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核医学重点整理(2012简版)

合集下载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重点

作者 : 李颖名词解释1.核医学: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科目。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具有不同中子数,在化学元素排在同一位置。

3.核素:是原子核的属性,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完全相同的原子集合成为核素。

稳定性核素:原子核中,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保持一定比例时,核力与斥力平衡不致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变化,这类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或中子过多,都会使原子核失去稳定性,称为不稳定核素,又称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不稳定核素通过自发性内部结构或能态调整使其稳定的过程。

与此同时,它将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4.α衰变:是核衰变时放出α离子的衰变,主要发生在Z>82的核素。

β衰变:是核衰变时释放出β射线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形式。

γ衰变:是指核素由高能态向低能态、或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过程中放射出γ射线或称单光子的衰变。

5.衰变定律:衰变过程中初始母核数的减少遵循指数函数的规律,其表达式为N=No*e^-λt。

6.半衰期(物理半衰期):某一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原有的放射性活度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T1/2。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国际单位为贝可,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

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b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由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双重作用,在体内减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eff7.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8.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的高度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放射性标记抗原-抗体复合体的量来计算出待测抗原(样品)的量。

9.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有时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多见于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心肌葡萄糖代显像显像剂:18F-FDG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显像临床应用: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

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②可较准确地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大小和并发症的缺血面积。

③急性心梗是负荷试验的禁忌症,只能做静息显像。

心梗6h后即可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灌注异常。

⑵急性胸痛的评估。

①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一般静息心肌显像时都会发现有灌注缺损。

②临床上急诊心肌显像为正常的患者中,几乎没有急性心梗或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而心肌显像为异常的患者,80%以上的病人后来证实为急性心梗可不稳定性心绞痛。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

《检验核医学》考前复习第一章绪论&核物理基础知识本章重点:•基本概念•射线的种类、性质及其衰变方式•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①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②1896年贝克勒尔(法)—铀放射性;1898年玛丽·居里(波)—钋、镭③1897年汤姆逊证明原子不是基本粒子:原子可分•放射性的应用:核能源、医学应用、核武器、育种、除害、消毒、考古断代1934年伊恩.居里---人工放射性核素1937年99m锝1938年131I1938年32P治疗白血病1938年128I测定甲状腺功能•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核医学以其应用和研究的范围侧重点不同,可大致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元素(element):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内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则属于同一种元素。

•A=Z+N:A表示原子的质量数。

Z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即原子序数)。

X代表元素符号。

N表示原子的中子数。

•核素 (nuclide ): 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

即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所处的能级状态也相同。

•同位素(isotope): 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 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如99m Tc 与99Tc(锝)•在原子核内存在两种力:①带正电荷的质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库仑斥力。

②同时核子(中子和质子)之间还有相互吸引的短程核力。

当Z>83,核力不能与质子之间的斥力保持平衡,全是不稳定的原子。

当Z<83,至少存在一种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可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核医学重点摘要

核医学重点摘要

Nuclear Medicine核医学第一章第二章核物理基础和放射性药物1、核衰变方式: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γ衰变穿透能力比较:γ>β>α,电离能力比较:α>β>γα衰变用于防护,β衰变用于放射治疗,γ衰变用于显像。

2、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获取途径: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

第三章核医学仪器和核医学检查法1、γ闪烁探测器的组成: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

2、显像仪器包括:γ照相机、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发射型CT和穿透型CT的比较发射型CT(ECT)穿透型CT射线来源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体外X射线管发出的X线射线种类γ射线X射线分辨率低高原理示踪剂在组织中摄取代谢有差异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值有差异第六章内分泌系统一、甲状腺摄131I试验1、原理:甲状腺摄取碘的量和速度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

被甲状腺摄入的131I发出的γ射线量可反映其功能状况。

2、注意事项:检查前停用含碘食物和药物。

3、临床意义:摄131I功能增高:甲亢(峰时前移)、单纯性甲状腺肿。

摄131I功能减低:甲减、亚急性甲状腺炎。

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1、原理:正常人给予外源甲状腺激素后,负反馈启动,TSH减少,摄碘受抑制。

但甲亢者不受抑制,抑制率<50%。

2、临床意义:特异性诊断甲亢。

三、甲状腺显像1、常用显像剂:131I、99Tc m O4-2、临床应用(1)诊断异位甲状腺;(2)判断甲状腺结节功能(冷、凉、温、热结节,功能从无到高依次增强);(3)冷、凉结节恶变率较温、热结节高;(4)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局部放射性增浓即恶性,局部减低缺损即良性;(5)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6)判断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注射T3、T4后热结节仍保留,正常部位影像减淡。

第七章神经系统一、脑血流灌注显像1、原理:脂溶性显像剂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分解成水溶性物质滞留于脑组织中,其剂量与脑血流量成正比。

检验核医学自用重点整理

检验核医学自用重点整理

检验核医学:利用核素、酶、荧光或化学发光物质标记的示踪剂对机体血、尿、组织液等样品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超微量分析的技术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泛指)核素——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核素。

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特指)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 :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r衰变: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 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γ衰变时,原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改变,改变的只是核的能量状态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r光子γ射线穿透力最强,铅板可档物理半衰期(T1/2)T1/2:是放射性原子核在某时刻其总数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和衰变常数的关系:T1/2 = 0.693 /λ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光电效应光子与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而光子消失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放射性废物的处理1、贮存衰变法:用于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

放10个半衰期后按一般废物处理。

2、稀释排放法:放射性废水经稀释(cpm浓度<限制浓度100倍)后排放。

复习重点、试题-检验核医学重点

复习重点、试题-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考试前用!)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比较!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示踪剂 :标记抗原(标记抗体)反动力学 : 存在竞争性结合反应,反应速度慢(标记抗体的用量为过量,且不存在竞争性结合反应,反应速度快。

灵敏度 : 10⁻14较IRMA较低(10⁻16较高)特异性: 较低(较高)标准曲线工作范围: 2-3个数量级( 3个数量级以上较宽)方法的稳定性 : 较差(较好)I125测量原理:在¹²5I衰变过程中,以X和γ射线的形式辐射能量。

其中电子俘获后产生奠类特征X线的能量为27.5keV。

原子核俘获电子后,生成激发态的125Te,退激时以两种途径释放35.5keV的能量:一是核本身以70%几率释放γ射线;二是以内转换方式产生特征Ⅹ线。

由于125I 有上述四组可探测的能量辐射,再考虑到Nal闪烁晶体对低能X线和γ射线的分辨率大约在20%左右。

两个峰有既分离又相互连接的特点,因此一般将125I能量的测量范围设定20~80kⅤ的范围内。

用单道谱仪就可测得的125I能谱曲线,即将上、下甄别阈范围限制在谱线的两个峰之外,可以测得最高计数率和最小的本底,这就是对125I 的最佳测量条件。

125I的测量优点:①具有比较合适的半衰期(60d);②标记后抗原的放射性比活动较高;③发射的γ射线容易测量等。

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包括哪些?特点是什么?酶联免疫分析,发光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特点:①具有放射免疫免疫放射分析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②自动化程度高③少污染,试剂有效期长,体外放射分析的误差来源。

答:①试剂,②样品采集,稀释,浓缩层析,提取等,③操作误差,④测量过程的记数差,⑤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误差,⑥其他人为方面什么是肿瘤标志物?并举5~6例子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与肿瘤标志物不是一一对应。

蛋白类: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β2微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前列腺特异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组织多肽抗原甲状腺疾病的检测项目:TT⒊.FT3.TT4.FT4.TSH.TRH.rT3甲状腺滤泡状癌首选那个检测指标:TGA.TMA.Anti-TPO.TRAb反应甲状腺功能的主要指标是TG5.试述内外照射的防护方法?答:(1)外照射防护:①控制γ放射源的质和量;②控制受照时间;③增加γ放射源与所关心点处的距离;④设置屏蔽。

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重点

检验核医学重点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检验核医学重点肿瘤标志物: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抗原、酶类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血清铁蛋白;④β2-微球蛋白;⑤甲状腺微球蛋白;⑥前列腺特异抗原;⑦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⑧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⑨组织多肽抗原。

血清铁蛋白的临床意义:(1)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肾脏排泄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1)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2)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3)β2-微球蛋白可协助诊断恶性疾病。

胰岛素和C肽的临床意义:(1)糖尿病的分型及指导治疗;(2)胰岛B细胞瘤的诊断;(3)其他,观察胰岛移植组织是否存活及其功能状态。

胰腺相关激素检测指标: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入血,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及葡萄糖分解,降低血糖,B细胞还可分泌胰岛素原和C肽;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可直接作用于A细胞和B细胞,使其分泌减少;PP细胞分泌多肽,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抑制胆汁和胰蛋白酶的分泌。

雌激素的临床意义:1.雌二醇→(1)闭经的鉴别诊断;(2)评价卵巢功能;(3)辅助判断妊娠情况;(4)乳腺癌;(5)其他女性早熟。

2.雌二醇→(1)监测胎几-胎盘功能;(2)监测高危妊娠;(3)唐氏综合症的筛查;(4)估计孕期;(5)其他,冠心病。

类型病变部位TSH T3/T4TRH兴奋实验原发性甲状腺↑↓过度反应继发性垂体↓↓无反应三发性下丘脑↓↓延迟反应电化学发光: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

化学发光:在常温下,一些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使其产物或反应中间态分子激发,形成电子激发态分子,当其衰退至基态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发射,这种现象称为化学发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明】:根据老师的说法,掌握这些知识仅是不至于挂红灯;想要取得好成绩,还要多看书,并注意上课时强调的内容。

检验核医学:是将实验核医学的相关核技术应用于医学检验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

或者:是将实验核医学和检验医学的有关技术结合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元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核。

核素:凡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Z相同),中子数不同(即质子数之和与中子数之和不相等,A不相同)所处能态也也一致的一类原子核。

比如氢、氘、氚都是氢元素的核素。

同质异能素:指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中子数相同,但所处能态不一致的核素间的相互关系的称谓。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种子数不相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放射性:一种核素能自发的发生核的结构或/和能态的变化,释放出离子和/或光子,生成另一种核素的性质,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那么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反之称为稳定性核素。

核衰变包括三大类:α衰变,β衰变,γ跃迁和内转换。

↓α衰变:↓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衰变时,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变成另一种原子核的放射性转变过程,称为电子俘获。

见下图:↓γ跃迁的本质:原子核由激发态转为基态,并释放γ射线。

γ射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不带电,质量为零,或称为光子流。

见下图:↓核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按时间的指数规律衰减。

见下图: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核素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简称半衰期,记为T或者T(1/2)T=0.693/λ,这表明半衰期与衰变常数成反比,核素的衰变常数越大,其半衰期越短。

核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如131 I 的半衰期为T(1/2)=8.04天,125 I 的半衰期T(1/2)为60.2天。

↓用半衰期表征衰变规律,有:生物半衰期:非放射性药物因生物代谢在体内存留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又称为生物半减期。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后,一方面由于物理衰变而减少,另一方面由于生物代谢而被排出,故有1/Teff = 1/T + 1/Tb或Teff=(T*Tb)/(T+Tb)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在生物代谢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存留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再根据N=N0/2=NO*e^-λT,可将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负指数衰减规律写成:平均寿命:处在特定能态的,一定数量的放射性核素的平均生存时间。

见下图: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核数。

是常用的反映放射性强弱的物理量。

用A表示,公式:放射性比活度:当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性物质的化学量相联系时,即单位化学质量的放射性物质所具有的放射性活度,称为~。

一般用S表示。

放射性浓度:当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性物质的体积相联系时,即单位体积的放射性物质所含有的放射性活度,称为~。

一般用C表示。

放射性活度单位: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贝克勒尔,简称贝可。

定义:1Bq等于每秒发生1次核衰变。

平时工作中仍有习惯于使用1975年前的放射性活度专用单位:居里(Ci ),定义:1Ci 等于3.7×10^10/s。

两种单位的换算:1Ci = 3.7×10^10Bq,1Bq = 2.703×10^-11Ci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发与电离、散射、韧致辐射、契伦科夫辐射、吸收。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吴有训效应、电子对生成、γ射线的吸收。

照射量:X、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的量,用于度量辐射场强度。

它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库/千克(C/kg),以前习惯使用的单位是伦琴(R),1R=2.58×10^-4 C/kg。

吸收剂量:指受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它是从能量角度来反应照射量的。

剂量当量: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电离辐射量。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①放射实践的正当性;②放射防护最优化;③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①用量防护;②时间防护;③屏蔽防护;④距离防护内照射防护措施:①阻塞通道;②药物防护;③加速排除。

核探测器主要由射线探测器和后续电子学线路组成。

闪烁型探测器主要由闪烁体、光导、光电倍增管、相关电子学线路和外周屏蔽层组成。

基本原理:当射线通过闪烁体时,闪烁体被射线电离、激发,并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这些光子射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上发生光电效应而释放出电子,电子流经光电倍增管多级阴极线路逐级放大后形成电脉冲输入电子学线路部分,而后由定标器记录下来。

现代闪烁型探测器大多配备有计算机系统来处理测量结果。

常用闪烁体包括固体闪烁体和液体闪烁体。

NaI晶体闪烁体常用于测量γ射线,液体闪烁体主要用来测量低能β射线,也可测量低能γ射线。

①绝对测量:不借助中间手段直接测得放射性活度的方法,是对样品的实有放射性强度作测量,求出样品中标记同位素的实际衰变率。

多用于标准源或校正源的测量。

②相对测量:需借助中间手段,间接反映放射性活度的测量方法。

即以常用测量仪器所测得的脉冲计数多少来反映放射性活度的大小,只是在某个固定的探测仪器上做放射性强度的相对测量,不追求它的实际衰变率。

适用于常规多样品的测量,是核医学中最常用的测量方法。

③本底:在没有放射性样品的情况下,仪器所测得的计数,称为~。

放射性测量统计误差的控制:一、提高计数N①延长测量时间;②适当增加测量次数(但不超过3次);③减少测量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控制本底计数的影响①样品最小可测量控制;②合理分配测量样品和本底的时间稳定同位素:是指元素中不发生或极不易发生放射性衰变(半衰期>10^15的放射性核素)的核素。

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常用同位素丰度表示,同位素丰度:是指一种元素的同位素混合物中,某特定同位素的原子数与该元素的总原子数之比。

同位素失踪技术: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

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与自然界中相对应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物理性质,其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放射性核酸或稳定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与自然界中存在的相对应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

进入机体后,在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及生物学过程与被示踪的物质完全相同。

二、放射性核素能自发的发生核衰变,并发射出射线,利用高灵敏度仪器的测量,可对标记物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或定位研究;稳定核素由于质量不同于相应的同位素,也可借助质量分析仪进行定量测量。

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是用放射性核素原子取代化合物分子结构中某一原子或某些原子后的化合物。

该过程称为标记。

①、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原子被同一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或稳定同位素原子取代。

②、非同位素标记:是指标记化合物是用化学性质相似或根本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取代原化合物中所含的某元素的稳定核素原子。

碘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繁多,其中125 I、131 I、123 I 等因半衰期和射线能量适合于医学、生物学应用,可作为蛋白质、多肽、活性物质及药物等的标记核素。

特别是125 I、131 I廉价易得。

蛋白质与多肽的放射性碘标记方法&基本原理在有机化合物的碘标记中,苯环比直链更容易标记,而且标记芳香环上的碘原子也相对稳定。

用于标记的放射性碘的化学式为Na*I ,I- 必须氧化成高价的氧化态*I 2或者*I+才能标记到有机化合物分子上去。

一、直接标记法:以Na*I 形式提供的I- 必须首先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成中间活性形式*I 2或者*I+,然后再被标记到蛋白质分子的酪氨酸残基的苯环上(酚羟基的邻位)。

二、间接标记法:又称联接标记法,是先将放射性碘联接到一个小分子载体上,再将这个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结合。

氯胺T法这是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在水溶液中产生次氯酸使*I- 氧化。

由于简便、快速、试剂易得,标记效率高,而且重复性较好,至今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碘标记技术。

通过选择反应物浓度、反应液体积、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碘化反应,加入过量还原剂即可终止反应,常用的还原剂是偏重亚硫酸钠(Na2S2O5,又称焦亚硫酸钠)标记过程的注意事项:①氯胺T溶液和用量:因其在空气中不稳定,溶液应新鲜配制;氯胺T用量要严格控制,应通过实验来确定。

用量过大会损伤标记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和免疫活性;用量不足又会降低标记效率。

②反应pH:应根据不同的蛋白质来确定最适pH,一般为7.4~7.8.为保证有足够大的缓冲容量,碘化反应应在0.2~0.5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进行。

③反应体积:尽量减少反应体积,以提高碘化效率④反应时间:一般10s至3min之间,随标记时间增加,标记率的提高不明显,而蛋白质、多肽的损伤却加重。

⑤反应温度:反应一般于室温下或冰浴中在小试管中进行。

低温反应时,则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被标记物的损伤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⑥中止反应还原剂:偏重亚硫酸钠也应新鲜配制,用量一般为氯胺T用量的1.5~2倍。

放射性核纯度:指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中,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放射性比活度: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含的放射性活度,用MBq/mmol 或GBp/mmol。

标记化合物的辐射分解:初级内分解、初级外分解、次级分解标记化合物的贮存原则:①降低标记物比活度。

固体纯品贮存辐射自分解最严重,以液态贮存较好。

②稀释。

在贮存高纯度的标记化合物时常用非标记的化合物稀释。

选择稀释剂时,主要采用不易产生自由基的溶液作稀释剂,如苯。

③惰性气体,以防止标记物氧化。

④低温保存。

以低温度但不结冰的条件下(2~4℃)避光贮存标记化合物为好。

对3H的标记化合物,也可采用深冻(-140℃)保存。

体外放射分析:在体外条件下,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免疫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对微量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的总称。

包括竞争性分析法(RIA)和非竞争性分析法(IRMA)。

特点:特异性强、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9 ~ 10^-10g)、准确度高、应用广泛。

常用标记物半衰期:碘131为8天,碘125为60天,锝为6小时。

放射免疫分析(RIA):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待测/标准抗原)同时和限量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与抗体复合物的放射性活度,经相应的数学函数关系推算待测抗原的含量。

(基本原理:竞争抑制反应。

基本试剂:标准抗原、抗血清和标记抗原。

基本操作:加样→孵育→分离→测量→数据处理。

)一、标准曲线的制作标准曲线是定量依据:在RIA分析工作中,对被测物进行测定的同时,设置一组标准抗原进行测定,用于绘制标准曲线。

在这组反应系统的各反应管内分别加入已知递增量的与被测抗原生物学活性相同的标准品、等量的抗体和标记抗原,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待反应达到动态平衡后,分离出结合的部分和游离的部分并测其放射性,计算反应参数,绘制标准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