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1)

合集下载

1.《春》朱自清

1.《春》朱自清

春花图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树上繁花
树中昆虫
树下野花 自上而下 想象结果实 由实到虚
眼前花儿争春
花的色彩(“红”、 “粉”“白”) 像星星眨呀眨
色味结合 花的味道(通感) 暗写风与太阳 明暗结合
全方位描绘春花的美
品味语言(指出下列句子的作用)
1、“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竟相开放的情景。 2、“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赞 春
新:新生命的开始,给人无 限希望
美:令人喜爱
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小结
•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 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 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 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 奋发向上。
散文 朱自清 ,字_______ 佩弦 • 1.《春》是一篇_______ (体裁)作者_______ 。 学者 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清醒而真挚, 现代散文家、_______ 、_______ 《匆匆》 、__________ 《春》 被称为,散文代表作有__________ 、 《背影》 __________ 。 •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 酝酿( ) 抖擞( ) 嘹亮( ) 应和( ) • 烘托( ) 眨眼( ) 清脆( ) 黄晕( ) • 3、辨字组词: • 眨( ) 悄( ) 晕( ) 伴( ) • 贬( ) 俏( ) 荤( ) 拌( ) • 4、解释词语,并选择其中三个写一句话: • 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吹面不寒杨柳风:朗润:酝酿:宛转:
绵长 细密
轻盈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雨里静默着
赞春
春 天 像 健 壮 的 青 年

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朱自清作品

朱自清作品

朱自清作品
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被誉为“鲁迅之后的一颗新星”。

他的作品以深情的笔触、细腻的情
感和真挚的感受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的一些重要作品:
1.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少
年与他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故事以回忆的方式展开,通过描写父
亲的背影和对父爱的思念,表达出作者对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思考。

2.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之一。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
个静谧的荷塘夜晚。

在月色的映衬下,作者通过对小生物和花草的
细致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示了作者细腻
的感受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3. 《春》
《春》是朱自清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春天这个美丽的季节为主题,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感受。

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4. 《背影印象》
《背影印象》是朱自清的散文之一。

这篇散文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深刻印象。

作者通过对父爱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父亲无私牺牲精神的敬佩和对亲情的珍视。

这些作品体现了朱自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庭、自然和生命的关怀和思考,也能领略到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朱自清的作品给人以启示,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爱的珍视。

朱自清的红色教育故事

朱自清的红色教育故事

朱自清的红色教育故事摘要:一、引言二、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三、朱自清作品中的红色教育元素四、朱自清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启示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教育思想。

在朱自清的教育生涯中,他以身作则,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红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分析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作品中的教育元素,以及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启示。

二、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朱自清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在五四运动时期,朱自清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播红色思想,还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红色教育元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朱自清作品中的红色教育元素朱自清的作品,如《背影》、《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红色教育思想。

他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父爱、家乡的美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的作品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封建陋习,唤起民众的觉醒意识。

在这些作品中,朱自清巧妙地融入红色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

四、朱自清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启示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教育方法注重个性化、人性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红色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五、结论朱自清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红色教育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分析朱自清的红色教育背景、作品中的教育元素以及他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看到,红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他的作品也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朱自清_百度百科

朱自清_百度百科

第2页 共3页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 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07/03/2010 8:05 PM
中文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朱自清 中国 汉 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代表作品: 1898年11月22日 1948年8月12日 诗集《踪迹》,散文集《简介】 【详细生平】 【名家论佩弦】 【著作概论】 【作?07/03/2010 8:05 PM

朱自清和陈竹隐.
【详细生平】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
[编辑本段]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 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学毕业后,在浙 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 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 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 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朱自清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进入词条
经济 科学
搜索词条
体育
帮助 设置
第1页 共3页
07/03/?fr=ala0_1_1

1.《春》

1.《春》
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
诵读第三部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 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
走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春天像健壮状元成才路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 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 比喻 天 拟人
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突出春天的 勃勃生机
么广泛,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字词学习
◆生难字
朗润(rùn )
涨起来(zhǎnɡ) 嫩绿(nèn )

宛转( wǎn )

应和( hè )

撑伞(chēnɡ)



酝酿( yùn niànɡ )窠巢( kē cháo ) 烘托( hōnɡ)
●●
●●

蓑笠( suō lì ) 抖擞(sǒu)
文体知识
散文
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 状元成才路
事件,可以描述景物,也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
状元成才路
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内容多
黄晕( yùn )
●●


◆多音字
( yùn )黄晕 晕
( yūn )晕倒 ( báo )薄饼 薄 ( bó )单薄 ( bò )薄荷
(zhǎnɡ)涨水 涨 (zhànɡ)头昏脑涨
( nònɡ )卖弄 弄
( lònɡ )弄堂
◆词语集注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传世之作。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朱自清荷塘月色解析篇1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主称“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荷塘月色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

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

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1 《》 朱自清 PPT课件41张

1 《》 朱自清 PPT课件41张

作业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 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天写活了,写的有形、有 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
请你仿照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角 度来描写夏、秋、冬任一季节中的某一景物。
要求:1、运用修辞手法;
2、100字左右。

1.新闻特 写则是 用形象 的事实 说话。 它常常 抓住事 物有特 征的一 面进行 描述, 比消息 更细腻 、更生 动、更 形象。
正面与侧面结合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触觉、嗅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由物到人、由近到 远
动静结合
由景及人
与开头呼应
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层层铺垫,很好的烘托了迎春图.
第三部分:赞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运用比喻和拟人,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
突出它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新
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比喻的分类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 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 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例: 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2、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暗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 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破折号来连接。
例: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 的自私心。
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例: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 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 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 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 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 特别是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 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 闻一多生平事迹。 •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 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 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 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 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 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逝于严重的胃病。 •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挨饿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精神,给予称赞, 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先生散文集
•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 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 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 集》。 •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 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 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 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 《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 •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 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 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 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 《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 老景致的回忆,抒 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人物怀念
•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 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 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 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在文学系里,我选 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 代诗选》等课吧!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 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 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 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 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 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 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 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 过。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 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 血啊!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 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 了。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 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 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 向。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 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 习。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 生家里,向他告别。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 来清华园看望他。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他凝 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我无言对答,这 是组织的决定啊!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 放区呢!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记得,那天朱 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 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我一面摇着手,一面 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 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 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 术后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 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 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朱 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 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 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 怀念啊!
朱自清
人物简介
• • •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 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 名朱自清;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因 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 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 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 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 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 下 “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 是,在 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 年 (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 后, 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 •




• • • •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 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这一时期,朱自清的 散文着力于揭示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 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诚实的性格。朱 自清写得更多、也最为人们称道的则是写景抒情的篇什。这一类散文在艺术上 呈现出多样而又统一的风格。记述秦淮河风光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抒 写静夜里独自漫 步池边的 《荷 塘月色》,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绝佳 名篇。这些满贮着诗意的散文, 于新异独得的观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写之中, 寄寓着大革命失败后他在黑暗现实面前怅然若失的寂寥和郁闷。《背影》则以 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强 烈的感情,描写了家庭遭到变故,父亲到车站送 别远行的儿子这一极富情味的动人场景,“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 情取胜”(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娴熟高超的技巧 和缜密细致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 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 国。 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自此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 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 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 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 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 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 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人物经历
• 1912年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 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 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他大 学毕业后,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 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此外,还参与 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 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 《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 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 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 劳动。朱自清于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 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 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 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 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他的诗,数量不多,却在思想和艺 术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 韩伯画 往俄国》《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 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精神,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 则转以散文为主。 Nhomakorabe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