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故宅,带着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一、少年闰土的形象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分析故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分析《故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现从小说《故乡》的人物形象方面分析入手,浅析其中的特色。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一定的主题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是闰土,杨二嫂,我。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鲁迅在闰土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
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
闰土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
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憨厚朴实;二是用她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摘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代表,在其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是按照人物的社会及经济地位进行阶级划分,也不是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面,极具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的人物刻画也让文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
本文以鲁迅《故乡》一文中的闰土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小人物的刻画特点。
关键词:语文阅读;人物分析;闰土引言: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在《故乡》一文中透过作者的描写,在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形象转变中让人不禁读出了人生的百态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文中人物以及社会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有助于读者透过文字本身发掘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与寓意。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乡》一文完成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回故乡接母亲时的真实所感,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从一个灵动的少年转变成眼前的“木头人”,这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作者在文中多次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闰土形象。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的少年闰土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先从闰土的名字由来对人物做出了直接的介绍:因为润土,五行缺土,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现代性的不足,父亲给他取名为“闰土”。
在这一人物叙述和介绍中简单、直接、明了地为作者说明了闰土名字的由来。
在少年作者的眼中,闰土是十分神奇和灵动的,他知道外面世界各种有趣的事,不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犹如“天井”一般的世界之下。
文中阐述的雪地捕鸟、月下刺猹以及海边奇遇都直接凸显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高能”时刻。
在作者的认知中,闰土是无所不能的,羞涩中透露着活泼可爱与机智勇敢的特点,透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活泼可爱的闰土形象跃然纸上。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提问学生:1、个人说说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并把它与闰土的童年作比较。
(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人物作品之间的距离)2、发现闰土的生长环境,从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
3、把少年闰土与成年闰土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答案很容易就出来)
鲁迅对农民有深切的了解。
在他的小说中,他不但展示了人们外部的生活的艰辛,更揭示出他们精神上的病痛;在表现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强加给人们肉体上的伤害这外,更关注封建意识形态对他们精神上的严重残害。
《故乡》中的闰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小时候那样活泼、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已经被生活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了。
“他头上是一顶破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 (5)多子、饥荒、苛税、官、兵、匪、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不仅使他生活贫困,更使他的精神麻木。
面对多年不见的儿时挚友,那一声“老爷”是那么的刺耳!作者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深刻的揭示了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对广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封建意识形态对广大农民的麻痹与毒害,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1 / 1。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乡》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下面我就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进行分析:1、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杨二艘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2、少年闰土: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分析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二十年代初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反映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和辛亥革命前后农民深沉的困难的一篇小说。
小说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揭露中国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我对人性的呼唤,表现出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体现了鲁迅的爱国思想。
1 闰土的前后变化1.1 外貌来看,判若两人小时候的闰土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骨子里透着淳朴的灵性。
现实中的闰土和小时候相比那就判若两人了,身上只穿了一件极薄的破棉衣,冷得瑟瑟缩缩的,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脸上也不再是圆圆的粉嘟嘟的小脸,而是刻着许多皱纹,目光呆滞,仿佛石像一般。
我心目中那个美丽的形象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短短几十年,他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我悲凉的感觉从头传递到了脚底,所有读者的心也被紧紧的揪了起来,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真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的愁丝。
1.2 语言交流,心痛如割小时候的闰土和作者之间是好朋友,给我讲了很多乡下好玩的故事夏天到沙地可以捡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还可以去瓜地看瓜,看瓜的目的不是防小偷(路人渴了摘一个瓜吃,不是偷),而是可以捉猹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一个活泼开朗,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现在的闰土管我叫老爷!一声老爷,把原本两颗美好的心灵活生生的撕裂开了,这个称呼里不仅带着敬畏,还透着一股冷气。
我似乎听到了那种带血的声音,嗅到了血的腥味。
他们之间永远也无法再平等的鸿沟。
闰土的心里,早已不可能和我成为朋友了,而是把我放在了老爷的至高位置上。
这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两人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这个厚障壁指的是两人之间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鸿沟,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不管称呼还是地位都变得彼此遥不可及。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人物形象分析.DOC 《故乡》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通过对故乡人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故乡》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三种:主人公“我”,农民代表闰土和知识分子代表杨二嫂。
1.“我”是一个有知识、有追求的现代知识分子,但在面对故乡的旧生活时,却感到了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在小说中,“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目睹了故乡的衰败和人们的生活困苦,感受到了现代与传统、新与旧之间的巨大鸿沟。
虽然“我”渴望用现代知识改变闰土的命运,但却无法消除他自身无法解脱的苦闷。
这种矛盾心理既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深深忧虑。
2.闰土是《故乡》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代表着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普通人。
他生活贫困,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闰土与“我”的关系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我”的眼中,闰土是农村生活的缩影,他的生活状况和命运,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落后和人们的不幸。
但是,“我”也理解到,闰土的坚忍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能够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重要支撑。
3.杨二嫂是《故乡》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代表了当时中国农村中的另一类人——知识分子。
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杨二嫂年轻时美丽、聪明,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变得自私、势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她的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困境。
通过对《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们命运的深切关注。
小说中的“我”、闰土和杨二嫂,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命运,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是一个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知识分子,但面对故乡的旧生活和人们的困境,“我”却感到了无力和无奈。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迷茫,也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

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
闰土人物形象:少年时代的闰土活泼机灵,是一个非常可爱淳朴的农家少年,中年时的闰土却被生活磨去了所有光芒,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杨二嫂人物形象:杨二嫂势力、尖刻、泼悍,充满了市侩的恶性。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充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宣告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表示了由于受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难以承受的精神上的束缚,导致天真的人性的歪曲,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建旧社会、缔造新生活的猛烈心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
【摘要】《故乡》最早发表于一九二一年,是鲁迅收录于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作品,文章取材于广大的农村农民生活,以“我”为第一视角,通过主要描写闰土从少年到成年的巨大变化,表现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愈加贫困的历史现实。
闰土作为作品思想的主要体现人物,对其形象的理解把握是解读《故乡》必不可缺的一步,因此本文将对闰土人物形象进行一个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对比描写悲惨命运社会迫害精神麻木农民典型
小说明显地使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但小说一开始并不是直接描写故事的主人公,而是通过环境的对比描写来映衬人物的心境。
“我”回故乡是在寒冬时候,凛冽的冷风,苍黄的天地,萧索的荒村,这些死气沉沉的场景反映出了人心理的心灰意冷,以及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现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
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接下来为闰土前后不同的遭遇做了铺垫。
到了对闰土年少与成年的描写,小说主要从肖像、动作以及“我”和闰土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描写。
肖像上,少年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这是一个淳朴、天真无邪又带着几分英勇气的农村少年;成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岁月的打磨已经使二十年前的闰土完全变了样。
动作上,年少的润土聪明机灵、会捕鸟、沙地看瓜、月夜刺猹;成年的闰土迟钝、少话、“仿佛是个木偶人”,已然从活泼童气变成了木讷农民。
年少时,“我”和闰土“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无拘无束;成年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两个人之间已产生了无形的屏碍。
对比描写表现出了二十年间闰土命运的巨变。
鲁迅弃医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民族之病状,揭露社会之敝疾,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故而其笔下的人物多是具有典型性的,能够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劣根性”。
鲁迅深切关注农民的悲惨命运,塑造了逃避现实的阿Q,抗争失败的祥林嫂,迷信愚昧的柳妈,还有屈从命运的闰土等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希望通过悲剧的艺术力量促使国民觉醒,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闰土无疑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有着悲惨的命运。
少年闰土是以一个小英雄的形象登场,他见多识广,有着美好的童年,对事物无所畏惧,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对未来应该也是满怀希望的。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当时的社会不可能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提供走向美好生活的条件,这时候悲剧的降临就不可避免了。
成年的闰土,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民,见了多年未见的童年玩伴“我”之后,内心定是激动不已的,最后却只是“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这是因为沉重的现实已经把他“驯服”。
“他景况也很不如意”,“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一堆的子女,家人的活计,繁重的苛捐杂税。
在这样的重压下,闰土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埋葬少年时的希望,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穷苦农民。
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迫害,二是人物自身精神上的麻木。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主要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弃医从文的缘由,同时说明了以“呐喊”命名的缘由及写作小说的动机。
可以知道,鲁迅的家族在以前应该是比较繁荣的,但到鲁迅鲁迅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父亲又多病,成年的道路也充满了艰辛,不幸的遭遇使得其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的
迫害。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取代中央集权的是政权割据,军阀之间相互征战,西方殖民者肆意掠夺,使社会经济趋于崩溃,民不聊生。
对于残酷的社会现实,鲁迅通过《故乡》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把它展现了出来。
小说一开头就通过景象的描写来反映农村的不堪现状。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虽然闰土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特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的特征,但曾经西瓜地上那个少年已经被活生生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他异常艰苦、贫穷。
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无疑是这个吃人的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社会剥夺了普通民众生存的权利,他们像狗一样忍受着折磨和屈辱。
作为人的尊严在这样的社会已不复存在,社会底层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最终不可避免地像闰土一样沦为一个个木偶人。
现实上的遭遇决定人精神上的感知。
多子女、苛捐杂税是造成闰土经济上贫穷的原因,而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则是造成其思想上贫穷的原因。
封建思想意识给闰土扣上了精神枷锁,受尊卑观念所愚弄,闰土和“我”之间的情谊是不曾变过的,他常向母亲问候“我”的消息,“我”回家后赶来看“我”时脸上是喜悦的,但对主仆身份的认识使得他分明叫了“我”一声“老爷”,“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严重的等级观念毒害遮蔽了二人打小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
那个手持钢叉向猹刺去的闰土是多么富有朝气,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多么勇敢,但封建的礼法观念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使他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只有消极地忍耐。
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
闰土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只能选择忍受,尽量不去思考这些痛苦,麻木地活着。
久而久之,闰土便变成了和那些在刑场上一样的麻木地看客,没有独立的思想,没有人生的追求,更没有冲破铁屋子的意识和勇气,屈从于被侮辱、被损害、被扭曲、被残杀的悲惨命运。
这种麻木的精神意识和社会现实酿成了闰土的悲剧。
闰土不仅仅是《故乡》里的一个人物,他也是当时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形象,在那样的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个和闰土一样不幸遭遇的人,这才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
“闰土们”深受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的祸害,是“换汤不换药”的辛亥革命的无辜的牺牲品,他们面对无尽的灾难,受尽社会各种邪恶势力的压榨和剥削,他们在无尽的苦难中对造成苦难的根源有直觉,但又没有改变的觉悟和勇气。
鲁迅笔下的中国是个病状的中国,这个病状的中国是通过其塑造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些人物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摧残人的肉体,揭露社会的病根,希望以此换得民族冲破“铁屋子”的机会。
闰土就是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中的一个。
【参考资料】
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陈漱渝等,《民国那些人——鲁迅同时代人》,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