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国际气候研究单位报告,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A.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 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地球温度升高C. 火山喷发引起的大气气候变化D. 温室气体浓度下降导致地球变冷答案:A2.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A. 海平面上升B. 沙漠化加剧C.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 水资源短缺答案:C3. 北极地区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以下哪种现象与气候变化相关最密切?A. 冰川融化B. 热带风暴C. 长期干旱D. 海洋酸化答案:A4. 缺乏雨水和极端高温是()区农作物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
A. 欧洲B. 非洲C. 北美D. 亚洲答案:B5. 下列哪种行为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A. 减少碳排放B. 加大太阳能利用C.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D. 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答案:A、B、C、D二、填空题1.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之一是地球的平均气温()。
答案:升高2. 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海平面()。
答案:上升3.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温度因()而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
答案: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4.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品质有()的影响。
答案:负面5.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
答案:二氧化碳三、问答题1. 请简要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
这导致地球大气温度升高,整体气候模式发生改变,表现为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变化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海洋生态系统崩溃、农作物受灾、水资源短缺等。
2. 解释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答案: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聚集在地球表面形成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使地球的平均气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随堂练习及答案

【金版教程】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随堂对点练习新人教版《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解析:本题考查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
故选项D正确。
答案:D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低温冻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更大。
故选项C正确。
答案:C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全球温度上升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小幅增加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加,东半球相反解析: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会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有的地方会减产,如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大部分地区。
答案:B4.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西亚地区。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气候类型判断和全球气候变化》考点训练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气候类型的判断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该地气候类型是A. 地中海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2. 下列有关该气候特点或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 7月温度高B.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C. 冬季温和D.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答案】1. A 2. C【解析】试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1.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该地位于南半球;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A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夏季降水较多。
2. 图中气温差线表示最热月平均气温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1月气温差为0℃,7月气温差为12℃,说明该地最热月为1月,最冷月为7月,1月温度高;图中1、2、3月累计降水不到100mm,说明夏季降水少,6、7、8累计降水增加较快,说明冬季降水多,该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C正确。
地中海气候,又称作副热带夏干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是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
大致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读图回答3~4题。
3. 由上图可知,与世界上其他地中海气候区相比,在地中海北岸地区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远超40°N,而在东部其分布范围亦大大向东延伸,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阿尔卑斯山B.地中海C.北大西洋暖流D.盛行西风4. 冬雨率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重。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下列为地中海气候区三座城市:罗马(42°N)、突尼斯(37°N)、的黎波里(33°N),它们的冬雨率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罗马突尼斯的黎波里B.突尼斯的黎波里罗马C.的黎波里突尼斯罗马D.罗马的黎波里突尼斯【答案】3. B 4. C【解析】3. 夏季地中海水温比周边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的影响范围;冬季地中海的水温高于周边陆地,形成低压而吸引西风,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从而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东延伸。
2020年高考地理练习: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课时冲关高效模拟练兵・提高应考素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P八、、全球气候变化1、2、3、4、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5、6、7、8、9、10、11、13、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 •湖北武昌调研)下图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 2007年间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3题:A/ wty北1.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A. 气温降低,降水增加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C.气温升高,降水增加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年均降水则nm 秦岭阳匕『:/秦岭氐南I 400I200 /\* R2.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 正确的是()A. 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B. 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C. 北坡地区气候趋于干冷D. 南坡地区气候趋于暖湿3.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A. 1月0C等温线南移B. 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C. 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D .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解析:1.D 2.B 3.D 第1题,由1981〜2007年年平均气温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 呈上升趋势; 由1981〜2007 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 秦岭南坡和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第2 题, 由1981〜2007 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 秦岭南坡年均降水量降幅大于北坡, 故秦岭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第3 题, 由于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经过秦岭的1月0C等温线有北移趋势;秦岭的海拔比较低,夏季最高峰气温在0C以上,因而没有冰川分布;秦岭距离黄土高原较近, 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似, 气温升高, 蒸发加剧和降水减少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图示气候变化会使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高考地理气候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气候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地球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A. 经度B. 纬度C. 海洋暖流D. 海陆分布答案:D2. 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A. 季风系统B. 高山阻挡C. 青藏高原D. 地形起伏答案:A3. 以下哪个因素导致了热带地区季风气候的形成?A. 高原B. 海洋暖流D. 热带雨林答案:B4. 我国的东北季风区属于哪种季风类型?A. 冬季风B. 夏季风C. 受高原影响的季风D. 不受季风影响答案:A5.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A. 温室效应B. 行星运动C. 人类活动D. 自然灾害答案:B二、判断题1. 高海拔地区一般气温较低,降雨量较少。
B. 错误答案:A2. 季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关。
A. 正确B. 错误答案:A3. 地球的气候分布与全球的纬度和高度有关。
A. 正确B. 错误答案:A4. 热带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季风影响。
A. 正确B. 错误答案:B5. 温室效应是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A. 正确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地球气候类型的主要分类标准。
地球气候类型的主要分类标准包括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
纬度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的强度,从而影响气候。
海陆分布决定了陆地的加热速度和保温能力,进而影响降雨量和温度分布。
海洋暖流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影响着海洋降雨量和温度。
2. 请简要描述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不同,使得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
造成季风的主要原因包括太阳辐射差异、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以及地形影响。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和温度上,例如亚洲的夏季风带来了大量降水,使得该地区变得湿润而温暖,有利于作物生长。
3. 温室效应是什么?它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一种类似于温室的现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一部分会被地表反射,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吸收并辐射回地球表面。
高考地理导航精练第二章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

第4讲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气候类型测控导航一、选择题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
据此回答1~2题: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C.洋流解析:1.D 2.B第1题,甲地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mm,年降水量大于400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
第2题,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下图是某大陆四地月均温与月均降水量关系图。
据此回答3~4题:3.四地中,分布在大陆东部的是()A.①B.②C.③D.④4.四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正确的是()A.①地雨热同期,农作物可一年三熟B.②地全年降水丰富,有利于水稻种植C.③地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D.④地降水集中于夏季,易出现洪涝灾害解析:3.A 4.C第3题,①地雨热同期,且最低月均温在0 ℃以下,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侧;②地各月降水均匀,气温在0 ℃以上,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部;③地降水较少,气温在0 ℃以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或西部;④地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部。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③地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
下图为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5.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6.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主要因素是()解析:5.C 6.B第5题,根据图中的数值分析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选C。
第6题,结合图中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区域为山区,受山地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这些地区降水较多,据此选B。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气候类型的判读

全球气候改变和气候类型的判读一、选择题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
如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
据此完成1~3题。
1.在孢粉带Ⅰ中发觉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硬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C.针阔混交林—草原D.落叶阔叶林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的是()A.孢粉带ⅠB.孢粉带ⅡC.孢粉带ⅢD.孢粉带Ⅳ3.在孢粉带Ⅲb中发觉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A.暖和干旱B.暖和潮湿C.寒冷干旱D.寒冷潮湿解析:1.C 2.B 3.D第1题,读图可知,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其含量分别超过50%和40%,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故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
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暖和潮湿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
读图可知,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孢粉带偏低,说明该孢粉带所在的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指示气温低而湿度大的环境)。
读图可知,孢粉带Ⅲb地层中的乔木类、灌木类花粉含量都偏高,蕨类花粉含量也相对增多,说明此时期大气湿度较大,相宜于乔灌木、蕨类的生长;同时,该地层中发觉大量的云杉花粉,进一步说明孢粉带Ⅲb沉积地层时期气候寒冷潮湿。
(2019·上海高考)气候异样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峻威逼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据此回答4~5题。
高考地理总复习 1.2.4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专项训练

1.2.4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专项训练当堂反馈堂结堂清[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全球气候变暖下图为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受温室效应影响粮食产量有所增大的国家是( )A.巴西B.埃及 C.南非D.俄罗斯解析:直接根据图示“作物栽培带向北移动地域”判断,俄罗斯的作物栽培带扩大最为明显。
答案:D2.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C.温室效应主要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植被破坏有关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小岛国家影响大解析: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错误;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均有升高,但不能表明是全球所有地区,B错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大面积的毁林,C项正确;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小岛国家的“灭顶之灾”,故D错误。
答案:C3.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你认为最不可信的是( ) A.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B.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C.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D.人工降雨解析:削减二氧化碳,降低太阳辐射强度都可以减弱温室效应。
人工降雨对温室效应减弱无影响。
答案:D题组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014·江苏南京一模)读北美洲局部区域气候分布图,完成4~5题。
4.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A.ⅠB.Ⅱ C.ⅢD.Ⅳ解析: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Ⅱ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B5.有关四类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B.Ⅱ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C.Ⅲ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D.Ⅳ受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解析: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影响;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Ⅲ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Ⅳ为热带沙漠气候,受东北信风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2014南平质检)下图为秦岭北坡和南坡1月气温变化趋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近50年来,秦岭1月气温()A.南坡和北坡均逐年上升B.南坡较北坡上升幅度大C.0℃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D.0℃等温线所经山地的海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解析:图中显示南坡和北坡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依此趋势,0℃等温线有逐渐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
图中显示南北坡不同年份气温有较大的波动,并不是每年都在上升,故A项错误;南北两坡平均气温变动线基本平行,说明上升幅度相当,故B项错误。
答案:C2.近5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会使()A.高山林带上界升高B.北坡雪线降低C.南坡的降水量增加D.动物向南迁移解析:气温升高会使高山林带分布范围扩大,即更高海拔将拥有森林生长的热量条件,故A项正确。
答案:A(2014天津五区县模拟)下图为“1993~2003年西伯利亚(即亚洲北部)沙果特湿地上空(1千米高度)空气样中CO2含量的变化观测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观测数据曲线”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冬季人们大量燃煤取暖,排放多B.冬季生物呼吸作用弱,呼出少C.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固定多D.夏季人类活动强度大,排放多解析:一年中冬季生活取暖燃煤增加会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夏季光合作用增强会使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减少,故观测数据曲线有较明显的波动,故A项正确。
答案:A4.分析“长期趋势曲线”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是()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解析:长期趋势曲线显示二氧化碳呈增加趋势,则会带来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则西伯利亚北部沿海可能被北冰洋淹没,海岸线向南退缩。
答案:D(2014成都联考)根据下表,完成5~6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①气温(℃) 21 21 19.5 17 13 8.5 7 9 12.5 16 18 20 ②气温(℃) 3.7 4.3 7.6 13.1 17.6 21.1 25.1 26.4 22.8 6.7 11.3 6.1 ③气温(℃) 26 27 27 27 29 29 28 27 27 28 27 26 ④降水量(mm) 232 245 346 249 152 265 181 170 254 234 155 203 ⑤降水量(mm) 12 8 17 37 64 62 75 51 43 29 17 11 ⑥降水量(mm) 48 73 101 135 131 182 146 147 217 220 101 61 5.上面资料中最有可能组合成典型气候类型的是()A.②④③⑤B.①⑥③④C.①④③⑤D.②⑤③⑥解析:①地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②地为北半球亚热带地区,③地为热带地区,④地降水类型是年雨型,⑤地降水类型是少雨型,⑥地降水类型为夏雨型,最有可能组合成典型气候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①⑥)和热带雨林气候(③④)。
答案:B6.⑤降水量资料最有可能属于的气候类型是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大陆性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④极地气候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解析:⑤降水量集中在5~7月,且总量较小,最有可能属于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答案:C(2014泉州质检)图乙是图甲中比拉姆的气温、降水量统计资料图。
读图完成7~8题。
7.比拉姆每年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其影响因素是()A.地势B.洋流C.人类活动D.太阳直射点移动解析:比拉姆位于非洲中部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每年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的一段时期,赤道低气压带在此影响较强,对流运动最为明显,这个时期降水也比较多。
这样的时期一年有两个,也就形成了两个多雨期,还有两个相对少雨期。
答案:D8.由比拉姆向北,随着纬度的升高,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变化是()A.两个多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B.两个少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C.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D.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解析:由比拉姆向北,两个多雨期的间隔会变短,直至最后变成一个多雨期,一个少雨期。
比如向北是热带草原气候区,一年有干湿两季。
答案:C(2014衡水一中期中)读下表,回答9~10题。
地点纬度气温(℃)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全年甲 2308 13.3 28.4 20.0 210.0 1614.1 乙 3948 -4.7 26.0 2.6 196.0 682.9 丙 4858 3.5 18.454.3 53.6 647.4 丁 3917 4.0 19.0 194.3 45.0 1465.3 9.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四地位置可能正确的是()A.甲地在南非西南部B.乙地在欧洲西部C.丙地在内蒙古西部D.丁地在北美大陆西岸解析: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且夏季降水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丙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丁地属于地中海气候。
答案:D10.丁地降水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大量降水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D.受寒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解析:由上题可知,丁地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为山脉迎风坡,气流上升,降水多。
答案:A(2014大连二调)读图(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完成11~12题。
11.甲、乙、丙三图所在的半球及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B.乙位于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D.乙、丙分别是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解析:根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知甲地河流自西向东流,乙、丙两地河流自东向西流。
图示河流北岸冲刷严重,则根据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可知,甲地河流位于南半球40~60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河流位于北半球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丙地河流位于北半球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D12.当丙图中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时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乙地盛行西北风C.丙地盛行西北风D.乙地高温多雨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当湖面达一年中最大值时,应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此时盛行西北风,温和少雨;丙地此时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
答案:B13.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
读表回答问题。
地点纬度气温(℃) 降水量(mm) 一月七月一月七月全年① 23.5 13.2 28.5 43.2 227.6 1682.1 ② 0 14.2 14.6 73.6 26.2 1006.9 ③ 67.3 -2.2 12.5 86 92 1000.2 ④ 5.2 20.3 15.8 16.9 0.5 116.1 有关对表中四地的位置和气候的描述,可能的是()A.①——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季风气候B.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气候C.③——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极地气候D.④——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解析:①(纬度23.5)最冷月1月均温13.2C,降水量43.2 mm;7月均温较高,为28.5℃,降水量为227.6 mm。
表明该地位于北半球,雨热同期,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纬度0)1月、7月(气温略高)均温都接近14℃,表明该地所处地区地势高,不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B项错误。
③(纬度67.3)地1月均温为-2.2℃,7月为12.5℃,表明该地气温年较差小,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月、7月降水量差别不大,该地不可能是极地气候。
C项错误。
④地(纬度5.2)1月为最热月,7月气温15.8℃,全年降水量为116.1 mm,表明该地距赤道近,为热带沙漠气候。
由上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答案:A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高考地理练习题及答案二、综合题14.(2014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一联)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1月份的等温线图,图乙为太原1954~2006年间气候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8℃等温线在兰州以上、以下河段弯曲方向不同,请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原因。
(2)据图甲及所学知识分析黄河从源头至兰州河段流量、泥沙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3)结合图乙,分析太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1)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洋流等因素。
兰州以上、以下河段距海遥远,只需考虑纬度、地形等因素即可。
兰州以上河段位于我国一、二阶梯交界处,海拔变化大、纬度变化小,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以地形因素为主;兰州以下河段海拔变化小、纬度变化大,等温线走向影响因素以纬度因素为主。
(2)外流河除流经大量引水灌溉区域外,一般随支流的汇聚径流量增加;黄河从源头至兰州河段还没有到达宁夏平原等大型灌区。
影响含沙量的因素有流域植被和河流流速等因素。
(3)从图示趋势线判读气温和降水总体变化趋势。
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气温升高增加热量,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加剧干旱和风蚀。
答案:(1)兰州以上河段从地势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地形起伏大,地形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河谷地区等温线向地势较高的河流上游弯曲;兰州以下河段流经平坦的高原,地形起伏小,纬度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河谷地区等温线向河流下游弯曲。
(2)变化特征:流量增大。
原因:冰雪融水的汇集和支流汇入。
变化特征:泥沙含量增大。
原因:自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流经黄土高原地形区。
(3)趋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或者暖干)。
有利影响:热量资源有所改善,作物生长期延长,喜温作物界限北移。
不利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水资源匮乏,冬、春旱加剧;土壤风蚀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15.(2014开封市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非洲安哥拉区域图。
安哥拉中部地区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
材料二区域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图。
(1)分析安哥拉中部地区“春天国度”美誉的由来。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解析:(1)安哥拉位于低纬,本应全年高温,但图示中部地区位于辐散状水系源头附近,海拔高,所以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低,四季如春。
(2)仔细分析①②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注意纵坐标的差异,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
原因分析从大气环流入手:①②两地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明显不同,大气环流也不同。
①地受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沿岸还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交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