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故乡》的人物形象描写

《故乡》的人物形象描写"故乡"的人物形象描写故乡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
本文将对故乡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描述。
1. 牛主任牛主任是小说中的一位教育家,他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他勤奋工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虽然环境十分艰苦,但他始终坚持着为学生创造更好教育条件的信念。
牛主任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评价和对故乡教育的思考。
2. 祥子祥子是故乡中的一个年轻人,他出身贫寒,通过奋发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他心中有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境,他不断努力工作,坚持积累财富。
尽管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努力不懈的精神,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顽强不息的形象。
3. 鳄鱼鳄鱼是故乡中的一个冷酷而残忍的人物,他以自私的欲望和无情的手段欺压他人。
他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对其他人充满欺骗和伤害。
鳄鱼的形象激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对道德的深刻思考。
4. 大妈大妈是故乡中的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物,她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她能够理解他人的苦难,并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和关怀。
大妈的形象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正直和温情。
通过对以上几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乡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社会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积极向上的典范,也有那些身上阴暗的人性。
他们一起构成了故乡的世界,让读者对这个乡土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下面将对该小说中的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是小说的主人公,海屋。
海屋是一个“矮小而扁平”的人,形象十分悲观和消沉。
他长期生活在乡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繁荣和进步,他的家乡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存在。
这种现实让海屋体会到了无时无刻的痛苦和绝望。
他觉得自己是无处可归的人,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只能处于边缘地带。
海屋对家园的思念和渴望,让他心如刀割,但他又无法改变现实。
他的形象传达了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无力感和困顿。
其次是海屋的兄长绵延。
绵延虽然比海屋多过几年学,但却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他浑浑噩噩地生活着,没有追求和理想。
绵延不但没有改变家乡的落后和贫穷,反而成为了这种状态的一份子。
与海屋相反,绵延对现实的无奈并没有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动荡。
他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和勇气的形象。
再次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傻孩子。
他是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却被社会的黑暗所击碎。
傻孩子相比于其他人物来说更加纯真,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天由命。
傻孩子的形象传达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无情,以及弱势群体的无助。
最后是一群不明真相的乡亲们。
他们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与城市的进步没什么关系,只是外人口中的形象。
他们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现实毫无认知。
乡亲们依然生活在过去那个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中,无法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思维的封闭和守旧。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时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贫穷和落后的环境中,社会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很多人感到无望和绝望。
另一方面,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让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命运。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示,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乡》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下面我就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进行分析:1、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杨二艘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2、少年闰土: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

《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收在《呐喊》集内,自1921年1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专业研究者和语文教育者的重视,相关的文章难以数计,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到结构安排,到语言艺术,到景色描写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实在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包孕太丰厚了,大有咬嚼的空间。
笔者也曾经对杨二嫂这个形象投入过关注,现将一点思考笔陈于此。
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
因而,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这个形象,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
似乎不少人热衷于用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概括出的三种人的生活方式来比况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现状,于是有了“辛苦展转而生活”的“我”,“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和“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
这种提法俯拾皆是:故乡》杨二嫂人物形象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收在《呐喊》集内,自1921年1月问世以来,受到不少专业研究者和语文教育者的重视,相关的文章难以数计,从主题思想到人物形象,到结构安排,到语言艺术,到景色描写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实在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本身包孕太丰厚了,大有咬嚼的空间。
笔者也曾经对杨二嫂这个形象投入过关注,现将一点思考笔陈于此。
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小市民的典型已成定论,她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算很多,但作为主人公闰土形象的一个陪衬,对主题思想的深化所起的作用可不小。
因而,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这个形象,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
似乎不少人热衷于用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概括出的三种人的生活方式来比况小说里的人物的生活现状,于是有了“辛苦展转而生活”的“我”,“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和“辛苦恣睢而生活”的杨二嫂。
鲁迅故乡人物赏析

鲁迅故乡人物赏析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但又不仅仅是对他们二人的介绍,而是通过他们来表现鲁迅故乡绍兴劳动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变化。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阶级关系的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深了;二是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变化,导致了主人公的思想的变化。
鲁迅在文章中多次描写了杨二嫂的形象,并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她前后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将杨二嫂身上的自私、市侩性格及对农民的蔑视刻画得入木三分。
小说通过他们两个的刻画,不仅反映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发展,而且揭示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群众之间的尖锐矛盾。
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只是在家乡“我”和几位少年的谈话,交代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出场,接着,便描绘了夜晚海边奇异的月光和杨二嫂无聊而尴尬的生活。
文章所描写的都是些极平常的人物、事件,看似漫不经心,然而却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蕴含着作者对那个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评价。
“到了家,我便知道这老太太多着呢!”这里以一个孩子童稚的眼光对故乡人物的刻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孩童特有的纯真与天真。
当一个孩子对故乡人物有着特殊的体验时,就很容易用这种纯真与天真去还原一些典型环境中鲜活的人物。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一切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深意,每一句平淡的话语中都饱含着极深的含义。
因此,《故乡》并不是一篇单纯的记人叙事散文,它的深层含义更值得人去思考。
一篇好的散文,必定是善于抒情的。
( 1)闰土:人物形象:见鲁迅笔下的闰土。
闰土是一个能干、聪明、机智、活泼、勇敢、正直的人,虽然他家庭贫困,知识浅薄,但在五封信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心灵美和聪明能干。
同时也说明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
( 2)杨二嫂:人物形象:杨二嫂尖酸、刻薄、势利、贪婪、庸俗的性格十分鲜明。
杨二嫂为了巴结张家,即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斤斤计较,甚至在鲁迅已经买了鸡后还要讨钱,这正暴露了她的市侩嘴脸。
《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摘要】《故乡》最早发表于一九二一年,是鲁迅收录于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文章取材于广大的农村农民生活,以“我”为第一视角,通过主要描写闰土从少年到成年的巨大变化,表现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愈加贫困的历史现实。
闰土作为作品思想的主要体现人物,对其形象的理解把握是解读《故乡》必不可缺的一步,因此本文将对闰土人物形象进行一个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对比描写悲惨命运社会迫害精神麻木农民典型小说明显地使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但小说一开始并不是直接描写故事的主人公,而是通过环境的对比描写来映衬人物的心境。
“我”回故乡是在寒冬时候,凛冽的冷风,苍黄的天地,萧索的荒村,这些死气沉沉的场景反映出了人心理的心灰意冷,以及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现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接下来为闰土前后不同的遭遇做了铺垫。
到了对闰土年少与成年的描写,小说主要从肖像、动作以及“我”和闰土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描写。
肖像上,少年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这是一个淳朴、天真无邪又带着几分英勇气的农村少年;成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岁月的打磨已经使二十年前的闰土完全变了样。
动作上,年少的润土聪明机灵、会捕鸟、沙地看瓜、月夜刺猹;成年的闰土迟钝、少话、“仿佛是个木偶人”,已然从活泼童气变成了木讷农民。
年少时,“我”和闰土“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无拘无束;成年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两个人之间已产生了无形的屏碍。
对比描写表现出了二十年间闰土命运的巨变。
故乡中鲁迅的人物形象

故乡中鲁迅的人物形象说起鲁迅笔下的故乡,那可真是满满的回忆与复杂的情感交织啊。
在《故乡》里,鲁迅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温情又满是无奈的归乡人形象。
你看啊,他回到故乡的时候,心里头是带着对儿时美好回忆的憧憬的。
他还记得那个时候的闰土,那是一个多么机灵可爱的小伙伴啊。
少年闰土在西瓜地里拿着钢叉刺猹的画面,就像是一幅永远不会褪色的画,深深印在鲁迅的脑海里。
这时候的鲁迅,就像是我们每一个回老家的人一样,心里头是暖烘烘的,想着那些小时候的趣事,嘴角都忍不住要往上翘呢。
可是啊,现实就像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心中的那团小火苗。
当他再见到闰土的时候,那个曾经灵动活泼的少年已经变成了一个木讷、沧桑的中年男人。
闰土恭敬地叫他“老爷”,这一声“老爷”,可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它就像一把刀,把鲁迅和闰土之间那曾经纯真无邪的友情给生生切断了。
这时候的鲁迅,内心肯定是五味杂陈的。
他一方面为闰土的变化感到悲哀,一方面又对这种封建等级制度深恶痛绝。
他在闰土面前,是既同情又有些许无力的。
他想找回曾经的友情,可是眼前的闰土却被生活和封建礼教压迫得不敢越雷池一步。
还有那个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变化也让鲁迅很是感慨。
曾经那个有着几分姿色,卖豆腐时还带着点小精明的女人,如今却变得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
她像个贪婪的小老鼠一样,在鲁迅的家里东翻西找,想要捞点东西。
鲁迅对她,没有太多的厌恶,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改变人的无奈叹息。
在故乡里的鲁迅,他还是一个有着深刻思考的觉醒者。
他看到故乡的衰败,看到乡亲们的麻木,他的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一样。
他不仅仅是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更是在思考这一切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曾经充满生机的故乡会变得如此萧索?为什么善良的人们会被生活折磨成这个样子?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想要找到一条能让故乡、让乡亲们重新焕发生机的路。
他对故乡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
故乡是他的根,那些儿时的记忆是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但同时,故乡的现状又让他痛苦和愤怒。
故乡人物形象赏析

故乡人物形象赏析一、闰土的人物形象1.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亲密玩伴。
在鲁迅眼中,闰土还是一个如万花筒般的少年,鲁迅通过他知道了很多新鲜稀奇事,比如海边有五色的贝壳,有两只脚的跳鱼,等等。
那时,在鲁迅眼中,闰土更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勇敢刺猹的小英雄。
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闰土,活泼,机灵,勇敢,对生活充满热爱。
其实,这些美好的词汇也适合形容我们很多人少年时的样子。
2.中年闰土①懂“规矩”。
当鲁迅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再次见到多年未见的闰土时,闰土不再称呼他为“迅哥儿”,而是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老爷”。
其实这时的鲁迅既不是一个少爷,也不是一个老爷。
当鲁迅的母亲让他依旧哥弟相称时,闰土却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②变得辛苦而麻木。
成年后的闰土不再是那个英气勃勃的小英雄,他变成了一个木讷呆滞的木偶人,他过得辛苦,却又形容不出,只是一味沉默,仿佛对一切都逆来顺受。
③不再抱有希望或者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东西身上。
看不到苦难的尽头,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的闰土,在鲁迅家挑选东西的时候,特别拣起一副香炉和烛台,我想他是把陡生的一丝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1.年轻时的杨二嫂年轻时的杨二嫂是绍兴街头最靓的妞。
她经营一家豆腐店,因为长得好看,经常露出甜甜的笑容,还会嗲嗲的说一句:“常来啊,慢走哦。
”年轻时的杨二嫂活的肆意奔放,简单粗暴的以为,只要她努力了,就可以活的很好。
要赚多少钱、开几家分店、嫁一个本地富二代......每一个少女的美好幻想,她都有。
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许。
2.30年后的杨二嫂30年后的杨二嫂的容貌变了,好像经历了一场大型整容手术。
圆润的小嘴,变成薄如刀片的肉皮;都是胶原蛋白的脸蛋,也只剩下颧骨耸立;就连安静的坐姿,也变成张牙舞爪的叉腰。
她变的刻薄、抠门、气急败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文章里重点刻画了几个人物:“我”、“闰土”、“杨二嫂”。
一、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是决不等同于作者。
“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那回忆中的故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那更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我想念和“我”一起小时候的哪个闰土,我对闰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但当闰土叫出那一声“老爷”的时候,我才明白,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层不可逾越的隔阂,这隔阂是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阶级隔膜和等级观念的思想束缚造成的,使我产生了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我便成了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二、零星的记忆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美丽的女子,“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中辛苦也压碎了她们的道德良心,看着她说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杨二嫂的话中,恭维带挖苦,拉下脸皮,讨要东西,而且随意编造,心口胡说,要走的时候,顺便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在人眼前偷东西却没有一丝羞耻之心……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的人,变成了庸俗小市民的典型。
三、“我”所铭记了一个少年,他名叫闰土。
儿时的印象如今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有智有勇,热情又纯真的小英雄,小伙伴。
当闰土把干青豆拿出
时,说:“请,请老爷……我明白,一切都变了,唯有善良纯朴没有变。
当他拣起一幅香炉和烛台时,我知道,这时的闰土麻木迟钝,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我们聊了些闲天,却早已经没有了儿时的纯真友谊,昔日的闰土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木讷,麻木,市侩,猥琐……他时生活的重压之下艰难挣扎在贫苦深渊中的广大中国劳动民众的代表。
他的生活不仅是他自己的辛酸史,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一个缩影。
昔日的故乡变成这样,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听到了那句话“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咧!”你听,那也曾经是我和闰土的对话啊!宏儿和水生之间的情谊,像记了我和闰土小时候的情谊,看着宏儿天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但也同时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下一代的命运会怎么样呢?会和我们之间一样吗?不知是谁打开了记忆的枷锁,那句话轻轻地飘到了耳边:“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模糊了。
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往事一幕幕,美好的回忆都变成了痛苦的现实,小英雄的形象为“木偶人”所代替,谁的心中能不悲哀呢?但“我”此时的悲哀并不等同于“绝望”,“我”依然相信,我的故乡会有美好的未来,不过,有些渺茫罢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对啊!有了希望,并矢志不渝地奋斗追求,一定会实现的。
“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是无所谓无”的,如果人们都朝着希望的路走,那样便会迎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