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和临床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1 穿支皮瓣的解剖与进展课件PPT

最新1 穿支皮瓣的解剖与进展课件PPT
形宽度都不变的超短光脉冲(ps数量级)。
光孤子形成的原因
• 光孤子的形成是光纤的色散与非线性效应相互平衡的 结果。
• 色散——使经过光纤传输一定距离后的光信号出现波 形展宽的现象。
• 非线性效应——在入射光功率较强的条件下,光纤折 射率随光强度变化的现象(这种折射率随光强变化的 特性称为克尔效应)。
穿支皮瓣专著 Perforator Flaps: Anatomy, Technigue&
Clinical Applications. 美国高级医学图书出版公司. 2006.
穿支专题论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 第3期
1.穿支的定义
穿动脉(穿支) 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与皮肤。
直接穿支 肌皮穿支
光孤子通信系统的构成框图
EDFA
光纤传输系统
孤子源
调制
探测
脉冲源
隔离器 EDFA
EDFA
EDFA
光孤子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光孤子源产生一系列脉冲宽度很窄的光脉冲(即光 孤子流),作为信息载体进入光调制器,使信息对光 孤子进行调制。被调制的光孤子流经掺铒光纤放大器 和光隔离器后,进入光纤中传输。为克服光纤损耗带 来的光孤子减弱,在光纤线路上周期性地插入EDFA, 向光孤子注入能量,以补偿光纤传输而引起的能量损 耗,确保光孤子稳定传输。在接收端,通过光检测器 和解调装置,恢复光孤子所承载的信息。
THANK YOU !
—光孤子组
属轴型血管皮瓣的范畴 概念(上世纪80年代后期)
Kojima. Wei. Blondeel. Hallock, Morris
其它:
谢谢!
光孤子通信技术
主要内容
一 .光孤子 二 .光孤子通信 三 .光孤子通信优点及应用前景

外踝上皮瓣

外踝上皮瓣

外踝上皮瓣应用解剖小腿下1/3外侧皮肤的血供来自外踝上动脉即腓动脉的终末穿支。

腓动脉终末穿支,由腓动脉发出,在外踝上约5~6cm处(相当于小腿横韧带下缘)穿出骨间膜,外径1.7mm,本干长7mm分为升支和降支。

升支行走于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然后穿过深筋膜至皮下,继续在小腿外侧皮下组织内行走,供给小腿外侧下段以胫骨嵴到腓骨后缘范围的皮肤,其长度约12~18cm,宽度约9cm;降支在深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内继续向远端行走,经外踝前地入外踝与距骨隆突之间在其沟内与外踝前动脉吻合。

静脉:腓动脉终末穿支及升降支均有伴行静脉,终末穿支约有两根伴行静脉。

其中较粗的一条外径为1.9~2.6mm。

升支也有两根伴行静脉,较粗的一条外径1.1~2.6mm。

降支也有两根伴行静脉,较粗有一条外径为1.0~2.3mm。

神经:腓浅神经常于小腿中下1/3处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隙穿出支配该区域感觉。

手术方法一、皮瓣设计:在外踝上5cm处用超声多普勒测定腓动脉终末穿支的穿出点,以此为轴点。

以外踝下2cm的平面确定为皮瓣的下极,在这个平面切取的皮瓣可全部包括腓动脉终末穿支的升支,皮瓣的前后缘在胫骨嵴与腓骨的后缘之间。

根据受区缺损的大小决定切取皮瓣的大小,所切取的皮瓣比受区的皮肤缺损大1~2cm。

根据Masquelet报道皮瓣最大面积或达18cm×9cm。

在成人降支的血管蒂最长可达8cm以上,并应包括宽1.5cm以上的筋膜蒂以策安全。

二、操作步骤:按创面大小行皮瓣设计后,先作皮瓣前缘切口,在深筋膜下向后翻起皮瓣,至伸趾肌与腓骨短肌间隙,细心寻找从两肌间隙穿出之腓动脉终末穿支,血管内侧可见腓浅神经斜行穿过。

以该血管神经束为中心,按受区的长度自皮瓣的下极向近端确定皮瓣长度后便切开皮瓣近端,紧贴腓骨的后缘切开皮瓣的后缘,然后切开皮瓣的下极,这时要注意千万不可损伤降支。

为了检查降支的血供情况可用血管夹夹住腓动脉终末穿支发出分支前的近端观察皮瓣的血运。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2003年,Geddes等提出取供血穿支动 脉英文首字母,在后加P标明为穿支动脉, 其后注明来源肌肉名称。
• Wei等人认为只有肌穿支皮瓣才是真正 的穿支皮瓣。
优点
• 1.保留了供区的肌肉和神经, • 2.减低供区的并发症, • 3.皮瓣设计灵活,顺应性好, • 4.符合“相识组织替代”原则,修复更
加完美,
• 5.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操作特点
• 1.操作复杂,延长手术时间, • 2.术前血管穿支的定位和粗细,临床多
选用超声多普勒检查,
• 3.术中解剖时若创伤过大,穿支小血管 受到牵拉和扭曲,导致血管痉挛及栓塞。
临床应用的穿支皮瓣特点
• 1.可预测和恒定的血供, • 2.至少1条以上的较大穿支血管( ≥
谢谢
多用于下肢修复。
• 7.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来源于胫前 动脉踝上穿支(6~12cm),多用带蒂皮 瓣转移修复足背及内外踝部创面。
• 8.胫后动脉穿支皮瓣(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PTA flap):来源 于小腿部胫后动脉,
• 临床上穿支皮瓣应用方式 • 1.带蒂皮瓣 • 2.游离皮瓣
肌后到达皮肤。
• 5.阔筋膜穿支皮瓣(tensor fasciae latae perforator flap,TFLP flap):来源 于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多用于修复伴
有肌腱缺损(如跟腱)的四肢修复。
• 6.腓肠内侧穿支皮瓣(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 flap):基 于内侧腓肠肌动脉,经腓肠肌到达皮肤,
• IGIP flap:臀下动脉穿支皮瓣
• 3.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AP flap):穿支 血管起自背阔肌,因其面积较大,主要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

腓肠肌肌皮瓣ppt课件
6
手术方法

临床上根据创面部位及受区修复的实际需 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腓肠肌肌皮瓣进行治 疗。主要手术形式有:⑴全蒂腓肠肌肌皮 瓣;⑵岛状腓肠肌肌皮瓣;⑶双蒂肌皮瓣; ⑷内侧腓肠肌推进肌皮瓣;⑸内外侧腓肠 肌联合皮瓣;⑹内外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 位术。
7
全蒂腓肠肌肌皮瓣

皮瓣的基部皮肤和肌肉均不切断,术中血 管蒂不显露,手术简单、安全,但肌皮瓣 转移幅度较小,用于修复小腿中、上部创 面。
34
35
内侧腓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

膝、小腿与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因局部 血管损伤或软组织条件较差,无法用局部 转移皮瓣或游离皮瓣移植时,可用内侧腓 肠肌肌皮瓣交叉移位术治疗,因皮瓣长宽 比例不受限制,不需延迟手术,血运丰富, 修复力强。
36
皮瓣设计 根据创面大小在健侧小腿设计内 侧腓肠肌肌皮瓣,皮瓣蒂部要有足够的长 度,使其能交叉移至对侧患肢受区。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肌皮瓣。由于 肌皮瓣含有较厚的肌肉,可将肌皮瓣螺旋 形旋转成管状,这样既闭合了蒂部创面, 增加了皮管的长度。供区用中厚皮片修复。 3-4周断蒂,断蒂后部分腓肠肌内侧头仍缝 回原处。

41
谢 谢
42
3
4
5
适应证



早期创伤所致的膝及小腿骨、关节外露,而无法 用常规方法覆盖创面者。 久治不愈的胫骨或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经彻底 病灶清除后,留有死腔和创面者。 胫骨和股骨下端骨不连,局部有广泛的不稳定瘢 痕,需切除瘢痕进行植骨者。 膝和小腿慢性溃疡以及肿瘤切除后留有巨大软组 织缺损者。 因外伤所致的跟腱及软组织缺损,需同时修复跟 腱及创面者。
27

手术步骤 按前述方法切取皮瓣,切断基 部皮肤和腓肠肌股骨附着部,形成血管神 经蒂岛状肌皮瓣,沿纵轴方向推进修复小 腿远侧创面。然后将切断的腓肠肌内侧头 向近侧略加牵拉,缝合固定于附近的软组 织上,以减少血管蒂牵拉。术后屈膝30°45°,固定3周。

小腿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新高压缩版) ppt

小腿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新高压缩版) ppt
• ICG半衰期短3-5min,>15min,即 代谢充分,可反复造影
-
关于穿支血管定位
-
22
小腿穿支皮瓣主要有
• 腓动脉穿支皮瓣 •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 胫前动脉穿支皮瓣 •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
-
23Leabharlann 小腿穿支皮瓣 大腿穿支皮瓣
李群,潘小玲,廖琦.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中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20例[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8):55-57
-
35
病例1-带蒂转移
-
36
病例1-带蒂转移
-
37
病例2-带蒂转移(修复足背)
-
38
病例2-带蒂转移(修复足背)
-
39
病例2-带蒂转移(修复足背)
-
40
皮瓣设计—游离移植
•点:术前彩超定位。小腿外侧肌间隔中点上方2cm处(相 当于腓骨小头下14.5cm)为中心易包含主要穿支血管。 •线:腓骨小头与外踝后缘连线。 •面:根据点、线及创面形态设计皮瓣,较创面放大1cm, 以深筋膜浅层为解剖平面。 •于皮瓣前缘切开,于深筋膜表面分离,确定穿支血管沿 穿支向源动脉解剖直至腓动脉主干。切取皮瓣,分离并 裸化血管。
《鹿瓜多肽对成骨细胞活性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科研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骨科研究所
-
50
Ai-Yuan Wang,Jiang Peng.et al.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2014, Arti ID 958908

足外侧皮瓣幻灯片

足外侧皮瓣幻灯片
范围:皮瓣的前界至第五跖骨基底,外侧界至
足外侧缘,内侧界为足背中外1/3交界处。根 据受区创面的位置及大小,划出皮瓣的轮廓线。
修复后跟创面时,设计跟外侧纵行短皮瓣 修复跟底创面时,设计足外侧弧形长皮瓣
【手术步骤】
不驱血,在气囊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逆行法解剖皮瓣。先作皮瓣远端和两侧 切口,深达深筋膜下,紧贴骨膜、小趾 展肌和腓骨长、短肌支持带,由远及近 掀起皮瓣,直达跟腱与外踝间的皮瓣基 底部,注意勿损伤跟外侧动脉。将浅筋 膜层的足背外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小隐 静脉包含在皮瓣内,但应将其外侧支留 在原位,使足外侧缘的感觉不受损害。 足跟创面修整后,即可作局部旋转转移。
皮瓣的静脉血管有深、浅两组。 深组为上述4条动脉的伴行静脉。 浅组为小隐静脉,小隐静脉起自 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从皮瓣的 浅筋膜内经过,是皮瓣的主要引 流静脉。
皮瓣的神经支配由腓肠神经 延续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腓 肠神经由外踝后下方转至足背外 侧。在外踝尖下2cm处足背外侧 皮神经分为内、外两支。内侧支 分布于第四、五趾蹼和足背外侧 皮肤,外侧支分布于足外侧皮肤。 皮瓣的感觉神经为足背外侧皮神 经或其内侧支。
【适应症】
足背外侧皮瓣主要用来局部 转移修复跟底(heel)和后 跟(posterior heel)的皮肤 软组织缺损,亦可用作吻合 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 面。
【皮瓣设计】
点:外踝与跟腱外侧缘之间。 线:外踝与跟腱外侧缘之间至第五跖骨基底。 面:深筋膜下,紧贴骨膜、小趾展肌和腓骨长、
短肌支持带。
【应用解剖】
足外侧皮瓣的动脉血供是多 源性的,有四个来源,跟外侧 动脉,腓动脉的终末穿支(升支 和降支), 外踝前动脉,跗外侧 动脉。一般认为以跟外脉的吻合支与腓动脉的吻合支在跟腱深面 汇合而成,从跟腱前间隙下降,绕过外踝后,弯向前上 方,末端达第五跖骨基底。跟外侧动脉在外踝尖外的外 径为0.8mm。伴行静脉多为1条,口径较动脉为粗。4条动 脉在足外侧区存在着丰富的吻合,有着“此粗则彼细, 此细则彼粗”的代偿性关系 。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解剖学研究证实,皮神经营养血管与皮肤 血供有密切关系:皮神经必然伴行一条皮 动脉,在深筋膜上,皮神经伴行血管在营 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皮支供养相应区 域的皮肤。
1、腓肠肌区的肌皮穿支
2、比目鱼肌的肌皮穿支
比目鱼肌血供主要源于胫后动脉。胫后动 脉肌间隙支穿经比目鱼肌与趾长屈肌间隙 时分出比目鱼肌支,营养其内侧半及边缘 皮肤。 比目鱼肌外侧半血供主要源于腓动脉肌间 隔穿支。 其发出的肌支营养外侧半及边缘, 皮支则形成深筋膜下血管网和皮下血管网。
【应用解剖】
(一)腓肠神经 的来源与分布
腓肠外侧神经起自腓总神经,起点在距腓 骨头平面上方7cm,小腿后正中线偏外侧 2cm处。腓肠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沿腓肠肌外 侧头表面下降,穿出腘筋膜后走行于小腿 后外侧部浅筋膜中。 腓肠内侧神经由胫神经发出,伴效小隐静 脉在浅筋膜深部下降,行于腓肠肌两头之
(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
患者女性,35岁,因机器绞伤右足跟部致
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约4X11cm大小,术 中切取皮瓣时同时结扎小隐静脉远近端, 于术后48小时出现肿胀,皮瓣远端有少量 瘀斑,并有张力性水疱,发现后立即给予 减张处理,并做皮肤切口给予肝素放血湿 敷,皮瓣血运明显改善,后期全部成活。
一、腓动脉穿支蒂是皮瓣血供的可靠保证
骨皮瓣切取
在皮瓣近端切开皮肤显露腓肠神经及静脉,
并切断结扎。先切皮瓣外缘直达深筋膜, 掀起皮瓣游离至后肌间隔,可见由后肌间 隔或由比目鱼肌穿出的肌皮穿支。再切开 皮瓣内侧缘直达深筋膜下,在深筋膜下经 肌间隔向外侧腓骨处游离,可见深筋膜延 续于腓骨骨膜、骨间膜,纵行切开骨间膜, 自上而下钝性分离腓骨长短肌及比目鱼肌 间隙,向后拉开比目鱼肌,直达腓骨。然 后在保护弓状动脉的前提下,按预计长度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外径、走行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其规律性.结果10例标本共计47支穿支,平均4.7支,主要分布在腓骨头下10.0~30.0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段以坶长屈肌肌穿支为主,而远段以肌间隙穿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0~30.0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1.0 mm左右,适宜血管吻合,血管长度约5.0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皮瓣设计.【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作者】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正文语种】中文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临床上重要的皮瓣供区,这种以腓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分离相对简单、不必分离腓动静脉、不牺牲腓动静脉、不影响长屈肌、切取面积较大、皮肤柔韧性好、厚薄适中及供区隐蔽等诸多优点[1,2],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

临床根据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各种方式,如带有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等方式。

目前关于腓动脉穿支皮瓣相关解剖学研究的文献较少,不利于此种皮瓣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带蒂腓动脉穿支皮瓣
Masquelet等于1988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应用 外踝上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 损
杨大平经解剖观察后认为该皮瓣的切取范围应 不大于13cm×10cm,否则皮瓣远端血供不足
5
Propeller flaps
a type of vascular flap based on one or more cutaneous perforators of an underlying vessel
29
皮瓣设计
点:于距外踝尖和胫骨前缘连线的中点向近端 垂直线5cm处
线:外踝尖和胫骨前缘连线的中点向近侧延长 线
面:在关键点近端18cm以内小腿外侧胫骨嵴 与腓骨之间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
20
Maolin Tang
21
腓动脉皮穿支的解剖特点
腓动脉体表投影相对恒定,为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 以腓骨小头为标记点
9.8±0.93 cm 13.4±0.90 cm 17.2±1.13 cm 21.3±0.77 cm
90% 80% 85% 90%
1.33±0.39mm 1.30±0.46mm 1.17±0.30mm 1.22±0.23mm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
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1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带蒂腓动脉穿支皮瓣
2
The concept of perforator flaps
Kroll SS, Rosenfield L: Perforator-based flaps for low posteriors midline defects. Plast Reconstr Surg 81:561-566,1988.
flap movement is achieved by mobilization of the cutaneous perforator
6
研究目的
了解腓动脉穿支的解剖特点,为临床应 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设计出以该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或带蒂 皮瓣并应用于临床
评价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
7
第一部分 腓动脉穿支的解剖学研究
13
肌皮穿支
肌间隔穿支
14
15
16
17
Surgical procedure on cadaver
Perforator branches
Perferator 1
Perferator 2
Soleus muscle
7- 8 cm
Peroneal longus soleus
18
Surgical procedure on cadaver
Peroneal artery
Inter septum
Flexors hallucis longus Flexor hallucis longus
??
19
Surgical procedure on cadaver
Peroneal longus
ElevatePteherfeflaraptPofrorosmtetortihoterhiaennteftleramrpiuosrcsuildaer septum
Koshima I,Seoda S: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skin flaps without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Br J Plastic Surg 42:645-648, 1989.
3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1994, Yajima H: Proximal lateral leg flap transfer utilizing major nutrient vessels to the soleus muscle. Plast Reconstr Surg 93:1442-1448 2003 Kenji K, Hiroshi Y, Yasunori K, Koji S, Yoshinori T: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free soleus and peroneal perforator flaps. 2006, 宋修军 reported 21 cases about Free lateral calf flap with only perforators as the pedicle for skin and soft tissue loss of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最为复杂,包括腓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或 胫前动脉。 Beppu的解剖数据表明最恒定且粗大的就是腓 动脉的比目鱼肌皮穿支动脉,它总会出现在腓 骨中点2 cm的范围以内(小腿中段) 2006年宋修军 解剖学数据表明腓动脉的主要 皮支分布在腓骨小头下方7~21 cm的范围内。
25
小结
小腿外侧中段的穿支比较恒定 来源以腓动脉为主 肌皮穿支优于发达 是理想的游离穿支皮瓣选择 外踝上穿支血管蒂较短,是理想的带蒂
8
目的 总结归纳腓动脉穿支的发出位置、蒂部长
度、管径等特点 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9
方法
乳胶灌筑20具福尔马林 浸泡尸体共20侧小腿
统计腓动脉穿支数量、 距离腓骨小头的位置、 各穿支的管径、血管 蒂的长度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归 纳其规律性
10
11
12
穿支类型
1. 直接皮穿支 2. 直接肌间隙穿支 3. 肌皮穿支(管径粗大)
皮瓣血供来源(propeller flap)
26
小结
腓动脉穿支血管外径在1mm左右,可能存 在与受区血管管径不匹配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7
第二部分 腓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及
踝部软组织缺损
28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 男 26例 女 6 例 其中29例为足背缺损且伴有肌腱、骨外
露,3例踝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跟腱外露。 缺损面积19cm×9cm~5cm×4cm。均 为二期修复,手术时间距外伤平均9.7天 (5-32天)
22
穿支血管蒂长
5.87±0.73cm 5.83±1.73cm 5.44±1.09cm 5.10±1.93cm
23
四处穿支符合穿支皮瓣的基本要求
出现基本恒定 血管管径在1mm左右,适宜血管吻合 血管蒂长度约5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
瓣血管蒂
24
解剖特点 Yoshimura发现小腿近侧的皮穿支动脉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