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年间进土,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后人多称董文敏。

他是明末影响最著的和传世作品最丰富的书家。

现在我们见到的董其昌作品,以四五十岁以后的居多,前期作品相当少。

早年存世作品,行楷书《关侯庙碑》是他约三十五六岁时所写,主要仿学李邕的碑书,又兼有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笔意,透露出他早年的书学面貌。

五六十岁时的作品,如楷书《月赋》,行书《节临钟王帖》、《临颜真卿画赞碑》和则缶徐浩三藏和尚碑》,行书《岳阳楼记》等则渐变。

《月赋》师法虞世南,书体修长,笔法秀劲,得虞书温雅之意;师法颜真卿、徐浩楷书的《画赞碑》和《三藏和尚碑》,则专务书法的朴拙涩劲,而绝少学虞书的自然潇洒的笔法。

60岁以后,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了自由阶段,则缶柳公权兰亭诗》、《友石台记》、《三世诰命》、则缶争坐位帖》和巨制削缶阁帖…十卷》等,都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这时期的作品,一面以拙于笔法表现来反映书法的古拙,一面又以率易的、似不经意的笔法来表现书法的平淡天真。

高土奇在跋董书《友石台记》时说:“如大树槎材春芽欲生”,形象地道出了董其昌晚年书法艺术的特点。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

浅谈董其昌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是明代杰出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董体”。

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传颂。

本文将从董其昌的生平、书法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其昌的生平董其昌,字茂初,号梅溪,江苏宜兴人。

他的祖父董西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父亲董绍昌则是一位书法家。

董其昌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育,又先后跟随叔父董其昌、江上麟等名家学习书法,兼通经、史、子、集,十岁能诵《古文观止》,十四岁能作《三字经》真迹。

董其昌年轻时曾做过官员,但后来因不认同朝廷的政治而辞职回家。

此后,他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并不断深化自己的书法艺术,成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二、董其昌的书法艺术风格1. 毛笔写作董其昌是一位精通毛笔的书法家,他的毛笔书法准确有力,充满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通过他的字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人的情感倾注、一个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一个书法家的伟大造诣。

2. 大气豪放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宽广,笔墨归纳,有“龙飞凤舞”的神采,令人感受到强烈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

他的书法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个性和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许多后代书法家。

3. 古拙自然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古拙自然的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揣摩古人之笔,加以革新,既重视传统技法,又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的字体深受诗人辛弃疾的喜爱,被誉为“以古中新、古拙秀逸,自然神韵”。

三、董其昌的作品特点1. 《爱莲说》董其昌的《爱莲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是以荷花为素材写成的散文文章,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国散文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被许多人文学网站评选为中国的经典名句。

董其昌用“爱莲”寓意自己的书法创作,提倡信仰、自由和纯粹的美。

2. 《无题》董其昌的《无题》是一篇泼辣之作。

这是一篇用书法传达思想的文章,内容嘲讽权贵,反映百姓的权利和利益被剥削的真相。

文章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现出董其昌独具的风格和丰富的人生经历。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朝政治人物、书画家。

生平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

谥文敏,后世又称董文敏。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书画成就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

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皇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

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评价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董其昌-

董其昌-

岚容川色图
董其昌精收藏,他收藏了很多名人 字画并博采众长,绘画造诣颇高,他强 调笔墨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认为绘画 要“以天地为师”而不为“造物所役”, 此观点强调的既是书画的意境或禅意。 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 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 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 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 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 墨特色,(润墨和淡墨)笔墨秀逸,墨淡 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 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董其昌书法欣赏
董之所长 简净疏淡 笔法精到 善用中锋 含筋裹骨 圆畅婉丽
他的书法综 合晋、唐、宋、 元各家的书风 飘逸空灵风华 自足自成一体。 笔画园劲秀逸 平淡古朴。用 笔精到,始终 保持正锋,少 有偃、拙滞之 笔;在章法上 字与字、行与 行之间,分行 布局,疏朗匀 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 究,善用润墨 和淡墨,字里 行间弥漫着生 机和禅意、枯
明 代 书 画 作 品 , 多 有 印 章 诗 文 , 这 是 其 特 点 之 一
董氏赠陈的画作颇多,其传世名画《婉娈草堂图》就是为眉公而作的。 观此山居图画笔,极苍楚瘦硬,书亦倾斜欹侧,率性而为,已是其较晚 笔了。董氏书画,每在生拙任情之中出规矩于方圆,而一种秀逸的书卷气, 直可越“明四家”而上直入元人之室,对此,他一直很自负,观者也不难从 此四帧去领略体味的。卷后有清初僧人性派的长题。性派曾在顺治十一年东 渡日本弘扬佛学近四十年,此卷为其在日本时所见所题。可见,眉公而后, 此卷已流逸东瀛了。又据卷末张度跋,及卷首费念慈签题,知它在清末为江 建霞从日本购得。 东佘山居图 此卷为董其昌画赠好 友陈继儒者,两人是 同乡知己,交往数十 年,亲密无间。据陈 继儒跋,知道写的是 眉公东畲山幽居景色, 就象唐卢鸿《草堂图》 一样,不过更写意化 而已。

“书画巨匠”董其昌的家谱——《(上海松江)董氏族谱》

“书画巨匠”董其昌的家谱——《(上海松江)董氏族谱》

料颇丰。南京礼部尚书朱希周、南京刑部侍郎陆树声等撰墓志铭,
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 三朝宰相徐阶撰《幼海公(董传策)墓志铭》,文学家及书画家陈
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继儒撰《思白公(董其昌)暨龚夫人行状》,又有董其昌撰《渐川
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 先生小传》及《陈时政书》、董宜阳撰《柳溪公行状》、董传策撰
名门望族华亭董氏
松 江 华 亭 董 氏 家 族 由 来 已 久, 按陈继儒《思白董公暨原配龚氏合 葬行状》中所述,董氏“其先汴(开封) 人,宋南渡扈跸,遂籍松江之上海”。 意思是,董氏家族先世随宋皇室南 渡,于南宋建炎间自汴梁(今河南 开封)迁居至上海松江府华亭县(今 松江)。家族一世祖名董官一,元 初居于华亭竹冈。在董其昌的《容 台文集》卷六《渐川兄弟》中称“上 世有官一公始著,数传为思贤、思 忠”。思忠一支,人丁比较兴旺, 所以董其昌的从祖就有六位,思忠 一支中有进士,有御史,也有任职 知府的 , 所以董氏一族可以说是当 地的望族了。但是思贤一支,人丁 比较单薄,思贤传冕,冕传华,华
其山水师董源,花卉宗黄筌。初以国子生考授同知。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南巡,以所绘蟠桃图进呈。旋命画扇称旨,授湖北荆
门知州。
3
4
1. 谱序(孙承恩撰);2. 始祖董官一及董纶、董恬、董忱世系图;3. 董其昌及董建中世系图; 4. 董其昌世系表。
家谱传承
《(上海松江)董氏族谱》由明礼部尚书孙承恩、诗文家范惟一、 族裔董宜阳等作序。由于家族名人众多,因此谱内所涉明代人物资
退隐后,董其昌在书画技艺上更为精湛与高超,其 书法与米万钟时称“南董北米”,其画更是潇洒生动, 自成一宗,成为世之珍品。董其昌病卒后,崇祯帝敕命 为他特别建立祠堂,于每年春、秋二季进行祭祀。清康熙、 乾隆二帝都以董其昌书法为宗,备加推崇和偏爱,甚而 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康熙帝南巡幸临松江,御赐董家匾额“芝 英云气”四字,并题跋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

董其昌的书法理念董其昌(1555-1636)明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万历进士。

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锺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分行布白,疏宕秀逸,甚具特色。

清人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的书法推崇备至,“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认为二王之后的行草书法,除颜真卿之外就是他,虽有溢美之嫌,反映了王本人对董书的偏爱,但所谓“楮墨空元透性灵”却是深入董书骨髓了,深刻揭示了董其昌在艺术中孜孜以求的“淡”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不但以“淡”为艺术宗旨,建立了以二米为骨干的山水画的南北宗说,而且将之贯穿与他的书论之中,形成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

董其昌所推崇的“淡”,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其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这就是“意淡”,另一方面是指与这种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此之谓“墨淡”。

他的书法点画清润精劲,遒力畅达,结体化米芾的上松下紧为密上疏下,有挺拔上举之势,章法疏朗,字距行距开阔,同时善用淡墨,整个风格空灵清新,如冬雪初融,虚白之处弥漫着无限生机,寓遒媚于豪放中,婀娜而不失刚健,其清新淡雅的风姿令人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想。

他开创的平淡清新、遒逸灵秀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清初因康熙帝推崇更是风靡天下,几乎成了一家独尊的局面,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当效仿其书而流为习俗时,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却没有在那些人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徒摹形骸,神采全无,致使董书一度背上恶名,被康南海讥为“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

向前辈大家学习,学习其思想无疑是最重要的,所谓“师古人之心”者是也。

对于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下分两方面来谈:一是董氏对书法的学习方法,即其学书思想;二是董氏对书法境界的追求,即其书法美学思想。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南北宗”和“文人画”论之我见邢孟志内容摘要:董其昌其人、其艺历来褒贬不一,他曾经以艺坛领袖的身份,以倡导“南北宗”论和“文人画”论,在明末艺坛执牛耳数十年,且影响整个清代。

通过研究,对于他倡导的艺术思想作出批评的论述,这一论述关系到中国山水画艺术在思想创作领域该向何处去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浙派吴派南北宗文人画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代书画家。

着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绘画思想上倡导“文人画”,力求“虚和萧散”“平淡天真”。

把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成“南北二宗”,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

山水画《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等是其代表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

董其昌虽然仕途平坦、艺坛辉煌,但其为人贪婪骄横,终因强抢民女,横行乡里引起民愤。

在明万历四十四年爆发“抄董宦”事件,有人写了言词犀利的抄董檄文,把董家数百间房屋焚烧殆尽。

也有人为之遮掩,说他是为名所累。

毛祥麟在《墨余录》中特别指出:“文敏居乡,既乖洽比之常,复鲜义方之训,且以莫须有事,种生衅端,人以是为名德累,我直谓其不德矣。

”一、董其昌时代的艺术背景浙派画家与吴派画家并行的时代。

明代初期,朱元璋恢复了有悠久传统的御用画院,宋代的画院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兴,供职于宫廷的画家的绘画风格被时人所推重,其代表是戴进、吴伟和谢使臣、蓝瑛,承袭南宋马远、夏圭的画风,以再现自然为形式,以诗情画意为内容,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画史称其为“浙派”,被视为院体画派的正宗。

在苏州则涌现出诸如沈周、文征明、仇英这样杰出的画家,他们继承了元代的董源和巨然的画风,同时也受马远、夏圭、赵伯驹、刘松年的影响,力求在自然的表现形式中抽取更加能够适合表现画家思想的笔墨形式,形成了“吴派”,被看作业余画派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一生的作品很多,所以,流传于世的作品也很多。

董其昌书画欣赏绘画方面,擅长山水写意。

在模仿前人绘画的基础之上,董其昌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想法,用水墨画法,将石头、树木、河流等实物强劲有力的勾勒出来,并且善用水墨,使画作层次
分明而有意境。

除此之外,运用泼墨、点墨等绘画技巧,将景物的线条、深浅程度等勾勒出来,让画作更有写实感。

董其昌认为山水画太过单调,所以,在完成画作之后,便将隽秀的书法展现于画作之上,让画作看起来更有意境,主旨更为饱满丰盈。

书法方面,更被后人推崇、学习。

董其昌对书法的悟性很高,从模仿颜真卿、王羲之、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开始,他逐渐从前人的书法中,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结合唐、宋、元等朝代书法大家的书写优势为一体,并开创了自己书法优势。

字体飘逸隽秀、下笔苍劲有力。

后来,康熙和乾隆都特别中意董其昌的书法,多次描摹和推崇。

而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都给予了肯定。

至今,董其昌的作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以供各地游客的品鉴。

董其昌生平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