愿者活动等, 提高人际交往能 力,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综述

大学生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综述
向社 会 的过 渡 阶段 , 对 人 际交 往 的能 力 非 常关 注 , 可 以说 , 人 际 ( 2 0 0 4 ) 的研 究认 为 在 专业 上 当代 大 学生 人 际信任 表现 出差异 , 交往 的能 力 已成 为 大 学 生重 要 的 基本 素 质 之 一 。 但 庞 彤 彤 等人 ( 2 0 0 6 ) 的研 究 却 认 为 , 人 际信 任 在专 业 上 不 存
某 人或 某 事 发 生 的信 任 是 指 , 他 期 待这 件 事 的 出现 , 并 且 相应 后 面 的研 究 不 断 l J J u 以验 证 。
地采取一种行动 如果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预期相背离 的话 ,
那 么它 所 带 来 的 负面 心 理 影 响会 大于 事 先 与 预 期相 符 的 正面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社团 在 性 别 差 异 , 并 认 为 大 学 生 人 际信 任 度 偏 低 。在 年 级 上 , 卢 等
的 可能 性 , 或是个体之间、 个 体 与 团 体 之 间 的依 存 关 系 。研 究 ( 2 0 0 4 ) 的研 究 认 为 , 一 致 三 年 级 人 际信 任 水平 随年 级 而升 高 , 四 年 级基 本 平 衡 。但 谭 雪 晴 ( 2 0 0 7 ) 与邹 等 人 ( 2 0 0 9 ) 的研 表 明 ,良好 的 社会 支 持 系 统 是 和 谐 的 人 际 关系 乃 至 心理 健 康 三 、 的 重要 支 撑 。 社会 支 持 对 人 们 维 持 正 常 的 社会 交 往 、恢 复和 究 却 认 为 , 随着 年 级 的增 』 J u , 大 学 生 对他 人 的人 际 信任 程度 不 保 持 良好 的 身 心健 康 具 有 积 极 作 用 。 】 人 际 信 任研 究现 状

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摘要:本文采用《个人评价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0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从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学科、是否学生干部这六个方面做了差异性检验,此检验涉及大学生个人评价、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三个变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如下:(1)大学生自我评价得分接近中等水平,大学生自我评价得分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学科、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接近中等水平,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在性别、年级、学科、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4)在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得分两两相关分析的研究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得分与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与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与大学生自我评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信任;社会支持1问题的提出1.1研究背景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之间的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信任危机正在一步步蔓延到我们周围。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逐渐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随之反映出来,多数大学生的信任程度显示一般,难以与老师和同学融洽相处。

考试作弊,缺乏诚信,过分关注自身利益,集体活动参与意识减弱等行为都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无信不交往,守信方长久,信任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基本的条件。

"信任";是和谐之本,家庭的和谐、亲朋友好友之间的和谐都离不开信任。

信任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自主能力的增强,是个体相信并敢于托付。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的转型对信任重建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和谐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人际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协调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状态,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以信任为纽带。

青年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青年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

青年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青年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促进积极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的建议。

一、人际关系对青年人发展的影响青年人的人际关系对其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人际关系对青年人的几方面影响:1. 情感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青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处理挫折和困难。

亲密的友谊和家庭关系可以缓解青年人的压力,增强他们的情感健康。

2. 社会支持:青年人的社交网络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和挑战。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师长和社区,通过给予鼓励、建议和帮助来增强青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3. 个人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为青年人的个人发展提供机会和资源。

他们可以从他人那里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机会,发展个人品质和能力。

二、社会支持对青年人发展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获得的各种支持和帮助。

以下是社会支持对青年人的几方面影响:1. 自尊和自信:社会支持可以提高青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应对能力。

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青年人更有可能克服自卑和焦虑情绪。

2.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他们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能够帮助青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他们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取信息和建议,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和解决问题。

三、促进积极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的建议为了促进青年人的积极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以下是几个建议:1.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础。

青年人可以通过参加沟通培训、加入俱乐部和团体等方式提高沟通能力。

2. 增加社交活动:参与社交活动可以扩大社交圈子,结识更多的朋友。

青年人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团体或参与兴趣爱好的社交圈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摘要】采用MMCS(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以及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98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作了测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1大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和努力),把失败的人际关系归因于外部原因(情境和运气)。

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在人际归因上有显著的差异。

3人际关系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人际关系归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社会支持1 问题提出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充满了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大学生要面临诸如学业、人际关系、就业、考研、经济、环境适应、竞争等多方面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河北大学就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对位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12所高校12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对的最苦恼、最难适应的问题之一[1]。

所以大学生能否对人际关系的成败进行合理归因,会对以后的人际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个体能否积极主动地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得(或感受到、利用)更多的社会支持,来缓解各种心理压力、消除烦恼等,否则,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而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特点;第二,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第三,大学生人际归因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1.1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是人际知觉的一种观点[2],它基本上着重我们怎样知觉自己和他人。

所谓归因,指的就是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对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归因虽然是人的认知活动[3],是判断和推论的过程,但是不同的归因会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动机的作用,这种作用产生于归因所包含的评价成分,所以说个体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于何种因素,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4](F.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并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归因的两种思路,一是内在归因,一是外在情境归因。

韦纳(B.Weiner)、弗里兹(I.Frieze)等人于1971年在同意海德所提出的把归因划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这一纬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纬度,这就是有关稳定和不稳定的稳定性纬度Weiner将原因分为三个纬度[5],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为原因源(行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Weiner的研究证实了这些原因纬度都具有心理学的结果,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是期望和情感。

原因稳定性影响着未来的成功和期望,转向情感方面的后果,成功的期望助长无望或失助的情感。

此外,原因的定位影响自尊和自豪。

最后,原因的控制性也影响着情感——个体失败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产生内疚,而内部的、不可控的原因产生羞愧,例如一个人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一稳定性原因,那么在今后类似的活动中,有充分信心保持成功的结果;若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不稳定性原因,那在今后的成功结果就会改变,因而对成功不抱希望。

当人们把成功或失败结果归因与内部原因时,会增强或降低自我尊重和自我评价方面的情感;反之,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时,自尊感不受影响。

1.2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理论1.2.1 社会支持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6],但是其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操纵和定义这个概念,总的来说,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涉及到社会关系的三个方面(Elisabeth.h.m等人)[7]:第一,社会支持应在社会关系的数量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定义,而不是孤立的。

第二,社会支持的互惠应表现在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的结构中。

第三,社会支持最常见的被定义为社会关系的质量,如社会关系所提供的情感关注、理解、照料、工具、帮助、信息、喜爱的程度,这三个关于社会支持的观点,虽然需要做些区分,但是它们都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支持要有一个结构和发挥社会支持的功能(心理保健),首先得存在社会关系。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的参与,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支持比客观的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受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8]除此之外,肖水源还提出,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应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并且编制了社会支表持评定量。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定义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9]。

1.2.2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早在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De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15];美国学者(Frasure_smith N等人)的研究表明[16]社会支持对抑郁等导致的死亡率有缓冲作用。

国内对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慧民[10]的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越多,反之亦然。

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被试来自兰州某高校本科生298名,被试及其主要特征变量见表1表1 被试特征变量表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51 50.7 女147 49.3学科文科170 57.0 理科128 43.0城乡城市80 26.8 农村218 73.2年级一年级87 29.2 二年级77 25.8 三年级80 26.8 四年级54 18.1是否独生独生44 14.8 非独生254 85.2是否为学生干部学生干部60 20.1 非学生干部237 79.62.2研究工具2.2.1 多维多向归因量表本研究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分量表来评价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分量表共24题.量表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论,将归因分为原因源(内控/外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三个纬度(见表2)。

研究表明,MMCS量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分量表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系数r=0.728,克朗巴赫系数a=0.627.表2 Weiner归因理论结构原因源内部外部能力努力情境运气稳定性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性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本量表由湖南医科大学肖水源编制[8],共10个项目,包括四个纬度,即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

该量表已被国内外用于多项研究,问卷设计合理,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为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本研究对量表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将第4题“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中的“夫妻”改为“恋人”,同时删去“儿女”一栏,第6题和第7题中的“配偶”改为“恋人”,同时增加“父母”一项。

量表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系数r=0.708,克朗巴赫系数a=0.719,说明修订后的量表仍具有较高的信度.2.2.3 测试过程将人际归因量表和社会支持平定量表编排于一张问卷中,分别有指导语。

在征得任课教师的同意的情况下,在课前5分钟由研究者本人以班为单位进行匿名施测,测查被试人数318人,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93.7%。

2.2.4 数据管理和分析运用SPSS11.5社会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3 结果3.1 全体被试在人际归因上的得分见表3表3 全体被试在归因量表各纬度上的得分分布(M±SD)能力努力情境运气成功 6.86〒2.52 7.73〒2.72 6.53〒2.58 5.44〒2.98失败 4.83〒2.72 4.49〒2.82 5.96〒3.04 6.61〒2.983.2 归因各纬度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4对各原因源的平均数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成功人际关系归因时,取向是:努力>能力>情境>运气(p<0.05),失败时归因取向是运气>情境>能力>努力(p<0.05),这就是说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时把成功的人际关系倾向归因与内部的因素(努力、能力),而失败时倾向于外部因素(情境、运气)。

表4 归因各纬度的相关样本的差异检验t p能力成功努力成功-4.947 .000 情境成功 1.665 .097 运气成功7.045 .000努力成功情景成功 5.650 .000 运气成功10.093 .000情境成功运气成功 5.707 .000能力失败努力失败 2.021 .044 情景失败-4.915 .000 运气失败-8.896 .000努力成功情景失败-6.349 .000 运气失败-10.606 .000情境成功运气失败-3.607 .000注:“能力成功”是指成功时能力上的归因倾向,余同.3.3 各类样本在归因量表上的分数分布见表53.4 各类样本在归因量表上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6表6 各类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t)人际归因分量表(24题)能力努力情境运气内向性外向性成功失败性别.311 1.251 1.560 2.529* -.610 -.321 .723 -.055 2.153* -.073学科-1.096 -2.693 -.707 -1.430 .132 .234 -.113 .981 -2.207 .442学干-1.446 -1.460 .768 -.356 -.133 .353 -3.011** -.010 -.918 -1.030城乡 1.508 -.751 1.540 -1.017 1.204 -.025 -.200 .678 .430 .566独生.343 1.245 .777 -1.299 1.797 1.226 1.890 .326 .381 2.072 **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p<0.01)* 表示在.05水平上显著(p<0.05)对各类样本在归因量表各纬度上的平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年级采用方差分析(表7),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在城乡(住地在城市还是农村)、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学科(文科和理科)、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上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均大于0.05)内向性归因在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t=2.529,p<0.05),结果进一步表明,失败时男生比女生在努力上的归因倾向更大;学生干部在成功人际归因时,非学生干部在运气归因上比学生干部的倾向要大(t=-3.011,p<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