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_贾玉红_水污染控制_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合集下载

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12年考研哈工大环境工程专业-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12年考研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参考书及目录《环境化学》内容提要《环境化学(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八章,包括绪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以阐述污染物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各圈层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过程所涉及的污染化学问题及其效应为主线,较全面深入地阐明基本原理、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

为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方针,增添了反映近年环境科学领域新发展且应用性较强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即“受污染环境的修复”和“绿色化学”内容的介绍和讨论。

《环境化学(第2版)》密切结合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在介绍基本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适当反映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二、环境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一、大气的主要成分二、大气层的结构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一、辐射逆温层二、大气稳定度三、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四、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第三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一、自由基化学基础二、光化学反应基础三、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四、氮氧化物的转化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六、光化学烟雾七、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八、酸性降水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十、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第四节大气颗粒物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消除二、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三、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四、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五、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第一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二、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三、水中营养元素及水体富营养化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三、溶解和沉淀四、氧化还原五、配合作用第三节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一、分配作用二、挥发作用三、水解作用四、光解作用五、生物降解作用第四节水质模型一、氧平衡模型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模型三、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型四、多介质环境数学模型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三、土壤吸附性四、土壤酸碱性五、土壤的氧化还原性第二节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二、重金属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三、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四、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第三节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一、土壤中农药的迁移二、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三、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一节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一、生物膜的结构二、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转运一、吸收二、分布三、排泄四、蓄积第三节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一、生物富集二、生物放大三、生物积累第四节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中的酶二、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三、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四、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五、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六、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七、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八、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九、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第五节污染物质的毒性一、毒物二、毒物的毒性三、毒物的联合作用四、毒作用的过程五、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第六节有机物的定量结构与活性关系一、概述二、Hansch分析法三、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四、量化参数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五、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方法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第一节污染物在多介质多界面环境中的传输第二节重金属元素一、汞二、镉三、铬四、砷第三节有机污染物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有机卤代物三、多环芳烃四、表面活性剂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第一节微生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三、强化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四、生物修复的优缺点第二节植物修复技术一、概述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过程和机理三、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第三节化学氧化技术一、概述二、高锰酸钾氧化法三、臭氧氧化技术四、过氧化氢及Fenton氧化技术第四节电动力学修复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三、联用技术第五节地下水修复的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一、概述二、Fe—PRB第六节表面活性剂及共溶剂淋洗技术一、基本原理二、影响因素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一节绿色化学的诞生和发展简史一、绿色化学的诞生二、绿色化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第二节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一、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及特点二、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三、工业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绿色化学的应用一、绿色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二、绿色化学的应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内容简介本书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知识外,还叙述了难降解物质的降解与转化规律、废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和新工艺、新技术及生物修复等方面内容,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 活性污泥法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 生物膜法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1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
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
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活性污泥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生物膜法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2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见表9-2)表9-2 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①有机物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廷耀 (下册) 课后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  高廷耀 (下册)  课后答案

【习题答案】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廷耀,顾国维,周琪。

高等教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哈工大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哈工大 环境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学生选修课除选择方案中课程外,在全校各学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范围内选择。(至少2学分)
专题课
S2703030C
专业新技术(环境)
16
1

S2703031C
分子结构分析方法
16
1

实践环节
S2701021C
综合实验(市政环境)
24
1.5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1
论文环节
开题报告
1
中期检查
1
注:补修课的学分按原课程学分的一半填写。
54
3

第一外国语
32
2

S0612033Q
数理方程
32
2பைடு நூலகம்

S0612040Q
数值分析(学术型)
32
2

二选一
S0612034Q
数理统计
32
2

学科
基础课
(XW)
S2703001Q
现代环境化学
32
2

S2703002Q
现代生物学
32
2

学科
专业课
(XW)
S2703003C
环境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
32
2
学科代码:
类型:学术研究型
一、研究方向
1.环境化学理论与应用2.环境生物技术
3.水污染控制及水资源保护理论与技术4.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5.废物资源化与减废技术及理论6.环境规划与管理
二、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课内/实验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 污水出路
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 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 恒原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式中:c——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cw,Q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ch,Q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在950℃高温下,以铂作为催化剂,使水样气化燃烧,然后测定气体 中的CO2含量,从而确定水样中碳元素总量。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 total oxygen deman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
聚合磷酸盐:焦磷酸盐(P2O74-) 、三磷酸盐(P3O105-) 、 三磷酸氢盐(HP3O92-)
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
污水出路
生物性指标
来源及 危害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 寄生虫卵等;
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 医院污水:各种病原体; 危害: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水 排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哈工大贾玉红水污染控制污水水质与 污水出路
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课后习题(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圣才出品】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课后习题(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圣才出品】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课后习题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简述水质污染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包括物理性质污染指标,化学性质污染指标和生物性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TS)=溶解性固体(DS)+悬浮性固体(SS)=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1)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①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

②化学需氧量(COD)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

③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也是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一个综合参数。

④总需氧量(TOD),有机物中除含有碳外,还含有氧、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2)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面充分混 合后阶段:在横 向混合阶段后, 污染物浓度在横 断面上处处相等。 河水向下游流动 的过程中,持久 性污染物的浓度 将不再变化,非 持久性污染物浓 度将不断减少。
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当持久性污染物随污水稳态排入河流后,经过混 合过程达到充分混合阶段时,污染物浓度可由质量守 恒原理得出河流完全混合模式:
每一次的加油,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 了下一 次更好 的自己 。20.11. 1920.1 1.19Th ursday, November 19, 2020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1 4:27:06 14:27:0 614:27 11/19/ 2020 2:27:06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1.1914 :27:061 4:27No v-2019 -Nov-2 0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溶解氧)。
有 BOD值高,则水中耗氧有机污染物多。
反映了在有氧的条件下,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量, 是污水的主要污染特性(以mg/L为单位)。
机 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
测定中应该去除无机碳的含量。

TOD: total oxygen demand 在900~950℃高温下,将污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包括难分解的有机物及部分无机还原物质),燃烧氧化成稳定的氧
化物后,测量载气中氧的减少量,称为总需氧量(TOD)。

TOD测定方便而快速。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的相关关系。在水质条 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BOD与TOC或TOD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化过程可用下式描述:
v dc dx
Mx
d2 c d x2
Kc
c
c0
exp
vx
2M
x
1
1
4KM x v2
式中:v——河水流速;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c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 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一般要求处理后污水的pH在6~9之

pH和碱度
间。当天然水体遭受酸碱污染时,pH发 生变化,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生物的生长,
妨碍水体自净,还可腐蚀船舶。

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 总量,按离子状态可分为三类:氢氧化物
碱度;碳酸盐碱度;重碳酸盐碱度。
竖向混合阶段污 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 子扩散、湍流扩散、 弥散作用逐步向河水 中分散,由于一般河 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 较小,所以首先在深 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 布均匀,从排放口到 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 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 混合阶段,同时也存 在横向混合作用。
横向混合阶段 当 深度上达到浓度分 布均匀后,在横向 上还存在混合过程。 经过一定距离后污 染物在整个横断面 上达到浓度分布均 匀,这一过程称为 横向混合阶段。
需氧量/(mg·L-1)
BOD与CBOD、NBOD 时间/d
化学性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用化学方法氧化分解废水水样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化剂量折合 成氧量(O2,mg/L)。

COD值越高,则代表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重铬酸钾K2Cr2O7(称 CODCr )和
第三节 污水出路与排放标准
污水的 最终出路
排放水体
排放需达到国家标准; 少量污染能够被稀释、降解、自净; 排污口应设在城镇江河下游。
工农业利用
进行深度处理并达到国家标准; 解决干旱地区城镇缺水问题; 减少城镇对优质饮用水资源的消耗。
地下水回灌
进行深度处理并达到国家标准; 补充地下水层缺失。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第九章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
第一节 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
迁移与转化 第三节 污水出路与排放标准
第一节 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
污水的类型与特征
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 水、城镇污水;
生活污水:来自家庭、机关、学校、医院 等。含有机物质、氮磷等无机盐类、泥沙、 微生物和病原体等;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河口污染 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 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污染 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 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
工业废水:污染物质种类多,具有较高的 毒性,需做预处理才能排入城镇管网。
国际通用三大类污染指标: 物理性指标 化学性指标 生物性指标
水质分析指标
温度 物

色度

嗅和味 指
标 固体物质
Dissolved Oxygen (DO)
工业废水 常引起水 体热污染
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
加速耗氧反应,最终导 致水体缺氧或水质恶化

水 排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海洋水质量标准GB3097
对人体健康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对产品质量不应产生不良影响
用 应
应符合应用对象对水质的要求或标准

应为使用者和公众所接受
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 移与转化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 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 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作用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的资源价值。

油膜覆盖水面阻碍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水体的热交换。
油类污染物进入海洋,改变海水的反射率和减少进入海洋表
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影
响。
物 大面积油膜将阻碍大气中的氧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
的自净能力。
石油污染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很大,堵塞鱼的鳃部,能使鱼虾
类产生石油臭味,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

的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
城市生活用水



和市政用水
城 市绿地灌 溉


农业、林业、
市政与建筑用水

渔业和畜牧业

城市景观



工 艺生产用 水

几 个
地下水回灌
冷却用水

锅 炉补充 水

其他方面
其 他杂用 水
本章结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聚合磷酸盐:焦磷酸盐(P2O74-) 、三磷酸盐(P3O105-) 、 三磷酸氢盐(HP3O92-)
生物性指标
来源及 危害
细菌总数
大肠菌群
生活污水:肠道传染病、肝炎病毒、SARS、 寄生虫卵等;
制革屠宰等工业废水:炭疽杆菌、钩端螺旋体等; 医院污水:各种病原体; 危害:传播疾病,影响卫生,导致水体缺氧。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成二氧化碳、 水和氨(碳化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 和硝酸盐(硝化阶段) 。
物 •污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生物氧化所
需的氧量,全部生物氧化需要20~100d完成。 •实际中,常以5d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称5 日生化需氧量(BOD5);通常以20℃为测定的标准温度。

汞、镉、铅、铬、镍等生物毒素显著;
重金属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生物毒性,抑制 微生物生长,使蛋白质凝固;逐级富集至人
体,影响人体健康。
含氮化合物
氮是有机物中除碳以外的一种主要元素,也是微生物生 长的重要元素。
污水中的氮有四种,即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 酸盐氮。
危害:消耗水体中溶解氧;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繁殖, 形成水华、赤潮;引起鱼类死亡,导致水质迅速恶化。
c cwQw chQh Qw Qh
式中:c——排放口下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cw,Qw——污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ch,Qh——上游河水的污染物浓度和流量。
非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降解
河横断面达到充分混合后,污染物浓度受到纵向分散作用
和污染物的自身分解作用不断减小。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其变
水中细菌总数反映了水体有机污染程度和 受细菌污染的程度。
常以细菌个数/mL计。 饮用水:<100个/ mL 医院排水: <500个/ mL
大肠菌群的值可表明水样被粪便污染的程 度,间接表明有肠道病菌存在的可能性。
常以大肠菌群数/L计。 饮用水:<3个/L 城市排水:<10000个/L 游泳池: <1000个/L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物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mg/L即有异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