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与五脏相通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五音与五脏之气相对应,从而具有了治疗脏腑经络疾病的作用。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
”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发现五音和五脏相关。
现代科学仪器也证实经络腧穴的传导,证实共振。
我们提出基于《黄帝内经》的五音五脏关系的谐频共振学说,这个学说不仅是老祖宗内证的结果,还是现代科学外证的结果。
五音对应五脏,实际上得从中医的“情志治病学说”说起。
例如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
如过思使脾胃功能降低,用“宫”音来调整;过忧过悲可以引起肺的问题,用“商”音来调整;过怒伤肝,用“角”音来调整;过喜伤心,用“徵”音来调整;惊恐过度可以引起肾的问题,用“羽”音来调整。
音乐调理,不是说音乐必须要跟哪个脏器对应,是因为人体有问题了,在调理时运用五音五脏、情志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中医五音理论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确立的声学与医学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声学医学理论框架。
一般来讲,音源发出的声音总共有三个介质来传播。
第一,是空气传播的音乐声波,通过耳朵,到听觉神经进入大脑;第二,是物质身体传导,固体传导的这个音乐声波,通过皮肤振动觉感受器,感受通过神经细胞传过来声波,还有一个就是皮肤本身有的细胞组织,自身可以感受到这个振动;第三,通过水等液体传导。
用中医来讲,有一个经脉腧穴的接收途径,腧穴接收到音乐声波以后,通过经络影响五脏,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恢复的功能。
比如用手按头上,人说话时可感受到振动,从而验证了人体实际上就是个大的共振腔。
五音与五脏相通

五音与五脏相通《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角、崔、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徽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徽,徽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徽、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克。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抚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微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貌”。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微调式色彩明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角音疏肝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盆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
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肝对应怒,属木。
中医五音疗法

中医五音疗法中医五音疗法⒈简介⑴背景中医五音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它基于五音音乐对人体五脏的影响,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调和音色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目的。
⑵原理中医五音疗法的原理是基于五音音乐与五脏的相对应关系。
根据《内经》记载,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通过调节五音音乐的特点来刺激相应脏腑,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⒉疗法步骤⑴评估在进行中医五音疗法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脏腑功能、症状和体质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需要调节的脏腑和适合的音乐治疗。
⑵选择音乐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选择适合患者的音乐治疗方案。
音乐可以选择针对特定脏腑的五音音乐,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音乐。
⑶音乐疗法在音乐治疗过程中,患者会聆听选定的音乐,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呼吸和身体调节。
医生还可能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如按摩、针灸等,增强治疗效果。
⒊应用范围中医五音疗法可以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⑴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⑵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⑶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⑷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⑸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帕金森病等。
⒋注意事项⑴专业指导中医五音疗法属于专业医学领域,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进行。
⑵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状况不同,对音乐治疗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医五音疗法时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⑶没有副作用中医五音疗法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⒌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内容。
⒍法律名词及注释⑴中医:中医学,指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⑵五音:指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五种基本音,分别为宫、商、角、徵、羽。
⒎结尾本文档是关于中医五音疗法的详细介绍,包括疗法原理、步骤、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古琴五音与五脏的关系

古琴五音与五脏的关系中国的音乐疗法观念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真正系统地发展为一门学科,则是缘自《黄帝内经》的“五音对五脏”的观念。
根据中国音乐发源自上古“河图洛书”的数学模式,从而推衍出人体的生理节奏,导引出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理论系统。
五音为角、徴、宫、商、羽”;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
中医历来认为,人与大自然形成阴阳太极的整体性。
而人之所以有病,就是由于阴阳失调。
音乐疗法的作用于人体,就是调节人体“内易”的旋转,以便适应自然界的“外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界旋转的平衡与和谐,借以达到康复身心的目的。
这不仅是生命科学的一个新的途径,也是研究健康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脏生成篇第十》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这好比现代声学中认识到不同的频率声波,传播到神经的边缘系统,透过此系统再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内脏一样。
在古代医学论述中说:人体小宇宙中的五脏,正好对应于外界大宇宙中的五行,五脏各有对应的属音,正如五行一样。
木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主疏泄;火性湿热,其性炎上。
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主血脉。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脚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主气血。
金性清肃、收敛。
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肺属金,主气。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
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五音与五脏看来似乎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都是可以经由“五行”的共通属性而彼此相互作用的。
当五音进入人体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组织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进而便能够调整人们的生理机能。
因为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协调振动的系统所组成的,诸如大脑的电波运动、心脏的搏动、肺部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的神经活动等等,都是有着一定的节奏、节拍和频率的。
当有着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的内部器官的振动节奏相吻合一致时,就能够产生同步共振作用,对脏器产生按摩作用,从而可以缓解或改变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五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天(自然界)有天籁之五音:角、徵、宫、商、羽,地(物质)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所藏:(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
宇宙间各种元素(互相联系、转化)相生、相克、相对应。
所以五脏与五行、五味、五音相对应是音乐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具备万物之灵的人,必然喜欢万物之情的音乐,人和物都与音乐息息相通,音乐可以调和人的性情。
在诸多乐器中,鼓如同天,埙如同地,磬如同水,这里按五行分为:木(角调式)音、火(徵调式)音、土(宫调式)音、金(商调式)音、水(羽调式)音。
行养生音乐视频01-角----肝、胆木音(角调式音乐)是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的音乐舒展、悠扬、深远,使人飘逸欲仙;高而不亢,低而不臃,绵绵不断,好似枯木逢春,春意盎然。
入肝胆之经,可以疏肝利胆,保肝养目,平和血压、清血质,夜间休息时听有助益安魂人睡,对于疑神疑鬼、精神不安的人,也有很好的理疗效果其它,如夜晚受到惊吓、盗汗、心中忧郁的也相当有益。
多听木音,可以转移性情,增强精神,安定魂魄,消除失眠,让身心合一,重新找到原始平和的人性。
木音之意义象征东方苍龙,被认为是能够消灾避祸祛病的吉祥物,象征着强大、健康、向上。
鼓舞东方巨龙从大地上缓缓腾空而起,应着角声,朝着太阳,遨游长空。
五行养生音乐视频02-徵----心、小肠火(徵调式)音乐火为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入心经,小肠经,主理心脏和小肠的健康。
古琴、古筝弹奏出远古的回音,有轰然绵延的背景音乐,突出古琴的清朗悠扬舒缓的旋律,逐步加快节奏,清脆悦耳的打击乐的叮咚声出现,展现出长河落日的远景。
雁过翎翅声、鸣叫声声由远及近,由近而远去,风声水起,云蒸霞蔚,表现出中国远古文化长河优美的回音和片段,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火是万物的动力,代表心脏,有热量,丝弦的声音可以拨动人的心弦。
《黄帝内经》指出:火通心经,疏导小肠经,丝弦音调理神志,,疏导血脉,平稳血压,疏通小肠,祛毒疗伤。
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五音和五脏

五音和五脏共鸣中国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据说是古人取诸自然声籁中的五个类型音阶,这五个音阶的特性,正好与五行的属性,有不谋而合之处,例如:「宫」音和平雄伟,庄重宽宏,具有「土」的特性,可以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有「金」的特性,可以入肺;「角」音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属「木」,可以入肝;「徵」音热烈欢欣,属五行中的「火」,可以入心;「羽」声悠扬澄静,柔和透明似「水」,可以入肾。
古医籍中关于五行、五音、五脏相配的记载很多。
如《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概言之,按中国古医籍中所论: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徵、宫、商、羽);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
体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五音与五脏相通

五音与五脏相通《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角、崔、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徽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徽,徽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徽、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克。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抚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微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貌”。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微调式色彩明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角音疏肝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盆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
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肝对应怒,属木。
中国古典音乐中五音对人体五脏的作用

中国古典音乐中五音对人体五脏的作用一、木音(角声)木音为古箫、竹笛等乐──入肝胆之经,主理肝臓、胆囊的健康。
古箫竹笛的原始之声,抒展、深远、悠扬,飘逸若仙,高而不亢、低而不臃,连绵不断,显示古木带来春天。
木音代表东方苍龙的音意,被称为祛灾避凶的吉祥物。
它象征着强大健康向上。
在古箫的原始旋律阴阳起伏之声乐中,似乎在召唤东方巨龙从大地上而缓缓的腾空而起,它应着角声朝着太阳,奔向天空……。
以木所制做的乐器,如:木鱼、古箫、竹笛的声波能量可以进入肝、胆之经,疏肝沥胆,保肝养目。
根据《黄帝内经》医典理论:木音为角,对应人体的肝、胆,清凉祛火。
所以木音可以疏理肝火胆热的淤疾,平和血压、清血质,夜间休憩时有助于安魂入神,对于容易疑神疑鬼、精神不安的人也有很好的理疗效果;其它如夜晚受到惊吓、盗汗,心中忧郁等,也相当有益。
多听木音,可以移转性情、增强精神、安定魂魄、消除失眠,让心身合一,重新找到原始平和的人性。
二、火音(徵声)火音为古琴小提琴等丝弦乐,入心经与小肠经,主理小肠和心脏的健康。
丝弦类的古琴之声属于火音。
古琴奏鸣了远古的回音,有轰然绵延的背景。
音乐突出古琴的清朗感,悠扬舒缓,并逐步加快节奏。
接着,出现打击乐清脆的叮咚声,展现出长河落日的远景。
一阵过雁的翎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风生水起,云蒸霞蔚,表现出中国远古文化长河中优美的回音和片断,令人发幽古之情。
火是万物的动力,代表心脏,有热量,丝弦的声音可拨动人的心弦。
中医宝典《黄帝内经》讲:火音通心经,疏导小肠经,心藏神—心主神明,丝音调理神志,疏导血脉,平稳血压,疏通小肠,祛除毒伤。
聆听,火音可以调节心、小肠,处在沈稳和谐的生理状态之中。
三、土音(宫声)土音为古埙、笙竽、葫芦笙等乐,入脾经与胃经,主理脾胃的健康。
中国《东巴经》记载人类在远古形成,提及:先有佳音,后有佳气。
《土音》的古埙从遥远的夜空中而来,丝音小提琴声,丝为火,火为灵,火生土,方位在南,随丝音进入宁静混沌的宇宙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音与五脏相通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角、崔、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徽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徽,徽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徽、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克。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抚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微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貌”。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微调式色彩明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角音疏肝
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盆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
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
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肝对应怒,属木。
木性喜舒展调达,所以情志爽朗、豁达有利于保护肝脏。
如果长期情绪抑郁,会影响肝气的正常流动,日久就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而产生相关疾病。
配合穴位期门穴,左向右揉之;少海穴,从深向浅揉之。
微音养心
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5”。
徽调的风格欢快,轻松活泼,象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
徽调入心,对心血管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血脉瘀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代表曲目《山居吟》、《文王操》、《渔歌》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11~13时气血流至心经,19~21时流至心包经。
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从心经、心包经所归属的时间可以看到,徽音在午睡前收听较好,音量不宜过大,可起到较好的催眠作用。
也可以在晚饭后收听,帮助消化,有利
于营养的吸收。
收听时间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到1小时。
适合人群心的精气虚少,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低,可见心慌心跳,面色无华,脉虚无力等;如果心血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心悸、面色口唇苍白;心血瘀阻可见胸闷胸痛。
所以伴有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等症状的人群都可收听。
配合穴位按摩极泉穴、少海穴、少府穴,可清心除烦、改善睡眠、增强心脏活力。
宫音健脾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1”。
宫调式乐曲的风格主要是悠扬沉静、温厚庄重,给人以浓合享
重厚实的感觉。
宫音入脾,能促进消化系统,滋补气血,旺盛食欲,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使阴阳调和。
代表曲目《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9~11时是脾经时段。
脾是五脏五行气的中和力量,也是人体后天之本,饮食水谷营养生化之源。
脾胃受纳水谷,气机流畅脾胃才能正常消化。
古琴曲可以调畅¥更多
气机,促使脾胃功能正常发挥。
收听时间1~2次每天,每次30分钟到1小时。
适合人群适宜脾气虚的人群,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脱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清薄或腹泻等症。
配合穴位足三里,用手指或指关节点压、按揉,以有酸、麻、胀的感觉为度,每次3分钟左右,每日上午9时为宜;三阴交,左右腿各按1分钟,配合足三里可消除腹胀,治疗腹痛、腹泻。
商音清肺
商音,相当于简谱中的“2”。
商调式的风格铿锵有力,高亢悲壮,肃劲嘹亮。
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听商调音乐,可以增强肌体抗御疾病的能力。
商音入肺,可增强呼吸系统机能,改善卫气不足的状况。
代表曲目《长清》、《鹤鸣九皋》、《白雪》等。
收听时间最佳欣赏时间为15~19时。
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适合人群商调匹配金型人,又称少阳之人。
金型人意志坚定,性格开朗,独立意识强,判断是非能力及组织能力、自制能力颇强,有自以为是的倾向。
金型人阳气较盛,音乐养生应该以调和阴阳为主,发散阳气,适合听柔和的羽、角调式的音乐。
配合穴位脑中穴。
每晚临睡前端坐椅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正身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
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胸部腔中穴数十下,可请家人用手掌从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至上轻拍约10分钟。
可以畅快胸中之气,有健肺养肺之效。
羽音补肾
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6”。
羽调式清幽柔和,哀婉,有如水之微
澜。
羽声入肾,能滋补肾精,有益于阴虚火旺、肾精亏损、心火亢盛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耳鸣、失眠、多梦等。
肾精有补髓生脑之功,故羽调式的乐曲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代表曲目《乌夜啼》、《稚朝飞》等。
收听时间17~19时为肾经的流注时间,在此时间段收听效果最佳,收听时间为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
适合人群羽调匹配水型人,为太阴之人。
性格内向,喜怒不露于表,不喜欢引人注目,心思慎密,谨慎精明,认识事物细致深刻。
学问颇好,但含而不露。
水型人阴气太重,医家主张,应该用水乐泄其阴气,再以火乐振奋其阳气,从而获得阴阳平衡。
配合穴位经常按摩太溪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养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