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
城市交通影响因素分析与规划

城市交通影响因素分析与规划城市交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和规划,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
如果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或者建设不足,将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
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口分布和城市规模也是影响城市交通的因素之一。
人口密集的城市交通需求大,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因此需要针对人口分布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布局。
同时,城市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规模和组织方式的不同。
较大规模的城市往往需要建设更多的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以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人口分布和城市规模是需要充分考虑和分析的因素。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也影响着城市交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此外,城市的产业布局也会对城市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城市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就业机会太分散或者交通瓶颈导致较长的通勤时间,进一步加大了交通压力。
第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也是影响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使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区等功能区域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居民的通勤距离和时间,降低城市的交通拥堵。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步行街、自行车道等,鼓励居民选择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市民出行习惯和社会文化也会对城市交通产生一定影响。
城市交通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市民的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和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包括城市的用地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设计等方面。
城市规划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城市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建设、交通流动和交通安全等方面。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为市民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
1. 目标协调: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相互协调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而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是提供高效的交通服务。
两者的目标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2. 空间协调:城市交通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相协调。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交通系统的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而城市交通规划的实施也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的空间需求和限制,避免交通设施对城市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 设施协调: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的设施建设相协调。
交通规划应该与城市规划的用地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共同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道路网络,为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4. 环境协调: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目标互为依托。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降低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而交通规划的实施也需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交通带来的污染和噪音。
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排放和空气污染。
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协调关系。
只有通过协调两者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人口需求,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用地开发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U 9 4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6 20 )2 0 — 0 6 0 0 2 4 8 (0 7 0 、3 0 6 — 2
Al r a i e I fu n e o t n v l p e t a d Tr f c t n t n e c f Ci La d De e o m n n a e v l y i
W ANG n -y Ho g i
( nh n et n Peae fc fHee Poic lD g agE pes a ,S iah a g0 0 3 ,C ia J g eg Sci r rd Of eo b i r ni aun xrsw y hj zun 5 0 i o p i v a i 1 hn )
维普资讯
C OMM UN CA I S S AND I T ON T ARD Z I ON I AT
城市用地开发与城市交通的 祖互影晌
王 宏 义
( 北 省 大 广 高 速 公 路 京衡 段 筹 建 处 ,河 北 石 家 庄 0 0 3 ) 河 5 0 1
摘 要 :城 市 用地 开发 对 道 路 交 通 的 影 响是 不 容 忽 视 的 ,正确 分析 和 掌 握 土 地 开发 与 交通 量 生 成之 间的 规 律 .根 据 预 测 的
交通 量 ,z  ̄ , 用地 开发 项 目和 城 市道 路 的 通 行 能 力进 行 综合 分 析 , 可确 保 开发 项 目建 成使 用后 ,道 路 交通 顺 畅 、 出行 方便 。 t - 关 键 词 :开 发 ;预 测 ; 交通 量
近年 来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持 续 高速发 展 .我 国的城 市建设 日 新 月 异 ,一 座 座 现 代化 的大 厦 、 商 业 区 、居 民 生 活 小 区 拔 地 而 起 .给城 市增 添 了一 道道 靓丽 的 风景 ,改 善 了市 民的工作 生活 环
城市道路与用地关系探讨

城市道路与用地关系的探讨摘要:城市道路分类包括道路等级和使用功能两个主要方面,两者不可孤立对待。
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内涵以及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从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控制增量土地供应两方面实施城市用地规模控制.给出了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土地置换制度,建立城市土地重划(整理)制度,建立空闲地强制使用制度等。
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两种道路-土地利用模式的差异 ,进而指出我国传统的微观道路-土地利用模式在当前所表现的抬高城市投资门槛、土地浪费、城市功能缺失、不利于分期建设、路网缺少弹性等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特征,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近年来大量的规划实践,探索新的道路-土地利用模式。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城市微观空间布局原则的改变对其道路-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与用地关系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道路, 城市用地, 土地利用, 市场经济引言城市道路规划是居民生活与社会现象的一种体现,而用地规划更是一种原生态的描写.两者的关系是人与社会,用地与现代生活的变更.规划的用意是通达城市的各地区,供城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早期的微观路网系统大多是自然衍生的结果。
微观经济组织(如家庭)的规模和活动方式(如北京的四合院、漳州的竹节巷)决定了路网的纵深和街道的尺度。
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人工的城市迅速增长,并取代自发的城市成为主要的城市形成方式。
事先有组织的空间计划,对城市微观路网-街道系统影响大大增强。
同样是有计划的空间安排,由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依据的规划原则不同,形成的城市“道路-土地”利用结构也显著不同。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微观“道路-土地”利用的原则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微观“道路-土地”利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

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关系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越来越快以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
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区域土地利用,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瓶颈路段为基础,建立了小区土地利用与路段交通量的基本关系,最后给出土地开发余量模型。
关键词:城市交通;区域土地利用;瓶颈路段;土地开发余量模型Abstract: in the 21 century, the pace of China’s u rbanization is more and more quickl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urban traffic problem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urban traffic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s regional land use, in order to solve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problem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nd us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traffic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bottleneck section as the foundation, established the village land use and sections of the bas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ffic flow, and finally gives the land development surplus model.Keywords: city traffic; Regional land use; Bottleneck section; The land development surplus model1 研究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不协调,也没有很好的结合城市用地规划,从而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致使城市用地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问题

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问题探讨摘要: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道路上通行车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人类需要克服的首要课题。
城市交通拥挤而土地利用率却很低,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广西城市的交通规划做出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城市交通拥挤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广西作为我国中华南沿海经济带区域城市交通规划尤为重要,我们只有认真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掌握其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关系与存在问题,才能让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点与结构1.我国当代城市类型与特点我国城市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迅速,城市交通空间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蔓延型,这类城市土地开发密度低,只有简单的公交服务,甚至缺少公交服务设施,城市内有大量停车场空间和高速公路。
这是主要以私人交通为主要机动化的城市,土地开发多集中在建筑用地。
二是紧凑型城市,这种城市的规模一般不大,城乡之间有明显分界,非汽车交通模式占有率非常高。
这种模式的城市更容易产生交通拥挤、堵塞严重、废气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问题。
三是多中心城市。
这种城市模式以扩散中加强集中的思想进行建设,城市中用很多小的分中心进行交通疏导,保证非汽车交通在城市中通行畅通。
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根据自身特点,有的也集合了以上两种或者三中特征形态,广西的城市大多集中了蔓延型和紧凑型的形态。
掌握城市空间模式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城市交通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从广西的城市交通系统构成上看,交通系统的设立以便捷化、人性化、绿色化为原则,重点设计道路运行、综合管理、公共客户设施等部分。
广西的城市交通系统构成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部分:①广西各个城市内部自身的道路系统,例如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盲人道路、各个支路、快速行驶道路等等;②对外连接交通要道,例如通往周边沿海地区的公路、火车道、航空、水运等等;③公交系统设施,包括公交车站与公交车辆,轻轨及其车站。
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292015 Vol.30, No.3国际城市规划Over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郭源园 李莉 李贵才 张华Guo Yuanyuan, Li Li, Li Guicai, Zhang Hua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土地作为城市交通的承载体和供给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构架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证模型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6]。
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初以两种独立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即土地利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和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7-9]。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有学者意识到孤立地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某一方面难奏其效[10-14],进而开始关注这两种关系之间的潜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如有学者提出了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间的“源流”模式来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15],也有学者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纽带,建立了土地利用组件与交通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6,17]。
同时,在基于两者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两者协调性[18-20]和一体化模型的研究[21-24],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追踪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相互作用相关的研究。
通过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基本都认同高密度开发可以减少居民对私家车的依赖,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未形成统一结论,但国外研究尺度多为社区,而国内多为城市;在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同质性,但国内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热点;二者相互作用模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异性,国外侧重于二者一体化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而国内则倾向于通过协调性评价的研究为政府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小议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规划

小议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规划【摘要】城市化趋势使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形成了强大的交通需求,机动化发展持续给城市道路施加前所未有的巨大交通压力,无情地“拷问”城市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
将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规划进行合理的协调是搞好城市交通建设的根本所在,本文作者就对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交通;用地;布局规划中图分类号:f572.8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用地布局规划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会愈来愈明显。
在由居民完成的所有交通当中,上下班交通是最重要的。
所以,城市交通网的结构形式在很多方面取决于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置。
在一般情况下,交通源的空间分布、出行生成吸引强度及流向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
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需求。
城市内部居民的出行方式、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分布,基本上是利用空间分布的一个函数。
土地的开发,势必会产生新的交通需求,从而改变了原有的平衡,因此,需要建设新的交通设施,或使现有设施更有效率地运营。
例如,由于零售商业中心过分集中于市中心,导致市中心往返各区的交通量增大,为此,政府进行市中心交通管制,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在中心外围设内环路,拓宽外侧一些原有道路的做法,就是土地利用结构影响交通系统使之被动地接受改良的例证。
可见,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客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对应,如高密度的土地利用城市就要求高运载能力的公共交通方式与之适应,反之低密度的土地利用方式则导致自由方式的交通。
因此我们说不同的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对应着不同的城市交通结构2 城市布局的分类从整体布局形态上,城市布局可以分为“带形城市”模式、单中心城市模式、多中心城市模式。
2.1 带形城市模式带形城市是指城市用地受自然条件如高山、峡谷及河流等的限制,城市沿着河岸或谷地方向延伸形成带状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相互影响分析研究摘要: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研究是很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本文重点阐述了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从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以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为例,总结了其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用地布局;城市交通;三门峡市;城市用地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urban land layout and the urban traffic i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 are concerned about. It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and layout for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land and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center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la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rban traffic,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Key words:Land layout; The urban traffic; Sanmenxia city; Urban land1. 引言历史上,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定的交通方式为城市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又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进步成为可能。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是城市具有决定意义的机能之一。
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资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在促进城市运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城市道路空间的组织直接影响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景观。
完善、合理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城市用地布局也决定着城市交通的交通量、交通方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变化。
2.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的含义及特点2.1 城市用地2.1.1 城市用地的概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用地布局是指对城市的土地进行不同层次及功能的配置,诸如居住、工业、绿化等各类功能用途的土地经过规划配置,使之具有城市整体而有机的运营功能。
2.1.2 城市用地的特点城市用地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场所。
土地利用的社会化过程,不断地强化了其本质的特征,还扩展了其社会的特征,使其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中逐渐突显出重要作用。
(1)具有明确的空间定位。
土地的不可移动性、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每块土地具有相对的地理优势和劣势,同时也赋予了其不同的功能用途。
(2)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将用地划分为不同的范围或区块,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等,因位置、肥瘠、建设条件等的不同,造成了土地的价值差异,在城市中显示出了不同的经济效益。
2.1.3 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等。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按土地利用性质的不同,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见表2.1)。
表2.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代码R A B M类别名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代码W S U G 类别名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2.1.4 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用地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集中式又可分为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分散式又可分为带状、星状、放射状和环状等。
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见表2.2)。
2.2 城市交通2.2.1 城市交通的定义交通主要研究客、货运的“流”以及人流和车流的安全与畅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外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实现空间位移的载体。
广义的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涉及城市中地面、地下、空中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
狭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区)范围以内的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
这些流动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起点,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一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的。
2.2.2 城市交通的特征城市交通的特征主要表现包括:(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2)交通流构成复杂,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2.2.3 城市交通的分类城市交通按照运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客运交通(人员的移动)与货运交通(货物运输)两大类。
根据交通手段的不同,客运交通又可以进一步分成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
公共交通由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公共交通三部分组成;个体交通由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部分组成(如图1)。
城市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个体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准轨道交通个体机动交通自行车交通步行交通图1 城市交通的分类3. 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凡是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交通。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并且贯穿于城市的发展之中。
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城市交通也随着发展,并且相互促进。
从利用天然河湖水系、建设铁路到发展汽车、航空以及管道运输,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哪一个发展阶段,无不与城市用地布局发生着密切联系。
通过城市道路的联系,使得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路网与城市用地布局是相互依托的关系。
道路与用地的依托关系使城市路网具有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合理超前的路网规划、合理的路网建设时序会为城市宏观层面的布局结构、微观层面的用地布置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不仅仅是依赖,而是合理的引导城市用地,可以有效实现城市交通和城市用地开发相互协调发展。
3.1 用地布局对交通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要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两者要紧密结合。
城市用地布局是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的因素之一。
城市用地的功能安排、排列布局是形成城市交通的根本原因,不仅影响着交通量的大小、交通方式的选择,还影响着停车场的位置及需求量。
无论是居住、商业、工业用途,还是绿化功能的用地开发,都造成或刺激着交通出行的需求,吸引着大量的人流,从而产生了以该区域为起点的新出行,或者是吸引着另一个区域的新出行。
城市用地布局在宏观上决定着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用地布局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其交通容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3.2 交通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当然,城市道路系统也不单是消极地迎合城市的用地布局,而应该从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积极配置各项道路交通设施,加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面貌等方面,对各项用地,特别是吸引人流、车流集散点的用地提出具体布置的意见,做到相互协调,有机联系,否则难以使城市道路起到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求,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
城市用地按功能布局时,要使各分区内既有生产及工作用地,又有居住用地,并配置完善的商业、医疗、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使居民上下班及日常生活活动在较小的范围内,这样就形成了各分区内部安全、便利的交通系统。
4. 对三门峡市中心城区的用地布局与交通关系的研究三门峡是一座因黄河水利枢纽的建设而新建的城市。
地处于山地丘陵和峡谷地带,城镇发育较大地受到地理地貌条件的约束。
市区坐落于黄河南阶地上,三面临三门峡水库,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之城,用地条件并不开阔。
受地形的影响,三门峡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并没有往建设条件最好的陕灵盆地发展,中心城区建设格局主要是围绕湖滨区和陕州区来发展,为组团式的城市结构。
4.1 用地布局的现状及问题三门峡市湖滨城区地形复杂,属于黄河一、二级台地,发展空间相对比较紧凑,往高铁方向分布着部分松散的建设用地,而陕州区的发展则呈现出新区刚刚展开框架的状态,新区中心、大营镇和原店镇拼贴相连,十分松散,与湖滨区的道路格局、功能对接等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
图2 三门峡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4.1.1 居住用地目前三门峡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还是主要分布在湖滨区,陕州区的居住用地规模目前还比较小,缺乏人居吸引力。
近年来居住用地的增长主要在涧河北岸、湖滨区中心、陕州区中心等地方。
以城中村为主的三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陕州区中心和大营镇等的边缘地区和交汇地带,湖滨区内部也存在较多城中村,主要沿着陇海铁路大弯线、崤山路东北段等地区分布。
4.1.2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湖滨城区的现状商业发展比较成熟,主要依托城市东西向主轴线黄河路集中分布,其中市级商业中心分布在黄河路中段地区周边街坊,另外在大多数街道都有大量底商分布。
在209国道出入口附近也集聚了较多的商贸批发类型的产业。
陕州新城区目前的商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比较集中的商业设施,整体相对分散,多为沿街分布的底商。
陕州区大营镇地区的商业发展还比较发达,主要依托三门峡火车西站门户地区集中分布,集聚了大营镇镇级商贸服务中心以及多个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沿世纪大道两侧分布。
4.1.3 工业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目前湖滨区的工业借助交通的便利,主要沿陇海铁路线和青龙涧河两岸集中分布,新增的工业用地除了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城区东部陇海线附近的工业也有强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