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意思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生充满劳绩,但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大地之上。
”语文是湿润的空气,被其包围被其浸润是一种必需,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们的呼吸中有了温暖的理性的气息,我们的生活便在语言和文字中变得充实和熨帖,也变得富有诗情画意。
因此,老师说:做一个阅读者,与智者交谈;做一个思考者,走出人生迷宫;在语文的气息中徜徉,享受语文。
——前言专题一:诗意语文断想(一)俯首是春,仰首是秋。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诗意语文如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诗意语文如此。
“人人眼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
”诗意语文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诗意语文亦如此。
诗意语文又何尝不是一次诗意人生呢?诗意人生如茶,只有用心品尝,方可品味其中的馨香,诗意语文何尝不是如此呢?诗意人生如瓶,只有向其中不断输入液体,方可感悟其中的高尚。
诗意语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其实,诗意语文也需这种态度。
诗意语文,诗意人生。
(285班代蒋田子)(二)读惯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的婉约窈窕,“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那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是不是如羽调商声转成黄钟大吕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着滚滚湘江、一弯残月,把浅唱低吟换作了仰天长啸。
意外吗?不,这种变化是同情理紧密相合的,它是浮涌在情理玉颜上的一层薄纱,揭开它隐隐约约的掩盖,情理露出最意味深长的微笑。
人生如秋风吹皱悠悠岁月。
这个世界又是个热闹的世界,何处才有个安静的位臵?古人云:“偷得浮生半日闲”,道出觅得闲情逸致后的感喟。
还是去沐浴于阳光的外衣下吧!聆听阳光充满禅机的语言,此刻它仿佛正在向我们讲述沈从文那个无忧无虑的湘西生活。
还是去听雨吧,听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随风飘散的烦恼,慢慢地,慢慢地溶解在雨中,溶解在雨中,溶解得无色无味,让混沌的心境被丝丝细雨洗耳恭听的明净,还是去诗中翱翔吧,让柔和的诗音从诗页间飘舞,为诗穿上新的嫁衣——哲思的绚烂,东方的静美,给心灵臵一个房子,用宁静的气息填充它。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诗意地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生存。
但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学习场所,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课堂,我们却很少关心这种诗意的享受。
作为一名教师都向往高效理想的课堂,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高效呢?我觉得高效的课堂必须具备一下几个必要的因素。
一、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是关键。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
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可能会浪费学生许多时间。
要使课堂高效,老师就得在课下花费时间,也就是说得钻研教材。
只有真正把教材钻透,才能在课上游刃有余。
而更多的准备是备细节,备教学准备。
让精心的准备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效的课堂应关注每一个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百分之百的希望。
课堂上,老师要对每个孩子进行百分之百的关注。
在我的课堂上,不但要让做对的同学举手或起立。
而且让做错的同学起立,并让他们说说错在哪里。
这样不仅关注了优生,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后进生。
他们说出了自己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体面地坐下通过及时“纠错”,及时明理。
三、高效的课堂应珍惜每一分时间。
工作已经四年,平时也感觉自己的语速还是挺快的,尽量少说废话,但和庞老师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对照庞老师的课堂,觉得有些地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但没有很好做到位。
在每堂课上,我也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经常是按分钟计算的,没有精确到秒。
给学生限定作业的时间,学生一种紧迫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作业的速度,专心作业,不开小差。
四、高效的课堂应精心设计每一个练习。
在听课时发现,庞老师对课的练习设计是煞费苦心的,精选练习,否则的话就不能做到四了。
庞老师就十分注重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学生在他的课堂上不只是听数学、看数学更重要的是做数学,她的课堂练习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想在每次布置作业时,应该问问自己:这个作业训练有必要吗?李成良老师说过:学生课内做不出来的作业,表示没有听明白,课外一定也做不出来;课内能做的作业,课外没有必要重复练习。
「散文」诗意地栖居

「散文」诗意地栖居[散文] 诗意地栖居作者:天龙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是颇有意味的话,氤氲着浪漫的因子,也洋溢着诗意的情愫。
人无法离开物质而存在,当然也不能没有了浪漫与诗意。
由此引申出了一个深刻的哲思命题——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一提起“诗意”这两个幽雅的字,一般人都会觉得,那是文雅之人的“阳春白雪”,是高不可攀的,或觉得那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水中月、镜中花”,是不食人间烟火,诗意似乎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其实不然,诗意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它与我们形影不离,就存在于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德国诗人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它是在暗示和提醒我们,让生活多些诗意,要诗意地生活着。
何谓诗意地栖居?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意境获得心灵的美妙感受;而诗意地栖居,就是寻找和享受诗意般的精神家园。
诗的意境,总能给人带来幽美的联想,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疲累而来的,也不只是为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活的,还应该为精神而活着,应该浪漫地生活着,应该诗意地“栖居”着。
诗意地栖居,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就是惬意地栖居在桃花源式的幽美环境里。
其实它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具有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我们唯有用一份对生活、对自然充满浪漫的情怀和美好的愿望,去充分联想和体验生活中自然中诗意的韵美和意趣,这样我们就在“诗意地生活”了。
戏剧大师巴尔扎克说:“心中没有诗意,生活只会变成凄凉的现实。
”诗意由心生,心中有诗意,生活便会溢满了诗意。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生活蕴藏着诗意,诗意温暖着生活,诗意浪漫着人心。
诗意是一种浪漫悠然的情怀,谁的心里始终有了它,谁的生活就会时刻笼罩着诗意的光环。
当我们有一颗诗意的心,当我们内心荡漾着诗意,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时,那么生活中就无处不是画、无处不是诗。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多年前,在火车上看过几页别人丢弃在茶几上的杂志,里边有一篇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的文章,文中,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并反复强调“人诗意地栖居,”的重要性。
读着先哲精辟而诗意的论述,饶有兴趣地跟着文字的意境反复品读了几遍,此时的脑袋越发的清晰,安静,仿佛忽略了车轮疾驰的杂音,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诗意”的幻象,沉醉一路风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境的基础上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
今天细细品味,便有一种纯粹的感动,这源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事物的感悟与理解有所不同,对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生活不仅仅是生存,应该有情趣,有质量,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自然而轻松的生活。
但是,绝大多数人受制于工作、生活、家庭等一系列的束缚,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不可见物以及其所内涵着的社会评价体系,也试图规训每一个人。
每人需有其位,而一旦定其位,就很难再脱离出来。
因此“诗和远方”成为众人所建构的一个美好想象。
个人理解,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诗意是指通过诗性的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嘈杂忙碌的生活状态中剥离出一些过于倾注的清简之外的“杂芜”,使生活的节奏简洁而明快,生活的韵味充满温馨和谐的情趣,营造出一个“诗意的栖居”的精神家园。
海德格尔站在一个极其的高度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像我站在地垄沟子上,看着一群蚂蚁栖居在洞穴里出出进进,它们快乐着;我站在河边看见一群小鱼游来游去悠哉游哉,它们快乐着;我站在山岗上看见果熟花艳,莺鸣鸟啼,蝴蝶翩翩起舞,绿树摇曳多姿,它们快乐着;我站在草原上看见白云绿草牛羊成群,它们快乐着...我们人呢?为什么不去享受美好快乐的生活呢?按着自己的愿望,创造自己的快乐——或欢快,或热烈,或浪漫,或安静,或平淡。
热爱环境,热爱自然,愿:山长青,水长绿,天长蓝;人,和谐并快乐着。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019.2.15.老木於沈阳。
【免费下载】作文指导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
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
一个人无家可归,那该何等痛苦!所以,被异化的人需要回家,需要寻找回家之路。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预感到人在不可逃避地陷入无家可归境地的同时,必将企求重返故里,重返童真,享受偎伴美好人性而激起的无尽的欢乐。
因此,他呼吁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困惑。
他们说老师要求“作文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可学习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乏味了——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奔波于家门校门之间,几乎没有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连春游、秋游活动都被明令取消,能谈什么生活?因此陷入了无从下笔的困境。
作文中经常出现“把老人写死了,把父母写散了,把自己写残了”的编造现象。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走出这种困境,进行真实的写作,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呢?能否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获得一些借鉴呢? [认识与精彩片段之一]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来自何处? 有人以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其实,在他之前德国哲理诗人荷尔德林就已提出了,请看他在19世纪初写的诗句: ……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欣喜地 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可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尼喀河畔的劳芬镇,1843年6月7日卒于杜平根。
早年在杜平根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友善。
1796年在法兰克福的银行家恭塔特家里当家庭教师,和银行家的妻子相恋,他在诗歌里称她为“狄奥蒂玛”。
人劳绩着,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诗经?七月》为例

一
劳绩 ・ 安贫祈愿 七 月流 火 ,天气 转凉 。寒风 凛冽 ,无 衣无褐 。大 自然 的威严 固是 不可 藐视 ,可 冬天 到 了,春 天还会 远 吗?三 月 修 整 , 四月 下 田, 妇姑 荷 箪食 ,童 稚 携 壶浆 ,相 随 南亩 , 田唆至 喜 。人之 敬畏 ,人之 欣喜 ,情 感之 丰 富,于 劳作 中 表 露无 遗 。 无 边落 木萧 萧下 ,转 眼秋 已至 ,农家 忙 田猎 ,大 的献 给 你 ,小 的留给 我 。何须 叹采得 百花 成 蜜后 ,为谁 辛苦 为 谁 甜 ,固是 有阶 级差 别确在 其 中 ,可 农人 这般 的安 贫乐道 哪 知不 是 “ 祸兮 ,福 之所倚 ” 。 寒 冬腊 月 ,冰天 雪地 ,带上 新酿 的甜 酒 ,摆上 丰富 的 祭 礼 ,一 家子 相 聚于 堂 ,觥 筹交 错 ,称 彼 万寿 , 和 乐且 湛 。任 是一 年 的辛劳 换来 当下 的福禄 也是 值得 的 ,同时对 来年 的祈愿 也显 得愈 发真 挚 。 安贫 乐道 ,知足 常乐 ,这种 品质 自古有之 。历 经千 百 年 的历 史冲 刷 ,我 国农 人 依然 奉 行此 道 ,柳 青 《 创业 史 》 中的 梁生 宝,高 晓 声 《 李 顺大造 屋 》 中的李 顺大 ,积极进 取 ,百折 不挠 ,拥有 极强 的生 命韧 性 。 劳绩 ・ 闺思之情 最喜春 阳 , 日出东南 ,见 翠柳黄 鹂 ,有 女执筐 ,采 桑 采 蘩 ,好 一幅 春 日美 人劳 作 图 。景 美人 美 ,却 美 中不 足 , 女 心伤 悲 。父 兮生 我 ,母 兮 鞠我 ,拊 我 畜 我 ,长我 育 我 。 日与 公子 同 归, 叫人 如 何 不 伤 悲 。一 喜 一 悲 ,一 嗔 一
一
怨 ,女子春 闺娇 态让 人怜 惜 。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赵佳燕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系可总结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看护者;技术是存在的“促逼着的解蔽方式”;拯救技术危险的方法是“诗意地栖居”。
结合我们正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文章最后指出: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人及一切存在者应该诗意地存在,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技术的本质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00多年前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一种征服、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人类欲望便不断膨胀。
如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时,却不幸地发现自己也置于钢筋混凝土所构筑成的冰冷世界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绿地面积迅速减少,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洪水泛滥,能源短缺、资源匮乏,使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受到挑战,人们不禁要问“技术是福是祸?”,“长此以往,人类的‘栖居之地’究竟何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在20世纪上叶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之本质的追问,并指出拯救技术危险的最后归宿: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对于今天我们寻求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深刻意义。
一、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看大地艺术

从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看大地艺术作者:张超楠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4期一、海德格尔以“诗意栖居”之思拯救自然“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思想寄寓了他对生存在技术“阱架”时代下的人们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忧虑。
“无家可归”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指众神隐遁、生态毁灭、人类在精神“荒野”中流浪的状态。
人们沉醉在技术时代“日新月异”的迷梦中无法自拔,忽略了技术本质——通过“摆置”的方式强行促逼解蔽事物,是造成人们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主要原因。
简言之,人类仅从有用性角度来认识并利用当代技术,自然本真的丰富性因此被人类遗忘。
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共生、互为明证的关系被打破,自然成为人满足自身欲望、肆意开掘的对象,人非但没有成为受益者,反而也被卷入其中,饱受其害。
人类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整个世界变得单薄、苍白、空乏、无力。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栖居”的想法,试图通过“诗意栖居”的拯救以实现人类幸福栖居在世界之中的目的,实现人对“主客二分”模式的超越,将“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回到从前人神共在的精神家园之中。
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中的“诗意”,指的并不是我们凡俗意义上的“诗”或者“诗歌”中的意味,而是“一切艺术,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本质上都是诗。
”[1]“艺术,作为真理之置入作品,是诗。
”[2]他认为“诗意”是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追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
同时,海德格尔考察了“栖居”一词在古萨克森语、古哥特语、古德语中的原初含义。
他发现“栖居”的核心指向是保护:“安居(栖居),置于和平中,就是说,处于和平中,处于自由中。
自由在其本质上保护一切。
安居的根本特征是这种保护,它遍于安居的整个领域。
当我们沉思到人就在于他的安居,就在于他呆在大地上的安居,安居的领域就已经向我们揭示自身了。
”[3]关于拯救,海德格尔认为“拯救真正的含义,是把某个自由之物置于它的本质中。
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自然),把大地盘剥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