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

积血肿胀 、受压 、感染 ;5术后患肢抬高 ,应 用扩血管药物;
6如皮瓣坏死或外踝 区有损 伤,经多普勒超声探测腓动脉 穿 支有损伤 ,则改用远端 蒂腓 骨短有瓣或隐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 等补救 。 此类皮瓣使用皮肤扩张技术, 可有效增加皮瓣面 积并直接 闭合供区 。
大时切取大腿全层皮片移植覆 盖,结果本组 9例中,1 例皮瓣
原发疾病:车祸伤致外踩慢性溃疡 , 跟骨跟腱外露 5例 : 膏 石 压迫致跟腱外露 1例 :机器压伤致足损伤,足中部骨外 露 1 例: 石头砸压伤致跟腱外露跟骨骨折 1 , 例 慢性骨髓炎伴胫前 区溃疡 1 例。病程 12个 月。 -
手 术 方 法 : 1 复足 背 、足 跟 及 踝 部 缺 损 时 ,旋 转 点 :外 修
1 e y t e v s u a x o h e s t v u e f c i d b h a c l ra i f t e s n i i e s p r i S i l n r e a a o C s u y a d c n c l x e i n e a e v : n t m i t d n 1 i a e p r e c i i h e P a tR c o s r S r , 9 2 8 : 1 1 2 。 n t e l g. 1 s e c u t u g 1 9 , 9 l 1 - 1 1 5
1 临 床 资料 本 组 9例 ,其 中男 性 7例 , 女性 2例 ,年 龄 1- 2岁 , 36
M s u l t首次报道 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的解剖和临床应 aqee
用 ,其在 6 4例新鲜尸体上对隐神经 、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等 浅表神经进 行解剖观察 , 发现在这些浅表神经周围或者有一确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吉林
长春
供区 , 但有关腓肠神经 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 相对 比较缺乏 [6 2] -o
本 实验将 2 侧 新 鲜小腿 进行血管铸型后 解剖 ,对 腓肠神经 0 营养血管 的来 源、走行、分布及与小 隐静脉和腓肠 神经出现过贫血,是否有合并 症,
及时进行 观察治疗。如果孕妇 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 ,没有办
3 . 第三产 程的处理 .5 2
正确地 处理第三产程 ,是 防止生产
之后 出现大出血的关键环节。准确进行出血量 的收集和测量, 观察胎盘剥离地征兆和 阴道的流血量 ,如果没有胎 盘的剥离
法进行治疗,可以建 议转 院进行治疗。
322 加强孕 期的保健 工作 .. 在孕 期,配合管理 工作 ,对于 可能存 在的并发症积极治疗,例如 出现贫血、妊娠期高血 压 疾病 等,对 于那些容易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在 产前要加
征兆,子宫不能进行揉 挤。如果产妇具 有产后出血高危 因素,
在胎儿娩 出之后,要尽 早地钳夹 脐带,注射 缩宫素,轻 轻地
牵拉 脐带以帮助胎 盘娩 出。如果 1 n后胎 盘仍 未剥离,要 5mi 用生理盐水 2 l 0m 和缩宫素 2 0U进行胎盘脐静脉注射,如果
3 n后还未胎盘剥离 ,则需要进行人 工的徒 手剥 离,在进 0mi
作 ,使得产妇紧张情绪 得以消除 ,使 之能够保 持 良好 的睡眠 完整性检查,软产道不能硬性撕 裂,检查子宫的收缩情况 。 休 息,在 生产的过程 当中,鼓励产妇在 间歇期 间适时 的进食 326 胎 盘娩 出后 ..
进水 ,及 时排 除尿便 ,避 免产 程过长 和产妇体力 消耗过 度, 密切关注生 产过程 ,观察胎心音、宫缩情况 ,定期进行肛查 和阴查,如果发现 产程延长或停滞 ,要及 时地 进行处理并通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逆行临床应用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逆行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2003年6月~2009年9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13~78岁。
膝关节溃疡髌骨外露创面3例,腘窝瘢痕4例,小腿胫前上段皮肤缺损骨外露5例,胫前中段皮肤缺损骨外露6例,胫前下段皮肤缺损骨外露共15例,足跟电击伤、皮肤撕脱伤致跟腱外露皮肤缺损共13例,足底皮肤溃疡创面8例,足背皮肤瘢痕及溃疡创面共9例,踝部溃疡骨外露皮肤缺损5例。
皮瓣切取面积4.6cm×3.5cm~25cm×13cm,神经血管蒂6~18cm。
手术方法:逆行皮瓣、顺行皮瓣:以小腿中线为皮瓣的轴线,按所需面积大小画出皮瓣,上界不超过股骨内、外上髁间连线,下界可达内、外踝连线上10cm,内侧至股骨内上髁与内踝连线,外侧至外上髁与外踝连线,面积可达30cm×15cm[1]。
结果本组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56例供区游离植皮。
2例交腿皮瓣1月后断蒂,6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考虑手术时皮下筋膜与皮肤部分分离致血运障碍。
所有病例有64例随诊,随访9~12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组织相似,岛状皮瓣无臃肿,带蒂皮瓣大部分臃肿,顺行皮瓣术后皮瓣无肿胀,感觉完全正常;逆行皮瓣术后大多短期内肿胀,感觉消失,其感觉需1年左右恢复,行走和体力劳动皮肤无破损,供区外形良好,足外侧感觉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讨论皮瓣的血供特点:在腘窝,腓肠内侧皮神经起自胫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起自腓总神经,二者分别由腘窝内、外侧皮动脉伴随。
尽管小腿后面没有纵贯全长的皮动脉,但是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系统通过与其邻近的多个供血网的联系,却能够成为小腿后面纵贯全长的皮肤供血轴心[2]。
其次,浅静脉与皮神经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营养血管系统,包括浅静脉旁血管网和浅静脉壁血管网,故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系统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构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2讨论
2.1皮瓣的设计相关解剖: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应用已有很多报道,临床尸体解剖学研究发现每一皮神经均有伴行动脉和静脉。腓肠神经在走行中,有两条纵行的血管网伴行,一条是腓肠神经内的营养血管形成的血管网,另一条是腓肠神经旁的节段血管形成的链状血管网。每一血管网又与皮瓣的深筋膜血管网相吻合,这三套链状血管相互交错供应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其次,在皮瓣蒂部腓动脉穿支与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之间有交通支吻合;再者,张世民等认为腓肠神经血管轴在深筋膜下段与腓肠肌的肌支血管吻合穿过深筋膜后与浅层的腓肠肌皮穿支交通[1,2],使外踝上多支深筋膜皮支参与皮瓣的血供,因此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血运丰富、可靠。该皮瓣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相应的软组织缺损[3]。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因创伤致软组织缺损187例。皮瓣最大面积14×13CM,最小4×3CM。结果:修复小腿下段113例皆获成功,伤口1期愈合,11例皮肤边缘坏死,换药治愈,4例坏死面积较大,经换药,邮票植皮且治愈,足及踝部修复54例,伤口1期愈合,5例局部坏死,经换药后获治愈。结论:应用逆行腓肠肌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有效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此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
1.2手术方法:手术前采用多普勒超声探查小隐静脉走行方向及外踝上腓动脉穿支点并逐一记号笔标记,以最粗大的腓动脉穿支点作为皮瓣蒂部旋转点,以腘窝中点与跟腱及外踝连线中点为中轴线,以该中轴线为轴设计皮瓣。切取皮瓣的面积比软组织缺损面积大15%左右。测量皮瓣旋转点至创缘距离即为皮瓣蒂部理论长度,实际切取蒂部长度要略长于测量值1~2cm,蒂部旋转点不低于外踝尖3cm,小隐静脉始终位于皮瓣的中纵轴线上。切取皮瓣时先于近端最高点中纵轴线切开至深筋膜下,找出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皮瓣切取时要保证深筋膜边缘比皮缘宽0 5~1 cm左右,切取皮瓣时深筋膜与皮肤间断缝合保护,防止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分离,减小皮瓣链状血管网损伤,分离皮瓣时要从近心端向蒂部、深筋膜下逆行分离;处理皮瓣蒂部时建议常规保留蒂部宽约1~1.5cm皮肤,皮瓣蒂部皮肤切口仅限于浅筋膜层,沿浅筋膜层向蒂部两侧分离,保证蒂部深筋膜宽度约3~4cm,到蒂部远端时设计一个与皮瓣相连的三角形的皮蒂,皮瓣旋转点蒂部深筋膜下组织要充分游离以减少皮瓣旋后蒂部的过分扭曲及牵拉,旋转皮瓣至受区创面调整皮瓣位置明确皮蒂的走行方向,最好使旋转角度最小化。沿蒂部走行方向切开旋转点及受区之间皮肤,使深筋膜蒂通过明道转移,并将三角形皮蒂与切开皮缘缝合。
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

病例二: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
总结词
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是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的另一个典型应用,通过皮瓣移植,可以 恢复手部功能和外观。
详细描述
手部软组织缺损常见于手部创伤、烧伤、肿瘤切除等,由于手部精细复杂的功能,修复 要求极高。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恢复手 部的外观和功能。通过皮瓣移植,可以重建手部的皮肤、肌肉、骨骼等结构,提高手部
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病例三: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修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修复是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的重要应 用之一,通过皮瓣移植可以覆盖创面、促进愈合。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需要及时进行修复 以减少感染和坏死的风险。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足 够的面积和适当的形状,能够覆盖创面并促进愈合。通过 皮瓣移植,可以迅速封闭创面,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促进创面的愈合和软组织的再生。同时,腓肠神运营养血 管皮瓣还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的恢复和功能 重建。
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 瓣
目录
CONTENTS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述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与效果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未来发展与研
究方向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典型病例展示
01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腓肠神运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利用腓 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皮肤和软 组织瓣,用于修复和重建各种原因导 致的皮肤和软组织缺损。
修复创伤、烧伤等所致的皮肤缺损
对于创伤、烧伤等所致的皮肤缺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能够恢复皮肤的保护和感觉功能。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贵州省惠水县中医院外科贵州惠水550600)【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创面修复的方法。
方法应用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 8 例创面获得满意关闭。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适合于修复踝关节周围中、小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创面修复【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45-01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少,组织伸缩性差,创面易感染,难以愈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管恒定、蒂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旋转灵活[1],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8 例创面,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 例,男5 例,女3 例;年龄21~62 岁,平均54 岁。
软组织缺损原因:急性外伤2 例,慢性溃疡3 例,皮肤软组织肿瘤1 例,慢性骨髓炎2 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10 cm~7 cm×10 cm,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1) 皮瓣设计皮瓣的轴心线即腓肠神经的走行线,即轴点为腓动脉的肌间隔筋膜穿支的发出部位,最低的是外踝上筋膜穿支,位于外踝上6~8 cm,以此处为皮瓣的旋转轴点[2],依缺损面积大小、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面积较缺损面积大2 cm,本组皮瓣最大10 cm×16 cm,保留远端筋膜蒂宽2~3 cm,大部分为带1~2 cm宽皮肤的复合组织蒂。
(2) 手术方法不驱血、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先作皮瓣上、后侧切口,在皮瓣上切口内找到腓肠神经,手术操作平面在深筋膜至肌筋膜之间,将深筋膜与皮肤缝合固定防止皮下血管网与神经脱离。
根据腓肠神经的走行方向适当调整皮瓣设计,使腓肠神经及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皮瓣的中央1/3部。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1992年MASQUELET[1]等提出表浅感觉神经血管轴岛状皮瓣的概念,并临床应用成功。
1996年国内王和驹等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我院自2004年至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1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0-50岁。
缺损原因:车祸外伤9例,慢性溃疡3例。
缺损面积为8cm×7cm-15cm×13cm。
1.2 手术方法(1)皮瓣设计:外踝与跟腱中点和腘窝的中点连线,即为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体表投影,以此为皮瓣的轴线,外踝上5cm处为皮瓣逆行转移旋转点[2],尽可能多普勒协助明确[3]。
依据缺损面积加20%左右在轴线中下1/3处设计皮瓣大小,上界可达膝关节水平部位,内外界不超过小腿三头肌内外缘,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解剖分离皮瓣。
(2)皮瓣切取:先沿蒂部画线切开皮肤,在皮下脂肪深层向两侧适当剥离,显露小隐静脉,沿其两侧各1.5cm纵向切开皮下及深筋膜作为岛状皮瓣的蒂,其中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在深筋膜下分离将其与皮肤固定数针,防止筋膜脱落。
结扎远端蒂内小隐静脉[4]。
(3)皮瓣移位:受区清创,充分去除坏死组织,瘢痕,皮瓣转位缝合。
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
置引流。
2 结果本组12例中3例皮瓣远端早期出现淤血、水泡、肿胀,2周后肿胀消退,皮瓣成活,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获保护性感觉。
3 讨论3.1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腓肠神经属多源性血供,其主要营养血管系腘窝中间皮动脉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沿途与周围深筋膜内众多血管构成广泛吻合。
神经营养血管行于神经旁,除发出分支进入神经干内营养神经外,沿途发出众多皮支进入皮下组织,并借吻合支与邻近血管沟通,形成以皮神经为轴心的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及真皮内血管网,其吻合最密集处位于小腿下2/3,切断腘窝中间皮动脉后(逆行),皮瓣可以通过腘窝中间皮动脉与腓动脉肌间隔皮支的吻合逆行供血。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 btat O J C IE: oi eta e k dspl adcncl pla o f 目 e sn a el e A s c】 B E TV T vsgt t o p n li pctno s l dfppde c r n i eh b u y i aa ii ia l ll
维普资讯
航空航 天医药 2O 02年第 1 卷 第 1期 3
A r oc ei n 0 . o. 1 eo aeM d l 2 2 V 11 s ce0 3
l 9
小 时后肢体瘫痪 缓解 。
3 讨 论
3. 甲亢 台 并周 期 性麻痹 的发病 机 理 : 1 目前不 十 分清楚, 可能与 自身免疫钾代谢紊乱有关_。近年 l J 来 , 甲亢 细 胞膜 N 、 、 T 对 K A P酶 活性 进 行 测 定
腓 肠神 经 营养血 管蒂 逆行 岛状 皮瓣 的解 剖研 究 和 临床应 用
鲁世 荣 石丽萍 王 广宏
【 摘要】 目的: 研究腓肪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辩的血供和临床应用。方法: 依据 1 侧下肢标本的解剖结 0
果, 采甩腓晒神经营养血 管蒂逆行 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l 铆。结 果 : 晒神 经营养血 管与腓 动脉 穿支之 间 1 腓 形成广泛 的链 式血管 网, 临床应 甩的皮瓣全部成 活 . 鼓果满意。结论 : 该皮辩是修复足踝部软组 织缺损 的理想的
et e e .L in, H in , N unhn . / eam n o ohpd s H r n 4 s n v s s/ US r g S I p g WA GG agog /Dpr etf roei . a i 22 o— sl ho Li t t c b h
pt ,Habn 5 0 6 il a ri ,1 0 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
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
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
在外踝尖上方3~7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1992年Masquelet[1]率先提出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理论并应用于皮肤缺损的治疗,其后有关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关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报道较多,该皮瓣已成为治疗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供区,但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相对比较缺乏[2-6]。
本实验将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20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要确保血管通畅,外形上无损伤。
1.2应用管道铸型技术制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
1.2.1填充剂配制将25%过氯乙烯、红色水溶颜料、自凝牙托粉及自凝牙托水进行混合配制[7]。
1.2.2灌注方法的选择及腐蚀配制饱和的氢氧化钾(钠)溶液,将已进行股动脉插管灌注的下肢标本放入已配制成饱和的乙醇碱腐蚀液。
在腐蚀过程中,通过调节碱液浓度、温度及腐蚀时间来控制腐蚀的深度,在去掉皮肤的同时保留了皮下的浅层结构。
用游标卡尺观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8]。
2结果
2.1腓肠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腓肠神经位于小腿中部的后方,距外踝上方(1
3.2±3.5)cm,由胫神经分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出的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主干沿腘窝中点与跟腱至外踝连线中点的连线下行,在外踝与跟骨之间向前行于足的外侧缘,沿途发出分支支配小腿后面中下部及足外侧缘的皮肤。
2.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和皮瓣设计腓肠神经为多源性血供,其营养动脉大体呈节段性分布,属于链式吻合型血管网。
在行走过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皮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与腓肠肌的肌皮穿支吻合,大体呈纵向分布;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4±0.01)cm,并与腓动脉穿支相吻合,大体呈横向分布。
由此可见,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具有节段性血液供应
特点,与周围血管具有十分丰富的吻合,形成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网,以外踝尖为标志,在其上方3~7 cm的区域中,腓动脉存在2~4条皮肤穿支(平均约为3支),直径0.02~0.10 cm,一般可以寻找出大于0.05 cm的皮肤穿支1条,该穿支血管可作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设计的解剖依据。
2.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皮瓣血供的关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神经旁,除发出分支营养神经外,沿途还发出许多皮支进入皮下组织,并借吻合支与邻近的血管相交通,形成以腓肠神经为中心的皮下、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
本实验通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的观测,进一步明确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小腿下2/3的吻合相对其他部位密集,是皮瓣选取的解剖基础。
2.4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营养动脉的位置关系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在外踝后缘与跟腱之间,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处穿入深筋膜,经腓肠肌内、外两头之间注入腘静脉,走行过程中有腓肠神经伴行。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三者一般集中于宽约1.1 cm左右的筋膜组织中,通常情况下小隐静脉位于筋膜组织链的内侧,神经腓肠位于筋膜组织链的外侧,营养动脉行于二者之间。
2.5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切取范围目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成活的上界范围尚无定论,早期较多学者认为皮瓣成活的上界不宜超过小腿的中上1/3交界处。
本实验证明了腓肠神经为多源性血供,其营养动脉呈节段性分布,属于链式吻合的血管网型,考虑到动力血供区的存在,该皮瓣成活的上界可达腘窝横纹下3 cm左右。
3讨论
3.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解剖学基础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位置相对恒定,且血供来源丰富。
腓肠神经下行过程中,其上部主要有腘窝中间皮动脉分布,下部主要有腓肠中间浅动脉分布,二者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主要来源。
在小腿下1 /3段的筋膜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腓动脉肌皮肤穿支之间吻合丰富,形成皮下血管网,营养小腿中下部的皮肤。
以外踝尖为标志,在其上方3~7 cm的区域中,腓动脉存在2~4条皮肤穿支(平均约为3支),直径在0.02~0.10 cm之间,一般可以寻找出大于0.05 cm的皮肤穿支1条,因此可应用这条穿支为皮瓣旋转点,根据病变部位设计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此皮瓣血液供应由腓动脉穿支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最后加连于小腿后面的皮下血管网。
3.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优点及适应证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具有皮瓣旋转点位置相对固定,血供明确,与周围血管存在丰富的吻合,手术操作简单易行,且不破坏主干血管,容易在基层医院普及,皮瓣可依据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灵活设计,静脉回流有保障等优点。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Masquelet A C,Romana M C,Wolf G.Skin island flap s supp 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6):1115-1121.
[2] 谭森禄,孙长军,卢晓杰,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88-89.
[3] 吴克俭,郭继东,张伟佳,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3):296-297.
[4] 杨铭,胡金秋,于景龙,等.小腿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5-16.
[5] 王志华,董忠根,刘立宏,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4):223-225.
[6] 黄润文,李玲,连贵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踝关节周围及足背组织缺损12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6876-6877.
[7] 李泽宇,吴坤成,刘畅,等.过氯乙烯牙托材料的混合填充剂在铸型标本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17(25):57-58.
[8] 杨铭,马玉祥,王玉发,等.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血供接特点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6):1122-1125.
(收稿日期:2012-05-07)(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