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数(亿元)比上年增长(%)工业增加值5655.0517.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28.2914.6 集体企业204.0911.6 股份制企业1487.6418.1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372.7823.7 私营企业1906.6717.4 #轻工业2466.6913.6 重工业3188.3620.4高技术产业总产值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所占比重为8.3%。

在高技术产业中,集成电路、光通信设备、微波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7.6 %、36.4 %、15.6 %、69.5 %和10.4 %。

汽车产量17.82万辆,增长16.7 %,其中轿车产量15.2万辆,增长20%(见表4)。

表4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单位绝对数比上年增长(%)纱万吨115.8316.7布亿米97.4710.0化纤万吨812.6918.9卷烟亿支671.73-4.7房间空调器万台288.87-32.0发电量亿千瓦小时1661.6122.4钢材万吨1143.5930.6水泥万吨9947.0812.4化肥(折100%)万吨55.46-4.9汽车万辆17.8216.7#轿车万辆15.2120.0集成电路亿块26.8957.6光通信设备台3682336.4移动电话机万台4921.5669.5微型电子计算机万台153.5910.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6.3 %;集体企业50 亿元,增长12.2 %;股份制企业410.3亿元,增长2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376.3亿元,增长32.3%;私营企业404.1亿元,增长24.5%。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列入国家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56.4,比上年提高5.2点。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浙江省统计局(2004年3月10日)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取得的成就也出乎意料。

尽管相继遭受了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和持续高温干旱、电力能源供应紧张等的严重影响,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社会呈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3648亿元,增长13.2%。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8.9∶51.1∶40.0变化为7.8∶52.5∶39.7。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3730亿元,占40.5%,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为5470亿元,占59.5%,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4790亿元,占52.1%,比上年上升5个百分点。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9730元,比上年增长13.2%。

二、农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增长。

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65.2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

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7.5%,粮食等播种面积下降,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427.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3.9%。

粮食总产量为793.4万吨,下降15.8%;油料、棉花播种面积也呈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减少13.2%和5.9%,产量分别下降6.8%和6.1%。

果用瓜种植面积97.5千公顷,增长6.5%,产量282.1万吨,增长16.2%;药材播种面积26.2千公顷,增长16.0%;花卉苗木面积114.3千公顷,增长78.1%。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col/col164/index.html2000---2012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体:[ 大中小 ] 日期:2013-02-08 09:01:13 发布机构:2012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促发展,抓转型,惠民生,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增长,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

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增长7.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

图1 2007-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8%。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全年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7万人,其中42.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粮食总产量783.5万吨,增长0.2%(见表2)。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 -2005年的五年间,渝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综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渝中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五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0.9%)高0.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333美元,继续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过五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五年来,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190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00万元,增加了49295万元,平均每年净增额达到985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区级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21.7%的速度增长。

二、商贸业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年来,渝中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5年实现580.2亿元,以平均每两年增加百亿元的进程连上几个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原卷版)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思想政治试题(原卷版)

202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思想政治试题一、选择题。

1.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根本变革生产关系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D.完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3.新时代,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靠的正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正是制度优势。

由此可知()①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④中特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制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由于各项政策措施叠加发力,全国个体工商户明显复苏。

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个体工商户1719.6万户,同比增长11.7%;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22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3%;超过7万户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

这表明我国()①部分经营主体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在发生变化②非公有制经营主体在经营主体总量中的占比上升③个体工商户受益于“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④非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具备某种量的优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数字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也带来诸如互联网平台垄断、隐私信息安全、限制数据共享等治理难题。

面对此类挑战,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有()①转变企业经营理念②推动企业兼并重组③加强企业行为监管④依法依规进行处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02年保险年鉴:浙江省2001年概况

2002年保险年鉴:浙江省2001年概况

浙江省保险市场2001年概况杭州保监办主任张忠继一、保险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浙江省(含宁波市,下同)保险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全年共计实现保费收入155.4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增幅比上年上升26.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的7.34%,位列全国第四,保费增幅仅次于北京市,位列全国第二。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2.2亿元,同比增19.65%,占保费总收入的33.59%,增幅比上年上升8.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6%,财产险保费收入仅次于广东省,位列全国第二;人身险保费收入103.2亿元,同比增长58.65%,占保费总收入66.41%,增幅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7.25%,位列全国第四。

2001年浙江省保险深度约为2.1%,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保险密度约为343.86元,比上年增加102.4多元,是全国保险密度的两倍。

2001年,浙江省各保险公司累计支付赔款及给付3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财产险方面,保险公司承担保险金额近15000亿元。

在人身险方面,保险公司共计承保人数1985万人次,承保金额6790亿元,支付赔款及给付13.25亿元。

二、市场格局有序发展2001年,大众、新华、泰康等股份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进入浙江,产寿险多家竞争、高速有序发展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截至2001年底,在浙江省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有10家。

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有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保险公司、大众保险公司以及新华保险公司、泰康保险公司等。

此外,在宁波还设有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瑞士丰泰保险公司)代表处。

目前,在浙江省开展业务的各类各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共586家,其中:省级(一级)分公司18家,地市分(中心支)公司40家,县(市)支公司175家,办事处353家。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浙江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05.03.11【实施日期】2005.03.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5年3月11日)2004年,浙江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继续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1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6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604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2亿元,增长13.9%。

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长9.8%,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长12.2%,房地产业增长8.8%。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7.7∶52.6∶39.7变化为7.3:53.7:39。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3942元,比上年增长13.5%。

在全省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4160亿元,占37%,比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为7083亿元,占63%,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

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6195亿元,占55.1%,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

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4.6%(见表1)。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11.1%,服务价格上涨2.9%。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2% 就业人数增加。

台州市三门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台州市三门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相对弱化和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等诸多困难,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三个解放出来”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01年,我县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生产平稳增长,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势强劲,金融平稳运行,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据统计,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6.9亿元,增长14.0%。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38∶27调整为33∶39∶2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218元,比上年增长11.9%。

二、农业2001年,我县以全省取消粮食定购、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为契机,紧扣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广泛推广,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调减。

200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3.7%,粮食总产量10.1万吨,比上年减少9.3%。

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园区已渐成雏形。

蔬菜、水果、油料的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13.5%、8.4%和2.2%。

粮食和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71∶29调整为68∶32。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800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0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2万公顷,其中当年新封面积2136公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1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继续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2001年,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工业生产适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2001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0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40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570亿元,增长11.9%。

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1.0∶52.7∶36.3变为10.3:51.3:38.4。

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55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若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50元),增长8.8%。

二、农业2001年是浙江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全省农业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工业增势强劲,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粮食作物生产大幅调减,蔬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发展迅速,粮经比例渐趋合理。

2001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75.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6.0%,粮食总产量1055.8万吨,比上年下降11.8%。

经济作物面积为1370.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7%。

蔬菜、甘蔗、药材播种面积分别为628.0千公顷、17.4千公顷、19.7千公顷,分别增长10.4%、6.4%、19.9%。

花卉种植面积33.9千公顷,增长99.1%。

粮经面积比例由去年的65:35调整到59:41。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5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52.7千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269.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785.1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形势较好。

传统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裕。

全年生猪出栏1669.3万头,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136.1万吨,增长1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72.9万吨,比上年增长0.7%,实现渔业总产值308.8亿元,增长3.7%(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00.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006.3千公顷。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17.2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0.3万吨,比上年增长0.7%;农村用电量285.3亿千瓦小时,增长11.7%。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适度增长。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

其中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81亿元,增长12.5%,轻工业完成增加值962亿元,增长11.7%;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19亿元,增长13.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传统产业调整和改造不断加快。

2001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皮革、机械工业增加值为92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2.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3%。

新产品产值573亿元,增长32.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详见附表)。

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良好。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1%,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

七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数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点,为142.6,比上年提高4.2点。

全年实现利税815.7亿元,增长19.0%,其中利润451.8亿元,增长26.7%。

建筑业持续发展。

2001年,全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全省四级及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中实行投标承包的工程个数为33188个,投标承包面达52.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完成房屋竣工面积92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1%。

地质勘查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1年,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站6个,安排地质勘查项目23项,地质系统完成机械岩心钻探工作量11573米,新发现矿产地2处。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2001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超过11%的调控预期目标。

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879亿元,增长30.1%;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890亿元,增长8.1%。

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979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更新改造投资319亿元,增长32.6%;房地产开发投资536亿元,增长50.4%。

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8316个,比上年减少105个;新开工项目5239个,增加455个;年末在建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4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投资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投资迅猛发展。

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50亿元、413亿元、835亿元,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7.7%,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7.3%、33.4%,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比重分别为3.9%、31.8%和64.3%。

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

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占基建和更改投资的63.1%。

其中水利业投资46亿元,比上年下降8.9%;电力工业投资190亿元,下降8.9%;交通运输业投资211亿元,增长1.6%;邮电通信业投资155亿元,增长29.1%;城市建设投资217亿元,增长87.7%。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全年国家和省重点建设在建项目324项,完成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建设投产项目78个,主要有:杭州农网项目、浙江移动GSM七期工程、金丽温高速公路三期、联通宁波公司五期工程、杭瓶南输变电工程等。

全省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建成投产项目4579个,其中,基本建设项目2413个,更新改造项目191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4%;新增固定资产122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5.4%,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

200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536.3亿元,比上年增长50.4%。

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房地产施工面积6242万平方米,增长43.7%;竣工面积2004万方米,增长32.8%;销售面积1736万平方米,增长32.2%。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490万平方米,增长30.4%。

个人购房比例迅速提高,在商品房销售中,个人购房比重达94.9%。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8亿元,增长14.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6亿元,增长7.4%。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792.5亿元,增长12.0%;餐饮业零售额250.2亿元,增长16.9%;制造业零售额165.5亿元,增长9.7%;其他行业零售额347.3亿元,增长4.2%。

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1627.亿元,占63.7%。

市场建设快速发展。

2001年末,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278个,实现成交额46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65个,超10亿元的市场78个,超百亿元的市场6个。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持平。

分类别看,食品类下降1.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类下降1.6%,家庭设备维修服务用品类下降3.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7.2%,居住类下降0.2%。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下降1.9%。

其中,城市下降2.6%,农村下降1.0%。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7%。

其中,重工业产品价格下降1.4%;轻工业产品价格下降2.0%。

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0.4%。

六、对外经济进出口贸易总额较快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

其中出口总额229.8亿美元,增长18.2%;进口总额98.2亿美元,增长17.1%。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出口达9.5亿美元,增长46.0%;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上年的89.9%上升到91.6%;机电产品、纺织品及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这三大类产口出口159.8亿美元,增长20.3%。

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

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快速增长,增幅均达到30.3%;对欧盟、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为46.2亿美元、37.7亿美元,分别增长15.1%和13.6%;对美国出口波动不明显,全年出口美国44.0亿美元,增长21.4%;对香港出口呈下降趋势,全年出口11.8亿美元,下降1.2%。

目前我省主要贸易伙伴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欧盟、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

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10个,合同外资50.2亿美元,分别增长40.7%和99.9%;实际利用外资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22.1亿美元,增长37.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明显。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金额5.5亿美元,增长14.8%;完成营业额6.7亿美元,增长55.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交通邮电业继续发展。

全年完成交通邮电业增加值4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为134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

其中,铁路205.1亿吨公里,增长9.6%;公路282.5亿吨公里,增长0.9%;水运854.3亿吨公里,增长16.6%。

全年旅客周转量为650.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