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J2018 框架梁的计算

GTJ2018 框架梁的计算
GTJ2018 框架梁的计算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

-----框架梁的计算学习

框架梁(KL)是指两端与框架柱(KZ)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楼屋盖的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框柱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和框架柱刚接形成梁柱抗侧力体系,共同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一、算量基本方法:

框架梁的计算主要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拉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

1、上通长筋:

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弯折-保护层

软件中,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楼层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来源16G101-1 第84页平法图集

图001

屋面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屋面框架梁端节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值。

图002

2、支座钢筋:

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搭接

端支座:支座筋=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图003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9项、第10项和第11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12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3、跨中钢筋:

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8项。

(二)下部钢筋:

1、下通长筋:

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钢筋:

(1)下部钢筋

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

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14项。

(三)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软件中,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图004

图005

图006

(四)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软件中,屋面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图007

图008

图009

(五)悬挑梁计算:

1、上部第一排钢筋:

(1)非弯起钢筋

悬挑端上部第一排纵筋伸至悬挑端部的弯折长度应读取计算设置中所设置的数值,取计算设置中第38项(默认按12*d计算):Lw=12*d

L=Lx-bhc+Lw+hc

(2)弯起钢筋

当梁高<=800,弯起角度为45°

L=Lx-bhc-(hb-2*bhc)-L2+(hb-2*bhc)/sin45+hc+L2

当梁高>800,弯起角度为60°

L=Lx-bhc-(hb-2*bhc)/tan60-L2+(hb-2*bhc)/sin60+hc+L2

2、上部第二排钢筋的计算:

L=0.75*Lx+hc;0.75*Lx取自计算设置第39项;

3、下部钢筋:

1、悬挑梁高度相等时:

L=Lx+La'-bhc;La'取计算设置第40项

2、当悬挑梁高度为变截面时:

L=sqrt[sqr(Lx)+sqr(h1-h2)]+La'-bhc;La'取计算设置第40项

(六)侧面钢筋:

1、侧面构造筋:

侧面构造筋=锚固+净长+锚固

侧面构造筋的锚固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19项侧面构造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的第20项2、侧面受扭筋:

侧面受扭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图010

3、拉筋:

拉筋配置取计算设置第16项

N=[ceil(l净-2*起步距离)/(箍筋非加密间距*2)+1]*n(排数)

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2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计算拉筋长度时应取梁原位标注时的截面宽度

(3)拉筋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32、33项

(七)箍筋:

N=ceil(l净-2*L加密)/非加密间距-1+2*ceil(L加密-起步距离)/加密间距+2

注(1)起步箍筋距支座边的距离应根据计算设置中第27项所设定的值进行计算(2)箍筋加密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9项

(3)箍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根数计算方式取计算设置第32、33项

(八)次梁加筋:

图011

次梁两侧附加的箍筋数量应读取计算设置中第26项所设定的具体数值;(九)吊筋:

吊筋=次梁宽度+2*50+2*吊筋锚固+2*斜长

(十)加腋钢筋:

加腋主筋=锚固+净长+锚固

加腋梁箍筋加密起始位置取计算设置第35项

二、软件计算设置:

1、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

来源:16G101-1第84页;

说明:软件默认150.输入格式:具体数值或数值*d(d为钢筋直径);影响范围:架立筋的长度;

2、上部第一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16G101-1第84页;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宽;hb梁高;Ln:梁净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图012

3、上部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16G101-1第84页;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宽;hb梁高;Ln:梁净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影响范围:上部钢筋的长度(支座筋、跨中钢筋);

4、上部第三排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常用算法;

说明:支持输入函数为max、min及+、-、*、/运算符;支持代码:d:钢筋直径;la::锚固长度;ll:搭接长度;hc:支座宽;ha:梁宽;hb梁高;Ln:梁净跨长;L:梁跨长;bhc:保护层;初始默认为Ln/3。

GTJ2018 框架梁的计算

从计算设置学新平法 -----框架梁的计算学习 框架梁(KL)是指两端与框架柱(KZ)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楼屋盖的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框柱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它和框架柱刚接形成梁柱抗侧力体系,共同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一、算量基本方法: 框架梁的计算主要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拉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 1、上通长筋: 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弯折-保护层 软件中,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楼层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来源16G101-1 第84页平法图集

图001

屋面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屋面框架梁端节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值。

图002

2、支座钢筋: 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搭接 端支座:支座筋=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图003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9项、第10项和第11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12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3、跨中钢筋: 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8项。 (二)下部钢筋: 1、下通长筋: 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钢筋: (1)下部钢筋 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 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14项。 (三)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各类梁的弯矩剪力计算汇总表

表1 简单载荷下基本梁的剪力图与弯矩图

表2 各种载荷下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特征 表3 各种约束类型对应的边界条件 注:力边界条件即剪力图、弯矩图在该约束处的特征。

常用截面几何与力学特征表 表2-5 注:1.I 称为截面对主轴(形心轴)的截面惯性矩(mm 4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A dA y I 2 2.W 称为截面抵抗矩(mm 3 ),它表示截面抵抗弯曲变形能力的大小,基本计算公式如下:max y I W = 3.i 称截面回转半径(mm ),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A I i = 4.上列各式中,A 为截面面积(mm 2 ),y 为截面边缘到主轴(形心轴)的距离(mm ),I 为对主轴(形心轴)的惯性矩。 5.上列各项几何及力学特征,主要用于验算构件截面的承载力和刚度。

2.单跨梁的内力及变形表(表2-6~表2-10) (1)简支梁的反力、剪力、弯矩、挠度 表2-6 (2)悬臂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7 (3)一端简支另一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8 (4)两端固定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9 (5)外伸梁的反力、剪力、弯矩和挠度 表2-10 3.等截面连续梁的内力及变形表 (1)等跨连续梁的弯矩、剪力及挠度系数表(表2-11~表2-14) 1)二跨等跨梁的内力和挠度系数 表2-11 注:1.在均布荷载作用下:M =表中系数×ql 2 ;V =表中系数×ql ;EI w 100ql 表中系数4 ?=。 2.在集中荷载作用下:M =表中系数×Fl ;V =表中系数×F ;EI w 100Fl 表中系数3 ?=。 [例1] 已知二跨等跨梁l =5m ,均布荷载q =m ,每跨各有一集中荷载F =,求中间支

梁钢筋长度计算

梁钢筋长度计算一、平法对框架梁钢筋的构造要求介绍(03G101-1)

二、框架梁在软件中的输入及计算 1、梁的构件属性设置

2、梁的集中标注输入 3、梁的原位标注 计算结果:且可以选择屋面框架梁 2b22是上部贯通筋 2b12是架立筋 抗扭腰筋需加N如 只是腰筋为4B16 梁的规范在这里

1#筋长度计算:6500+6500+400+375+375+330+330+= 两个弯钩15d*2 搭接长度 2#筋长度计算:2167+375+330=2872 (注:2167=1/3*6500) 3#筋长度计算:1625+375+330=2330 (注:1625=1/4*6500) 4#筋长度计算:2167+2167+400=4734 5#筋长度计算:1625+1625+400=3650 6#筋同2#筋7#筋同3#筋8#筋同4#筋9#筋同5#筋 10、11、12、13#筋长度计算:6500+375+850=8100 (注:850为Lae) 箍筋计算方法同柱箍筋计算方法,抗钮腰筋计算方法同上部贯通计算方法。 三、框架梁其他设置说明 (1)、当有次梁是没有吊筋只有附加筋怎么设置,且附加筋每侧只有两个附加筋怎么设置? 答:没有吊筋只有附加筋在软件吊筋的位置输入非零的数字即可(如:1)!附加筋每侧只有两个附加筋在系统高级修改为两个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软件的处理? 答:如图设置-2为梁下部有2根不伸入支座。 (3)、梁的变截面软件的处理?

(4)、加腋梁在软件怎么设置? 答:b*h1/h2 Yc1*c2 其中b为梁宽、h1为根部高度、h2端部高度、c1为腋长、c2为腋高! 四、弧型梁在软件中的处理 半径不要忘记输入 圆弧的外弧 圆弧的角度

框架梁模板计算书

框架梁模板(扣件钢管高架)计算书 本高支撑架计算采用PKPM施工安全设施计算软件计算。计算书中钢管全部按照Φ48×3.0计算。 本高支撑架的计算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等规范编制。 计算梁段:BKL-407(3A)。高支架搭设高度为18.08米,基本尺寸为:梁截面B×D=500mm×700mm,梁支撑立杆的横距(跨度方向) l=1.00米,立杆的步距h=1.50米,梁底增加1道承重立杆。 一、参数信息 1.模板支撑及构造参数 梁截面宽度 B(m):0.50;梁截面高度 D(m):0.70; 混凝土板厚度(mm):120.00;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La(m):1.00; 立杆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撑点长度a(m):0.10; 立杆步距h(m):1.50;板底承重立杆横向间距或排距Lb(m):1.00;

梁支撑架搭设高度H(m):18.28;梁两侧立柱间距(m):0.80; 承重架支设:1根承重立杆,方木支撑垂直梁截面; 采用的钢管类型为Φ48×3; 扣件连接方式:单扣件,考虑扣件质量及保养情况,取扣件抗滑承载力折减系数:0.85; 2.荷载参数 模板自重(kN/m2):0.35;钢筋自重(kN/m3):1.50; 施工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2.5;新浇混凝土侧压力标准值(kN/m2):18.0; 倾倒混凝土侧压力(kN/m2):2.0;振捣混凝土荷载标准值(kN/m2):2.0; 3.材料参数 木材品种:杉木;木材弹性模量E(N/mm2):10000.0; 木材抗弯强度设计值fm(N/mm2):17.0;木材抗剪强度设计值fv(N/mm2):1.7; 面板类型:胶合面板;面板弹性模量E(N/mm2):9500.0; 面板抗弯强度设计值fm(N/mm2):13.0; 4.梁底模板参数 梁底方木截面宽度b(mm):50.0;梁底方木截面高度h(mm):100.0; 梁底纵向支撑根数:4;面板厚度(mm):18.0; 5.梁侧模板参数 主龙骨间距(mm):500;次龙骨根数:4; 主龙骨竖向支撑点数量为:2; 支撑点竖向间距为:100mm; 穿梁螺栓水平间距(mm):500; 穿梁螺栓直径(mm):M12; 主龙骨材料:钢管;截面类型为圆钢管Φ48×3.0; 主龙骨合并根数:2; 次龙骨材料:木枋,宽度50mm,高度100mm; 二、梁模板荷载标准值计算 1.梁侧模板荷载

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

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 符号意义及正负号规定简图 P——集中载荷 q——均布载荷 R——支座反力,作用方向向上者为正 Q——剪力,对邻近截面所产生的力矩沿顺时针方向者为正 M——弯矩,使截面上部受压,下部受拉者为正 θ——转角,顺时针方向旋转者为正 f——挠度,向下变位者为正 E——弹性模量 I——截面的轴惯性矩 a、b、c——见各栏图中所示 简图 支座反力、 支座反力矩 区段剪力弯矩挠度转角 R B=P M B=-Pl Q x=-P M x=-P x R B=P M B=-Pb AC Q x=0M x=0 CB Q x=-P M x=-P(x-a) R B=nP R B=ql Q x=-qx R B=qc M B=-qcb AC Q x=0M x=0

CD Q x=-q(x-d)

DB Q x=-qc M x=-qc(x-a) AC CB R B=0 M B=M x=-M Q x=0M x=-M ω值见表梁分段的比值及ω的函数表; a、b、c——见各栏中所示 简图 支座反力、 支座反力矩 区段剪力弯矩挠度转角R A=R B= AC CB R A= R B= AC CB M x=Pa(1-ξ) M C=M max=

R A=R B=P AC Q x= P M x=Px CD Q x=0 M x=M max=Pa AC CD DB若a>c: 当n为奇数: 当n为偶数: 当n为奇数: 当n为偶数: 当n为奇数: 当n为偶数: 当n为奇数: 当n为偶数:

R CD Q x=0 R A=R B = AC CD AC CD DB R A=R B=qc AC Q x=qc M x=qcx CD DE Q x=0M x=M max=qcb

基础主梁的钢筋计算设置介绍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七 ——基础主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基础主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04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 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一)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上部非第一排纵筋不伸入外伸端,伸入支座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12*d;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29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主梁端部外伸构造”来设置。 注意:基础梁底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隔开,如:2B25/4B28;则表示底部最底排纵筋是4B28,底部第二排是2B25。 (二)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无外伸时,根据平法04G101-3第29页,要求基础梁底部和顶部纵筋成对连通设置,底部和顶部多出的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采用传统算法,底部和顶部第一排纵筋伸至对边弯折,弯折长度为h/2,其余钢筋伸至端部弯折,弯折长度为15*d。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二项“基础主梁端部无外伸构造”来设置。

(三)基础主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低跨上部纵筋伸入支座内,伸入长度为la;高跨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入低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第一排纵筋伸入支座内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主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四)基础主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上部纵筋贯穿支座;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高跨梁内,伸入长度为la;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0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主梁节点设置第四项“基础主梁底有高差构造”来设置,在节点设置中输入放坡角度,底部钢筋计算时会按照角度计算斜长。

各种梁的弯矩计算公式

1。两端固定支座,当一端产生转角;MAB=4i,MBA=2i其中i=EI/L 2。两端固定支座,当一端产生位移;MAB=-6i/L,MBA=-6i/L 3。两端固定支座,当受集中力时;MAB=-Pab(平方)/L(平方),MBA=Pab(平方)/L(平方)。当作用力于中心时即a=b时MAB=-PL/8,MBA=PL/8 4。两端固定支座,当全长受均布荷载时;MAB=-ql(平方)/12, MBA=ql(平方)/12 5。两端固定 1。两端固定支座,当一端产生转角;MAB=4i,MBA=2i其中i=EI/L 2。两端固定支座,当一端产生位移;MAB=-6i/L,MBA=-6i/L 3。两端固定支座,当受集中力时;MAB=-Pab(平方)/L(平方),MBA=Pab(平方)/L(平方)。当作用力于中心时即a=b时MAB=-PL/8,MBA=PL/8 4。两端固定支座,当全长受均布荷载时;MAB=-ql(平方)/12, MBA=ql(平方)/12 5。两端固定支座,当长度为a的范围内作用均布荷载时; MAB=-qa(平方)×(6l平方-8la+3a平方)/12L平方, MBA=qa(立方)×(4L-3a)/12L平方 6。两端固定支座,中间有弯矩时;MAB=Mb(3a-l)/l平方, MBA=Ma(3b-l)/l平方 7。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活动铰支座,当固定端产生转角时;MAB=3i,MBA=0 8。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活动铰支座,当铰支座位移时;MAB=-3i/L,MBA=0 9。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活动铰支座,当作用集中力时; MAB=-Pab(l+b)/2L平方,MBA=0(当a=b=l/2时MAB=-3PL/16) 10。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活动铰支座,当受均布荷载时; MAB=-ql平方/8 , MBA=0 11。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活动铰支座,中间有弯矩时; MAB=M(L平方-3b平方)/2L平方,MBA=0 12。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滑动支座,当固定端产生转角时;MAB=i,MBA=-i 13。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滑动支座,当受集中力时; MAB=-Pa(2L-a)/2L,MBA=-Pa平方/2L (当a=b=L/2时MAB=-3PL/8,MBA=-PL/8) 14。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滑动支座,当滑动支座处受集中力时; MAB=MBA=-PL/2 15。当一端固定支座,一端滑动支座,当受均布荷载时; MAB=-qL平方/3,MBA=-ql平方/6支座,当长度为a的范围内作用均布荷载时;MAB=-qa(平方)×(6l平方-8la+3a平方)/12L平方, MBA=qa(立方)×(4L-3a)/12L平方

框架梁中架立筋钢筋计算方法

框架梁中架立筋钢筋计算方法 1.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有个通长钢筋与贯通筋有点区别,通长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配置的非受力钢筋,主要是用于固定箍筋和受力筋位置的,当配置有负筋时,架力筋可只布置在梁的跨中,两端与负筋来搭接,但也可以是贯通全梁,一般在梁的上部。 2.构造筋是满足构造要求,对不易计算和没有考虑进去的各种因素,按规范要求所设置的钢筋为构造钢筋。 梁中腰筋(构造筋)和扭筋有什么区别 3.附加筋是按结构或构造的要求,在特定部位附加的加强钢筋。如:集中力处抗剪作用的吊筋或附加箍筋,洞口周围补强的附加绑扎短钢筋,现浇板转角处的抗裂的辐射筋等都是属于附加筋。 腰筋是纵向构造钢筋,在梁腹板(粱高减去楼板厚度)高度大于等于450mm的时候,需要配置腰筋。腰筋沿梁高两侧布置。平法中表示用G起头。 梁架力钢筋长度=梁跨净长—左边负筋伸入梁内净长—右边负筋伸入梁内净长+150*2,计算依据03G101-57页见附图,不过要注意的是支座负筋长度和梁跨净长有关系,相邻两跨梁,在计算负筋长度时应取梁跨净长值大者见附图二如果该梁的所有跨的轴线间距(支座都是居中且截面尺寸)是一样的,架立筋长度=净跨长一净跨长/3*2+150*2,这个公式就是对的,如果该梁的所有跨的轴线间距不一样,支座负筋应按大跨的1/3计算,这个公式就不正确了附图三图四你看一下就知道了

梁计算公式大全

手工计算钢筋公式大全 第一章梁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5d,为直锚,取Max{Lae,+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如下图所示)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梁钢筋工程量计算

第一节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注意:下部钢筋不论分排与否,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标注梁的下部纵筋时可以不输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 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 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如下图所示)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 三、尾跨钢筋计算 类似首跨钢筋计算 四、悬臂跨钢筋计算 1、主筋

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

下面先介绍框架梁算量的基本方法,然后介绍软件中的计算设置,包括内容介绍、影响范围和平法来源。 一、算量基本方法: 框架梁的计算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一、上部钢筋: 1.上通长筋: 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GGJ2009中,非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直形非框架梁端节点】、【非框架梁上部钢筋锚入平行墙支座节点】和【弧形非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支座钢筋: 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伸入跨中长度+搭接端支座:支座筋=搭接+伸入跨中长度+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项、第3项和第4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5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3.跨中钢筋: 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二、下部钢筋: 1.下通长筋: 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钢筋: (1)下部钢筋 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 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三、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GGJ2009中,直形非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梁计算注意事项

框架梁KL:(北科软件计算) 1.跨距为轴线间距离或给定标注长度,按照集中标注逐一填写框架梁信息。端支座处设置 清楚支座长度。一般伸入支座长度为一个支座宽度+15d,当支座长度足够直锚时,只要满足一个锚固长度即可。上部纵筋通长布置,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处断开。伸入中间支座长度为一个lae。 2.箍筋单根长度=梁截面周长-8*保护层厚度+2*弯钩长度。箍筋根数(等距布置情况下) =跨净距(注:第一根箍筋自跨边50起布置)/间距+1;箍筋根数(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情况下)=(加密区长度/间距+1)*2+(非加密区内箍筋根数-1)(其中,加密区长度=1.5*梁高或者500的较大值,非加密区=跨净距-加密区长度),当梁宽>=350时,箍筋为4支, 3.按规范要求,当梁高>=450时,梁侧增设腰筋,并设置拉筋,拉筋间距为箍筋非加密区 的二倍,梁宽<350,拉筋直径为6,梁宽>=350,拉筋直径为8;具体按图纸说明执行。 4.对于主次梁相交部位,要在主梁上,与次梁相交部位增设附加箍筋和吊筋,附筋和吊筋 根数及布置形式见具体施工图纸说明。 5.其它:选择正确梁的种类:KL,L,WKL;砼类型;构件个数;跨数等信息。 6.一般清单计算不考虑定尺,将工程属性中定尺设置为0 次梁L: 1.上部钢筋通长布置,锚入支座长度为一个支座宽度+15d,下部钢筋锚入支座12d, 2.当梁截面>=350时,上部无通长纵筋且支座处有负弯距时,要设置架力筋,长度见图籍 具体要求。 华润问题: 1.梁图结施-03中,9/D—F轴线处L2中,集中标注上部纵筋“2C16”与原位标注“4B12 2/2” 不符,请指明“2C16“是否做为架力筋。每层类似情况是否按照此做法解决? 2.板图结施-03中,支座负筋标注长度如何确定,是否为水平长度,请指明。每层类似情 况是否按照此做法解决? 3.底板钢筋伸入支座长度如何确定,请指明。 4.图纸说明中对后浇带砼型号没有明确描述,请指明。

梁钢筋计算

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上) 2010-11-26 14:40:02来源:土木工程网收集整理 RSS打印复制链接 | 大中小 框架梁的计算设置介绍(上)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三 一、算量基本方法: 框架梁的计算主要包括上部钢筋、下部钢筋、侧面钢筋、拉筋、箍筋、次梁加筋、吊筋以及加腋钢筋的计算。 1、上部钢筋: (一)上通长筋: 上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弯折-保护层 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楼层框架梁端节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屋面框架梁的弯折长度取自【屋面框架梁端节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弯折值。

(二)支座钢筋: 中间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搭接 端支座:支座筋=搭接+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支座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第一、二、三排的支座钢筋两端伸入跨中长度取计算设置第2项、第3项和第4项。 当左右跨不等时,伸入小跨内负筋的L取值为计算设置第5项。 如果支座钢筋与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三)跨中钢筋: 跨中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如果原位标注上相邻两跨的跨中钢筋相同,软件可以自动连通计算。 上部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搭接长度取计算设置第1项。 2、下部钢筋: (一)下通长筋: 下通长筋=支座宽-保护层+弯折+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端支座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二)下部钢筋: (1)下部钢筋 中间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直锚 端支座:下部钢筋=直锚+净长+支座宽-保护层+弯折 根据原位标注中支座钢筋的位置,可计算出上述两种情况的下部钢筋,其中端支座的端部弯折的计算同上通长筋。 (2)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净长-距支座边距离 不伸入支座的下部钢筋距支座边距离取计算设置第6项。 3、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 GGJ2009中,楼层框架梁的变截面计算,软件内置了3个节点设置处理各种变截面情况(每个节点设置包含了平法图集的各种构造要求),根据标高关系可以自动匹配到相应的节点设置。

梁弯矩图梁内力图(剪力图与弯矩图)

简单载荷 梁内力图(剪力图与弯矩图) 梁的简图 剪力Fs 图 弯矩M 图 1 l a F s F F l a F l a l -+ - F l a l a ) (-+ M 2 l e M s F l M e + M e M + 3 l a e M s F l M e + M e M l a l -e M l a + - 4 l q s F + -2 ql 2 ql M 8 2ql + 2 l 5 l q a s F + -l a l qa 2) 2(-l qa 22 M 2 228)2(l a l qa -+ l a l qa 2) (2 -l a l a 2)2(- 6 l q s F + -3 0l q 6 0l q M 3 92 0l q + 3 )33(l - 7 a F l s F F + Fa -M

8 a l e M s F + e M M 9 l q s F ql + M 2 2ql - 10 l q s F 2 l q + M 6 20l q - 注:外伸梁 = 悬臂梁 + 端部作用集中力偶的简支梁 表2 各种载荷下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特征 某一段梁上的外力情况 剪力图的特征 弯矩图的特征 无载荷 水平直线 斜直线 或 集中力 F 突变 F 转折 或 或 集中力偶 e M 无变化 突变 e M 均布载荷 q 斜直线 抛物线 或 零点 极值 表3 各种约束类型对应的边界条件 约束类型 位移边界条件 力边界条件 (约束端无集中载荷) 固定端 0=w ,0=θ — 简支端 0=w 0=M

梁钢筋计算公式

梁钢筋计算公式 一、框架梁上部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上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L净长-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GB50010-2002P186图10.4.1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 注: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图49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这时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图49) 当纵向钢筋弯锚时锚固长度最终取值:(图50)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P186-189、306-307)中第10.4.1条中不难得出,当梁上部纵向钢筋弯锚时,梁上部纵向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为:hc-保护层+15d较为合理。 (图50)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端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3+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注:1、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 2、当梁的支座负筋有三排时,第三排钢筋的长度计算同第二排。图51 第二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4+锚固;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 第二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注:Ln为相邻梁跨大跨的净跨长 架立筋长度=本跨净跨长-左侧负筋伸入长度-右侧负筋伸入长度+2*搭接注:当梁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搭接长度为150mm (图51) 二、框架梁下部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计算公式说明附图 下部通长筋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注:1、端支座锚固长度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图51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度+左锚固+右锚固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注:端部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中间支座锚固长度为:Max {LaE,0.5Hc+5d }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净跨长度-2*0.1Ln(Ln为本跨净跨长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

基础次梁的钢筋计算设置介绍

从计算设置学平法之八 ——基础次梁的计算设置介绍 基础次梁钢筋的计算主要是底部和顶部的贯通纵筋、底部非贯通纵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和箍筋的计算,算法主要来源于04G101-3; 一、算量基本方法: 一、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一)端部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6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次梁外伸构造”来设置。 (二)端部无外伸时底部和顶部贯通纵筋: 端部外伸时上部第一排纵筋和下部最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弯折,弯折长度为12*d;底部非底排纵筋伸至边缘即可;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6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一项“基础次梁外伸构造”来设置。

(三)基础次梁顶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下部纵筋连续通过支座;上部纵筋锚入支座,长度为max(12*d,bb/2);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7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三项“基础次梁顶有高差构造”来设置。 (四)基础次梁底部有高差时纵筋的计算: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长度为max(12*d,bb/2);下部最底排纵筋伸入相邻梁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非底排纵筋伸入支座内锚固,伸入长度为la;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37页。在软件中是通过基础次梁节点设置第四项“基础次梁底有高差构造”来设置,在节点设置中输入放坡角度,底部钢筋计算时会按照角度计算斜长。

二、底部非贯通纵筋: 基础次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1.2L0+hb+0.5hc,hb为基础次梁截面高度,hc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 计算规则来源于平法04G101-3第9页和第36页。 三、侧面构造钢筋: 侧面构造钢筋以大写字母G打头注写,且对称布置,如G8B16,表示梁两侧共配置8根构造纵筋,每侧4根;侧面构造钢筋锚入支座内15*d即可; 四、箍筋: 基础次梁跨内的箍筋计算同框架梁,与框架梁不同的是,在基础次梁属性/其他属性中有箍筋是否贯通布置一项,默认为是,表示基础次梁在节点区默认也要布置箍筋,节点区内箍筋按梁端部箍筋设置;因此,端支座内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bhc+起步-s加密)/s加密+1,中间支座箍筋根数计算公式为N=ceil(支座宽+2*起步-2*s加密)/s加密+1;选择否时,在节点区不布置箍筋。 二、软件计算设置: 1.基础次梁下部非通长筋伸入跨内的长度: 来源:04G101-3第9页和第36页 说明:基础次梁底部非贯通纵筋伸入跨内的长度为自柱中线向跨内延伸至L0/3位置,且不小于 1.2L0+hb+0.5hc,hb为基础主梁截面高度,hc为支座宽,对于中间跨非贯通筋,L0取柱中线两 边较大一跨的中心跨度值。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2 0c s 1u bh f M αα= (9-1-1)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RE 2 0c s 1E u /γααbh f M = (9-1-2) 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 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uE RE u ,Max M M M γ= (9-1-3) 比较39和表43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控制。故表39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43,且为乘以RE γ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CD 跨: f 31l b ='=3=; 1 .00f ≥'h h , 故取f b '=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一排钢筋取0h =700-40=660mm , 两排钢筋取0h =700-65=635mm, 则

()2f 0f f c h h h b f '-''=×1860×130×(66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BC 跨: 0f 31l b ='=3=; n f s b b +='=+; m h b b f f 86.113.0123.012=?+='+='; 1 .00f ≥'h h , 故取f b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0h =550-40=510mm , 则 () 2f 0f f c h h h b f '-''=×1000×130×(510-130/2)=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 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 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49及表50。 表格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

梁钢筋的计算方法 通常情况下梁的钢筋种类 上:上部通长筋 中:侧面纵向钢筋——构造或抗扭 下:下部钢筋(通长筋或不通长) 左:左支座钢筋 中:架立钢筋或跨中钢筋 右:右支座钢筋 箍筋 附加钢筋:吊筋、次梁加筋、加腋钢筋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在软件中是如何实现03G101-1中关于支座锚固的判断呢?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1)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2)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1)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2)抗扭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注:当hw≥450时,在梁的两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2×11.9d(抗震弯钩值)(只拉住主筋)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排数。 注:拉筋根数计算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d+梁高-2×保护层+2d)*2+2×11.9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四舍五入(其中:一级抗震加密区≥2Hb≥500,Hb为梁截面高度;二至四级抗震加密区≥1.5Hb≥500。)。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受力主筋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距离)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

框架梁钢筋计算公式汇总

1上部通长筋 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度+左支座锚固长度+右支座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锚固的取值: (1)端支座 支座宽-C≥max(laE,0.5Hc+5d),直锚,锚固取Max(laE,0.5Hc+5d)。 支座宽-C<max(laE,0.5Hc+5d),弯锚,取Max(0.4laE+15d,Hc-C+15d )。 (2)中间支座 支座宽≥max(laE,0.5Hc+5d),直锚,锚固取Max(laE,0.5Hc+5d)。 支座宽<max(laE,0.5Hc+5d),弯锚,取Max(laE,0.5Hc+5d)。 2上部边支座负筋 上部边支座负筋(第1排)=1/3净跨长+支座锚固长度 上部边支座负筋(第2排)=1/4净跨长+支座锚固长度 锚固的取值: (1)端支座 支座宽-C≥max(laE,0.5Hc+5d),直锚,锚固取Max(laE,0.5Hc+5d)。 支座宽-C<max(laE,0.5Hc+5d),弯锚,取Max(0.4laE+15d,Hc-C+15d )。 (2)中间支座 支座宽≥max(laE,0.5Hc+5d),直锚,锚固取Max(laE,0.5Hc+5d)。 支座宽<max(laE,0.5Hc+5d),弯锚,取Max(laE,0.5Hc+5d)。 3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1排)=1/3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度 上部中间支座负筋(第2排)=1/4净跨长(取大值)*2+支座宽度 4下部通长筋 下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5下部边跨负筋 下部边跨钢筋=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6下部中间跨负筋

下部中间跨钢筋=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7构造钢筋 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8抗扭钢筋 抗扭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9拉筋 9.1拉筋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 9.2拉筋根数 9.2.1没有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 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 9.2.2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 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10箍筋 10.1箍筋长度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1.9d*2+8d 10.2箍筋根数 箍筋根数=加密区根数*2+非加密区根数 一级抗震: 加密区长度=max(梁高*2,500) 加密区根数=[(梁高*2-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加密区长*2)/非加密区间距-1 二至四级抗震: 加密区长度=max(梁高*1.5,500) 加密区根数=[(梁高*1.5-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加密区长*2)/非加密区间距-1

框架梁首跨钢筋的计算

框架梁首跨钢筋的计算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 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 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 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 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 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 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纵向钢筋锚入支座;横向钢筋(箍筋)不进支座,进入支座也是构造要求不是受力要求。柱、墙进入支座的插筋之箍筋不起箍筋作用,只起稳定作用,只要一个大的方框箍就行,真正上面柱中起箍筋作用时需要隔一拉一。梁进入支座时也是纵筋进入,但连梁到了顶层要求箍筋进入支座,因为顶层连梁上部受力筋在表皮,锚固不可靠,要靠箍筋把它约束住,不崩出去。 梁箍筋的计算长度是每跨的净跨长减去100MM,也就是说,梁的箍筋是从柱边50MM开始布置的,柱中不布置梁箍筋,但柱箍筋必须布置且加密;这一点在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只与梁下部存不存在支座有关,与支座究竟是柱还是墙或者是其他主梁无关; 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问题与梁的类型(框架梁\次梁)和支座类型(边支座\中支座)有关; 框架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0.4倍LAE(LAE为一个锚固长度)+弯钩15D(D为钢筋直径);如果边支座的宽度本身不小于钢筋的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的钢筋则可以不必弯钩进行直锚,但此时直锚长度必须不小于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底筋在中支座的的锚固长度为一倍LAE,面部通长筋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冷接或焊接或机械连接),须满足连接长度规范; 次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直段12D+弯钩15D,在中支座的锚固长度是12D;记住了,这就是框架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于梁中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的连接长度,是一般人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梁中架立筋和构造腰筋的连接长度不论什么梁一律是15D,抗扭腰筋的方式同梁中主筋一样,遵守受力主筋的连接规范; 主梁箍筋的加密长度问题,一般人只知道是梁高的1.5倍,此识有误.实际是,一级抗震结构,主梁箍筋加密长度是梁高的2.0倍,二三四级抗震结构,才是梁高的1.5倍. 算量方法: 一、梁 (一)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