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一、哮喘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领域,哮喘属于“哮病”“咳嗽”“喘症”等范畴,哮喘病位在于肺,主要由宿痰伏肺,气道被痰阻塞,肺失宣肃所致,是一种由肺气上逆诱发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临床上,哮喘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等一系列肺疾病症状,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哮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哮喘的症状控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因消除方面,中医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效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痰瘀伏肺临床研究表明,哮喘的主要病因是宿痰伏肺,痰是贯穿哮喘患者发病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
深究哮喘的发病机理会发现,痰瘀伏肺导致肺气壅塞,肺气壅塞造成哮喘。
一般情况下,哮喘的临证较为严重,如果最初忽视哮喘伏饮的存在,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根宿存,即便哮喘症状得以改善,后期复发的几率也极高。
2、外邪侵袭寒热气温突变的时候属于哮喘的高发期,人们往往起病急、骤然起病,其主要由寒热之邪引起,但也与风邪相关。
多位学者指出,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是气候骤变时机,人体多正气虚弱、阳气不足,所以极易被外邪入侵,咳嗽、哮喘频发。
“郁阻人体肌表的卫气受损,循行不利,进而肌肤失养,郁滞不畅而发病”,哮喘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3、脾、肾亏虚临床上,哮喘具有病程期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由于哮喘容易反复发作,迁延性哮喘容易对人体脾、肾等重要脏器器官造成损害。
此外,脾肾亏虚也被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不管患者是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脾肾气虚都是哮喘的病机。
4、个人体质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病与个人体质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气虚质、阳虚质等均与其存在相关性。
而且,与血瘀体质、气虚体质及痰湿等体质相比较,其他体质者发生哮喘的几率更低。
此外,阴血亏虚也会诱发哮喘,除了风邪、痰阻等,肝经气郁不解、阴血不足等也是导致哮喘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身体上的影响,个人心理状态也与哮喘发病存在关联。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且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阶段,许多医学专家将支气管哮喘看作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认为此项疾病的发生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环境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哮喘发病时会产生气道高反应性,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可逆性气流受限,而且这种病症具备多变性特征,从而使得患者反复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经常会在夜晚发作,大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缓解或是经过相应治疗后得到缓解。
1.哮喘的定义哮喘的全称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一种慢性气道性炎症疾病。
哮喘的显著特征就是慢性炎症反应在人体气道中出现,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包括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等,病发时间多为凌晨或夜间,并且在此时间段病症表现比较严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从流行病学对哮喘进行分析,据相关数据表明此疾病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为 1.2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哮喘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哮喘还会引起诸多并发症,比如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纵隔气肿及气胸肺心病、肺气肿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
2.哮喘的中医病因哮喘的中医病因主要是痰饮内伏,在平时可能不会发病,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后导致痰饮搏击于气道,继而开始发病。
导致哮喘发病的因素种类较多,比如受寒受冷之后引起的感冒发烧,并且没有及时表散,在肺内有邪气阻隔,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和平时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经常吃生冷腥腻的食物从而导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
自身身体素质较弱也是引起哮喘的病因,生病之后身体虚弱,经常出现感冒和咳嗽症状,从而导致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因此可以看出,痰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风寒、不良饮食习惯、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过度等均是诱发因素。
中医哮的概念

中医哮的概念
中医哮的概念是指中医学中对哮喘疾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过敏引起的呼吸道阻塞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喘鸣、呼吸困难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气机失调,以肺为主要病变器官。
中医哮的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病机:认为哮喘的发病原因多与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当等有关,病机主要是阴虚、气滞、痰湿等。
2. 治则治法:中医治疗哮喘侧重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机,强调寒热平衡、虚实调节,包括清热化痰、散寒温肺、润肺平喘等治法。
3. 方药应用:中医治疗哮喘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桑杏汤、麻杏石甘汤、温里汤等,其中包括草药、动物性药物和矿物质等。
总的来说,中医哮的概念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从整体上看待哮喘疾病,通过调整体内环境、调理脏腑功能,维持气机的平衡来治疗哮喘。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

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喘息的发作性发作。
中医学认为,哮喘是因为肺部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所致,并将其归类为“喘证”。
1. 喘证的概念喘证是中医学中对诸如哮喘、喘息等疾病表现的总称。
喘证的特点是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喘息声响,常伴有咳嗽和痰多。
中医学认为,喘证的发生与肺气、脾气、肾气以及外感邪气的关系密切。
2. 喘证的病因中医学将哮喘的病因主要归结为肺气虚、肺阴亏损、脾气虚弱等,以及外感风寒、火热等因素。
肺气虚指肺气功能减退,肺阴亏损则指肺脏阴液不足,导致肺没有足够的润滑物质,使得肺组织失去正常的弹性。
脾气虚弱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消化不良,导致体内湿气凝聚,影响肺气的运行。
3. 喘证的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喘证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肺气不足、痰湿阻肺、肝火上犯等。
肺气不足是喘证的基本病机,即肺气功能减退,不能充分调节呼吸。
痰湿阻肺是指体内湿气凝聚,堵塞了肺气的运行,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等症状。
肝火上犯则是指情绪紧张、忧郁等因素导致肝火亢盛,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
4. 喘证的辨证分型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医师将喘证分为寒哮、热哮、寒热错杂、痰湿哮、痰热哮等几种辨证类型。
其中,寒哮指的是体内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凝滞,表现出喘息,咳嗽等寒冷症状。
热哮则是指体内火热炽盛,导致肺气亢盛,表现出喘息声高亢,喉咙灼热等症状。
寒热错杂指体内同时存在寒邪和热邪,症状表现繁杂多样。
痰湿哮和痰热哮则分别指体内痰湿和痰热阻肺,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
5. 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中医治疗哮喘的原则是调节肺气,祛除痰湿,平衡阴阳。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医师会调配相应的中药和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桔梗、陈皮、茯苓、白术等,用于祛除湿气、疏通肺气等。
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来促进气血的畅通,调和阴阳,缓解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总之,中医哮喘的名词解释主要涵盖了喘证的概念、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哮喘病的中医基础理论

哮喘病的中医基础理论本文摘自:青岛过敏中心李明华教授主编的《哮喘病学》。
哮喘,即祖国医学之哮证,为一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的疾患,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其特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
第一节中医对哮喘病的研究历史祖国医学对哮喘病的描述或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无哮证的病名,但有类似哮喘特征的散在记载。
《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素问·水热穴论》“水病下为月付肿大腹,上为喘呼。
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喘鸣”、“喘呼”均指呼吸急促而有痰鸣呼叫声,虽泛指由多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但亦当包括哮证在内。
并且指出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在病因方面,已认识到与外邪有关。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明确指出了哮证发作时的特征和治疗方药,“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在《痰饮咳嗽病》篇中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具体描述了哮证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提到“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
明确论述本病的发生与痰有直接关系,宋·严用和在《济生方·总论》中也论及到了哮证的病机,“亦有痰停胃脘,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气,此又不可不知”。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指出本病有家族遗传性。
“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
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中医学以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一直作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种绝佳选择。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涉及临床调研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哮喘、中医、治疗方案、临床疗效Introduction哮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道梗阻、气急喘息、胸闷、咳嗽、喘息声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一般开始于儿童时期,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和老年人。
据统计,全球约有3亿人患有哮喘,其中14%的患者在中国。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哮喘依然是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传统中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传统,值得进一步探讨。
临床状况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一般认为,哮喘病因主要有过敏原作用、感染、药物过敏、环境污染、情绪波动等多种因素。
病程的发展过程包括哮喘控制期、哮喘恶化期和哮喘发作期。
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方法包括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和吸入剂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副作用较大、需要长时间使用等。
因此,中医治疗哮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哮喘的途径中医治疗哮喘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纠正气机不畅和寒热不和等,达到调和阴阳,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治疗过程的中药选择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一般而言,调理肺脾功能、祛风散寒、清洁肺气道、增强体质等均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防风、甘杏、五味子、半夏、人参、乌骨鸡等。
此外,中药的外敷应用也是中医治疗哮喘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刺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针刺激活机体的生物反应,增强自我调节能力,达到调整健康状态的目的。
在针刺治疗哮喘中,最常用的经络是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针刺疗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在呼气严重受限的患者中应采用浅针;在患者出现咳嗽症状时,可以选择阳明胃经上的穴位进行针刺等。
儿童哮喘的中医诊治 ppt课件

12
2、中医的“哮”与“喘”
哮喘主要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其部分特征也见于“喘
证”。
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外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
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脉滑数或浮紧。
28
(4)肺实肾虚: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
甚,面色少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伴咳嗽痰多,
喉中痰吼。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恢复期
(1)肺脾气虚:面色少华,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
形瘦纳差,大便溏薄,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2)脾肾阳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
悸,腿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弱。
(3)肺肾阴虚: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
时作干咳,喘促乏力,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
数。
29
4.小儿哮喘的辩证治疗
时期
治则
重治脏腑
证型
寒性哮喘
发作期 驱邪为主
热性哮喘
肺 外寒内热
肺实肾虚
肺脾气虚
缓解期
扶正为主 肺 脾 肾 脾肾阳虚 肺肾阴虚
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
喘证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后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
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常见病症。
哮病与喘证的区别
哮以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以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哮喘主要是由肺气虚、肺热、肺湿、痰浊等因素引起的。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 肺气虚
中医学认为哮喘患者肺气虚,指的是肺气的功能失常,肺脏无法将气体顺畅地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导致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
治疗时应重点补充肺气,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2. 肺热
中医学认为肺热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原因之一,肺热会导致肺气阻塞,引起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肺湿
中医学认为肺湿是哮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此时肺部积聚过多的湿气,导致气道失畅,引起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除湿化痰的中药,如苏子、桔梗、葶苈子等。
4. 痰浊
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哮喘的主要表现之一,痰浊可以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治疗时应使用化痰止咳的中药,如杏仁、桔梗、百部等。
总之,中医学治疗哮喘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强调防病治未病,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既能缓解哮喘症状,又
能改善身体内部环境,提升身体免疫力,达到治疗和预防哮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