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案例赏析】19经典案例,构建雨水花园可持续生态的迷人景观

【案例赏析】19经典案例,构建雨水花园可持续生态的迷人景观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雨洪的管理。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为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的措施有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
在实际的应用中,雨水通常是通过绿地生态水渠和道路渗滤沟等雨水收集系统得以收集,通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和生物处理等净化系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然后将水储存在人工湖或者地下贮水沟或贮水池中。
渗滤池花畦绿地生态水渠道路渗滤沟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这完全符合'海绵体'的特征。
这种雨水利用的方式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
国外关于雨水花园的案例很多,以下介绍12个国外雨水花园的典型案例。
美国波特兰雨水花园美国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是一个多雨城市,解决过多的雨水问题就成了波特兰市首要问题。
波特兰的雨水园运用现代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创造出的一种自然的生态空间,成功地平衡了自然生态和人工间的对立。
美国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唐纳德溪水公园位于美国波特兰市俄勒冈州的心脏地带,是茫茫城市海中的一片绿洲,为当地居民提供一片逃离城市喧闹的安静空间。
这片公园的面积为一英亩,是切合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公园典范。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林地雨水花园在西北路易斯安那州的这个住宅占据了5英亩的土地。
这片区域的山坡上有着繁茂的松树和本土的硬木植被。
一条在西部边缘位置的南北走向的山沟,是大约周围100英亩森林的排水走廊。
美国霍伊特公寓雨水花园雨水花园的设计目标是对所有从屋顶流下的降水进行引导和暂时储存。
工程设计巧妙而细致,能够收集、储存降水,并对其水质进行进化处理。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海绵城市的实际例子
1. 你知道荷兰的鹿特丹吗?那里有超级厉害的海绵城市建设例子哟!他们把屋顶都变成了绿色的花园,就像给城市戴上了一顶漂亮的大帽子,下雨时能吸收好多雨水呢!这难道不是很妙吗?
2.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也是海绵城市的典范呢!他们在街道上使用了透水的路面,就如同给大地铺上了会喝水的地毯,雨水一下就渗下去啦,多有趣呀!
3. 咱们中国的迁安也很不错呀!在公园里打造了好多雨水花园,就好像是城市里藏着的小水洼秘密基地,能把雨水好好留住。
这不是很棒吗?
4. 新加坡呀,那可是海绵城市的高手!他们有超大型的蓄水池,就好像是城市的大水缸,把雨水都装起来备用呢,哇塞,是不是很厉害?
5. 西雅图也很牛哦!他们把很多停车场都改造成了可以吸水的场地,就像是给土地喂了好多水喝,这创意太好了吧!
6. 德国的柏林也值得一提呢!他们的城市到处都有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设施,简直就是给雨水安排了一场奇妙之旅,真的好赞呀!
7. 波士顿也是海绵城市的积极践行者呀!他们在社区里弄了好多小型的湿地,感觉就像给城市造了一片片小绿洲,能很好地处理雨水呢,太厉害啦!
8. 潍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也做得很好呢!他们把河边区域都精心打造了一番,就像给河流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能有效地应对雨水,这真让人惊喜呀!
9. 南宁也不逊色呀!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如同给雨水挖了好多小坑让它们乖乖待着,这举措真的太明智啦!海绵城市真的太重要啦,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和宜居呀!。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而这样的描述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力求最终达到的生态本质。
如何妥善解决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把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本期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一、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1传统城市道路雨水规划带来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道路面积不断增大,道路在建成区占比高,极大改变径流特征,同时成为面源污染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有三个不足:1、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快,无法蓄存;2、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2、道路绿化带耗水严重。
道路雨水口不足或不畅造成的路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我国道路排水设计规定较为简单,未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但排水口的具体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根据实际需要、距离等布置雨水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由于地势较低或城市不同地区存在明显高差造成道路排水倒灌当城市降水量大于道路总体排水能力时,必会造成地势较低地区积水水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在沿海城市或者河流众多的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道路要从雨水问题的重要“诱发地”转变为雨水问题的首要“解决地”是非常重要的。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1道路两侧改造1丨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从“滞”和“蓄”两个方面控制雨水,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2丨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

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说说新加坡的碧山宏茂桥公园,这可算是海绵城市的一个超棒案例呢。
你想啊,新加坡本身地方不大,但人口还挺密集的。
这个碧山宏茂桥公园以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园,一下大雨就积水,搞得大家都很头疼。
后来啊,他们就把这个公园打造成了海绵城市的样板。
那里有好多绿色的屋顶,就像给房子戴了顶绿色的帽子。
这些绿色屋顶可不是光为了好看,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吸水。
下雨天,雨水就被屋顶上的植物和土壤给吸收一部分,就不会一下子全流到地上造成积水了。
公园里还有好多的生物滞留池。
这名字听着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一些小池子。
这些小池子就像是一个个小水库,但是又特别自然,周围长满了各种植物。
雨水流到这里面,植物的根系就像小爪子一样,把水里的脏东西抓住,还能吸收一部分水分。
而且这些滞留池里的水还能慢慢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呢。
还有啊,公园里的步道也很有讲究。
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水泥路,而是那种有很多缝隙的透水砖铺成的。
这样一来,雨水就可以从这些缝隙里渗下去,就像给雨水开了很多条小通道,让它们可以乖乖地到地下去,而不是在路面上到处流。
再说一个咱们国内的例子,江西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也很厉害。
萍乡以前也是逢雨必涝,排水系统那叫一个不给力。
后来他们开始搞海绵城市建设,到处都是亮点。
比如说他们把一些老旧小区的地面都改造了。
以前小区里一下雨,地面就跟小河似的,现在呢,地面改成了那种能渗水的材料,而且还在小区里建了一些小小的雨水花园。
这些雨水花园就像一个个小花坛,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
下雨天的时候,雨水先流到这里,花草把雨水过滤净化一番,多余的水再慢慢排走。
还有萍乡的公园,像鹅湖公园,他们在湖边设置了很多的生态驳岸。
这可不是普通的湖岸,它是用一些石头和植物搭配着弄的。
石头之间有缝隙,植物的根也能帮助稳固湖岸,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能顺着石头缝和植物根部渗到地下或者流到湖里,既不会造成湖边积水,又能让湖水得到补充。
这就像是给公园穿上了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海绵外套。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在我国北京市的南侧,有座充满魅力的海绵城市,它充分利用地下水,将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海绵。
这座海绵城市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优良的环境,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
首先,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极为独特。
城市内的每一个建筑物都被纳入了雨水收集系统中,雨水通过屋顶的排水管道被收集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以用于市民生活的用水和灌溉植物。
此外,城市内还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和公园,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利用雨水来浇灌,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而废水则经过处理后,可再利用于冲厕和清洗等用途,实现了循环利用。
其次,海绵城市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城市内有大量的湿地和植被,这些地方可以有效地吸收雨水和路面的积水,减少雨水排放,防止城市内的积水现象。
而不仅如此,这些湿地和植被还可以净化空气,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这些绿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屏障,有效减少了城市的温度,提供了一个凉爽的居住环境。
再次,海绵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
在水资源方面,这座城市提倡居民节约用水,如安装节水器和淋浴器,并提供水费减免政策来鼓励居民节约用水。
在能源方面,城市内大量采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这座城市还鼓励居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减少汽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排放。
最后,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了市民居住的舒适度,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城市内兴起了很多与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企业和产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这座海绵城市的设计注重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节约资源等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不仅是一个环保城市,也是一个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城市。
希望将来我国的更多城市能够借鉴海绵城市的设计,打造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新加坡。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雨水管理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城市建设所占据,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大量的雨水径流,引发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建设雨水花园和蓄水池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另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是荷兰的鹿特丹。
鹿特丹是一个低洼城市,常年面临着洪涝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鹿特丹市政府实施了多项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他们开展了城市绿化工程,增加了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了地下蓄水池和雨水花园,成功地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除此之外,中国的深圳市也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措施,成功减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了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部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地表水资源,减少城市内部的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能够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投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
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
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
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
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
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
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
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
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
天津桥园
澳大利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
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
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
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用泵抽取,供附近的冲厕用水以及补充山地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
湖水的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这
样处理可以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
在人工湖设计有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
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公园里其它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地下贮水沟
结合生态集水渠设计地下贮水沟,既是集水沟,也是贮水设施。
贮存的水过滤后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供给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贮存沟内溢流出的雨水排入下游净化池中。
地下贮水池
根据景观场地设计及绿化灌溉就近原则,设置2种形式的地下贮水池:
①自动滴灌式贮水池:主要设置在阳光草坪高位坡地上,抽取清水池中雨水,贮存在坡顶土层下方贮水池中,结合滴灌系统,利用重力作用灌溉下游草坪;
②山地贮水池:水源主要来自高位集水沟收集过滤的雨水,必要时用水泵抽取清水池雨水补充;贮存的雨水主要用作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利用溢流管将山地贮水池连成一个系统,水量过多则通过溢流管逐级下流,最后排入清水池中;缺水时通过水泵抽取清水池中雨水,逐级提升至最高位贮水池中。
案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之外,小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貌似没有那么热门的案例,大家感受下。
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一。
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的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可能的减少流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的结合地形设计,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
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
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观。
结语
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雨水资源利用与景观水景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适宜。
山、林、塘、畦,它们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基因,我们应该珍视承载这份基因的大地,将绿色科技融入这块大地之中,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