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4
26
2)大量用水的企业 火力发电厂、造纸厂、炼油厂、石油化工、氮肥厂等 用地应尽可能靠近丰富的水源地,并尽可能地缩小与水源 的标高差 选择用地时应注意工业生产对水质的要求,如造纸、食品 等均对水质有特殊的要求
3)大量用电的要求 铝厂、铁合金厂、电炉炼钢厂、水泥厂等 用地应尽可能靠近电源 如采用高压输电(架空线路),必须有一定的开阔地带 发电机电压直接输电的允许距离:10Kv,4~5Km 6Kv,3~4Km 3Kv,1.5~2Km
滨水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山区城市的山洪问题 城市相对湿度比郊区低,对城市居住环境有较大影响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4
10
4、地形条件 1)地形条件对规划和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与空间布局——特色的创造、 城市轮廓线的形成。
如河谷、低山区、山区、平原、水网地区等
14
三、城市用地选择
(一)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市用地选择须由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成果为依据,同时根据 规划和建设的需求,综合考虑,对用地的适用性评价作出 综合考虑。 1、建设现状 2、基础设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生态环境 5、文化遗存 6、社会问题 (二)用地选择的原则(P.81)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 区划、地价区划、环境区划、农业区划等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4 3
二、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一)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1、地质条件 (1)地基承载力(地耐力):影响建设造价 一般地耐力要求:最好>150Mpa(1T/M2=10Mpa) 最低≥100Mpa (2)地震 ——依据地震基本烈度,进行设防标准的确定 基本烈度——百年内该区可能出现的最大烈度,是设 防的依据 设计烈度——切实而经济的烈度 ——考虑地震时,土地改变情况。如:土质的液化等
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布局

1.2 城市用地分类
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Ⅰ Ⅱ Ⅲ Ⅳ
用地指标(m2/人) 60.1—75.0 75.1—90.0 90.1—105.0
105.1—120.0
11
1.2 城市用地分类
(2)规划单项建设用地标准与结构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R2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2
R2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2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R
R2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
用地
R3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3 R3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22
2.1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周边区域环境 ✓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上风向 ✓ 功能用地环境 与工业区的关系:就近工作、但要保持一定距离 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交通便利(地铁、主干路) 与公共设施的关系:配套完善(商贸、教育、医疗)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通常是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物分布 最为集中的地段,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十分频繁的 地方。此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 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 共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活动中心等。 各类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都由一组建筑群和开放 空间的组成,要使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建筑物、绿化、 雕塑及广场的布置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特色协调,融为 一体,既要满足实用、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建筑空 间艺术审美的要求,还要能表现出城市空间艺术上的 协调与展现出城市功能、技术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完 善效果,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要求城市各主要用 城市总体布局
地功能明确,各用地间相互协调, 城市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总体布局必须具备长远观点和科学预 同时有安全便捷的联系。城市总 与改善,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景 见,力求方向明确、留有余地。对于 一、基本原则要求: 体布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江 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要认真选择 城市总体布局应在充分发挥城 远期规划,要坚持从现实出发,充分 河水系、城市道路、绿地林带等 城市水源地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场地的 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节约 利用现有物质基础发展新区,对城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以城市的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空间来划分功能明确、面积适当 位置,防止天然水体和地下水源遭受污 用地,缩短各类工程和道路的 近期建设,必须以远期规划为指导, 的各功能用地。同时应在明确道 染;要慎重地安排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长度,节约城市建设投资,达 坚持紧凑、现实、由内向外,由近及 路系统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交 的位置,防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 到各类用地布局的集中紧凑, 远,成片开发。并在各规划期内保持 通的高效率,并使城市道路与对 3、城乡结合,注意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统筹安排; 生的废气与噪声干扰;要注意按照卫生 方便城市管理、城市生产和居 城市总体布局的相对完整性。 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各组成要素之 防护的要求,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对外 民生活。 4、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间均保持便捷的联系。 交通设施之间设置卫生防护林带;要注 意加强建设绿化建设,尽可能将原有水 5、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 面、森林、绿地有机地组织到城市中来, 综合性很强,要立足城 在进行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6、远近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的需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因地制宜地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市全局,符合国家、区 时,要从综合分析中,分 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 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城市性 利益和长远利益发要 质的主要建设用地和重大 求。取得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而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促成各组成要素的有序布 局。
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规划布局是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整体目标,对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布局,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居住区布局。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场所,其布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便利性,优化空间利用,并且与其他功能区相互配合。
合理的居住区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还要注意居住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等功能区的空间分离,以减少噪音、污染等不良影响。
二、交通网络布局。
交通是城市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纽带,交通网络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合理的交通网络布局应考虑交通流量、道路容量、出口位置等因素,将道路、地铁、公交站等交通设施布置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形成多层次的交通网络。
三、产业区布局。
合理的产业区布局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要将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合理分类,并进行分区布局,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环保要求,避免产业区造成的污染和对周边居民的不利影响。
四、公共设施布局。
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学校、医院、文化娱乐场所、运动场所等。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要合理考虑不同功能区的公共设施需求,将其分布在相对合适的位置,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五、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
城市规划布局还要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在城市发展中,要保留自然景观和绿化带,增加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布局城市的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城市规划布局是对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和合理布局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提高交通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并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引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的开展方向、产业布局、根底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个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的背景和流程,并讨论一些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
背景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涉及到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住宅区划、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经济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流程城市用地布局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与城市开展有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和原那么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和原那么。
规划目标通常包括城市开展的定位和开展方向,原那么那么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根底设施建设等。
3. 土地利用评估和分区根据规划目标和原那么,对城市的土地进行评估和分区。
评估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潜在问题,然后对土地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类型和规模。
4. 布局设计和方案选择根据土地分区和规划目标,进行城市用地布局的设计。
设计中要考虑各个用地类型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然后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适宜的布局方案。
5. 实施和监测确定最终的城市用地布局方案后,需要进行实施和监测。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监测阶段那么是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良布局方案。
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常用的策略有: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尽可能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这可以通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建筑的密度、推动混合用地和多层次用地等方式实现。
第六章 生活居住用地规划

12
4、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4)视觉环境——住宅相互间的视线干扰程度以 及居住区内对架空线、晒衣架、室外空调机位置、 阳台等的处理、居住区的建筑空间质量和整体色彩 等; (5)生态环境——绿地的数量与质量、“绿色” 建材的应用、太阳能的应用等; (6)小气候环境——居住区环境的气温、日照、 防晒、防风和通风等状况; (7)邻里和社会环境——居住区环境内的社会风 尚、治安、邻里关系、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修养等。
的部分,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
的部分。它和城市其他组成部分——工业、交
通运输、仓库等用地之间,应有合理的相互关
系,即各用地之间有方便的联系,不互相干扰
,同时又有相互发展的可能。
16
(一)自然地质条件 (二)周围环境 (三)与旧城区的关系 (四)可持续发展
17
(一)自然地质条件
地形条件: 5 ‰ ≤适当的坡度≤8%;
土壤条件:耐压力≥1.5kg/cm2;
地下水位: ≥2m;
用地面积与形状:适宜,有扩充的可能性; 给排水条件:应有符合标准的充足的水源,应有能容纳
经过处理排出的污水的天然水体和水系;
卫生条件:阳光充足、通风条件好、不受污染。
18
(二)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一、城市居住问题
2、国际居住标准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 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 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 舒适标准:每人一间房 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 一套房,每人一间房。
6
3、住宅制度的改革
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8年,试点阶段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4年,从分批分期到全国推 进房改阶段 第三阶段:1994年至1998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 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8年至2003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 第五阶段:2003年至2007年,调控房地产市场,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 第六阶段:2007年开始,强化住房保障阶段
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建设方案: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一、引言城市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石,城市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中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深入探讨。
二、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和合理布局。
一个好的城市布局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1 商业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也是交通的枢纽。
商业中心区应当拥有现代化的商场、写字楼、大型展览中心等,吸引人们前来购物、游览、参展等,为城市带来活力和经济效益。
1.2 居住区居住区是城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地区,应当注重居住环境的品质和居住者的需求。
优质的居住区应当结合自然景观和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教育、医疗和商业服务等。
1.3 工业区工业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应当合理规划工业用地,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工业区的布局应当与居住区相分离,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1.4 文化教育区文化教育区是培养人才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应当规划良好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进行分区、分级、分层的规划。
一个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耕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护好耕地资源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护农田资源,同时注重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2.2 合理开发建设用地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应当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减少土地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3 节约用地节约用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土地利用规划应当注重节约用地,避免城市过密和土地浪费。
规划中应当合理划定各类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四、案例分析以上只是城市规划建设方案中的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以某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微的活动性 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 冲沟、滑坡等 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 不良地质现象, 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 需采取一定工 费用 程准备措施
其他
劣地
产量不高的农 田
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 产农田,有开采价值的 矿藏,给水水源卫生防 护地段,存在其他永久 性设施和军事设施
3)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 A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项功能的 组合与结构是否协调,以及城市总体运行的效率)
• 通过分析土地的区位、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经济活动状 况等条件,可以揭示土地质量和土地收益的差异。
基本因 素层
派生因素层(由基 本因素派生出来的 子因素,从不同方 面反应基本因素的 作用) 繁华度
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具体 的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土地区 位
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高级商务 金融聚集区集贸市场
图层叠加
1)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气候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
•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 的综合。包括: • 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 地形条件
• 冲沟
• 滑坡与崩塌 • 岩溶 • 地震
地形条件
影响城市的布局和平面结构
地面坡度影响城市用地布局 项目 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 城市道路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坡度 0.2%-10% 0.2%-25% 0.2%-8% 0.2%-20% 项目 铁路用地 港口用地 机场用地 绿地 坡度 0-2% 0.2%-5% 0.5%-1% 可大可小
• B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 建设现状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和经 济性。
• 公共服务设施是土地使用的重要衡量条件。(包括商业服 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它们的分布、配套及质 量等) • 市政设施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包括现有的道路、桥 梁、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等的管网、厂站的分 布及其容量等方面,它们是土地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
菲律宾南部山体滑坡
甘肃省的具体特征状况及对城市规划的 影响。比如含水量多少,汛期什么时候,水能资源多丰富 等等。 • 水文地质条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质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 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
水文条件
•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 速、水位、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
10%以下,符合 各项建设用地 标准
较大,除需采取一 定工程措施外还需 动用较大土石方工 程
超过20%,布置建筑 物很困难
土质
满足建筑物地 基载力要求
较差,地基需要采 取人工加固措施
地基承载力极低和 厚度2m以上的泥炭 和流砂层的土壤, 复杂人工地基和加 固
距地表面深度 低于建筑物、 地下 较浅,需降低 构筑物基础 水位 地下水位或采 埋藏深度 取排水措施
环境 优劣 度
其他
5)城市建设用地选择
•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 尽量少占农田 • 保护古迹与矿藏 • 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 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 例题: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价中,下列属 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 )。 • A、地形条件 B、水文地质条件 • C、地震 D、滑坡与崩塌
• E、降水与湿度
二类工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 业用地 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三类工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 业用地 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G
绿地 公园绿 地 防护绿 地 广场用 地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 地,不包括住区、单位内部配建的 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 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 地 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 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 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等 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 地
•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城市布局结构形态 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空间发展、调整或改变 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 城市用地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工业排 放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布局的矛盾)
• 城市用地与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性(城市对外铁路、公路、 水道、港口及空港等站场、线路的分布,将对城市用地结 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还对城市进一步扩展的方向和用地选 择造成制约) • 城市用地结构是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或者反映出城 市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等)
距地表面深度很浅, 严重影响建设
没有被百年 洪水 一遇洪水淹 淹没 没危险
轻度淹没区, 淹没深度不超 经常,且淹没深度超过 过1m-1.5m,需 1.5m 采取措施
没有沼泽现 象或采取简 地面 单措施即可 积水 排出地面积 水 不良 地质 没有 现象
较严重,需采 取专门的工程 准备措施加以 改善
地面积水严重
水文地质条件
• 地下水的水质、水 温由于地质情况和 矿化程度不一样, 对城市用地和建筑 工程的适用性应该 引起注意。 • 城市规划布局中, 地下水的流向与地 面建设用地的分布 以及其他自然条件 都要考虑。
3)气候条件
• 太阳辐射:影响建筑的朝向、间距、遮阳 设施等 • 风象:由风向和风速组成。 • 气温:逆温层、热岛效应 • 降水与湿度:降水设施、工业生产工艺
• 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进行划分
• 分为8 大类、35 中类、43 小类。 • 10 、76、73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代码 codes R A B M W S 用地类别中文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residential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industrial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英文
U
G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municipal utilities
green space
居住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M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 工业用 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 地 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 用地 M1 M2 M3 一类工 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 业用地 染和安全隐患的工业用地
G1
G2
G3
公园绿地
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2.城市用地评价
自然 条件
地质、水文、气候、 地形、生物、其他
用地 评定
用 地 条 件
建设 条件
技术经济条件 城市现状条件
综 合 评 价
用 地 选 择
城 市 布 局
其他 条件
社会、经济、文化、 生态、其他
地形坡度 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位 洪水淹没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 其它
• 答案:ACD
6)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 ①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Ⅰ级,有条件建造部分中高 层住宅的大中城市,其居住指标可降到不少于16.0 m2/人。 • ②大城市宜采用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 市,其工业用地指标可提高到不大于30.0 m2/人。 • ③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Ⅰ级的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指标可降低到不少于5.0 m2/人。
• C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 影响土地使用的社会构成状况(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及其 分布的密度,以及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与居 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 影响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城市经济 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
4)城市用地经济性评价
• 城市土地的经济评价是指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 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 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
2)城市用地工程适宜性评定
• (1)一类用地:适用于修建的用地,不需或只需简单的工 程准备措施。
• (2)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 程措施改善条件。
•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 坡度、土质、地下水位、洪水淹没、地面积水、不良地质 现象
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
三类用地
坡度
U
G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municipal utilities
green space
• 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 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代码 codes R A B M W S 用地类别中文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residential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industrial 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英文
第6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问题
• 城市用地有哪些类型? • 城市用地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 各种类型的用地应如何布局?布局时应考 虑哪些因素?
第6章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掌握] • 城市总体布局[熟悉] • 城市各类用地规划[掌握]
一、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1、城市用地分类
道路功能与宽度道路网密度 公交便捷度
交通通达度
城市 设施
城市基础设 施 社会服务设 施 环境质量
自然条件 人口密度 建筑容积率 城市规划
供水设施、排水设施、供暖设施、供 气设施供电设施 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娱 体育设施、邮电设施、公园绿地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