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合集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

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一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

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

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

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

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

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

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至y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感——德国的解放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一直统治者欧洲。

本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给予人一种生活和做人的准则,能够在理性上束缚人的种种私欲,使得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总之,宗教有其存在合理性。

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基督教一直占据着欧洲的统治地位,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实行的。

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

而且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都要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教义来执行,不允许有任何触犯教规教义的事情发生,欧洲中世纪的异端裁判所对认为是违背《圣经》言行的人都处以酷刑,许多科学家都受到了迫害。

宗教是人最初的、并且间接的自我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宗教是人类童年时的本质,正如儿童是在自身之外看到自己的本质——人的。

人先把自己的本质,转移到自身之外,创造了宗教,然后再在宗教之中找到人的本质,但宗教只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人虽然创造了宗教,但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却成了世界的总理论,“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像鸦片一样,虽然给人暂时的寄托,但长此以往最终会伤害到自己,慢慢地腐蚀人而让人失去自我创造的机能。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像,只去寻找非人了”,宗教使人脱离了现实的幸福,却沉迷于“幻想的现实性中”无法自拔,它是被压迫生灵的栖身之所,它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它是人民的鸦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个人读后感(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篇四以下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的详细内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是第一篇文章,按说对这篇文章人们应当吃得很透了。

通过前几天的导读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一般人读完这篇文章,大概就能认出一句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而且这句话还是读错了的。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人们读原著的“实用”取向。

很多人读原著完全是从“为我所用”的立场出发的。

他们根本不管马克思实际上说了些什么,只考虑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至于那些他们认为用不着的,就毫不客气地扔到一边。

这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实用主义,而且是一种坏的实用主义、一种被庸俗化的实用主义。

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曾经被标榜为“不是抓住词句,而是抓住方法”。

通过对所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流行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这些伪马克思主义者标榜的恰恰相反。

马克思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的。

你首先得知道马克思说了些什么,然后才能明白他的这些内容中渗透的是哪种方法。

只读懂一部分,你就敢断言你掌握了马克思的方法?那还怎么解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难道它不是一种总体性方法吗?抛弃了总体,你还能抓住总体性方法?这可真是神了。

其实读马克思的著作办法很简单:你只要一句句读,然后综合起来,与自己的生活对比,这就够了。

比如,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开头的部分,先总的读一遍,然后再一段一段地读。

具体到每一段,也是这样:先总的读一遍,然后一句一句读。

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句子,还需要采取分析句子成份等手段进行分解式阅读。

最后,再一句句串成一段,一段段串成整个部分。

——可是谁又有这个耐心呢?以第二段为例。

马克思谈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分解开,先读成“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显然,这跟后面的一句“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可以对照。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进行了阐述。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和深刻哲学思考。

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拗口深奥,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虽然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在本篇文章中的深邃思想,但是他的哲学思考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对人的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在文中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在而今看来,这本来就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但是在过去,就有剥削者剥削被统治者,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物质充足的社会是由无数先烈、无数共产党人对这一理念的追求,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曾经说过:“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让整个世界都自由,我们每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阅读本篇文章,还对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要想改变世界离不开物质的力量,而哲学就可以通过人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哲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探索,它可以磨砺我们的思维和智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哲学在认识和改变世界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人的权利、幸福来之不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一种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虽然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但其实现却可以转化为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实际行动。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传世巨著,观伟人风采——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这是一部解放思想的著作,这是一个启发心灵的著作,这是一个思想高度极高的伟人,这是一个文笔极为细腻的伟人。

有幸我拜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熟读几遍,并不全解其中滋味,却也使我心胸开朗许多,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由此感慨良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一些著作,以及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

选集共分为四部,以不同的时间段为行书的主要思路和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先后收编两位伟人的著作。

就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为例,本卷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以及后来他们为一些著作写的导言和序言。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848——1849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动摇了旧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反对资本压迫和封建专制,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开始积极的斗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也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机密联系在一起。

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开始自觉地作为共产主义者进行活动,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重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便成了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发表于1843年。

这篇文章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作者介绍马克思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背景介绍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德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

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写了这篇批判文章。

四、深度分析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的三个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的本质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而市民社会则从属于国家。

马克思则认为,实际上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国家只是这些关系的反映。

其次,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由一群自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团体,这些个体在法律面前平等,并且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这些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市民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最后,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个人利益的体现,国家为个人提供安全和福利。

然而,马克思认为实际上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国家的利益往往与个人的利益相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忽略了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马克思当我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读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我的感受正如马克思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被“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

我带着一股很强烈的热情读完了整篇文章。

而现在,请允许我把马克思庞大的思想花园中的这朵小野花的芬芳用我拙劣的笔触呈现出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尝试理解这位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作品(马克思写作此文时只有25岁)。

首先,我想从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入手,试图在写这篇引言时了解马克思的一些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1843年,马克思去了巴黎。

此时,马克思也开始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并开始批判地吸收费尔巴哈的一些思想。

1845年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证实了这一点。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的不满,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自相矛盾的“扮演王权的一切角色”的不满,以及对封建君主视人民为“私有财产”的不满??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度愤怒和不满。

这时,马克思充满了革命热情。

他曾写道:“满载傻瓜的船可能会顺风航行一段时间,但它正朝着不可避免的命运航行,因为这些傻瓜根本没有预料到。

这种命运就是即将到来的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还写道:“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隶制,就不可能摧毁任何奴隶制。

没有德国的根本革命,就不可能完成这场革命。

”此时,马克思已经从一个年轻的黑格尔学派转变为一个充满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前沿。

他提倡革命,但这不是一场盲目的暴力革命,而是一场需要哲学思想指导的革命。

在这里,他为后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他无情地批判了所谓的“实践政治”和“理论政治”。

他相信“这一学派视野的狭窄反映在它没有将哲学纳入德国现实的范围,甚至认为哲学低于德国实践和理论服务于实践。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读书报告田继元1一、从宗教批判到政治批判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阐释了宗教为何会吸引现实的人,即宗教创造了一个理想国,使得人去在理想的现实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映像,去寻找非人,而放弃了在自身存在的现实去寻找存在的价值。

“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2马克思这样对宗教进行了定义。

然而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的否定宗教的存在,相反的,分析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3马克思认为,宗教的存在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满足不了现实受到压迫的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使得宗教创造出的颠倒的世界为人们所沉醉。

因此,如果想要人们脱离虚幻的宗教制造的完美的世界,就需要提升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幸福感和存在感。

这并不是说抛弃宗教带来的心灵上的抚慰就能够做到摆脱精神鸦片的控制,而是应当使人们通过在现实中价值的不断实现、现实的不断创造,逐渐不需要甚至于不相信精神上的虚无的安慰,及达到“人的自醒”。

这样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

若以马克思矛盾论的观点来说的话,宗教的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制度、法律等就是一对矛盾,正是通过打倒宗教,才相辅相成地推动了现实世界的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当宗教成为虚无被忽视之后,直接对大众产生影响的、能够提升民众的存在价值以及意义的对象就是政治制度和法律。

既然现实世界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及物质需求,人们的自觉与自省又提示他们,不能够相信宗教的虚无而得到抚慰,那么批判的矛头直指政治的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也就是不可避免4的了。

马克思在对比了英法的制度后得出结论,德国的制度是远落后于历史进程的水平的,是不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一、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原因
马克思并没一开始就向黑格尔法哲学开火,而是一步步地向它迈进。

(一)德国的宗教批判为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希腊和中世纪,政治生活因素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现在,政治国家才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来。

“政治制度到现在为止一直是宗教的领域,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人间存在相对立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上天。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这种对于宗教的批判结束之后,人们便要“伸手去摘取真实的花朵”。

于是,人们便能从虚幻的世界醒来面对现世的困境,开始关注自己的解放和现实的幸福,因此宗教的批判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是转而对掌握着群众的德国法哲学批判的基础。

(二)德国制度的落后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必要性条件。

马克思把对德国制度的批判“当作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马克思对比了德国与法国和英国的差距:“在法国和英国,问题是政治经济学或社会对财富的控制;在德国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家的控制。

因此在法国和英国是消灭已经发展到最大限度的独占;在德国,却是把独占发展到最大限度。

那里,正在解决问题;这里,矛盾才被提出”。

他想通过揭露德国各个社会领域间的相互倾轧,德国统治者的庸俗粗暴的统治唤醒人们沉睡
的意识,使他们大吃一惊,从而激起人们的勇气,实现德意志民族真正的沉醒,因为“当旧制度本身还想念而且也应当想念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三)黑格尔法哲学是一切因素的最终原因。

“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继续。

因此,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oeuvresincompletes〔未完成的着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着——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本世纪所谓的thatisthequestion!〔问题所在!〕那些问题的中心.”“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站在正统的当代现实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因此,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想像的历史和自己的现在制度联系起来,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马克思认为要德国的哲学其实也是德国现实的一部分,并且哲学是为德国的实践和现实服务的理论,理论指导着实践,因此当理论出现了问题实践必定也会出错,于是对于理论的批判是德国获得解放的基础与中心。

那么为什么是黑格尔的法哲学呢?因为“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着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不但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联系着的现实的批判性分析,而且也是对到目前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最彻底的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升为科学的表现就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所以要从黑格尔的头脑开始!当我们把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抽象出来一套真正地彻底地能表现历史也能指引未来的理论时,它便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它便能掌握群众,从而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也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的人的高度的革命。

二、德国解放的物质因素——无产阶级
当我们为了使德国的理论与现实相适应没有分歧时,却没有“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理想”。

那么实现这一现实——解放德意志的因素在哪里呢?马克思认为“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因此国家是造成德国这个特殊世界的政治现状的缺陷的特殊障碍,在没有消除一般障碍之前,特殊障碍是无法摧毁的。

而“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即让这个阶级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从而能够为了社会的普遍权利和普遍利益去奋斗。

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但是,“一个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进行斗争,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的斗争。

所以当诸侯同帝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就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


那么在德国的无产阶级解放德国的实际可能性在哪里?其一,德国的无产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因为它们的产生是在社会急剧解体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中间等级的解体而产生的群众,它们一无所有,所以不致失掉一切;其二,德国的资产阶级不具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利益,他们拥有私有财产,一切以“利己主义”出发,这种利己主义故步自封,因此也希望别人故步自封,这样的阶级是不可能摧毁德国的制度基础的。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这篇文章作为导言,它相比马克思以前的所有文章有一个突出而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在之前马克思都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际解放德国的的方案,但是在这里,他完全地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分离出来,不再只是从德国的政府和国家制度去剖析,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人类解放的解决之道!
09电子2班
董佳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