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经典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编辑:
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以“海绵”(吸水释放水的结构)为基础,
集成灌溉、水污染控制、洪水改道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智慧型环境,
目的是控制和缓解城市洪水。

海绵城市的建设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环境可持续进步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建设思路。

海绵城市的典型案例—以南京市为例,为应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
洪涝灾害,2015年7月,南京市发布了《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从城市立体结构和水系构建两个方面,结合城市空间结构等,推动南
京市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打造海绵城市服务社区、基
础设施和洪水管理体系三个体系,形成洪水控制治理和资源保护的综
合措施,帮助改善南京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南京市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立了城市林网体系、绿地系统、生态
控水系统、排水系统、涵洞和渗滤地等一系列控制洪涝的技术设施,
既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也可以抑制洪水的涌动,缩短洪水的应急时间,促进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以全面、
有效地减轻洪水的扰动,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借由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希望南京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宜居
程度的提高,使人们居住在安和宁静的环境中。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深度剖析】海绵城市工程案例详解系列—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导读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而这样的描述也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所力求最终达到的生态本质。

如何妥善解决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把低影响开发措施(LID)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本期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城市道路的海绵化改造“。

一、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1传统城市道路雨水规划带来的问题快速城市化导致道路面积不断增大,道路在建成区占比高,极大改变径流特征,同时成为面源污染重要影响因素。

传统“边沟-雨水口-市政管线”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有三个不足:1、雨水直接经过排水管道排水,汇流速度快,无法蓄存;2、雨水冲刷速度快,导致雨水污染;2、道路绿化带耗水严重。

道路雨水口不足或不畅造成的路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我国道路排水设计规定较为简单,未规定具体的计算方法,但排水口的具体距离应根据计算确定,位置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不根据实际需要、距离等布置雨水口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由于地势较低或城市不同地区存在明显高差造成道路排水倒灌当城市降水量大于道路总体排水能力时,必会造成地势较低地区积水水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在沿海城市或者河流众多的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道路要从雨水问题的重要“诱发地”转变为雨水问题的首要“解决地”是非常重要的。

“海绵化”道路改造能使道路排水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有机地统一并协调运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二、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具体方式1道路两侧改造1丨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从“滞”和“蓄”两个方面控制雨水,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2丨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海绵城市的微实践 ·上海陆家嘴案例!

海绵城市的微实践 ·上海陆家嘴案例!

海绵城市的微实践·上海陆家嘴案例!2017-09-08市政工程宝典案例上海陆家嘴环路(世纪大道-百步街路段)的人行空间铺装透水设计上海陆家嘴金融城生态示范段人行空间铺装透水设计,强调的是在利用大面积花岗岩不透水材料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四种透水模式:通行空间内的沟缝式、平面组合式和边界空间内的明沟式以及绿地休憩空间的雨水花池式,并将四种透水模式应用于东方明珠附近的陆家嘴环路(世纪大道-百步街路段)的人行空间铺装上,探讨在金融城这种特定环境中,在对人行空间需要满足高密度人群步行以及短暂停留的整体步行环境下的铺装透水综合设计应用,实现人行空间的景观效果、空间利用以及生态透水性能三大特性的优化组合,并起到积极的生态推广示范作用。

刘月琴、林选泉《人行空间透水铺装模式的综合设计应用——以陆家嘴环路为例》发表于《中国园林》2014/71.引言目前常用的透水材料有透水砖类,彩色透水混凝土地坪,钢渣透水路面以及透水沥青道路等,这些透水材料尽管都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透水砖类为例,就算砖体本身强度够,但整体铺设的结构稳定性容易受到基层强度或是刚度的影响,易导致砖体松动等问题。

各项性能比较好的是彩色透水混凝土,但大面铺开,视觉效果不是很理想(表1)。

表1 各类透水材料的各项性能比较材料透水性整体铺设结构稳定性色彩多变性可塑性复杂图案实现成本混凝土透水砖良好差差差较难较低陶瓷透水砖良好差一般差较难较高沙基透水砖良好无可靠依据一般一般较难很高彩色透水混凝土良好整体成型,连续铺设,结构稳定丰富,可根据要求特殊配色强容易中等钢渣透水材料良好一般一般差较难较高透水沥青道路一般稳定性高单一差较难中等2铺装材料的选择陆家嘴金融城生态透水铺装示范段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金融类行业最为集聚的区域。

其中陆家嘴中心区,俗称小陆家嘴更是高楼林立,人群密度高。

△图1:示范段位置图本文选择小陆家嘴东方明珠附近的陆家嘴环路(世纪大道-百步街路段)的人行空间改造为生态示范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海绵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一,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浪费的概念。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雨水从建筑物和城市设施中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利用。

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建筑和装修工作经验,介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原则、实践案例以及相关技术。

首先,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环境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分析城市的地势、降雨量和排水能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排水方式和设备。

例如,在低洼地区,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后通过地下管道引入相对较远的排水区域,以减少城市内积水和洪涝的风险。

其次,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和雨水池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起来。

这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供水需求,还可以降低雨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此外,利用雨水灌溉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化带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曾参与一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项目。

该项目位于一个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雨水排放成为了当地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首先,我们在城市中设置了地下储水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我们能够将降雨期间的雨水分流到这些设施中,从而减少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量。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整雨水收集的流量和排放方式,确保雨水的有效利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我们还采用了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技术。

通过在建筑物和道路的顶部铺设透水材料,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水体中,从而降低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减缓城市内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以某海绵城市设计案例为例,介绍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应用。

首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设手段,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某海绵城市设计案例中,设计师们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地形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例如,在城市道路和广场设置了透水铺装,通过透水铺装材料,雨水可以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在建筑物屋顶设置了绿化植被和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绿化和景观灌溉。

这些设计手段不仅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量,还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的设计案例还充分考虑了城市内部的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问题。

在该设计案例中,设计师们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湿地和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自然净化和慢排放。

同时,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也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技术和手段,如人工湿地处理、植物过滤池等,将城市污水进行生物净化,达到了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最后,海绵城市设计案例还注重了城市防洪和水患管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设计师们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湿地和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将城市内部的雨水收集起来,进行自然净化和慢排放。

同时,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也采用了一些创新的技术和手段,如人工湿地处理、植物过滤池等,将城市污水进行生物净化,达到了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设计案例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和实际应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雨水的挑战,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更多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 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英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设计单位:英国景观建筑师Grant联合公司国外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溪,还可以灌溉种植。

浮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表水。

芦苇也创造了宝贵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水边设置。

其他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的绿墙。

新加坡ABC水计划和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水环境设计设计单位:戴水道设计国外以水作为设计主题所能够营造出的所有可能性捕获了他们的想象力,其次这样进行设计满足生态标准的潜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以雨水作为如厕冲水和灌溉绿色空间的建议符合了这种需求。

同时,也可以采用地下水箱收集雨水、补给包含一个广场北侧的狭小湖体、广场上大面积主体水体以及南部水面。

另外,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建造阶段不降低地下水位、且能够适当收集建筑体滑落雨水、填充附近运河(Landwehrkanal)的可行性德国河岸LahnaueGießen 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A24 Landschaft Landschaftsarchitektur GmbH 国外北面开放和广阔的草地公园,经由内城和其周围更加密集的城市化区域,延伸到南面现有的河岸草地中去。

在Lahn河的2个河岸沿线建造了一条新的连续性通道,连接了这些分区。

这个规划也包括移走河岸沿线的停车区、开放区域以及复兴和扩大现有的公园。

这个想法用来建立分区之间的联系,建造公共广场以及扩展到达Lahn 河跨区域的自行车路线。

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让河流沿线的私人区域用于公众使用,同时针对河流景观的长期保护启动了复原程序和措施。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城市滨水设计单位:土人设计国外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一个强大的城市公园体系是扎根在强健的可修复的自然中的。

我们找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设计一个保护和加强重要自然和文化过程的生态网络,这些过程包括可持续的交通、自然的雨水处理、城市农业和其他绿色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

海绵城市案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设施,模拟海绵的原理,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达到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下面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为例,介绍一下海绵城市的实践案例。

珠海市香洲区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实施海绵城市概念的地区之一,该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来应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香洲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止城市内涝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香洲区注重融入生态要素,将绿地、湿地、水体等自然要素纳入城市规划。

在新建项目中,要求设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以便有效利用雨水资源。

同时,在城市绿化中,选择耐旱、适应性强的植物,减少水的使用。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香洲区注重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自然渗透能力。

将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花园纳入建筑物中,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此外,还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提高了排水能力,防止城市发生内涝。

最后,在城市管理方面,香洲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对雨水收集设施的有效管理、对城市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区内的小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共同维护好海绵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通过以上措施,珠海市香洲区成功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要素的融入,保护了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绿地和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水源涵养能力;在城市管理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促使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结来说,珠海市香洲区的海绵城市实践案例证明了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防止城市内涝,还能够增加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希望珠海市香洲区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及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及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及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

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

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
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
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
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
⑤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
⑥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
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人工湿地净化
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

初级净化池及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及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

天津桥园
澳大利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
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
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

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用泵抽取,供附近的冲厕用水以及补充山地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

湖水的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这
样处理可以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

在人工湖设计有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

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公园里其它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地下贮水沟
结合生态集水渠设计地下贮水沟,既是集水沟,也是贮水设施。

贮存的水过滤后在重力作用下直接供给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贮存沟内溢流出的雨水排入下游净化池中。

地下贮水池
根据景观场地设计及绿化灌溉就近原则,设置2种形式的地下贮水池:
①自动滴灌式贮水池:主要设置在阳光草坪高位坡地上,抽取清水池中雨水,贮存在坡顶土层下方贮水池中,结合滴灌系统,利用重力作用灌溉下游草坪;
②山地贮水池:水源主要来自高位集水沟收集过滤的雨水,必要时用水泵抽取清水池雨水补充;贮存的雨水主要用作附近低标高厕所冲厕以及绿地灌溉;利用溢流管将山地贮水池连成一个系统,水量过多则通过溢流管逐级下流,最后排入清水池中;缺水时通过水泵抽取清水池中雨水,逐级提升至最高位贮水池中。

案例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案例之外,小编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貌似没有那么热门的案例,大家感受下。

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一。

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的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可能的减少流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的结合地形设计,由于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
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

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观。

结语
水及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将雨水资源利用及景观水景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适宜。

山、林、塘、畦,它们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基因,我们应该珍视承载这份基因的大地,将绿色科技融入这块大地之中,诠释人及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