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教案
新课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实录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实录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闵祥玉一、导语:我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经常有与老师、同学观点、看法不一致的情况,或初读过的文章,再读又有新的理解与体会。
谁能解释这种现象?生:那是因为我们各自的理解角度、理解水平不同而导致了个人见解不同,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好,一语中的!正是因为这“个人的见解”所致。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不同的“个人见解”专题——“梳理与探究”模块中的“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板书:个性化解读)多媒体:文学鉴赏中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读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即为个性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个性化解读”,注意解读应持的原则、态度2、解读《祝福》和“祥林嫂”,提升对文学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三、学习方式: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
四、专题解读:名作再读,重塑文学形象,是件有趣的事。
现在我们以“表达与交流”模块中的“讨论”方式,将学过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和现代文坛旗手鲁迅的《祝福》中的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进行一番个性化的解读,以加深对她(他)们生存行为的再认识,提升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探究能力。
多媒体:1、王熙凤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课下解读)2、贾宝玉的厌恶读书、厌弃功名的反抗精神应如何看待?(课下解读)3、祥林嫂的生存行为是否具有反抗性,是否具备生存自觉,其悲剧性属于个性悲剧,还是社会悲剧?(本课重点)重新解读《祝福》和“祥林嫂”,提高我们的个性解读能力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五、专题讨论。
专题解读一:多媒体鲁迅的小说《祝福》,有人将其改编为越剧《祥林嫂》,结局变成祥林嫂在得不到人生答案的忧愤疑虑中倒地死去;有人将其改编为舞剧《魂》,让祥林嫂魂入地狱,又回到人间,表现了人间比地狱更残酷的主题。
个性化教学:OpenDay第一课时教案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能够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个别化、定制化、差异化等教学手段,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实现自身潜能的教学方法。
在今天的Open Day 第一课时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个性化教学的技术和方法。
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是决定个性化教学实施的首要前提。
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学习风格等信息。
二、定制化学习课程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老师可以根据课程难度、知识点难度等因素,为每位学生定制化课程,并且每种课程进行详细说明和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身体状况和学习时间,可以制定精确的计划,且逐步迭代调整,让学生尽可能的学得更好,更有成就感。
三、差异化辅导方式差异化是个性化教学的核心之一。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天赋,我们需要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方式。
例如,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小组学习的体验课堂,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学生互动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自我表达和人格成长。
对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情景模拟和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兴趣中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愉悦。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个性化教学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以老师为中心。
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很重要。
需要老师在辅导和引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和自主总结,让学生更加自觉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个别化、定制化、差异化等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一个倡导者和引导者,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
在今天的Open Day 第一课时中,我们介绍了一些个性化教学的技术和方法,不仅让学生在成绩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文学鉴赏基本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即字词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和整体层面。
4. 实践练习: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概念。
2. 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体会,互相启发。
4. 文学鉴赏方法讲解:详细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选取的短篇小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个性化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鉴赏指南等。
3. 网络资源:优秀文学网站、在线文学论坛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学作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5.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解读经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汇总,形成小组的最终解读。
个性化解读

个性化解读作者:葛玉英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03期文本个性化解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解读是一种立体的阅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是文本解读的灵魂,也是文本价值的真正体现。
一、个性化解读的误区1.目标定位不准——冷热不均,学生无措。
2.思维价值偏失——表面热闹,收效甚微。
3.学生主体缺失——被动参与。
兴趣不高。
4.过程引导不力——场面混乱,耗时低效。
二、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一)立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其个性、气质、情感态度各不相同,在阅读中的体验和外显方式也各具特色。
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过分功利,常常热衷于对文本的统解,习惯于让学生“跪着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性和情感体验,因而学生的个性逐渐丧失。
反之,对阅读教学而言,只有个性鲜明,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教学的魅力和无穷乐趣。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内隐的把握和理解。
因此,实施语文课程改革,须把张扬自我、展示个性作为重要目标。
实施“个性化解读”,须坚持目标确定、程序安排、学习空间、教学评价的多元,让学生以真实的“自我”置身课堂,走进文本,进行对话,以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1.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个性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习的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兴趣不同,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当然学习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们宜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包括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
个性化目标指的是学生根据课文特点和自己的爱好、需要确立的与众不同的目标。
如:《秋天的雨》的学习目标可这样制定个性化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个性化教学中的教案设计》

《个性化教学中的教案设计》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个性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教学,个性化教学更加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而在个性化教学中,教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教案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教师声誉和学生评价。
因此,怎样设计个性化教案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
I. 个性化教学的含义及优势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手段。
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学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习效果:个性化教学可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 增强学生兴趣: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习更加有益和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 促进学生认知:个性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4. 增强学生自信:个性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学生更加自信和自信,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荣誉。
II. 个性化教学的教案设计原则要设计好个性化教案,首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原则:1. 细致化。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从而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
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调研和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背景、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确定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2. 活跃化。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和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比如,可以采用讨论、问答、比较、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
3. 个性化。
要设计出真正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
因此,要注重个性化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任务和评价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个性化教学教案

个性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PPT、课本、教学工具等;2. 学生个人档案:包括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信息;3. 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通风,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个与课题相关的真实案例或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进行导入)。
2. 分析学生特点在课前,教师已经收集到学生的个人资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格,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分类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材料和挑战性的题目;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辅导。
4. 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教学计划,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并取得进步。
5. 提供个性化反馈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反馈。
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继续提高。
四、巩固与拓展在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习小组或共同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进步。
五、课堂总结通过个性化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同时,个性化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六、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布置相应的作业,既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七、参考资料(列举所使用的参考资料,若有)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个性化教学教案,通过个性化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最新公开课优秀PPT

奸诈多疑的枭雄 胸怀大志的英雄
神话小说
《西游记》 反封建作品
成功学
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在央视 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 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于我 丹们 之为 流什 进么 行要 到将 底反
对
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十博士:于丹用她个人观点 随意地曲解《论语》本义,明显会造成观众、读 者对《论语》本义的误解。呼吁于丹不要再闹出 把“小人”当“小孩子”的笑话了。
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张三: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
美好的欢悦。
李四:从 嫩灰绿色,天不地正的 是樊 对笼 青里 春挣 和脱 力出 的来 赞的美鲜吗红?和 王二:作 天者真运烂用漫了、对 无比 私的 无手 欲法 。,表现了孩子的 麻子:诗 归可纳不以出有主主题题思,也想,可只以无给人主一题。种印这象首,诗
同一作品,不同时期感受不同
少年时看《西游记》,最讨厌的就是唐 僧,因为这厮不但不会除妖降魔,反而人妖 不分善恶不辨;
时至而立之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 不由得佩服唐僧的执着坚定百折不挠;
后来走上领导岗位,蓦然发现唐僧原来 是个成功的CEO,他不仅完成了一番伟业, 而且打造了一个明星团队,实现了个人价值 最大化。
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 1.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你熟悉的一篇(如 《我的叔叔于勒》《伤仲永》)续写。
• 2.从你喜爱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你熟悉的某个 人物﹑场面或情节为由头,依照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生发开去,另写一篇。
• 参考题目:刘兰芝改嫁 花木兰退伍
•
曹刿新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导入
关于“~~~~”的想象
参考:具象――绳子、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
妈妈的皱纹、方便面
起伏的麦浪、音乐的旋律、
延伸——人生的起落,、命运的起起伏伏、不平静的心情、曲折前进的人生道路……
引导:同学们大胆的图像解读,就是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亦如此。
“横看成岭侧成峰”,今天,我们就一去探究个性化解读,让我们在阅读中彰显个性!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及现象,探究其原因;
2、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3、关注文学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三.解读个性化
问题: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结论:个性化指独到的、自我的见解。
(板书)
三.探究现象及原因
材料一: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中学生认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学者认为是一部反封建作品;职场CEO则认为是一部成功学……
小结:同一作品,不同人感受不同。
原因: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
读者因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感受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材料二:毕淑敏读《人鱼公主》, 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48岁时认为这是一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
小结:同一作品,不同时期感受不同。
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发生变化,这导致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四.解读作品,探究原则。
引导:独到的,自我的见解,是不是就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呢?个性化阅读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活动来探究。
活动一:解读网友改编《红楼梦新传》
引导:巴西世界杯明年即将开战,有一位球迷突发奇想,把《红楼梦》中的众女性组成一个足球队。
老师选取了他改编的两段,同学们看看他的改编是否合理。
如果早上200年,世界杯便已这般如火如荼,想来《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也不必去吟诗作画、伤春悲秋了,各王府组队踢个联赛,何等热闹。
大观园里组队,如仅考虑身体素质,恐怕谁都不行,还得由性格才能决定角色。
教练自然是王熙凤了,她是一个管家婆,挺有权威,又有手段,做教练必像帕萨雷拉,谁不听命必遭严惩。
宝玉可以做个领队,他号称“无事忙”,心又很细,姑娘们的闲事杂事,可以照顾得很周到……湘云没后台没势力,但她头脑清楚、善于钻营,所以她应是技巧型前锋,善于盘带、脚法细腻、过人技术非常之好,往往能冲出重重包围,起脚打门。
——网友改编
引导: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
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
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
就如我
们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一样,王熙凤就是泼辣狠毒的,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的。
因此,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结: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
所以,我们在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还要遵循一个原则。
原则:立足文本(板书)
活动二:解读黛玉临终之语
引导: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那个“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也让我们唏嘘不已。
这个美丽多情的林妹妹临死之前会说些什么呢?《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道黛玉之死,我们来看看。
根据你对林黛玉形象的解读,把林黛玉临终前未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
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参考:也许她想说:“宝玉,你好狠!”有道理,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知肚明。
如今宝玉竟舍她而去,要与宝钗成亲,不明其中原委的黛玉自然怨恨他,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
不过,两人既然相处了这么久,日久生情,互为知己,彼此应该是很了解的,宝玉究竟是不是那样的人,林黛玉不会不知道吧?“狠”这个字恐怕不是那么完美。
如果说:“宝玉,你好苦!”到也合情合理,林黛玉在世间惨淡了十几年,早已历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在生死弥留之际,他更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真假虚实,这时的大彻大悟让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她想到宝玉还要在这饱受痛苦,她只有发自内心的说一声:“宝玉,你好苦。
”
如果这样想,那么“宝玉,你好自为之”也是同样可以的了。
这句话饱含了她对宝玉的规劝和安慰,就好像在说:“宝玉,我就要走了,回到警幻境去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离开这污浊的世界我很快乐,可是你还留在这里,我很担心,我走后你就强迫自己忍受吧!你一切顺其自然,好自为之。
”
同样是祝福,“宝玉,你好好活吧”则又是另外一种感情了。
也许黛玉在临死前想到了人生的不易,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回忆起她与宝玉之间的种种往事,她欲哭无泪,欲罢不能。
她留恋宝玉,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她怀念世间,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此时此刻的她早已不怨恨宝玉,她无奈的祝福,祝福他好好的活在世上,好好的留在人间。
总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词,千万不复全!”,一句短短的话,能让人联想起这么多种感情,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短短的而又未完的几个字包含了世上所有的感情呢?对于文学作品,其实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
原则:合理想象(板书)
四.品味经典,我来解读。
活动二:解读《篱笆那边》
引导:现在就请同学们“立足文本,合理想象”一起来探究《篱笆那边》,去解读出属于自己的“篱笆”和“草莓”。
狄金森认为:“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义中/提炼神奇的思想”,她一生追求“活的”“能呼吸”“有生命”的诗。
所以读她的诗,千万不要满足于所看到的表面的简单意象,而应读蕴涵其中的“神奇的思想”。
阅读狄金森《篱笆那边》,你有何感悟?写一段文字,彰显你的个性吧!
明确:
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
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
上帝
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
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
“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
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
“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
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
“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
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
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
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
”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
虽各具风格,但都立足文本,合理想象,都勇敢地展示了自我的真实的想法。
五.结语:入乎书内,以文为本;
出乎书外,个性解读。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我们应敢于大胆想象,表达出独具个性的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
六.课后品读
阅读《三国演义》中“华容道”节选文段,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请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