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出自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
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
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精选合集]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精选合集]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精选合集]第一篇:《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原文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作品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⑵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⑶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⑷不解:不懂得。

⑸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⑹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⑺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作品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作品鉴赏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①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②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

红稀:花儿稀少。

绿遍:遍地绿草。

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

见:同现。

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

《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

”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

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

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

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

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

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

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

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

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

”(《草堂诗余正集》卷二)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

”(《填词杂说》)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

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

翻复用之,名尽其致。

”(《雨村词话》卷二)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

”(《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

‘高台’指帝阍。

‘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

‘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

‘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

‘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

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

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 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有何特点呢?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这些句子寓动于静,动中更觉寂静,在这一派寂静中透露出长长的愁思和哀情。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

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问题】(1)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

(4分)(2)“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

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

(4分。

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两句诗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篇1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翻译: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

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

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

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

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

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

文学_《踏莎行》诗词鉴赏

文学_《踏莎行》诗词鉴赏

《踏莎行》诗词鉴赏《踏莎行》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翻译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注释解释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诗文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晏殊_踏莎行_赏析

晏殊_踏莎行_赏析
情于物的写法在唐诗宋词里实是屡见不鲜 ! 杜 禁 ” 的杨花真的盖天而来 ,有几分浪漫与不羁 ,
甫眼见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而顿生黍离 又不胜柔弱与娇羞 ,只一味地濛濛乱扑 ,肆意
之悲 ,发出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的千 古 地轻撩那待愈的思想之痂 ;又恰如揭开一瓶陈
风不解禁扬花 ,濛濛乱扑行人面 。 上片中 “行人 ”点出乃是郊行所见 ,而下片
翠叶藏莺 ,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 一 则先写室外 ,再写室内 ,承启浑然 ,转接自如 。
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 “翠绿的树叶遮住了弄啭的黄莺 , 低垂的珠帘
水 ”,“人家 ”之风韵 :再配之以 “红稀 ”、“绿遍 ”、 会的欢声似隐隐泛起 ;然而 ,片刻的偷乐 ,却只
“ 阴阴见”,一幅极具情致的芳郊暮春图便活脱 能化作浓浓的愁梦 ,此情此景 ,又怎一个 “愁字
脱地端现于读者的眼前 。 继之 ,作者寄情于物 , 了得”! 词至此煞屋 ,然而 ,试看夕阳普照的院
《踏莎行 》 这首小令 , 乍读所写乃平常之 隔断了轻盈的燕子 ”,着一 “藏 ”字 ,一 “ 隔 ”字 ,
物 ,所状亦平常之景 ,实在无甚别致 ;而所寄之 既描暮春嘉树繁阴之景 , 颇富谐趣与生机 ;又
情 ,所寓之意也似杨柳老枝 ,不禁把玩 。 然而 , 露阁中观景之感 ,景为情设而寓情 ;真是 “只一
----------------------- Page 1-----------------------
诗 文 赏 析
晏殊 踏莎行 赏析
也悠然心会作者《蝶恋花》 中的“ 明月不黯离恨
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 这实在不是无端的牢骚 浙江省黄岩中学(Fra bibliotek18020)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宋代: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鉴赏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诗词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代: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
面。

(蒙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
院。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
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