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以真相—《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篇一:读后感800字篇一: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
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
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
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
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
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
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
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 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
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
2024年《文化苦旅》读后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文化苦旅》读后心得体会模版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余秋雨先生穿越了重重山水,跨越了寒雪鸿雁的旅途,他在对文化的深沉探索中,触及了历史的冷漠与理性,感受到了一种苦涩后的深思,一种焦虑后的领悟,一种冥想后的释放,一种老去后的新生,一种文字中激荡的气概,一场精妙绝伦、气吞山河的深刻评述。
这就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艰辛历程。
茫茫大漠的荒凉,黄河文明的兴衰,江南水乡的婉约与人情,多姿多彩的古城风华与历史脉络,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探索中,以一位文化学者的独特洞察力,凭借深邃的文化感悟与艺术表达,揭示了隐藏在时间深处的深邃思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水与历史的深远对话。
壮美!奇妙!震撼!是山水融入了文化的精髓,还是文化赋予了山水诗意?或是两者在天地间的完美交融?在看似普通的名胜古迹中,深藏着历史的痕迹与内涵,蕴藏着文化的厚重与深邃,经由秋雨先生的笔触,点滴之间,汇聚成一股洪流,激荡人心,引人深思!感叹!震撼!西方哲人曾言:“唯有历经沧桑的长者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精辟见解,正是他饱经风霜后的哲理洞见。
他如苏东坡般在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同样拥有那种放达于山水、放达于文化的豁达。
他立足于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思考,深入到悠久博大的文明历史中,他的笔触直指历史,直面人文,勇于批判,敢于直言,这是《文化苦旅》与其他散文作品的不同之处,也是其精神内涵长久不衰的源泉。
对于灵魂的刻画,如莫高窟中无知道士的愚行,如长江入海口上海人的精明与能言善辩,正是对这些常人忽视的深层内涵的挖掘,对社会形态多角度的反映,铸就了这本书的魅力与价值。
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中洞察文化,在文化中洞察山水,使心灵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得到洗礼,这就是我阅读《文化苦旅》所获得的最深切的感受。
或许我尚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尚未彻底读懂这本书的内涵,但《文化苦旅》那深沉的悲壮,已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警示世人,感动人心。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中华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一位痴迷于历史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老人——余秋雨,穷其一生探索、追寻,为世界文明开启了新大门,于是,中华文化被记录,凝聚着智慧结晶,浓缩在厚重的书页里。
翻开泛黄的书页,瑰丽的文化穿越了泱泱历史,苦苦等待。
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滋润、灌溉、按部就班、历久弥新,滚滚而去的洪水被驯服,与青城山和乐,成为中华道教的课堂。
西域被打通,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被开凿,在黄沙漫漫中,流传、继承、发扬、永不衰竭。
毋庸置疑,这片几乎是人类精神的发源地——西域,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风烟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诉说着古文化的来之不易。
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王圆篆是道士塔的主人,这个几近文盲的农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飞舞的铁锤,洁白的刷子,交相挥动。
壁画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领,什么都没了。
雕塑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婉丽的面容变成泥巴,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灰飞烟灭!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又来了一群人——外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与塔的主人进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们用极少的钱换取了华夏的无价之宝,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穿过褚红色的山峦,消失在了飞扬的黄沙中。
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艳的晚霞下,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浩浩荡荡的马车,将大量的经卷、文物转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馆中。
中华文明造成难以言状的损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践踏!文化的旅程苦涩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华夏文明,一苇以航,来到二十一世纪。
身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时刻捍卫着中华文明,守护着长达几世纪的文物古籍,永远不退让,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让中华文明不再叹息,让惨重的损失不再重蹈覆辙。
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之繁荣昌盛,灿烂辉煌!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
2024年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3篇)

2024年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以余秋雨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文化的价值、文化自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课题。
在读完该书后,我深受启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出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文化的支撑,一个民族就会变得病态和空洞。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他也警告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其次,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探讨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他指出,一个民族要有自信,首先要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并且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他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本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积极弘扬我们的文化优势,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敬中国文化。
再次,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谈到了文化传承的问题。
他认为,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推动文化传承工作的持续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要鼓励和支持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才,给予他们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等。
最后,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还谈到了文化创新的问题。
他认为,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民族,中国的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他提醒我们要积极开展文化创新,注重融合和创造,找到自己的文化创新路径,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文化苦旅》,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华夏文化的历史足迹——《文化苦旅》读后有感(1000字).docx

华夏文化的历史足迹——《文化苦旅》读后有感余秋雨先生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文化苦旅》便是这样一本书。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写下这本记录华夏文化历史的“苦旅”。
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去游览那些我去过或未曾去过的风景名胜,去重新认识这些古老深厚的华夏文化,与作者一齐感慨,一起深思,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找文化灵魂的人生的真谛。
《风雨天一阁》讲述了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
范钦所守护的藏书楼躲过了历史的风尘,留存至今。
范氏天一阁的留存靠的是什么?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靠的是意志力!是“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
”范钦在仕途上刚正不阿,曾为这座藏书楼顶撞皇亲权贵也在所不惜。
所以说“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
”看到此处,试问如今的我们。
这群读书的青少年,有像范钦一样的意志力吗?在人格上是一个强健的人吗?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有和是。
这正是我们应该思索,应该向范钦学习的。
多年前去北京时曾经游览过圆明园遗址,看到的仅有英法联军抢掠火烧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一幅残缺破败的景象。
谁又能想到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呢?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正因为曾经实地游览过,所以《废墟》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心弦。
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然而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中国以前所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
正是有了曾经不堪的历史的鞭挞,正是有着这么多不忘历史的国人们的奋斗,才有了如今我们日渐强大的祖国。
破败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一种另类的美,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
圆明园废墟所代表的历史将会永远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尝文化之苦旅,游历史之兴衰——读《文化苦旅》有感(1000字).docx

尝文化之苦旅,游历史之兴衰——读《文化苦旅》有感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余秋雨这个名字,因为很多老师曾推荐过他的书,但却一直没有读过。
正值暑假,闲来无事,便去书店买了一本早有耳闻的《文化苦旅》回来细细研读。
正文前,我先看了余秋雨为这本书写的小序。
他把这本书称为外出的浪子,原因是因为它的极度畅销,让市面上流传了很多盗版书,其中还存在着种种“错误”,顺便也把他一起伪造,一起作假。
结果一年年下来,即便是他的朋友,也都捧着他的盗版书,信着他的假生平,听着他的假传闻。
因此,余秋雨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提《文化苦旅》这本书,也一直想割舍与他的关系。
而我看到这里,不仅没有减少一点想看这本书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了。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才会引起这样的轰动,甚至让作者都无法释怀呢?不觉中手中的重量仿佛加重了些。
我想我一定要认真读完这本书,自己找到这问题的答案。
翻开目录,我发现作者细心的将这本散文集分成了四个部分。
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路”。
我想我大概知道了这本书的内容,这应该是一本游记性散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正文,随作者一同进入灿烂的人类文化长河之中。
在还没看完《文化苦旅》一书之后,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
我才知道,原来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的身后竟会有如此的深层含义。
文中的风景名胜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上的向往,还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
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既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
他运其妙笔,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
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
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文章是《道士塔》。
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主人公王道士作为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小时候大概因家贫没有读过什么书,或者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而规范的教育,以至于不太明白眼前这些敦煌文物的价值。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余秋⾬《⽂化苦旅》摘抄 《⽂化苦旅》是余秋⾬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是余秋⾬通过对国内外的⽂化进⾏考察和思考,结合⾃⼰的⼈⽣体验和对社会、历史、⽂化的深刻认识⽽撰写的系列散⽂集。
这是他的第⼀部⽂化散⽂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下⾯是⼩编帮⼤家整理的余秋⾬《⽂化苦旅》摘抄,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孤独不是⼀种脾性,⽽是⼀种⽆奈。
——余秋⾬《⽂化苦旅》 【2】: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天,世界上的⼀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分⽆聊。
⼈⽣,就会成为⼀种简单的轨迹,⼀种沉闷的重复。
——余秋⾬ ——余秋⾬《⽂化苦旅》 【3】: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
——余秋⾬《⽂化苦旅》 【4】: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 ——余秋⾬《⽂化苦旅》 【5】: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在流光溢彩的⽇⼦⾥,⽣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余秋⾬《⽂化苦旅》 【6】:再⼩的个⼦,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影;再⼩的⼈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余秋⾬《⽂化苦旅》 【7】:⽔,看似柔顺⽆⾻,却能变得⽓势滚滚,波涌浪叠,⽆⽐强⼤;看似⽆⾊⽆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为虹为霞…… ——余秋⾬《⽂化苦旅》 【8】:虽然不是原来那颗,但种⼦在,静坐在,守护在,虔诚在。
【9】: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的⽂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笔下的⽂字能有⼀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冥思后的放松,苍⽼后的年轻。
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点少年英⽓。
——余秋⾬《⽂化苦旅》 【10】:在夜⾬中与家⼈围炉闲谈,⼏乎都不会拌嘴;在夜⾬中专⼼攻读,⾝⼼会超常地熨贴;在夜⾬中思念友⼈,会思念到⽴即寻笔写信;在夜⾬中挑灯作⽂,⽂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余秋⾬《⽂化苦旅》 【11】:这⾥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
文化苦旅好词好句摘抄赏析

文化苦旅好词好句摘抄赏析尽管现在我们说谎不会像匹诺曹一样长出长鼻子了,但“仙女”也会惩罚我们,这个“仙女”就是我们的心灵。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好词好句摘抄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文化苦旅好词好句摘抄赏析 1《文化苦旅》此书通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描写一代中国人心灵的纠结。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文化,以及抒发自我的情感。
——题记好词摘抄:1 .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2 . 汗流浃背:浃:湿透。
汗流得满背都是。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
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3 .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4 .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5 . 晨钟暮鼓:暮:傍晚。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6 . 事过境迁:境:境况;迁:改变。
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7 . 顺理成章: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
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8 . 巧取豪夺:巧取:软骗;豪夺:强抢。
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
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9 . 无济于事:济:补益,帮助。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
比喻不解决问题。
10 .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11 . 变幻莫测:变幻:变化不可测度。
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12 . 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
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13 . 杂乱无章:章:条理。
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好句摘抄:1、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2、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3、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题记《文化苦旅》是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文化苦旅》由自序、后记和37篇文章组成,主要内容有:
1.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2.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3.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文化苦旅》虽有一“旅”字,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
在作者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灵性,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哲理老人,“大地默默无语,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在这个人日渐物化的时代,余秋雨却在广袤的大地上找到了,自然与人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
是寻求“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
”,“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在《莫高窟》一文中,他写自己被莫高窟的艺术震撼后的感触,“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
”而莫高窟艺术之神奇又在于“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祖籍,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王国是自由的殿堂。
”这清晰美妙的意象已经写活了千年的标本:他止不住心灵被艺术震撼的喜悦,又以捷劲飞扬的节奏释放激情。
情感的飞腾与深刻的艺术感悟和生命体验浑圆一体,形成酣畅淋漓,饱满质实的抒情特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读书理论之中引发的对祖国山河的一种向往,在其中所表现的历史苍茫感,对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身世忧患感源于一种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轰轰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难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种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种看透生命的虚无感。
人生在世不免向往轰轰烈烈,但回头发现历史一切皆枉然。
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启示,伟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尽的遗憾。
生命等待启示,历史正在诉说,余秋雨散文设置了这样一种生命的历史空间。
余秋雨先生受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启发,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
其次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
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所以,余秋雨先生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给历史真实的形象还原。
他给自己散文确定了如下任务:“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余秋雨用生命哲学构筑的话语“复活”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