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诗歌讲座第一讲:诗意地栖居

合集下载

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

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

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本大纲旨在概述《大学美育第一单元《诗意的栖居》》的内容和目标。

一、内容概述诗意的栖居》是大学美育课程的第一单元,旨在通过诗歌艺术的探索,使学生对栖居的诗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本单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诗歌鉴赏:学生将研究并鉴赏一些经典的与栖居相关的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构建。

表达与创作:学生将通过写作和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栖居的诗意的理解与感受,并尝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作。

讨论与交流:学生将参与小组讨论和整班交流,分享对诗歌和栖居的理解,通过互动交流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二、目标诗意的栖居》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写作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和整班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了解与关怀自然环境:通过对栖居的诗意的探索,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研究本单元后,学生将对栖居的诗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将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创造力和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怀和责任感。

本单元将探讨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人类美育的重要性。

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表达对诗意居住环境的喜爱和欣赏。

学完这个单元后,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意的居住环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能够表达对诗意居住环境的喜爱和欣赏。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摘要】诗词鉴赏是一种深入文化内涵的艺术享受,通过阅读和理解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深刻意义和美好情感。

诗意栖居则是一种心灵的栖居方式,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言简意赅却又意蕴丰富,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诗意栖居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诗歌带来的美好情感和启发。

诗歌中的隐喻与意象则是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通过诗词的解读和欣赏来更好地理解生活和自己。

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和情感体验,同时诗意地栖居也能够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并从中获取快乐与满足。

诗词与生活的联系也体现在诗意栖居的实践中,让我们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美与意。

【关键词】诗词鉴赏、诗意、栖居、魅力、心灵共鸣、隐喻、意象、实践、重要性、美好意义、生活联系。

1. 引言1.1 诗词鉴赏的意义诗词鉴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还可以领略到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创造力。

通过细致入微的品味和思考,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诗词鉴赏也是一种陶冶情操、涵养心灵的精神活动。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感到压力重重,精神空虚。

而诗词鉴赏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滋养心灵,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诗词鉴赏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能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添彩添彩。

1.2 诗意栖居的概念诗意栖居的概念是指通过诗词的审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生活体验融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心灵栖居状态。

在忙碌繁杂的现代社会中,诗意栖居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抚慰和心灵寄托。

通过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意境,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

第一讲 文学—人诗意栖居的家园32页PPT文档

第一讲 文学—人诗意栖居的家园32页PPT文档

• 七八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 说彼此都怀有豪情意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 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 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明月”,正是诗 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以十 分浪漫的艺术情思,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豪 放驰骋的神奇之笔,生动地描绘了二者的宏达 的抱负、飘逸的才华、飘忽的灵感合美好的追 求,表现了他们超凡脱俗、志趣豪迈的气概。
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
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
秋空图画,也展现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
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
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正因为
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 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
• 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 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 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 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 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大学语文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 卢凤荣
课程目标
• 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 二、文化教育,培养文化的批判精神 • 三、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 四、提高审美能力
关于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尊重人的价 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 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 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生 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对社会来 说,就是为此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诗歌,属于时间的艺术。
诗歌以凝练而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 言,跳跃式的结构,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创造优美的意境。 中国古代将不能合乐的作品称为诗,能 合乐的称为歌。
分类:按内容性质与表达方式有抒 情诗和叙事诗。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

诗意的栖居方式发言稿亲爱的朋友们,感谢大家能够来到今天的分享会,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诗意的栖居方式”。

诗意的栖居方式,代表了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一种追寻内心平静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困扰,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而诗意的栖居方式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重新与内心对话,寻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

首先,诗意的栖居方式强调与大自然的联系。

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取代了绿树和鲜花,城市的喧嚣淹没了大自然的呼唤。

当我们时刻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灵也变得喧闹不安。

而诗意的栖居方式将我们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比如,在自然中散步、观赏花卉、观赏星空等,都是让我们与大自然紧密接触的方法。

其次,诗意的栖居方式注重内在和谐的培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外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在的成长。

诗意的栖居方式鼓励我们关注内心的需求,培养内在的和谐。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读书等方式来让内心变得宁静而强大,从而在外界的喧嚣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平静的心态。

不仅如此,诗意的栖居方式还鼓励我们追求艺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人生。

另外,诗意的栖居方式鼓励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尽管我们常常热衷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但我们却与他人越来越疏远。

诗意的栖居方式提倡我们与他人建立真实和温暖的联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困惑。

通过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我们可以与他人建立深沉的情感纽带,从而实现心灵的共鸣和交流。

最后,诗意的栖居方式教会我们珍惜和感恩。

当我们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的恩赐时,我们会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和所经历的。

我们会学会感恩每一个细微的幸福,学会用宽容和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这样的心态让我们更加从容和坚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够勇敢地面对和解决。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诗词鉴赏,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意地栖居在诗词鉴赏的世界里,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心灵的陶冶,更是一种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体验。

下面将会从不同角度来谈谈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的体验。

诗词鉴赏中的诗意地栖居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在与诗词的对话中,感知古人的心灵意境。

在鉴赏中,我们要怀着一种谦卑的心态,以谦虚之心融入诗词的意境,与诗人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诗意地栖居也需要我们有一种匠心独运的艺术境界,在诗词鉴赏中对于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验要求我们有一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对创作的热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诗词鉴赏中真正地体验到诗意地栖居的乐趣。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也离不开对文学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

要真正体会其中的美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

我们要对古代文学典籍有所了解,包括对古文学作品的解读和阅读,了解古代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文学流派。

我们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构思、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文学美学原理和文学批评理论来进行诗词鉴赏,在审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

只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才能在诗词鉴赏中体验到诗意地栖居的意境和美感。

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也是一种对人文情怀的追求。

在鉴赏中,我们体验到的不仅是语言的美学魅力,更是一种对人生、情感、精神的深度思考和领悟。

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境界的体验,其实质上就是对人文情怀的关注和抒发。

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文情怀的引领下,我们在诗词的海洋里感受人生的风起云涌,感悟情感的升华与沉淀。

这种诗意地栖居的体验,并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的领悟和对情感的释放。

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华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更是一种对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启迪。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就是在文学的殿堂里,用心去品读诗词,感受其中的韵律之美,悟出其中的情感之真,进而达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与超然。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态度。

诗意地栖居,是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是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和珍视,更是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共鸣。

诗意地栖居,源自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情雅趣,融合了诗歌、自然和心灵的美好,是一种内心的静谧和独立品质。

诗意地栖居,首先是一种文化追求。

在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人们以诗为酒,以词为食,用文学的方式感悟生命、表达情感。

诗意地栖居者,常常怀着对诗词深厚的情感,对文学的品味和领悟乐此不疲。

他们热爱诗经、诗经注疏,喜欢品读古今诗人的名篇佳作,对古代文人的生平和诗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

通过诗词鉴赏,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了满足,更在心灵深处找到了所向往的文化追求和心灵家园。

诗意地栖居是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和珍视。

古人常说“诗以言志,歌以飨耳”,诗歌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在诗意地栖居者眼中,自然是最美的风景,最澄明的风骨。

他们喜欢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诗歌来赞美大地的美好,用词句来描绘大自然的奇妙。

他们喜欢静观落日余晖,悠闲赏花鸟虫鱼,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好之处。

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一本开放的书,一幅永恒的画,一首优美的诗,他们用心来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以此来充实自己的心灵。

也正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和珍视,他们才更加热爱诗词,因为诗词正是古人用来歌颂自然之美的最生动形式。

诗意地栖居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共鸣。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速而紧张,人们往往会忽略内心的净土,追逐物质的奢华和名利的虚幻。

而诗意地栖居者却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着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

他们习惯在琴棋书画的隐居之地里,享受静谧的时光,悠然自得。

他们反对低俗和庸俗,崇尚淡泊明志和净心修身。

他们在生活中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

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华丽冒险、虚浮浅薄的生活态度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净土,静静地品味、感悟、体味生命之美。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

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是一种深邃而又富有意境的境界。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情感,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居所,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一片诗意栖居的风景之中。

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诗词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诗意的温暖和慰藉。

诗词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诗意地栖居感受诗词之美,品味诗意之乐。

诗意地栖居,意味着心灵的宁静和舒适。

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人们往往感到心灵的压抑和疲惫,而诗词则给予了人们一片心灵的净土,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纯净的美好。

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为人们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让人们在心灵上得到了放松和抚慰。

诗词使人们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心灵的安宁,诗意地栖居让人们得到了一份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美的追寻和体验。

诗词中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涵上的。

诗词通过对自然、人情、历史的描绘和抒发,展现出了一种至美至善的境界,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的美的享受。

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和情感,让人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感悟和体验。

诗词所表达的美,是一种境界上的美,是一种心灵上的美,让人在其中得到了一种心灵的美的滋养和陶冶。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内心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诗词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而读诗则是读者心灵情感的共鸣和回应。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人们在其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

诗词中的思想和情感,启发和感染了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和表达。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情感,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

诗词中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学习,让人们在其中找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和自我身份的认知。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

何为“诗意地栖居”何为“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意思是说:置⾝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

此在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这同时也表⽰:此在作为被创建(被建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是⼀种捐赠。

诗不只是此在的⼀种附带装饰,不只是⼀种短时的热情甚或⼀种激情和消遣。

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也不只是⼀种⽂化现象。

更不是⼀个“⽂化灵魂”的单纯“表达”。

我们的此在在根基上是诗意的,这话终究也不可能意味着,此在根本上仅只是⼀种⽆害的游戏。

诗的活动领域是语⾔。

因此,诗的本质必须从语⾔之本质那⾥来获得理解。

然⽽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绝不是任意的道说。

⽽是那种⾸先让万物进⼊敞开域的道说。

我们进⽽就在⽇常语⾔中谈论和处理所有这些事物。

所以,诗从来不是把语⾔当作⼀种现存的材料来接受。

相反,是诗本⾝才使语⾔成为可能。

诗乃是⼀个历史性民族的源语⾔。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反过来从诗的本质那⾥来理解语⾔的本质。

⼈类此在的根基是作为语⾔之本真发⽣的对话。

⽽原语⾔就是作为存在之创建的诗。

可是,语⾔却是“最危险的财富”。

所以,诗是最危险的活动——同时⼜是“最清⽩⽆邪的事业”。

实际上,唯当把这两个规定合为⼀来思考之际,我们才能理解诗的全部本质。

诗⼈遭受神的闪现。

诗看起来就像⼀种游戏,实则不然。

游戏虽然把⼈们带到⼀起,但在其中每个⼈恰恰都把⾃⼰忘记了。

⽽在诗中,⼈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基上。

⼈在其中达乎安宁。

当然不是达乎⽆所作为、空⽆⼼思的假宁静,⽽是达乎那种⽆限的安宁。

在这种安宁中,⼀切⼒量和关联都是活跃的。

诗给⼈⾮现实和梦幻的假象,似乎诗是与我们⼗分熟稔的触⼿可及的喧嚣的现实相对⽴。

实则不然,相反地诗⼈所道说说和采纳的就是现实的东西。

所以,诗的本质貌似浮动于外观的固有假象上,⽽实则凿凿可定。

其实,诗本⾝在本质上就是创建——创建意味着牢固的基础。

虽然任何创建都脱不了⼀种⾃由的赠礼,⽽且荷尔德林也听说:“让诗⼈像燕⼦⼀样⾃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诗歌
•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美丽的,它可以用简单 的语句直击人心。请大家先听一个故事。
可怜可怜我这个盲人吧
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她。
春天就要来了, 可是我看不见她。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 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她。”这是一句诗, 一句美丽的诗,它的诗意表现在哪里呢? • 诗是什么?首先,它是最美丽的语言;它是发自 内心的东西;又是直击人心的东西。它是发自内 心而又能触动到人的内心,它不是分行排序押韵 的废话。它是简炼的、精粹的、有创造性的语言, 它用最美的语言说出最触动人心的内容,它不是 平板无趣的随便说说的几句话。诗歌是最需要创 意的,即使是发自内心的话。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 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 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 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 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 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 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 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 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 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 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 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 “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 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 握诗歌的内容。
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 蝴蝶是花的灵魂,要飞回来找它自己。 用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夹在诗集里。
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
为什么要写诗?读诗?
1.心中有感动,看到美的事物总会有一股冲 动写出来。
2.诗本身就是一种美。
3.诗可把平凡的事物变得活泼、动人、有趣。
4.读诗、写诗可从平凡中看出、感觉出不平 凡。
现代诗歌讲座
-------诗意地栖居
主讲人:余雪真
人,诗意地栖居
什么是诗意?诗意地栖居? 像诗一样美好的意境。 诗意地栖居,是讲的一种生活境界,一种生 活质量。诗意地栖居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而不是 物质水平越发达就能够接近诗意地栖居。所以, 诗意地栖居反映的是一种平和宽容、洒脱不羁的 生活态度,也可以是逆境中的超脱和淡然……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对外界压力的缓解,一种 对不良心态的中和,一种对自我生命的超越。如 果能够实现自我调适,也许在凄风苦雨中你会想 到日后将会出现的明朗晴空,在失落彷徨时你会 想到前方终会前程似锦。有了这样深刻、乐观而 积极的理解,创造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生和社会也 许会成为现实。
写诗的要点
1.要写出美丽的想象(平凡中的不平凡)
2.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加入感情)。
3.要分行(依句、依意分行)。
练习想象、表达情意:
1.以“月亮”“星星”“花”……想 象他(她)们像什么? 2.在上面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情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欣赏
1.月亮 天上的月亮, 像母亲微笑的面容。 月亮啊! 请你天天陪伴我 ──这个没有母亲的孩子。 2.阳光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生活不只是眼 前的苟且,还 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
人,诗意地栖居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 ,请你用其中一块去 换一朵芬芳的水仙花 。(柏拉图) (穆罕穆德)
设问
•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 • 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 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 觉吗?
• 什么是诗意?诗意地栖居? • 像诗一样美好的意境。 • 诗意地栖居,是讲的一种生活境界,一种 生活质量。 • 诗意地栖居并不在于我们生活在田园牧场 抑或是天价豪宅,只要人的心中有一块诗 意的土地,诗意地栖居又何处不可得?然 而,真正让诗意流失的不是外在环境的喧 嚣与嘈杂,而是人们心中无尽的欲望和躁 动的心绪。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利德利希.荷尔德林
《人,诗意的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 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 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诗的诞生
1.心象+物象=诗。 2.例句:(1)看到妹妹泪汪汪的脸,我好心疼!-心象 (2)花儿好美丽啊!-心象 (3)好久不见,真想念你。-心象 (4)我真气他骗我-心象 心中的感觉,无论喜、怒、哀、乐皆是心象 3.物象指眼睛所见各种事物如桌、椅、草、木....。 4.当看到物象有所感动(灵感)产生心象便可成为「诗」。 • 如:细细的枝条,/像一根根电线;/小小的黄花,/像一盏盏发 亮的电灯;/大地,像一个春天的发电厂。(张诗筠《迎春花》) • 这首诗中,“枝条”、“黄花”、“大地”是心象,而“电 线”、“电灯”、“发电厂”是物象,这样美妙的诗句,是因 为看到了春天里绿色的枝条和黄色的花儿后心里产生对大地之 春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想象,把心象比喻为物象,使情与美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的。
欣赏与分析
1.稻田 稻田 这本书 风好爱翻 太阳好爱读 风翻来翻去 太阳一读再读 一直读到——熟
2.板擦儿
板擦儿很爱玩 在黑板上跑来跑去 玩的全身都是灰 老师来了 很生气 叫值日生抓出去 打屁股
3.汗落成米 农夫的手 为稻子 流滴滴的汗 稻子的心 为农夫 结粒粒的米
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 • • •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 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 5.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感受, 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即是现代汉语,而不是文 言)来写的——这是现代诗最基本的特点。

在一首诗歌中,意象或者是单一的,如徐志摩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 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 诗歌中的独特意象只有娇羞的“水莲花”;或 者是繁复的,如海子《九月》:“目击众神死亡的 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 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 木头 一个叫马尾/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远方只 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映照 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 原”, • 整首诗中反复出现了“草原”、“远方”、 “琴声”、“泪水”等多个意象。诗歌正是借助这 些意象来传达诗意,抒发诗人主体的情感的。
诗歌的基本特征
• (三)常常采用复沓和铺排的修辞手段,充满节奏 感和音乐性。 • 诗歌的主要表达功能是抒情。为了使诗人的情感充 沛地抒发出来,诗歌常常出现诗句的复沓与铺排。 如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对“周总理,你在 哪里”的反复寻呼,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呀??” • 这一诗句的多次出现。这些复沓的诗句给人一唱三 叹、情萦意绕的感受。这样的铺排,使诗歌显得气 势磅礴,有力地强化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复 沓和铺排在诗歌中的频繁出现,丝毫不显得累赘和 多余,反而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基本特征
• (一)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幅 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集中概括地表 现社会生活。 • 如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短短两句就把被十年浩劫耽搁了美好时光的青 年一代决心战胜蒙昧、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鲜明地 表露出来。 • (二)以意象为诗情传达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单 个或多个的意象来凸现诗意,抒发情感。 •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 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
荷尔德林,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
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定义?
•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 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 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 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 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 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的基本特征
• (四)诗句分行排列,是一种特别讲究文学形式 的艺术。 • 诗歌是一种十分注重形式的艺术,在语言的外观 上,诗歌通常是以分行排列的方式构成文本。综观 近100年来的新诗创作,大致出现了下面几种诗行排 列方式:“格律体”,诗句整齐,节奏一致,每节 的行数也相同,如闻一多的《死水》;“参差体”, 诗句与诗句间无论长短还是节奏都不相同,显得参 差不齐,诗歌各节的行数也多少不等,如艾青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楼梯体”,这样的诗句 排列主要是学习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写法,每 节前后的诗句排成楼梯状,如贺敬之的《放声歌 唱》;“回环体”,相同的语词和诗句反复出现, 回环旋绕,如闻一多的《忘掉她》、戴望舒的《雨 巷》等。诗句的分行排列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构成了人们判断诗歌文体的显在外形标志。
• 第三,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 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 • 如闻一多《口供》:“我不骗你,我不是 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 成了名词。余光中的《碧潭》写道:“如 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 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句中 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 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