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污染控制技术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污染控制技术

微生物学中的生物污染控制技术微生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可以被我们利用来产生食品,药物和其他有用的产品。

同时,它们也可以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例如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或污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

这种污染可以影响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和环境质量。

因此,生物污染的控制一直是微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生物污染的控制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和生长,保持清洁和卫生环境等,而治疗则包括对感染病例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污染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生长条件的控制、物理和化学控制、以及生物控制。

生长条件的控制是一种非化学性的控制方法,它主要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研究表明,一些微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无法生存或繁殖。

例如,某些真菌需要湿度在90%以上才能繁殖,而将湿度降低到60%以下,真菌就无法生存。

因此,在建筑物、生产车间或医院等场所,通过调整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物理和化学控制是常见的生物污染控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灭菌、化学灭菌和辐射灭菌等。

其中,物理灭菌是通过高温、高压、蒸汽和过滤等方法来直接杀死微生物。

化学灭菌则通过添加含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化学物质到环境中,来杀死微生物。

辐射灭菌则是通过利用紫外线、X射线或伽马辐射等来杀死微生物。

物理和化学控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微生物,但它们也会产生废物和化学残留,从而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控制是一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方法,它利用天然或经人工改良后的微生物来对污染物进行控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益生菌和其他生物药剂来对抗有害微生物。

益生菌是指一类对人体和动物生理系统有益,并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细菌或真菌。

将益生菌添加到动物饲料或人类食品中,能够增加动物和人类的健康状况,并减少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类似地,研究人员也利用其他生物药剂来控制污染物。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微生物在制药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制药工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严格的行业,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制药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污染是制药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会对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在制药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微生物的来源微生物污染源可以从制药原材料、环境以及工艺中来。

制药原材料可能源自天然植物和动物,这些原材料中可能含有大量微生物。

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会通过空气、水、人员、设备等途径进入制药过程。

而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如设备、工艺参数等,也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二、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不仅可能污染药物本身,还可能导致生产线上的其他批次受到影响。

微生物可以引发药物的降解、变质以及降低活性等问题,从而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对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为了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制药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洁净化环境:制药生产线应该建立洁净区域,并根据药物的性质和要求进行洁净级别的划分。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空气过滤、超净台、无尘室等,减少微生物的传播和滋生。

2.严格的人员管理:定期进行员工的健康检查,制定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避免人员成为微生物的携带者。

3.设备的维护和清洁:定期对制药设备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设备表面没有残留的微生物。

此外,制药企业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防止设备本身成为微生物滋生的场所。

4.合理的原料质量控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制药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商能够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

5.严格的工艺控制:制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工艺标准,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的控制,以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

6.定期检查和验证:制药企业应定期对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进行检查和验证,确保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和符合法规要求。

疾控微生物检验总结(范文)

疾控微生物检验总结(范文)

疾控微生物检验总结‎疾控微生物检验总结‎‎篇一:x‎x疾控中心检验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xx疾控‎中心检验科上半年工作‎总结根据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抓好艾滋‎病、结核病、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霍乱、‎病毒性肝炎、疟疾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按照200x年x‎x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检验科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科学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检验工作水平‎(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激励机制,是抓‎好管理促进工作的根本‎途径,人的因素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加强‎职工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在平常‎的工作当中,我们积极‎倡导和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有工作任务大家一‎起上。

在生活当中有什‎么困难我们主动帮助解‎决,让大家体现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

结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引导广大职工‎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着力塑造敬‎业精神,使职工自觉养‎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

大力倡导‎学习精神,鼓励职工自‎学,在每周的集中学习‎中,让每一位职工都能‎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中得到提高。

‎(二)根据《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的标准,为加‎快实验室建设,提高仪‎器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检测检验能力和水平,‎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苏北5市及34个县进‎行了仪器装备,检验科‎一次性装备了仪器设备‎34台,价值一百多万‎元。

为保证这些设备尽‎快投入使用,省疾控中‎心联合厂家对我们进行‎了两次培训,我们要求‎检验人员积极参与,努‎力学好技术水平。

并且‎在学习回来后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CATALOGUE目录•微生物污染概述•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检测•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微生物污染的耐药性及应对策略•结论与展望01微生物污染概述微生物污染指的是由细菌、病毒、真菌、霉菌、原生动物、藻类等微生物对环境或人类活动领域造成的污染。

定义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污染的对象,微生物污染可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生物污染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1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23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物,以及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和昆虫等。

空气污染源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工业废水等。

水污染源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

食品污染源03影响环境卫生微生物污染会对环境卫生造成不良影响,降低环境质量。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01引发疾病微生物污染可以导致多种传染病,如肠道感染、呼吸道疾病、皮肤感染等。

02威胁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甚至引发食物中毒等。

02微生物污染的监测与检测环境监测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包括空气、水、表面和食物等,以评估微生物污染的程度。

监测方法与技术生物学方法利用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对微生物进行鉴别和定量分析。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体和抗原的反应,检测和鉴定微生物,如ELISA、免疫荧光等。

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制定相应的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

检测规范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规范的采样、运输、储存、检测和报告程序。

检测标准与规范预警系统建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微生物污染的发生和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的微生物污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消毒、防疫、检疫等。

微生物污染的预警与控制03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控制原料筛选与清洗01严格筛选原料,采用科学的方法清洗加工原料,去除杂质和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总结

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总结

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总结
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是保障食品、药品、环境等领域安全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
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和产品的污染,保障公众健康。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取得的成绩,现将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对监督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规范,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标
准操作流程。

通过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不断提高了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确保了监督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监督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建立了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及
时发现和解决了一些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交流,形成了监督工作的合力,提高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再次,我们注重了对监督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企业通报监督
结果,促使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和改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监督结果的跟踪和评估,确保了监督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对监督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微生物质量监督
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增强了公众的监督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了监督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说,我们在微生物质量监督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和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监督工作的管理和督导,改进监督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是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微生 物可能通过空气、水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环境。
空气中的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病毒 、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这些 微生物可能被携带到其他环境。
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如食品、饲料、化妆品等 也可能被微生物污染。
05
结论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
微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品中毒、肠道传染病、呼吸系统传染病等,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微生物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微生物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和危害。
微生物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微生物污染会导致经济损失,影响经济发展。
应加强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和防治工作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微生物污染概述 • 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 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 微生物污染的防治建议 • 结论
01
微生物污染概述
微生物污染的定义
微生物污染定义
微生物污染是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它们的毒素、代谢产物等引起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于自然界,也可能由人类活动引入环境。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污染控 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微生物污染控制体系,确保食品 安全和人类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加强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
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从源头控制微生物污染。
02
加强食品检测和监督
加强食品检测和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03
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
提高公众对微生物污染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存在于食品中,如果不经过适当的控制,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一、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指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微生物进入食品并繁殖的过程。

常见的食品污染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

这些微生物会引起食品腐败、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等问题,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二、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环境:生产场所的不洁净和卫生条件不佳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例如,生产车间的空气不洁净、设备不彻底清洁和消毒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存在和繁殖。

2. 原料和供应链:食品的原料和供应链是微生物污染的重要介质。

原料也可能存在微生物污染,而供应链中的一环出现微生物污染也会影响最终食品的安全。

3. 储存和运输条件:不合理的储存和运输条件也是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之一。

食品在高温、潮湿或不洁净的环境中长时间存放,微生物的繁殖速度会大大加快。

三、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少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安全,采取适当的控制方法是必要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污染控制方法:1. 清洁和消毒:保持食品生产和处理环境的清洁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首要措施。

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包括设备、工作台面、器具和容器等,可有效减少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

2. 合理贮存和运输:储存和运输食品时,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食品应储存在洁净、干燥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避免与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接触。

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和防止与不洁物质接触。

3. 食品处理和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中,要确保加工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食品应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下加热或处理,以确保微生物被完全杀灭或控制在安全水平。

微生物监测工作总结

微生物监测工作总结

微生物监测工作总结
微生物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空气、水、土壤和食品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各种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微生物监测工作,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监测。

通过采集空气样品并进行培养和鉴定,我们发现了空气中存在的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我们及时采取了空气净化和通风换气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保障了人们的健康。

其次,我们对水质进行了微生物监测。

通过对自来水、饮用水和水体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我们发现了一些水中的致病菌和藻类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引发水源污染和水源传染病,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加强了对水源的保护和治理,确保了水质的安全和卫生。

此外,我们还对土壤和食品等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监测。

通过对土壤样品和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我们发现了一些土壤中的致病菌和食品中的腐败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食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对人们的饮食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土壤和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保障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总的来说,通过我们的微生物监测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和管理,为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3.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4.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5.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

属名+种名(+命名者等)7.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9.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

1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1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13.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第二章1.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2.细菌多数在1μ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旋状最少。

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5.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

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

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

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

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菌体呈复染液的红色。

12.细胞壁的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形状和保持细胞的完整性;避免渗透压对细胞产生的破坏作用;有效的分子筛,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阻挡大分子物质;为鞭毛提供支点,支撑鞭毛的运动;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噬菌体的敏感性,均决定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13.细胞膜功能:选择性转运物质,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物废物)的运送、交换;生物合成功能:合成细胞壁各种成分和荚膜;转运电子和磷酸化作用,即呼吸作用场所;排出水溶性胞外酶(水解酶类);大分子化合物水解简单化合物,再摄入细胞。

14.细胞质: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质体外的一切透明、胶状或颗粒状物质。

功能、作用:含各种酶系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新陈代谢)15.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的粘液性物质。

16.粘液层:没有明显的边缘,可向周围的环境中扩散的粘液性物质。

比较薄17.荚膜的功能:对细菌起保护作用,使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防止微小动物的吞噬和噬菌体的侵袭崐,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荚膜有助于细菌的侵染力;荚膜是细胞外贮藏物,当营养缺乏时可作为碳(或氮)源和能源被利用;许多细菌通过荚膜或粘液层相互连接,形成体积和密度较大的菌胶团;堆积一些代谢产物。

18.菌胶团:很多细菌细胞的荚膜物质相互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内含许多细菌,形成菌胶团。

19.菌胶团功能: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防止被吞噬,自我保护。

20.菌胶团形成机理:环境中营养不足,能量含量(用营养/细菌表示)低,细菌运动性能减弱,则细菌之间易于凝聚,从而形成菌胶团。

21.某些细菌细胞发育到某一生长阶段,在营养细胞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

芽孢不是繁殖体。

22.鞭毛是由细胞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出菌体外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鞭毛的着生位置、数目和排列方式是种的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23.鞭毛:偏端单生鞭毛;两端单生鞭毛;偏端丛生鞭毛;两端丛生鞭毛;周生鞭毛。

24.细菌的趋向性反应:有一些细菌有趋向或离开化学物质或者物理刺激的运行,称为趋向性运动。

25.细菌为无性繁殖,主要通过裂殖,即二分裂繁殖,是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26.细菌的等电点:菌体蛋白质由很多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是两性物质,在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带正负电荷相等,这一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表示)。

酸性条件下-正电荷。

培养基一般中性,pH比等电点高,氨基酸中的氨基电离受抑制,羧基电离,所以一般情况下细菌带负电。

27.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位置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也叫群落或集落。

28.纯化的菌落是菌种鉴定、通过诱变技术或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提。

29.细菌分类: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特征。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30.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

有无菌丝体是细菌和放线菌的区别。

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31.蓝细菌又称为蓝藻或蓝绿藻,结构无核膜、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壁与细菌类似,由肽聚糖组成,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

32.真菌和藻类的主要区别:真菌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有机营养型微生物,而藻类则是无机营养型的光合微生物。

33.酵母菌是指以芽殖为主,并大多数为单细胞的一类真菌。

34.霉菌的营养体由菌丝构成,菌丝可以无限制的伸长和产生分支,分支的菌丝相互交错在一起,形成菌丝体。

35.藻类一般都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

藻类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微生物。

36.原生动物: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

37.原生动物常见的“胞器”:行动胞器,消化营养胞器,排泄胞器,感觉胞器。

38.原生动物作用:吞食有机颗粒,去除污染;吞噬细菌,减少污泥产生,净化出水水质;产生絮凝物质,促进活性污泥的形成;水质指示生物作用。

第五章1.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以获得能量和合成细胞物质,这个过程称为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2.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物。

(包括光能)3.细菌的6种营养要素: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能源。

4.无机盐(矿物质):提供C、N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主要是P、S和一些金属离子。

大量元素:生长所需浓度在10-3~10-4 mol/l范围,P、S、K、Mg、Ca、Na、Fe等;微量元素:生长所需浓度在10-6~10-8 mol/l范围,Cu、Zn、Ni、Co、Mo、Mn。

5.(异养微生物)易利用顺序:NCHO≈NCHOX>NH>NO>>N6.生长因子:在生长过程中不能自身合成,同时又是正常代谢所必需的须由外界供给的微量营养物质。

7.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8.基础培养基:按照基本营养成分配制的一种培养基。

9.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显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10.加富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较类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加富培养基是用来增加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的数量,使其形成生长优势,从而分离到该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基则是抑制不需要微生物的生长,使所需要的微生物增值,从而达到分离所需要微生物的目的。

11.细胞膜是控制营养物进入和代谢物排出的主要屏障。

运输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

第七章1.当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后,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合成新的细胞成分,使菌体的重量增加(主要是原生质和其他组成成分有规律地增加),菌体体积长大,这种现象称为生长。

2.细胞的生长是有限度的,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分裂,这种菌体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繁殖。

3.以细胞数量的增加或以细胞群体重量的增加作为生长繁殖的指标。

4.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5.纯培养的分离方法:稀释倒平皿法;划线法;单细胞挑取法;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6.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主要有测定微生物的数量、重量和细胞物质成分等方法。

7.直接计数法:优点:快速;缺点:不能区分细菌的死活。

8.一般计数平板的细菌生长菌落数以30~300个为宜。

9.用活菌计数法测定较脏的水样:减少滤液体积、无菌水稀释。

10.活性污泥浓度(符号为MLSS)它表示每升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活性污泥的毫克数。

(Mg/L)MLSS既包括活菌和死菌量,又包括有机颗粒和无机盐类的重量。

11.微生物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2.缩短迟缓期:采用处于高效菌群对数期的菌种、增大接种量、尽量保持接种前后所处的培养介质和条件一致。

13.细菌的群体生长是按指数速率进行的,因而亦称做指数增长。

14.在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某些有毒性的代谢产物不断积累,致使细菌分裂的速率降低,世代时间延长,细菌细胞活力减退,称为稳定期。

稳定期菌胶团细菌大量分泌体外贮藏物质荚膜,所以,更易形成菌胶团。

产芽孢细菌也开始产芽孢。

15.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反映一种微生物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生长繁殖和死亡规律。

16.连续培养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反应器中,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从而在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