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对比凸显人物形象对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事物特征,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逼真感。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常被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外貌和心理状态,使其更加鲜明。
本文将探讨对比在描绘人物形象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对比在描述人物形象时常常用来突出人物的反差。
一个好的对比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辨识度。
经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反派”和“英雄”之间的对比。
通常来说,反派人物的形象会被描绘得更加阴暗、残忍、自私、贪婪,而英雄人物则会被描绘得更加正直、勇敢、仁慈、无私。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所认识和理解。
对比也可以用来突出人物的内在矛盾和复杂性。
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矛盾和复杂性组成的。
通过对比,“善”与“恶”、“理智”与“冲动”、“理性”与“感性”等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可以被清晰地展现出来。
一个人物可能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得非常善良和慷慨,而在另一些情境下则表现得自私和小气。
这种对比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使其更加立体和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不仅可以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和行为来展现,还可以通过人物的生活境遇、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来体现。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
可以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物,来展现社会的阶级差别或者社会变迁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也可以通过对比来揭示人物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的多样性,从而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对比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人们常常通过对比来描述一个人的特征,比如“她和她的姐姐南辕北辙,一个开朗活泼,一个沉默内向”。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使描述更加具体和详细。
对比是一种非常有力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加立体丰满。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常常被用来突出人物的反差、内在矛盾和多面性,同时也可以用来展现人物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如何运用对比来描述人物个性

如何运用对比来描述人物个性对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个性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人物。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对比来描述人物个性,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技巧。
一、对比外貌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是读者对其最初印象的来源,通过对比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特点。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他与其他人的差异,如“他略显矮小,站在高大的同伴中显得格外娇小。
”这样的描写方式既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的身高矮小,又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来突出他的娇小感。
另外,对比还可以通过形容词的运用来描绘人物的外貌特点。
例如,“他的皮肤白得如同雪花,而他那黑黑的眼睛却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通过对比白皙的皮肤和黑色的眼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具有吸引力。
二、对比性格描述人物的性格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刻画内容之一,通过对比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比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对比来实现。
在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描述一个勇敢的人物时,可以与其他人物相比较,“他勇敢无畏,不惧任何危险,与身旁的人相比,他显得更加果敢。
”通过与其他人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勇敢特点。
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对比中,可以通过对比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变化。
例如,描写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时,可以通过对比来表现他内心的挣扎,“他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又害怕孤独。
”通过对比,突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
三、对比行为描写人物的行为描写是展现其性格特点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比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行为特点。
对比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物的行为相比较,也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对比来实现。
与其他人物的行为相比较时,可以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的行为特点。
例如,描写一个勤奋的人物时,可以与其他人相比较,“他每天早早起床,勤奋工作,与同伴相比,他的努力程度更高。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的作用
对比和衬托是文学和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们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一、对比
对比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比,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的性格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热情、叛逆,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薛宝钗则冷静、保守,追求恪守礼教和安稳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此外,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如祥子和虎妞、小福子和夏太太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衬托
衬托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
通过衬托,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鲜明,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月色来衬托荷塘的美景。
月色的朦胧和柔和的光线,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加美丽动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
此外,在诗歌中,衬托也经常被用来表现情感和意境。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用明月来衬托诗人的思乡之情,使情感更加浓郁、深刻。
综上所述,对比和衬托都是文学和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对于作品的质量和深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可以将读者带入作品的世界,让读者与人物产生共鸣,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
一、对比与冲突通过对比与冲突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作者通过设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个是乐观向上的主人公,另一个是悲观消极的反派角色,通过两者的对比,突出主人公的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进一步突显了主人公的正面形象。
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描述一个乡村老人时,可以描写他苍老的皱纹、一双稚嫩的双手、耳边挂着的一串算珠,这些细节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老人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三、心理描写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加深度地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的思想、情感、欲望、悲喜等内心活动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并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描述一个少年心中的爱憎时,可以描写他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展现出他深藏的善良和正直,以及成长的历程。
四、对话与行动人物通过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通过对话还可以推动故事发展和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人物的行动则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和特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五、象征手法借助象征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具象征性和哲理意义。
通过对人物名称、外貌、性格等方面进行象征性的设定,可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一部寓言故事中,作者通过给主人公取名为“勇者”,并通过描写他勇往直前的行动,来象征正义和勇气的力量。
总结起来,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对比与冲突、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与行动以及象征手法等手段来创造丰富的、立体的人物形象。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内容摘要:对比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作用: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关键词:对比手法艺术作用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文学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后,其作品主题更加突出,其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思想情感更加深刻,能够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先说中国古代的。
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曹刿和庄公两个人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曹刿的智谋和胆略。
中国亚圣孟子是运用对比手法的高手,其政论性散文借助对比手法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把“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当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论述得让人无可辩驳。
出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把秦王的“不悦”“怫然怒”等“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与“色挠”“长跪而谢”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进行对比,突出了唐雎的有胆有识和正气凛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把渔人的背信弃义和桃源人的淳朴好客进行对比,让人们看到世人心之险恶,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则现身说法,把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求学经历与同乡后辈马君则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倍加珍惜,一心向学,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不但把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生活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而且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动作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妙笔生花般的对比,使其前倨后恭、欺贫惧富的性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牢牢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中国近代和现代的。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我是这样认为的),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小说人物形象对比通过对比凸显人物特征

小说人物形象对比通过对比凸显人物特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用笔墨勾勒出的虚构角色,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行为、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差异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独特特征。
这种对比处理不仅可以使角色更加立体鲜明,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了作品的主题、情节等元素。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例子来探讨小说人物形象对比的重要性以及对人物特征的凸显。
首先,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代善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贾宝玉是贾府的庶出儿子,聪明活泼,机智聪慧,善于诗词文章。
他有着超凡脱俗的性格和情感,深受女性们的宠爱和倾慕。
然而相比之下,贾代善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物形象。
他没有贾宝玉的才情和聪明智慧,总是被人欺负和利用。
通过贾宝玉和贾代善的对比,作者清晰地展示了贾府内部的家族困境以及不同子弟之间的差异。
第二个例子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两位角色: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
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表达的人物,他思辨敏锐,口才出色,富有哲学情怀。
相比之下,奥菲利娅则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性形象。
她被迫接受父母和哥哥的命令,对于哈姆雷特的感情束手束脚。
通过对比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两个人物形象的明显差异,作者展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同时也对哈姆雷特的英雄形象进行了强化。
第三个例子来自于同时代作家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 和牛耳。
阿Q是一个懦弱、自卑的农民形象,他没有信仰,生活中总是受到欺凌。
相反,牛耳是一个坚强、有骨气的革命者形象,他反抗封建压迫,坚守自己的信仰。
通过对比阿Q和牛耳这两个人物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以及阶级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人物形象对比在凸显人物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的手法,不同人物的个性、性格和命运可以得到更加明确的展示和阐述,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合理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好地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运用对比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
对比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技巧,通过将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似但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并以此来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个性。
这项技法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能够使人物更加生动丰满、形象深刻。
通过运用对比修辞手法,作家们可以通过明暗、冲突等方式,以隐喻和映射等方式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大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目的及内容结构。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对比修辞手法的意义,包括其定义、作用以及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运用对比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原则,涵盖对比对象选择、对比手法运用和效果展示等方面。
之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案例,具体探究该手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与效果评价。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重要发现,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拓展空间。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对比修辞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和研究对比修辞手法的意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希望揭示出对比修辞手法能够如何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个性,并评估其所产生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希望为今后更深入地探究这一主题提供基础,并展望该技巧在塑造人物形象领域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读者将能够加深对对比修辞手法应用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认识,并为自己在写作中运用此技巧提供参考与启示。
2. 对比修辞手法的意义2.1 定义对比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段,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相似或矛盾关系。
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 作用对比修辞手法在描绘人物形象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效果:首先,对比可以凸显人物特点。
通过与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对比,可以更加突出一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外貌或行为。
例如,将一个勇敢无畏的主人公与懦弱胆小的反面角色进行对比,能够更加鲜明地展现主人公的勇敢和果断。
学会用对比手法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会用对比手法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而对比手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生动、饱满。
本文将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探讨如何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对比人物的外貌特征人物的外貌是其形象的第一印象,通过对比人物的外貌特征,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的鲜明。
比如,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身高、体型、面容等方面的差异,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身材高大的人物给人以威严和力量感,而身材矮小的人物则给人以灵活和机敏的印象。
通过对比人物的外貌特征,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对比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是其行为和思维方式的集合,通过对比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善良与邪恶、勇敢与胆怯、正直与狡诈等方面的差异,来展现人物的鲜明性格。
例如,一个善良而勇敢的人物会在面对困境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而一个邪恶而狡诈的人物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通过对比人物的性格特点,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对比人物的言行举止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其性格特点的具体表现,通过对比人物的言行举止,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物形象的鲜明。
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语言风格、动作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的差异,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一个温文尔雅的人物会以礼貌的语言与人交流,举止得体;而一个粗鲁无礼的人物则会以粗俗的语言对待他人,举止粗野。
通过对比人物的言行举止,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个性特点。
四、对比人物的命运轨迹人物的命运轨迹是其经历和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比人物的命运轨迹,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可以通过对比人物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的差异,来展现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例如,一个出身贫寒的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命运,最终取得成功;而一个出身富裕的人物在逆境中失去自我,最终走向堕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让人物形象更鲜明雅安市天全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华永婕议题分析: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
对比的魅力即在于此。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地、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之所以选择《一夜的工作》《慢半拍的同桌快一拍的我》《垂钓》这三篇文章目的就是通过其中的多组对比来凸显人物品质或个性。
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农村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班男生多于女生,学习习惯相对要差一些。
从语文阅读方面来说,多数学生所谓的阅读仍局限于语文课本,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这样的班级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相对困难,因为学生的阅读速度达不到,阅读理解的能力还需提高。
选文分析:《一夜的工作》通过多组对比体现了一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伟人形象。
《慢半拍的同桌快一拍的我》则更贴近学生实情,以学生对待作业的不同态度呈现多组对比,从而反映出学生的个性特点来。
《垂钓》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垂钓者的价值取向,给读者以生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导入,激发情感(出示图片配解说)交流:曾经有一位少年这样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周恩来)师述:对,他就是周恩。
周恩来在12岁时,就立下这宏伟的报国志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周恩来开始了他戎马的一生,这是他在前线组织抗日宣传工作。
1948年,国内解放战争进入攻坚阶段,周恩来和毛主席一起分析国内形势,商讨战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周恩来当选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年少时的诺言。
1952年,建国初期,贫穷落后的中国,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是当时总理在广州指导生产工作的现场。
1971年10月25日,经过总理和外交部长的多方努力,中国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举国上下,一片悲哀。
三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长安街,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时,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来到十里长安街,目送总理……交流:看着这样的送别场面,你想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总理?总理如此受人爱戴,他的日常工作做了些什么呢?四川作家何其芳为总理整理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的报告,并送给总理审阅,就曾目睹了总理一夜的工作。
阅读课文,理解对比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何其芳看到了什么?并标出关键词。
高大宫殿出示图片谈感受:豪华、气派。
总理的办公室应该不错吧?那何其芳走进了总理的办公室看到的和你的想象一样吗?(不是)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如此而已指的是?(一张、两把、一盏)这样看起来反差大,作者在表现这种反差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简朴)师引:在这陈设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里,不大的写字台上什么东西很显眼,请把作者看到的情形找出来读一读。
通过抓关键词,读重点句来品读体会对比。
(抓一尺来高,一叠,今晚)按理说,只具备基本办公室条件,就做一些简单的任务就行,而总理却要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此大的工作量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从哪个词看出来?引:今晚。
这样的总理(太辛苦了)师引:是啊!总理太辛苦了,应该好好休息才行。
从总理和作者的这句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彻夜工作叫我去睡觉(引关心同志)师引:睡了一觉的我被叫醒后又看到了什么?(总理仍然在审稿)怎样审稿,抓动词,体会审阅,表现总理认真(一丝不苟)工作的态度。
可引述总理审阅的这份稿件有400多句,8000多字。
(必要的背景介绍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强调劳苦板书:工作时审阅一丝不苟师引:劳苦地完成了一夜的工作,总理需要足够有营养的食物来补充体力、脑力所需。
我想他肯定吃得很好。
作者看到的是?吃的只是花生米而已。
(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难以理解总理如此节约,这里结合时代背景,来一个今昔对比的引述,可便于学生理解。
)(板书:一夜花生米、数得清)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总理?引出生活简朴。
如此生活简朴的总理,还是一个注重生活细节的人,从哪里看出来?这就是总理一夜的工作,这也正是总理无数个夜晚为民服务的缩影。
(必要的方法总结,引学生试着概括)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习得了写作方法。
我们从高大宫殿式的房子与室内陈设极其简单这一鲜明的对比中,看到了一位生活简朴的总理;从陈设极其简单的办公环境中,看到了一位劳苦工作的总理;从一句一句审阅稿件的画面中,看到了一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总理;还看到了坚持一整夜工作,却只吃花生米的生活简朴的总理。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到了总理高尚的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了总理高尚的品质?过渡:同学们,通过对比手法呈现出来的人物品质是具体的、鲜明的。
同样是对比手法,不同的对比方式也能表现人物品质,突出人物个性。
拓展阅读自由阅读《慢半拍的同桌快一拍的我》《垂钓》:1、找出文中的对比部分,弄清是谁和谁的对比。
2、2、比什么?怎样比?从这些对比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对比,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对比表现品质宫殿陈设简朴陈设文件劳苦审阅花生米生活简朴总结:以前,我们可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个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用对比手法更能突出人物品质,让人物形象更鲜明。
附:拓展阅读材料慢半拍的同桌快一拍的我他有一身晒不黑的皮肤,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他就是我的同桌岑雨航。
然而我和他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我总是亲切地叫他一声“慢吞吞”。
因为他做任何事都磨磨蹭蹭,我却总比他快一拍。
下面,就来听听慢半拍的同桌和快一拍的我的故事吧。
中午,只要马老师布置好作业,我和我手中的笔会一刻不停地工作起来。
一拿起笔,就连一秒钟都不肯停歇,字写得像印刷机一样快,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像春蚕在吞食桑叶。
好朋友来了,对我说:反正时间有的是,咱们先去玩玩吧!我头也不抬回答她:哎呀!烦死了,一群捣蛋鬼,都打断了我做作业的思路了。
走开!我手中的笔一停,就意味着我做作业的速度要慢下来,可一万个不答应!不过每次我做好作业,去给马老师看时,不知要去多少次。
我做作业虽然速度快,可是太粗心了。
而我的同桌却和我恰恰相反。
你知道吗?他做作业的速度可以用龟速来形容,你看看他,写一个字,就欣赏一番。
如果这个字里的一横微微斜了一点,他就要拿起橡皮来回擦。
不过,这一擦起来啊,他不知要擦多少次才肯罢休,5次?10次?还是20次?一边擦还一边轻轻地用手按着本子,生怕擦坏了。
好不容易,擦完了,接着又用手轻轻地掸掉纸上的橡皮屑。
我想:现在总该写字了吧。
不料,他又写错了。
哎!没办法又要重演刚才那个情节了,在旁边观看的我都被急得满头大汗。
慢半拍的同桌和快一拍的我,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垂钓(节选)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