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独特的民族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2. 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教学难点: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文化。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b.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分析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特点等,让学生感受民族风情的独特魅力。
c. 民族传统文化:讲解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4.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在搜集资料、处理信息以及合作交流方面的能力提升。
3. 考察学生对民族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态度,以及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独特风情与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我国各民族风情的图片、视频、文章等。
2. 图书资源: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图书、绘本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紧跟时代步伐,使学生了解最新的民族文化动态。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民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各民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民族的名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各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堂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出示各民族特色美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各民族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
2.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一种民族美食进行制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出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文化、传统等,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特色美食等,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各民族美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一个民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六、民族音乐与舞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舞蹈的简单表演能力。
3. 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欣赏和分析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特点。
2. 学习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及体裁。
2、通过鉴赏蒙古族民歌、新疆民歌、西藏民歌分析作品的节奏及旋律3、通过欣赏三种不同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1、新疆舞曲的基本节奏型摸打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体裁及特点三、教学难点:1、新疆舞曲的节奏型,标出节奏示意图2、区分民歌各自不同的音乐特点,节奏、旋律四、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五、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由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坐上火车”游中国,去了解独特的民族风。
猜猜看,这些景色是哪里的?由呼伦贝尔大草原引入第一站:内蒙古,欣赏图片所展示的蓝天、白云、蒙古包。
学生思考:你印象中的蒙古族?他们还有哪些特色的事物?(欣赏蒙古族歌曲《富饶辽阔的草原》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及体裁。
)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的民族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歌曲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长,节奏非常的自由。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长调:起伏大、曲调悠长,节拍非常自由,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
短调: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旋律优美抒情,结构规整,具有叙述性的特征,情感比较细腻。
由美食引入第二站:新疆教师对新疆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板书)新疆舞曲的基本节奏型:4/4 X.X XXXXXXX||教师示范摸打,学生标出节奏示意图。
由歌曲引入第三站:西藏(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学生思考:西藏有几个地市?(7地市)看图识别地区名称,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齐唱《欢聚在一起》西藏民歌做为林芝人,我们至少要会唱一首贡布民歌,下面由某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唱一首简单的贡布民歌。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少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民族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丰富多彩,各有各的特色。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诗歌朗诵《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描写了哪一个民族的美景?读到这首诗歌,我们会想起绵垣千里,牛羊满地的蒙古大草原,以及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勤劳勇敢的蒙古人。
*蒙古族简介: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b.生活习性:
1)食物:以手抓饭为主食,喜欢吃烤全羊等;2)土特产:无花果、哈密瓜、
葡萄干等;3)宗教:伊斯兰教; 4)药材:天山雪莲,罗布麻等。
c.歌舞音乐: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甫”的习俗。麦西来甫即聚会之意,是维族的一种群众性文娱活动,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在麦西来甫中,人们席地而坐,演奏民间乐曲、演唱民歌、表演民间歌舞。
曲调悠长,起伏较大 ,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这种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独特品质,以及游牧生产劳动给牧人带来的相对个人自由,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柔韧、粗犷率真风格及自由气息的原因.
蒙古族的民歌除了长调之外还有短调歌曲。
8.短调民歌:欣赏蒙古语范唱的《森吉德玛》。《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伊克昭盟鄂尔多斯部落聚居的地方。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森吉德玛的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渝的爱情。
维吾尔族的歌舞音乐以赛乃姆和木卡姆最为著名。
1)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各地维族地区。表演时,观众和乐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舞者在圈中。有一人独舞,二人对舞、三人同舞等形式。歌舞曲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 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手鼓、四块石 vv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公开课教案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课题:多彩的民歌——独特的民族风学校:年级:高一教师:课题:多彩的民歌——独特的民族风年级:高一【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三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活动,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求知识的主动性,音乐表演的自信性。
同时我们还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以便让学生在认识上能够更加充分。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学习3、过程和方法:欣赏歌曲的同时与学生互动、提问、讲解,分别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地理、风土人情、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聆听《牧歌》《天边》、《阿玛勒火》《珠穆朗玛》、《阿拉木汗》《牡丹汗》几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l、老师:同学们,想看舞蹈吗?老师给大家表演一段舞蹈,大家在看舞蹈时注意听听用的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播放《牧歌》音乐片段,教师随音乐舞蹈)学生:蒙古族音乐。
2、老师:请以“我眼中的内蒙古”为视角来进行交流。
学生讨论:辽阔的大草原,羊群如同碧海中流动的云彩,马群好似绿浪中奔腾的浪花,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绿色翡翠盘里的珍珠。
老师:居住在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共480余万人,大多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及东北三省等地。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来领略那里的民俗风情,学习了解按体裁分类的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天边》1、欣赏《牧歌》放音乐。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速度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师生讨论:悠远、舒缓自由等特点。
(2)聆听这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讨论:通过歌曲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辽阔的草原、碧蓝的天空、肥壮的牛羊,赋予了蒙古人热情、直爽、彪悍的性格,也赋予了蒙古民歌粗犷、豪放、悠长的特点。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通过欣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风格,并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点。
(二)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三)激发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歌曲,使学生能够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掌握有关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文化知识。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
,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
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二)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四、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二)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
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
在聆听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民族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独特的民族风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欣赏本课音乐作品《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二)学唱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三)用肢体语言表现各民族的音乐特色。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其音乐风格。
难点:音乐文化和民歌的联系。
鉴别检测:
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名称、所属民族以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歌曲风格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分辨。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民族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文化知识。
二、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研究,了解该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服饰、美食等文化特点。
2.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如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编排民族舞蹈、举办民族美食节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2. 设计一个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教学评价:1. 学生报告和实践活动成果的质量。
2. 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六、教学内容:藏族文化探索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藏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2. 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藏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藏族文化主题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民歌,让学生初步对我国少数民族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及音乐特色有所了解。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为以后我们掌握、弘扬、传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打下基础。
1、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由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短调”最具代表性。
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课选取了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歌中用生动的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
2、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民间音乐中又分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
在本节课藏族民歌选取的是《宗巴朗松》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
3、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特点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音乐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
本节课中新疆维吾尔民歌选取的是《牡丹汗》,这首歌曲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
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民族特色。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康巴地区——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我县是一个以藏、汉、彝多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受交通、经济、观念及教学条件的影响,许多中小学从未开过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课程。
学生无任何音乐基础,因此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难度,但学生们从小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感染,对音乐课有浓厚的积极性,这将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3、过程和方法: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
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也为以后少数民族民歌的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三部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
五、【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等。
六、【教学方法】
1)问题聆听法: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有目的欣赏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视觉图象法:在乐曲欣赏的同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
3)对比欣赏法: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加的清晰地了解到各个民族音乐的风格上的不同以及音乐特征的不同。
七、【学生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么才能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呢?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歌舞表演,使学生亲身学习体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继而进一步加深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课前播放一首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把我们带到今天的课堂上。
师:大家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吗?《爱我中华》。
我国是由五十六种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音乐中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存在的差异,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
也各有各的风格。
那么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
请同学们翻到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请出课前准备好的蒙古族、藏族、维族组的小导游介绍本民族的风土人情。
(幻灯片展示风情图片,播放本课相关音乐作为背景)
师:通过各组的介绍我们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对这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进一步的赏析。
(二)、【新课内容】
1、第一部分,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1)、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一首蒙古族歌曲《牧歌》,还会唱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这首优美的蒙古族歌曲演唱一遍吧。
(教师伴奏)。
师: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这种蒙古民歌的体裁?——长调)
(2)、新授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由蒙古族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演唱的另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曾在1955年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获得过金奖(播放音乐)。
提问:聆听这首歌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歌词大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课前预习)这首歌曲含蓄地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的珍视和追求。
播放音乐,提出问题歌曲的特点。
它跟《牧歌》相比较,有那些共同与不同之处?再次巩固长调民歌特点:曲调悠长,起伏较大,节拍自由,节奏宽广,音乐具有辽阔豪放的草原气息。
这种地域特点及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达、热情开朗的性格,这也是长调民歌形成的原因。
2005年蒙古族的长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音乐拓展
哪位同学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课前预习,请学生讲诉这个故事)播放,《嘎达梅林》并划出指挥图式。
蒙古族长篇叙事、英雄赞歌,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英雄的热情讴歌和无比崇敬之情。
,提出问题:对比《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旋律、歌词、节奏上有什么不同?(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事性,引出蒙古族的另一种常见音乐体裁-短调。
)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巩固了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以及了解了蒙古族另一种音乐常见体裁短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藏族音乐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视听感觉。
2、第二部分,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导入
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提问:演唱者是谁吗?声音特点?(是由藏族的老一辈歌唱家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
)
(2)、新授
今天我们来欣赏由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另一首西藏民歌《宗巴朗松》,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旋律:典雅优美,细腻抒情,节奏:平稳有律动感。
)播放音乐。
(3)、知识延伸
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
《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具有囊玛音调。
“囊玛”歌舞音乐特点:旋律舒展、优美典雅,表演者边唱边做简单的礼让、鞠躬动作。
)
(4)、兴趣互动
同学们,我们九龙县是一个以藏、汉、彝为主多民族聚居地,班上就读的也有不少藏族同学,接下来,我们有请我们班的藏族小百灵XXX 为大家演唱一首藏族歌曲好吗?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3、第三部分,欣赏新疆民歌《牡丹汗》
(1)、导入
(1)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第三部分维族音乐
引入课题,,播放《牡丹汗》提出问题:体裁、旋律、节奏?(爱情体裁,气势宏大、明朗奔放)
(2)、知识延伸
维吾尔族音乐的形成:继承了古代西域音乐的传统,融合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族音乐文化。
音乐旋律明朗、活泼、热情、奔放、舞蹈性极强。
(3)兴趣互动
欣赏新疆民歌《阿拉木汗》,让学生打出乐器手鼓的节奏,请出班上学舞蹈的XXX同学伴舞。
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三、【拓展探究】
(1)、总结、对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主要乐器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高亢嘹亮。
主要乐器有:藏京胡、串铃、神鼓。
新疆民歌: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主要乐器有:手鼓、冬不拉。
(2)探讨与思考:
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
社会生活与民族性格
四、【课堂小结】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才会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生活在以藏、汉、彝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民族音乐的丰富资源,希望同学能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我们身边的民族民间音乐,为发展、弘扬我们地区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