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病变鉴别

合集下载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6、摆动检查 是以一个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 抗肌交互快速收缩,快速摆动,观察其摆动振幅 的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肌张力 增高时,摆动幅度减小。 7、其他检查方法 ①肌肉僵硬的检查,头的下垂 试验。②伸展性检查,是指让肌肉缓慢伸展时, 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主要提示肌张力有无下降。 ③姿势性肌张力的检查法,让患者变换各种姿势 和体位,记录其抵抗状态。④生物力学评定方法。 ⑤电生理评定方法等。
4、反射 应特别注意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腱 反射亢进等现象。评分标准为: -:消失。 ±:反射轻度减弱。 +:反射正常。 ++:反射轻度亢进。 +++:反射中度亢进。 ++++:反射高度亢进

5、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 牵张刺激的反应,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 肌肉的抵抗,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它能 从一个方面反映肌张力的情况。体会其活 动度和抵抗时的肌张力的变化,可发现是 否存在肌张力过高、低下,是否有阵挛, 并与强直进行比较和鉴别。



(三)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1、病史 如痉挛发生的频率,受累的肌肉及数目, 痉挛的利弊,引发痉挛的原因,痉挛的严重程度 等。 2、视诊 评定者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或身体异常 的姿态,有无刻板样运动模式、自发性运动有无 缺失等。 3、触诊 以触摸肌肉的硬度来判断肌张力。







五)肌张力的评价标准 1、正常肌张力评价标准 (1)肌肉外观应具有特定的形态。 (2)肌肉应具有中等硬度和一定的弹性。 (3)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同时收缩使关节固 定。 (4)具有完成抗肢体重力及外界阻力的运动能力。 (5)将肢体被动地放在空间某一位置上,突然松手时,肢体有保持 肢位不变的能力。 (6)可以维持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平衡。 (7)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变为固定姿势的 能力。 (8)在需要的情况下,具有可以完成某肌群的协同动作,也可以完 成某块肌肉的独立的运动功能的能力。 (9)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肌张力评定含正常异常肌张力的分类[专业知识]

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 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专业培训
14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摆动检查
以关节为中心,主动肌和拮抗肌快速交替收缩,观察 其摆动的振幅大小。肌张力低下时,摆动振幅增大, 肌张力增高时,摆动振幅减小。
伸展性检查
检查肌肉缓慢伸展时,能达到的最大伸展度,要两侧 进行比较,如果一侧肢体的伸展比另一侧出现过伸位 ,提示肌张力下降。
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
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专业培训
13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般检查
被动运动检查
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恒定 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 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专业培训
1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
可在肢体静息状态下,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触摸肌 肉的硬度、被动牵伸运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 其阻力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的坐、站时能维持正 常肌张力的特征。
专业培训
2
正常肌张力的分类
姿势性肌张力
可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肌肉 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状态来判断。如正常情况下 能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三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 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正常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的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系
统的支配情况,一旦这种支配情况发生改变,就可导 致肌张力过强、过低或肌张力障碍等功能问题。 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外周神经损伤的重 要特征,肌张力的评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控 制障碍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6.疾病的影响,即健康水平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如温度的影响 9.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摆动检查
六、肌肉僵硬检查 七、伸展性检查:主动运动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二)肌张力增高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四、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 视诊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 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 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 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肌肉病变。
(四)肌张力障碍
定义:一种以张立损害、持续的和扭曲
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 障碍。
特点:重复、模式化扭曲 原因:1.中枢神经系统缺陷;
2.遗传因素
3.神经退行性疾患
4.代谢性疾患
(五)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神经系统的状态的影响 3.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4.主观因素的影响 5.并发症的影响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P210)
三、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反射检查结果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跟腱反射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标准按照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在临床多分为5级即0-4级,分级越高肌张力越高。

1.0级:肌张力正常,肢体随意运动、姿势正常。

2.1级:肌张力稍微增高,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关节和肌肉活动至正常范围最后阶段会有微小阻力,或者出现运动卡顿、突然释放,没有明显的姿态异常。

3.1+级:肌张力有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的50%时出现最小阻力。

4.2级:肌张力显著增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肌肉张力都明显增强。

用力的运动受累部分尚可运动,可能出现轻度的姿态异常。

5.3级:肌张力更加明显增高,被动运动困难,受累部位的关节、肌肉比较僵硬,能活动的范围小,姿态出现较明显的异常。

6.4级:肌肉完全性僵直,受累部位被动屈伸时候呈现僵直,不能活动。

肌张力增高,可能跟神经肌肉损伤、锥体外系异常等有关。

出现肌张力增高,建议患者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肌张力是指肌肉对抗性伸张或屈曲的抵抗能力,是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强度的重要指标。

肌张力异常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肌肉功能障碍等疾病。

准确评定肌张力对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性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

1. 乔伊格测试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乔伊格测试法是一种常见的肌张力评定方法,用于评估肌肉痉挛或肌张力异常的程度。

该方法通过对肌肉的伸展和收缩进行测量,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

具体操作时,医生用手或仪器对评定部位的肌肉进行伸直和屈曲,观察肌肉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方式,并根据程度进行评分。

评分通常分为0-4级,0级表示没有肌肉紧张,4级表示严重肌肉紧张。

2. 修订托尼斯比例(Modified Tardieu Scale)修订托尼斯比例也是一种评定肌张力的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肌肉痉挛的程度。

该方法通过观察肌肉在被动拉伸过程中的动作和反应,评估肌张力的轻重。

在测试过程中,医生将肌肉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被动拉伸,并观察肌肉的反应特点。

根据肌肉在不同速度下的伸展情况,将肌张力分为不同级别,从而评定肌肉痉挛的严重程度。

3. 伸展反射法(H-reflex)伸展反射法是一种通过肌肉的伸展反射来评定肌张力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肌肉的拉伸反射机制,通过电刺激神经末梢,观察并记录肌肉的反应。

在测试过程中,医生将一对电极贴在测试肌肉上,然后通过电刺激来诱发肌肉的反射。

通过测量肌肉反射的延迟时间和幅度,可以评估肌肉的张力。

4. 全电压阻抗法(Vibromyography)全电压阻抗法是一种通过测量肌肉的电压变化来评定肌张力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肌肉在伸展和收缩时电压的变化特性,观察并记录电压变化的幅度和频率。

在测试过程中,医生将一对电极贴在测试肌肉上,然后通过测量肌肉电压的变化,来评估肌肉的张力。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肌张力评定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肌张力分级是评定肌肉张力的一种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肌张力情况。

通过对肌张力的分级评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下面将详细介绍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

一、正常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张力水平,通常表现为肌肉松弛、柔软而有弹性。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0级,即没有肌肉张力的表现。

二、轻度肌张力增高。

轻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轻度的张力增高,但没有明显的抵抗感。

患者在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轻度的阻力,但仍能够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1级。

三、中度肌张力增高。

中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明显的张力增高,伴有明显的抵抗感。

患者在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明显的阻力,但仍能够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2级。

四、重度肌张力增高。

重度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明显的张力增高,伴有明显的抵抗感,并且患者 passively 移动关节时,肌肉呈现明显的抵抗,很难被 passively 移动。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3级。

五、肌张力丧失。

肌张力丧失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完全丧失张力,呈现完全松弛状态,无法产生任何抵抗感。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分级评定为4级。

在进行肌张力分级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定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格和病史等因素;其次,评定时需要保持患者的放松状态,避免由于焦虑或疼痛等因素导致肌张力的增高;最后,评定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肌肉检查,包括 passively 移动关节和检查肌肉的张力等。

综上所述,肌张力分级的评定标准是评估肌肉张力情况的重要方法,通过对肌张力的准确评定,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进行评定时,需要注意患者的整体情况,并严格按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以确保评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肌张力病变鉴别

肌张力病变鉴别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得力量。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得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就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得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得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与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得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就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得重要因素。

肌张力muscle tension主要症状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脑代谢与构造异常多发群体儿童,新生儿1基本概述肌张力得产生与维持就是一种复杂得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得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得感受器就是神经肌梭与神经腱梭)与r—袢得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得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得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2分级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Ⅰ轻度在PROM得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

Ⅱ中度在PROM得1/2就是出现阻力。

Ⅲ重度在PROM得前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得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得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与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得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病因与机理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得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肌张力评定一.定义:是指肌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状态,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其表现形式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及运动型肌张力。

二.评价方法:望、触、被动运动三种。

三.肌张力异常:(一)肌张力增高: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较僵硬,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范围缩小、阻力感增加的状态。

1.痉挛性机张力增高:多由锥体系损伤引起,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特点:上肢易累及屈肌群,下肢易累及伸肌群。

2.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多由锥体外系(纹状体、黑质)损伤所致,呈铅管或齿轮样强直,多见于脑炎恢复期或不随意型脑性瘫痪。

(二)肌张力低下:是指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弛缓柔软,被动运动时关节活动范围增大、阻力感消失的状态。

1.神经源性肌张力低下:1)周围神经损伤。

2)小脑损伤。

3)脊髓后根(本体感觉纤维)、后索损伤。

4)中枢神经损伤:脊髓休克期。

2.肌源性肌张力低下3.神经-肌接头病变四.脑瘫患儿常见的痉挛肌肉及运动力学1.小腿三头肌:1)比目鱼肌,只经过踝关节,可屈膝牵拉;腓肠肌,经过膝、踝关节,尖足或屈膝,牵拉时要伸直膝关节,力度大。

2)小腿三头肌痉挛时,踝关节跖屈位,步行支撑相时,如全掌着地,则必然胫骨后倾,此时必然带来膝关节的过伸,此时膝关节的过伸是继发的。

2.腘绳肌:1)半腱半膜肌,屈膝时内旋小腿;股二头肌屈膝时外旋小腿,分析内外旋时有用。

2)经过髋膝两关节,牵拉时要屈髋伸膝更有效。

3.髂腰肌痉挛屈髋。

4.股直肌痉挛屈髋伸膝。

脑瘫患儿痉挛的评估比较复杂,肌张力的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以上肌肉均有相应的检查体位和方法,临床中一定要反复评价、体会,做出较正确的痉挛评估,训练牵拉时有目的,应用正确的牵拉方法降低肌张力。

同时要注意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提高拮抗肌肌力,对抗主动肌的痉挛,改善姿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muscle tension主要症状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主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构造异常,脑代谢和构造异常多发群体儿童,新生儿1基本概述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腱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2分级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Ⅲ重度在PROM的前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病因和机理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

小儿急性偏瘫时在瘫痪早期可有肌张力低下,数日或数周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狭倒症、癫痫失张力性发作出现阵发性或间隙性肌张低下。

锥体系疾病出现肌张力增高。

锥体外系、底节病变肌张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时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4临床表现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

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

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患者关节开始时阻力较大,终了时变小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

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的肌收缩。

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特点是肌张力的大小与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

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均等的阻力。

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伴震颤)。

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指由于肌张力的改变引起的持续的异常的姿势与正在进行中的动作的阻断,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一种不随意运动。

是一组由身体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且间歇持续收缩所造成的部分躯体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位置姿势的症状群。

又称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aSyndrome)。

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核病变)或引起原因不明,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⒈扭转痉挛(TorsionSpasm)又名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Dystonia)或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musculorundeformans)。

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

肌张力在肢体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⒉痉挛性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是由于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姿势,颈部的深浅肌肉均可受累,但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及颈夹肌的收缩最为常见。

起病缓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人起病多见。

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麦杰综合征(Meigesyndrome)由法国HeuryMeige(1910)首先描述,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以双眼睑痉挛和(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痉挛性收缩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男女比例为1:2~3,30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又称指划运动、易变性痉挛(Mobilespasm),它是一个综合征,为多种神经系统疾患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由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复合在一起的一种异常运动,临床以肌强直和手足发生缓慢不规则的徐动为特征表现。

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偏侧性和双侧性。

5鉴别诊断肌张力减低(一)肌原性疾病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无力和萎缩。

其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平行,往往在肌萎缩部位伴有肌张力减低。

由于肌肉萎缩、力弱及肌张力减低,临床表现站立和步行时特殊姿态,站立时腹部前凸与腰椎前弯,行走时呈“鸭步”,这是由于脊柱旁肌肉张力减低与萎缩,臀肌受损骨盆固定不良引起。

前锯的萎缩、力弱与张力减低,站立与坐位时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时胸廓和脊柱分离,呈翼状肩,检查者能将手指深入至肩胛骨与胸骨之间,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张力减低所致。

⒉肌病同样于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与肌萎缩呈平关系,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如多发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见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现,肌酸增加,肌电图可出现纤颤和插入活动增加。

(二)神经原性疾病⒈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的肌萎缩主要分布于肢体的远端,与肌张力减低有平等关系。

由于肌张力减低腕关节、指与踝关节动幅增大,呈过伸过屈的异常姿势。

根据多发性神经炎的病因,受损肌亦有选择,如酒精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胫骨前肌麻痹最明显,肌张力减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现为足下垂。

单神经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伤、缺血、浸润、物理性损伤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经、正中神经损害明显时,上肢的屈肌群张力减低明显,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张力占优势,因而掌握背屈。

挠神经高位损伤时,因肱三头肌瘫痪和张力减低而出现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征,并因肱挠肌力弱和张力减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

⒉后根后索病变:脊髓后根、后索病变时肌张力减低是突出症状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为代表有静止性肌张力减低,同时也伴有姿势性与运动性肌张力异常。

患者仰卧位时胫骨甚至可贴床面,站立时膝关节部张力低,不能保持膝关节固定而出现“反张膝”,下肢肌张力低下较上肢明显。

⒊脊髓疾患①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见于40岁以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特征。

上肢有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和腱反射亢进。

颈膨大的前角细胞严重损害时,锥体束症状被掩盖,此时上肢出现肌萎缩,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被动运动肢体时动幅增大。

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现肌萎缩,晚期肌萎缩可扩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两侧对称。

在肌萎缩部伴有肌张力减低。

③急性脊髓前角炎:于肌萎缩部位肌张力减低,由于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瘫痪与肌萎缩的范围较小,故萎缩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张力占优势,因而经常伴有异常体位,如马蹄内翻足、足下垂等。

受累肢体被动运动幅度增大,呈过度屈伸姿势。

⒋小脑性疾患:肌张力减低是小脑病变的常见症状,由于肌张力减低,使肢体产生姿势异常,如处于过伸过屈位,除了静止时肌张力表现低下之外,被动运动时也可见到明显的肌张减低,主运动开始与终止时缓慢,自觉无力,容易疲劳,由于肌张减低,腱反射也减低或消失,可见到钟摆动样腱反射。

亦因肌张力减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现“反击征”。

⒌锥体疾患:锥体束损害的急性期由于产生锥体束体克,在锥体束休克期内肌张减低,瘫痪的肌肉松弛,被动运动时无阻抗感。

肌张力增高(一)锥体束病变锥体束病变于休克期后,或隐袭起病的锥体束损害,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例如偏瘫时表现的Wernicke-Mann氏体位就是代表。

明显的锥本束损害出现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与掌关节痉挛性屈曲。

锥体束病变时肌张力增高的部位与瘫痪部位一致,静止状态下肌张力也增高,触诊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有摺刀样的阻抗感。

(二)锥体外系疾患⒈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叫肌硬直。

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有增高,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感到均匀的阻力而呈“铅管样强直”,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屈伸肢体时感到均匀阻力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即:“齿轮样强直”。

颜面表情肌肌僵直则呈无表情的“面具脸”,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动作而流涎,眼肌肌强直表现眼球运动减慢,出现注视运动“粘稠”现象。

颈肌和躯干肌肌强直形成屈曲状态,即头与躯干前变,上肌轻度外旋,肘关节屈曲,掌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度内收,膝关节屈曲。

旋颈和旋体动作缓慢。

⒉Huntington舞蹈病: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出现以Porkinson病样的肌僵直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徽或完全缺少。

此型最后呈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两下肢伸直。

这种肌僵直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

⒊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又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躯干的徐动症,为一少见的基底节病变。

在临床上以肌张力增高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自主的扭转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