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故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合集下载

故乡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故乡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故乡》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文章里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我”、“闰土”、“杨二嫂”。

一、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是决不等同于作者。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那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我想念和“我”一起小时候的哪个闰土,我对闰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当闰土叫出那一声“老爷”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层不可逾越的隔阂,这隔阂是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阶级隔膜和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造成的,使我产生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我便成了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二、零星的记忆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美丽的女子,“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中辛苦也压碎了她们的道德良心,看着她说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杨二嫂的话中,恭维带挖苦,拉下脸皮,讨要东西,而且随意编造,心口胡说,要走的时候,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在人眼前偷东西却没有一丝羞耻之心……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的人,变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

三、“我”所铭记了一个少年,他名叫闰土。

儿时的印象如今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有智有勇,热情又纯真的小英雄,小伙伴。

当闰土把干青豆拿出时,说:“请,请老爷……我明白,一切都变了,唯有善良纯朴没有变。

当他拣起一幅香炉和烛台时,我知道,这时的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我们聊了些闲天,却早已经没有了儿时的纯真友谊,昔日的闰土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木讷,麻木,市侩,猥琐……他时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挣扎在贫苦深渊中的广大中国劳动民众的代表。

他的生活不仅是他自己的辛酸史,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

昔日的故乡变成这样,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听到了那句话“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咧!”你听,那也曾经是我和闰土的对话啊!宏儿和水生之间的情谊,像记了我和闰土小时候的情谊,看着宏儿天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也同时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下一代的命运会怎么样呢?会和我们之间一样吗?不知是谁打开了记忆的枷锁,那句话轻轻地飘到了耳边:“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模糊了。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下面将对该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主人公,海屋。

海屋是一个“矮小而扁平”的人,形象十分悲观和消沉。

他长期生活在乡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繁荣和进步,他的家乡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存在。

这种现实让海屋体会到了无时无刻的痛苦和绝望。

他觉得自己是无处可归的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处于边缘地带。

海屋对家园的思念和渴望,让他心如刀割,但他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的形象传达了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和困顿。

其次是海屋的兄长绵延。

绵延虽然比海屋多过几年学,但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他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追求和理想。

绵延不但没有改变家乡的落后和贫穷,反而成为了这种状态的一份子。

与海屋相反,绵延对现实的无奈并没有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动荡。

他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和勇气的形象。

再次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傻孩子。

他是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社会的黑暗所击碎。

傻孩子相比于其他人物来说更加纯真,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

傻孩子的形象传达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情,以及弱势群体的无助。

最后是一群不明真相的乡亲们。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与城市的进步没什么关系,只是外人口中的形象。

他们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现实毫无认知。

乡亲们依然生活在过去那个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思维的封闭和守旧。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很多人感到无望和绝望。

另一方面,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让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乡》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下面我就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进行分析:1、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杨二艘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2、少年闰土: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故乡人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故乡》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三种:主人公“我”,农民代表闰土和知识分子代表杨二嫂。

1.“我”是一个有知识、有追求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在面对故乡的旧生活时,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在小说中,“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目睹了故乡的衰败和人们的生活困苦,感受到了现代与传统、新与旧之间的巨大鸿沟。

虽然“我”渴望用现代知识改变闰土的命运,但却无法消除他自身无法解脱的苦闷。

这种矛盾心理既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深深忧虑。

2.闰土是《故乡》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普通人。

他生活贫困,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闰土与“我”的关系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我”的眼中,闰土是农村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人们的不幸。

但是,“我”也理解到,闰土的坚忍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能够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重要支撑。

3.杨二嫂是《故乡》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中的另一类人——知识分子。

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二嫂年轻时美丽、聪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变得自私、势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她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困境。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注。

小说中的“我”、闰土和杨二嫂,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命运,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是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知识分子,但面对故乡的旧生活和人们的困境,“我”却感到了无力和无奈。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故乡》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故乡》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故乡》的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故乡》的主要人物有:马小二、张青、叶丹丹、马老太太、马老
爷爷等。

马小二:他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勤劳热心,聪明果断,有刚毅的性格。

他勤劳的做了几十年的庄稼活,服从天道,以简朴的贫苦生活得到农
人的尊敬和旁人的敬仰。

张青:他是马家的客人,年轻壮实,有雄心壮志,有求实进取的精神,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荣获农民朋友的尊重和称赞。

叶丹丹:她是马家母女,善良温柔,脆弱无助,乐观勇敢,可以抗争,乐于奉献、担当和承受,尽忠职守,努力保护家族安宁、家园美满。

马老太太:她是马小二的母亲,头脑清醒,性情温和,苦心经营家中
的生意,把小院管理的有条不紊,爱惜家里的一草一木,是一位优秀
的实干家。

马老爷爷:他是马小二的父亲,面目木然,性格斯文,穿着清幽,出
言慎重,对家里的家务无所不知,节俭而又有智慧,是一个德高望重
的好能干老头儿。

浅析《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

浅析《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

浅析《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在作品中着力刻画的,她的命运、性格、际遇的表现,却都展示着这个时代妇女的共同归宿。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初步的探讨。

一、家庭背景分析杨二嫂是小说《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作用却举足轻重。

杨二嫂有个形象、生动、幽默贴切的绰号“豆腐西施”。

试想,鲁迅先生用人们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浙江美女西施来借称这略有几分姿色的女人,这该是通俗而又诙谐的了。

除此之外,妙就妙在西施前冠军以“豆腐”二字,既标明杨二嫂是以开豆腐店为业,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又使人由“豆腐”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形容软弱、不中用的事物而联想到杨二嫂的卑下。

“豆腐”之俗与“西施”之雅不协调的粘合在一起而运用到杨二嫂身上,让笔者感到:杨二嫂虽以色相经营卑俗,但非使如“我”几十年后所见的那样“辛苦恣睢”,则不能表现其命运的不堪。

这时的杨二嫂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她是鲁迅所描写过的无数小市民的融合和升华。

二、所处的社会地位分析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妇女,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

早年是人见人爱的“豆腐西施”,因有几分姿色而让人高看一眼。

而后则是一个世俗、麻木、贪小便宜的人。

变化中可见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

文中有一个经典的动作描写:“……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三、人物相关的外貌描写分析“我”见到的“豆腐西施”是这样的“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是什么原因使得昔日西施般整天擦着白粉的杨二嫂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呢?很显然,是社会,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和小市民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所致。

四、人物相关的语言、动作描写小说中,最能透视杨二嫂微妙的心理活动也最能折射其心理特点的是那个性鲜明的短短的六句话,每句话都有其用意所在,真可谓为了自己小小的私利而费尽心计。

《故乡》人物形象.doc

《故乡》人物形象.doc

《故乡》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20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

更可怕的是他心灵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20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20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3、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故乡》赏析-今天小编分享的是我们熟悉的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故乡》赏析,希望大家一起来品味一下。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结合《故乡》全文,深入思考鲁迅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故乡》着重表现的,实际是人与人关系发展中的两个循环节。

第一个循环节是从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到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关系的变化。

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循环节,它不但有了前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和谐美好关系),而且有了后项(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之间的隔膜: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认真想来,这个循环节实际是以往人与人关系中不断重复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这类恶性循环节中的一个,它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全部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关系史的概括和总结:人与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人与人之间便隔膜起来,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一、少年土与中年土的比(一)外貌照少年土:“一个十一二的少年”,“紫色的,戴一小毡帽,上套一个明晃晃的圈”(淳朴天真,令人可可)。

中年土:“先前的紫色的,已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眼睛也像他父一,周都得通” ,“ 上是一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身瑟索着” ,“那手也不是我所得的活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皮了。

” (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然、然)。

(二)作、照少年土:巧于雪地罩捕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甚至“我”没有,土便出了多“天下的新事”,将心中的尽情吐(明勇敢,活开朗)。

中年土:前的神,喜——凄凉——恭敬;共七句,前六句用断断的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的自己的苦况;后的神,“他只是;上然刻着多,却全然不,仿佛石像一般。

”(疑麻木,痛苦言)。

(三)思想、精神照1.“我”的度的照少年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便熟了”(情真意切,密无)。

中年土:恭敬地叫“老”,要水生“ 老磕”,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 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

2.生活的度的照少年土:捕、看瓜、刺猹、拾、潮⋯⋯(朝气蓬勃,生活充着情和希望)。

中年土:了“一副香炉和台” (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二、土父、土、水生三代人的比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下的土的父,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了怕儿子死了,他起名土,便“在神佛面前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迫下的土,生活比父更惨苦了,已无力儿子套上明晃晃的圈;香炉、台代替了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也比父更渺茫了。

欢迎下载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故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小说《故乡》,篇幅不长,却极为鲜明生动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与“我”等人物形象。

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形象的呢?这些形象的刻划又具有怎样深刻文学意义呢?本人试图通过对比方法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杨二嫂是一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她是一个农村市镇上的小商贩。

在“我”的孩童时期,年轻时杨二嫂她终日坐在店里,擦着白粉,以姿色招徕生意,“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

20年后她不但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而且变得更加势利贪小了。

为了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不惜无中生有,曲意奉迎,说什么“我”“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为了一个狗气杀,竟凭空栽赃诬陷,这些都是病态社会的反映。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闺土的憨厚朴实。

通过杨二嫂更深刻广泛地暴露了旧社会的腐败残酷,连借色相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也挤压成了泼妇式的“细脚伶仃的的圆规”了。

杨二嫂则是一个尖酸刻薄、自私贪小的不幸乡镇小市民的代表,“我”是一位对故乡、对人民充满爱,对农民命运、出路深为忧虑的进步知识分子。

这三个人物在那动荡的社会里都有着共同的不幸,这就是整日为生活的劳碌奔波。

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精神追求:闰土、杨二嫂追求的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或眼前的利益;“我”这位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则是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生活;既不赞赏“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赞赏“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而赞赏一种“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

应该说,在精神方面,闰土、杨二嫂是麻木的。

另一方面闰土、杨二嫂与“我”的生活经历又是不同的,这是形成他们各自思想性格的基础。

闰土和杨二嫂都生活在农村或乡镇,地势的偏僻、闭塞、愚昧、落后以及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侵蚀和毒害,使他们成了灵魂扭曲的一代。

二十年前,闰土是个健康活泼、天真烂漫的农家少年,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然而时隔二十余年,却成了木偶人,外貌上、精神上都发生了深刻巨变,再不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少年,而是一副形容枯干、饱经忧患的模样:小毡帽变成了破毡帽,“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不仅如此,精神上也就得衰老、迟钝、麻木、迷信;同样,杨二嫂也经历了由外形到精神上的巨大变化:原来是“豆腐西施”,也比较招人喜爱,但二十年后,不仅变成了“圆规式”的丑陋人物,而且沾染了不少坏习气。

对别人常是一番恭维,继而公然索取,索取不成便讽刺挖苦,最后顺手牵羊而至于栽赃陷害。

在这一点上,她与闰土的沉默寡言、勤劳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憎恶。

但她仍是与闰土一样的不幸人物,她同样是那是个日益衰败的畸形社会的产物,同是反动阶级的精神毒害和生活压迫的结果。

这两个人物都程度不一地反映
了旧中国农村日趋衰落、凋零和农民备受剥削和压迫的历史真实,反映出时代的推移和那个动荡社会的面貌,从而揭示了“改造旧社会”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和闺土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

总之,作者通过闺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前后对照,写出了他们的变化。

然而,作者并没有单纯地、机械地描写农民,表现他们的苦痛,而是深刻地提出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作者认为,要改变农民的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这就是《故乡》的意义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