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摘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代表,在其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是按照人物的社会及经济地位进行阶级划分,也不是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面,极具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的人物刻画也让文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
本文以鲁迅《故乡》一文中的闰土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小人物的刻画特点。
关键词:语文阅读;人物分析;闰土引言: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在《故乡》一文中透过作者的描写,在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形象转变中让人不禁读出了人生的百态和世事的无常。
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文中人物以及社会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有助于读者透过文字本身发掘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与寓意。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乡》一文完成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回故乡接母亲时的真实所感,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从一个灵动的少年转变成眼前的“木头人”,这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作者在文中多次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闰土形象。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的少年闰土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先从闰土的名字由来对人物做出了直接的介绍:因为润土,五行缺土,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现代性的不足,父亲给他取名为“闰土”。
在这一人物叙述和介绍中简单、直接、明了地为作者说明了闰土名字的由来。
在少年作者的眼中,闰土是十分神奇和灵动的,他知道外面世界各种有趣的事,不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犹如“天井”一般的世界之下。
文中阐述的雪地捕鸟、月下刺猹以及海边奇遇都直接凸显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高能”时刻。
在作者的认知中,闰土是无所不能的,羞涩中透露着活泼可爱与机智勇敢的特点,透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活泼可爱的闰土形象跃然纸上。
《少年闰土》课文知识点讲解

《少年闰土》课文知识点讲解《少年闰土》是中国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以描写故乡的变迁和主人公闰土的成长为主线,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是对《少年闰土》课文的一些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人物描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坚强、勇敢,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闰土的父亲是个刚毅而顾家的人,他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教育子女要求严格。
村长是个心地善良、机智过人的人,为人民谋福利,受到村民们的尊敬和爱戴。
二、自然描写《少年闰土》通过精细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力量。
例如,描写了宽广的田野、连绵的山脉和清澈的河流,以及四季的变迁。
这些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力量。
三、家庭关系小说中的家庭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闰土的父亲对家庭非常重视,他努力工作,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闰土和父亲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展现了深厚的亲情。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闰土和妹妹之间的关系,展示了兄妹间的互爱和相互扶持。
四、社会变革《少年闰土》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大的变革。
小说描述了在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们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小说中的闰土通过努力学习和辛勤工作,逐渐走向成功,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民的勤劳、智慧和团结。
五、主题思想《少年闰土》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成长为村长的故事,通过闰土的经历,表达了对家乡、亲情和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持续奋斗和努力改善自身命运的信念。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激励读者追求理想,不断进取。
六、价值观念小说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鼓励读者追求美好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闰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个人价值,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懂得了友情、亲情、乡情的重要性。
总结:《少年闰土》以其深情、真挚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景、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变迁。
通过闰土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唤起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少年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少年闰土》人物形象分析一、引言1.1教学背景1.1.1《少年闰土》作为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描绘了闰土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1.1.2通过分析闰土的形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和鲁迅文学特色。
1.1.3引导学生从人物分析角度入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2教学意义1.2.1增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培养文学素养。
1.2.2通过人物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1.2.3深化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认识。
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1.3.2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学评论。
1.3.3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表个人见解。
二、知识点讲解2.1鲁迅生平与创作背景2.1.1鲁迅的生平简介,包括其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2.1.2《少年闰土》创作的时代背景,反映的社会现实。
2.1.3作品在鲁迅文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2.2人物形象分析理论2.2.1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2.2人物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方法。
2.2.3人物与环境、情节的关系分析。
2.3闰土人物形象分析2.3.1闰土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3.2闰土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
2.3.3闰土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3.1文本细读3.1.1精读《少年闰土》全文,理解情节发展。
3.1.2分析闰土的形象描写,关注其性格特征。
3.1.3解读闰土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3.2小组讨论3.2.1分组讨论闰土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3.2.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如闰土的性格、行为等。
3.2.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3.3角色扮演3.3.1学生分组,选择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3.3.2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和展现人物性格。
3.3.3全班分享扮演体验,讨论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1.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闰土是一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韩寒所著的小说,该小说于2001年出版,以描写年轻人成长和探索人生为主题,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深受读者的喜爱,他的人物形象也备受讨论和探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闰土的性格特点闰土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他一方面有坚定的自我信念,表现为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具有钻研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奋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又显得特别的孤僻和内向,缺乏社交能力,甚至有些自闭。
比如在小说开头,闰土被父亲送到一家工厂工作,但他很快就在这个环境中感到不适应,并且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里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也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二、闰土的内心世界闰土是一个富有内心世界的人物。
他很少与人交流,更多的时间是自己独处,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中。
这种内向的特点可能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
在小说中,闰土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他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混乱。
这种经历让闰土变得不善于表达情感,同时也更加强化了他的内向性格。
三、闰土的成长历程闰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他逐渐从一个追求自己兴趣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态度的成年人。
他在求学、创业、恋爱等方面都面临了不小的挫折和迷茫,但是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和执着,最终走上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虽然这段历程有艰辛和波折,但也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闰土的社会价值观在小说中,闰土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生活态度。
他不喜欢眼前的虚华和繁杂,也不喜欢追逐名利和金钱,他所想要的只是自己内心的那份清净和真挚。
闰土的这种价值观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被物欲束缚,很难放下功利心,追求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闰土的人物形象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和追求真正美好的事物。
五、闰土的启示意义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追求,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

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
闰土人物形象:少年时代的闰土活泼机灵,是一个非常可爱淳朴的农家少年,中年时的闰土却被生活磨去了所有光芒,胆小怕事逆来顺受,不知如何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杨二嫂人物形象:杨二嫂势力、尖刻、泼悍,充满了市侩的恶性。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充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宣告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表示了由于受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难以承受的精神上的束缚,导致天真的人性的歪曲,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建旧社会、缔造新生活的猛烈心愿。
故乡人物形象赏析

故乡人物形象赏析一、闰土的人物形象1.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亲密玩伴。
在鲁迅眼中,闰土还是一个如万花筒般的少年,鲁迅通过他知道了很多新鲜稀奇事,比如海边有五色的贝壳,有两只脚的跳鱼,等等。
那时,在鲁迅眼中,闰土更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勇敢刺猹的小英雄。
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的闰土,活泼,机灵,勇敢,对生活充满热爱。
其实,这些美好的词汇也适合形容我们很多人少年时的样子。
2.中年闰土①懂“规矩”。
当鲁迅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再次见到多年未见的闰土时,闰土不再称呼他为“迅哥儿”,而是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老爷”。
其实这时的鲁迅既不是一个少爷,也不是一个老爷。
当鲁迅的母亲让他依旧哥弟相称时,闰土却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②变得辛苦而麻木。
成年后的闰土不再是那个英气勃勃的小英雄,他变成了一个木讷呆滞的木偶人,他过得辛苦,却又形容不出,只是一味沉默,仿佛对一切都逆来顺受。
③不再抱有希望或者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东西身上。
看不到苦难的尽头,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的闰土,在鲁迅家挑选东西的时候,特别拣起一副香炉和烛台,我想他是把陡生的一丝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1.年轻时的杨二嫂年轻时的杨二嫂是绍兴街头最靓的妞。
她经营一家豆腐店,因为长得好看,经常露出甜甜的笑容,还会嗲嗲的说一句:“常来啊,慢走哦。
”年轻时的杨二嫂活的肆意奔放,简单粗暴的以为,只要她努力了,就可以活的很好。
要赚多少钱、开几家分店、嫁一个本地富二代......每一个少女的美好幻想,她都有。
她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许。
2.30年后的杨二嫂30年后的杨二嫂的容貌变了,好像经历了一场大型整容手术。
圆润的小嘴,变成薄如刀片的肉皮;都是胶原蛋白的脸蛋,也只剩下颧骨耸立;就连安静的坐姿,也变成张牙舞爪的叉腰。
她变的刻薄、抠门、气急败坏。
闰土人物分析

对《故乡》中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作品离不开人物形象,因为若没有行为者,整个作品的叙事行为与事件就难以出现,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整个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凯南认为,塑造人物形象一般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形容,另一种为间接表现。
直接形容通常是采用抽象名词或形容词等特定词语明说人物特征,而间接表现则一般不将人物特征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事例或其他各种方式暗示人物特征,需要读者去推测其隐含性格[1]。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再次深入思考闰土形象。
一、闰土形象的直接形容直接形容是以简洁笔法塑造明确清晰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有一种直观影响。
《故乡》中对于闰土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也多次应用直观形容,具体表现为少年闰土以及成年闰土的详细刻画上。
少年闰土的刻画中,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名字的缘由时,就直接叙述说由于他是闰月生人,五行缺土,因而取名为闰土。
描写闰土性格时,说闰土心中藏有许多我们这些生活在四角天空内的孩子所不知道的稀奇事情,作者在听闰土讲述新奇经历后,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闰土生活进行比较,刻画出少年闰土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品性也善良友好。
而在成年闰土的描述中,作者回乡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儿时伙伴,此时的闰土脸上刻着皱纹,全然不动,仿若一尊石像,儿时的活泼、勇敢、羞涩已经全然消失,只剩下一脸的麻木。
作者描述时运用了“石像”一词,对成年闰土呆滞木然的精神状态给予了生动刻画。
随后,作者说明闰土这种精神状态的原因,、多子、兵匪、苛税等等,都压得他如同木偶人一般,这一解释进一步将“木偶人”的闰土形象鲜明的刻画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的残酷黑暗,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艰难。
无论是少年闰土的腼腆善良,还是成年闰土的麻木呆滞,鲁迅先生在刻画时均是采用了这种直接形容的手法。
因闰土形象的刻画均是出自“我”的描述,所以此种刻画可信度较高。
直接形容虽然可让读者清晰直观的感受人物性格特点,但是此种手法也易使读者感觉人物形象是静止或呆板的,对阅读的自主性有一定的封闭或限制,因此,间接表现的叙述手法逐渐兴起[2]。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

闰土的人物形象分析沙河市孔庄学区西左村学校侯诺堂 054100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故宅,带着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一、少年闰土的形象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卖掉故宅,带着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
一、少年闰土的形象
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
而少年闰土就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用故乡的美好来衬托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一)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描写少年闰土外貌肖像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对其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二)动作、对话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作者笔下闰土瓜地月夜刺猹的景象。
他说:“这不能。
须大雪下了才好。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作者笔下闰土雪地捕鸟的景象。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这是作者笔下闰土海边捡贝壳。
少年闰土: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月夜刺猹,海边捡贝壳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通过这些动作和对话描写展示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三)闰土对“我”的态度
由于我们年纪相仿,“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明了我和闰土之间两小无猜,童心未泯,双方流露出的是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的少年玩伴。
(四)闰土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描绘出少年闰土生
活在农村,社会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也较多,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二、中年闰土的形象
(一)外貌描写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
(二)动作、对话对照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
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三)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
1.对我: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而“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儿时那种情真意切,亲密无间玩伴形象当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2.对生活: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而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等我记忆中的,他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生态度也一去不复返了。
二是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闰土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