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分析
鲁迅《故乡》插图中的三个少年闰土形象

第41卷第3期2021年3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Vol.41No.3Mar.2021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21.03.012刘惪晟.鲁迅《故乡》插图中的三个少年闰土形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41(3):79-87鲁迅《故乡»插图中的三个少年闰土形象刘惪晟(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22)摘要:鲁迅小说《故乡》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其中,闰土、“我”和“豆腐西施”是受人瞩目的焦点。
只是美术家关于少年闰土的形象塑造却长期被忽略。
受“文革”样板戏美学影响,韩和平将少年闰土刻画为革命小英雄,是“我”仰视的对象。
受“五四”儿童本位思想影响,丰子恺将之理解为天真烂漫的儿童,与“我”平视、平等。
受封建时代的主奴观念影响,范曾将之视为“我”的仆人。
作为“小少爷”的“我”,则成为少年闰土仰视的对象。
三个未被审视的少年闰土、以及“我”与闰土的关系,呈现出有关《故乡》的别样认知空间,显示了鲁迅文学插图研究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故乡》插图;闰土形象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21)03-0079-09收稿日期:2020-12-03作者简介:刘惪晟(1986—),原名刘德胜,男,四川简阳人,博士,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鲁迅研究、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
E-mail:1062416727@在中国,鲁迅《故乡》是家喻户晓的名篇①。
无论闰土,还是豆腐西施,抑或最后说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我”,都是广大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长久以来,关于《故乡》人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点,分别为“豆腐西施的阶级性”“谁是小偷”我’是否为鲁迅”。
这被视为“阶级观念”影响下的阅读[1]o尽管“阶级观念”已经退潮,但“谁是小偷”在21世纪依旧是讨论的话题,甚至有人在闰土、杨二嫂等答案之外还提出新解,认为小偷可能是水生[2]o但整体说来,面对小偷这一话题,人们的提问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即由“谁是小偷”转变为“哪些群体认为谁是小偷,何以出现这种现象”②,或者“鲁①根据藤井省三的考察,《故乡》从1923年开始,除“文革”期间外,便一直收入中学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课文少年闰土解读

课文少年闰土解读课文少年闰土解读《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
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闰土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
与中年的闰土做了巨大的对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少年闰土解读,欢迎阅读!课文少年闰土解读文章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是我们跟着作者在拍摄,慢慢地,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少年。
作者没有即刻道明他是谁,而是一番颇为细致的描写过后,告诉我们“这少年便是闰土”。
这样的开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并加以积累。
读下来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是作者三十年前的记忆,为什么他会记得如此清晰呢?想必这个人跟他的关系不一般。
“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此刻,作者对闰土可是“久仰大名”了,所以对于闰土的到来成了作者的一种“盼望”。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一个“也”一个“好容易”,将作者内心对闰土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开心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当我们读到第16小节时,眼球自然会被第一句话所吸引,一个“啊!”一个语气词加叹号组成的短句,将作者此时此刻的所有感受都浓缩在了一起,正像作者说的“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那是一份怎样的羡慕啊,作为同龄人,面对如此一个朋友能不佩服,能不喜欢吗?难怪作者先前那么“盼望”闰土的到来呢!他们一个是少爷,一个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彼此之间虽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但那“铁一般”的关系特别令我们感动。
看“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一个“可惜”、一个“须”,透露出他们彼此之间的留恋。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故宅,带着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一、少年闰土的形象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故乡》人物赏析之闰土教案

《故乡》人物赏析之闰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
2. 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闰土复杂性格的把握。
2. 理解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闰土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者与闰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故乡》的背景,激发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故乡》,关注闰土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尝试概括其性格特征。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闰土的人物形象,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闰土的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挑选《故乡》中关于闰土的经典片段,分析闰土的行为、语言和心理,进一步理解其性格特征。
5. 情感探讨:引导学生思考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鲁迅与闰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人物形象,探讨其共同点和差异。
2. 深入了解鲁迅的作品,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资源1. 鲁迅《故乡》原文。
2. 关于闰土的的相关评论、解析文章。
3. 鲁迅其他作品的相关资料。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闰土的性格特征。
3. 探讨闰土与作者鲁迅之间的情感联系,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感情。
4. 分析《故乡》中其他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摘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代表,在其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是按照人物的社会及经济地位进行阶级划分,也不是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面,极具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的人物刻画也让文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
本文以鲁迅《故乡》一文中的闰土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小人物的刻画特点。
关键词:语文阅读;人物分析;闰土引言: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在《故乡》一文中透过作者的描写,在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形象转变中让人不禁读出了人生的百态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文中人物以及社会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有助于读者透过文字本身发掘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与寓意。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乡》一文完成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回故乡接母亲时的真实所感,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从一个灵动的少年转变成眼前的“木头人”,这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作者在文中多次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闰土形象。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的少年闰土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先从闰土的名字由来对人物做出了直接的介绍:因为润土,五行缺土,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现代性的不足,父亲给他取名为“闰土”。
在这一人物叙述和介绍中简单、直接、明了地为作者说明了闰土名字的由来。
在少年作者的眼中,闰土是十分神奇和灵动的,他知道外面世界各种有趣的事,不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犹如“天井”一般的世界之下。
文中阐述的雪地捕鸟、月下刺猹以及海边奇遇都直接凸显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高能”时刻。
在作者的认知中,闰土是无所不能的,羞涩中透露着活泼可爱与机智勇敢的特点,透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活泼可爱的闰土形象跃然纸上。
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故乡的闰土和杨二嫂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
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经验丰富的农村少年,他是一个善良、忠厚、勤劳的人。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在家里帮助父亲管理家务,放牛、种地、收割等,样样精通。
他少年时与鲁迅是好朋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失去了联系。
然而,当鲁迅回故乡时,他再次见到了闰土。
此时的闰土已经变得麻木、愚昧、守旧,与鲁迅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杨二嫂是一个自私、尖刻、贪婪的人。
她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美貌已经不再存在。
她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她喜欢占小便宜,经常从别人那里拿走一些小东西,而且经常讲些不负责任的话来伤害别人。
总的来说,闰土和杨二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闰土是个善良、忠厚、勤劳的农村少年,而杨二嫂则是一个自私、尖刻、贪婪的女人。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人们的命运。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

分析《故乡》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乡》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下面我就杨二嫂、闰土两个人物进行分析:1、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姿色美丽,被人称作“豆腐西施”,并以此招徕生意,二十年后,“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显示她的尖酸与自私,“张着两脚”,像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对杨二嫂的整体外貌进行描绘。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但人类社会是在相互关联中存在和发展的,人类为了其同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感情的联系,需要道德的修养,需要精神品质的美化。
像豆腐西施杨二艘这样一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厌恶乃至憎恨的。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而言,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而言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她的可笑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
2、少年闰土: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
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
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
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她是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巧用故事情节,解码人物形象——谈《故乡》中“闰土”的形象

巧用故事情节,解码人物形象——谈《故乡》中“闰土”的形
象
李现徽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2()18
【摘要】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环境背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主要文学要素,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最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学评论家里蒙·凯南曾论述到:“小说作品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叙事作品,而叙事性作品的写作离不开事件的行为者,否则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就无法出现和展开。
”[1]在里蒙·凯南的观点中,人物形象可以看做是统领整个小说文本的最核心要素,因为在小说中必然需要人物形象来绵延行为形成事件和故事,如果没有人物形象,读者自己是无法使用“上帝视角”来对小说中的行为与事件进行解读的。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李现徽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叙事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对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形象的分析
2.叙事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对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形象的分析
3.学名家手法
塑丰满形象——浅析《故乡》中少年闰土形象的塑造技巧4.那样的时代那样的闰土那样的文字--谈《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突破点5.把握故事情节解码人物形象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备课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故乡》中的闰土形象分析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二十年代初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篇反映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和辛亥革命前后农民深沉的困难的一篇小说。
小说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揭露中国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我对人性的呼唤,表现出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体现了鲁迅的爱国思想。
1 闰土的前后变化
1.1 外貌来看,判若两人
小时候的闰土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骨子里透着淳朴的灵性。
现实中的闰土和小时候相比那就判若两人了,身上只穿了一件极薄的破棉衣,冷得瑟瑟缩缩的,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又粗又笨又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脸上也不再是圆圆的粉嘟嘟的小脸,而是刻着许多皱纹,目光呆滞,仿佛石像一般。
我心目中那个美丽的形象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短短几十年,他怎么成这个样子了?我悲凉的感觉从头传递到了脚底,所有读者的心也被紧紧的揪了起来,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真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的愁丝。
1.2 语言交流,心痛如割
小时候的闰土和作者之间是好朋友,给我讲了很多乡下好玩的故事夏天到沙地可以捡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还可以去瓜地看瓜,看瓜的目的不是防小偷(路人渴了摘一个瓜吃,不是偷),而是可以捉猹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一个活泼开朗,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现在的闰土管我叫老爷!一声老爷,把原本两颗美好的心灵活生生的撕裂开了,这个称呼里不仅带着敬畏,还透着一股冷气。
我似乎听到了那种带血的声音,嗅到了血的腥味。
他们之间永远也无法再平等的鸿沟。
闰土的心里,早已不可能和我成为朋友了,而是把我放在了老爷的至高位置上。
这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两人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这个厚障壁指的是两人之间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鸿沟,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不管称呼还是地位都变得彼此遥不可及。
1.3 动作缓慢,未老先衰
少年闰土动作矫健,从以下两个场景足以看出来。
瓜地刺猹听到猹的声音,蹑手蹑脚走到瓜地里,看见猹,便朝它刺去;看到鸟儿来了,便将短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就罩在里面了......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有勇有谋...... 然而现实中的闰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作缓慢,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早已没有了灵性。
现实中的闰土其实年龄不到四十岁,却如此的境地,的确是太悲哀了。
1.4 神态对比,心酸无奈
少年的闰土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是个有着太多新鲜生活的少年,骨子里跳动着一个活泼的生命,他思想自由,他心地善良,他开朗大方,所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的确如此,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的朋友们他们看见的都是高墙外的天空,我对闰土崇拜和佩服之至。
我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们之间的回忆是温馨的、美好的。
然而现实中的闰土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现在,闰土的毕恭毕敬的神态让两人再也回不到小时候的那种平等自由的交流,他们的心再也无法融合到一起了。
他的嘴唇抖动着,说明他的内心在压抑着多么真挚的深情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无奈啊!
2 闰土前后变化的因素
2.1 封建等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一直维系着社会关系的就是封建礼法制度,尽管这些制度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上的,上至帝王,下到百姓,都充满了上尊下卑的等级关系。
小时候的长工的儿子闰土因为不懂事和作为少爷的我之间成为了好朋友,彼此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其实这已经是违反了封建礼法了,然而那时候彼此年龄小,是可以原谅的。
现在,两人都成年了,闰土意识到了自己的卑微,如果再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的和我相处,那么将会被人认为是不守规矩、不懂道理的人,这也是他为什么硬拉着水生来给我磕头的理由,他要让水生从小懂礼仪。
这就是我和闰土之间的精神悲剧,两人彼此深深怀念,但是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愿,都必须把自己内心的那份感情深深的埋藏起来
2.2 多子、饥荒
从母亲的口中,得知闰土现在的情况很糟糕,孩子多,闹饥荒,苛捐杂税等已经让闰土没有了一丝活气,能够生存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从闰土身上看出来,人们越是穷苦,越是多子,越是多子,越是穷困,恶性循环。
加上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闰土这个年龄,就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孩子们的吃穿用度也是个不小的开销。
加上社会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收成又坏。
就算是能够种出东西,也卖不了多少钱,除了到处捐的钱,真正拿到自己手里就少之又少了,如果不去卖,又只能烂掉的社会现实,足见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这就是封建社会制度下,老百姓的心酸遭遇,普通老百姓没有钱,像杨二嫂那样的小市民的生意也就更难做了。
从闰土的变化中,我们体会到鲁迅笔下那缠绵悱恻而悠长的美,感受到了鲁迅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然而,我们最应该吸取的,是我在现实的故乡面前仍然对故乡充满了希望的那种深情,只要有信仰,有目标,有希望,水生和宏儿就可能迎来美好的新世界,这才是作品中最难能可贵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