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

合集下载

维生素C基本知识

维生素C基本知识

维生素C基本知识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够治疗坏血病并且具有酸性,所以称作抗坏血酸。

在柠檬汁、绿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

抗坏血酸是单斜片晶或针晶,容易被氧化而生成脱氢坏血酸,脱氢坏血酸仍具有维生素C的作用。

在碱性溶液中,脱氢坏血酸分子中的内酯环容易被水解成二酮古洛酸。

维生素C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维生素C不仅能预防和减轻感冒症状,还能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脏病发生。

一、绪论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抗坏血酸,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

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

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

有些维生素如 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

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

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

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二、维生素C的基本性质及生理功能1、维生素C的不稳定性维生素C易被破坏,维生素C是一种极其娇嫩的水溶性维生素,它的性质非常不稳定,一不注意很容易因为氧化而被破坏掉。

维生素C在人体内不能自我合成,必须靠进食供给,所以日常食用烹饪时一定要谨慎。

维生素C怕遇水、热、光、氧和烟等物质,所以浸水、加热烹调处理或者摆在店头让太阳直照,都会大幅度破坏维生素C,而且每抽一根烟也会消耗体内25毫克的维生素C,并且吃上100mg的油炸食物也会消耗25mg的Vc。

维生素C

维生素C
3.解毒。 4.预防癌症。 5.清除自由基。 6.协同作用。
营养价值 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心脏
病、中风,保护牙齿和牙龈等。另外,坚持按时服用维 生素c还可以使皮肤黑色素沉着减少,从而减少黑斑和雀 斑,使皮肤白皙。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花菜、青辣椒、 橙子、葡萄汁、西红柿等,可以说,在所有的蔬菜、水 果中,维生素c含量都不少。美国专家认为,每人每天维 生素c的最佳用量应为200~300毫克,最低不少于60毫 克,半杯(大约一百毫升)新鲜橙汁便可满足这个最低 量。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NI), 成年人为100mg/日,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 1000mg/日。
2维生素C生理功能及其 摄入需求 2.1生理功能 2.2正常需求 2.3富含食物
2.1生理功能 1、参与羟化反应。 ⑴促进胶原合成。 ⑵促进神经递质合成。 ⑶促进类固醇羟化。 ⑷促进有机物或毒物羟化解毒。。
2.还原作用。 ⑴促进抗体形成。 ⑵促进铁的吸收。 ⑶促进四氢叶酸形成。 ⑷维持巯基酶的活性。
维生素C 是我国两大战略品种之一, 是出 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80 % 以上, 占世界贸易量的40 % , 每年为国家创造上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创汇额居我国医药商品之首, 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坏血病的预防与治疗。 2、急慢性传染病(用于增强抵抗力) 治疗。 3、创伤的愈合和病后恢复。 4、肝硬化、肝炎以及重金属中毒(如汞、锌、苯中毒 等) 5、当克山病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时的治疗。 6、食品、水果、饮料的保鲜, 主要可使令人不愉快的 气味延缓产生。 7、抑制添加亚硝酸的肉类制品中亚硝铵的形成。 8、改善面团质量, 使焙烤食物的膨胀度达到最大。 9、补充在饮料、水果和蔬菜的加工中损失的维生素C。 10 、作为营养成分的添加剂。 11 、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C

维生素C

试剂和器材
二、材料 自选材料。 三、器材 锥形瓶100mL(′2); 吸量管10mL(′1); 容量瓶 100mL(′1),250mL(′1); 微量滴定管5mL(′1); 研钵;漏斗;纱布。
操作方法
一、提取 水洗干净整株新鲜蔬菜或整个新鲜水果, 用纱布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然后称 取20g,加入20mL 2%草酸,用研钵研 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备用。纱布可 用少量2%草酸洗几次,合并滤液,滤液 总体积定容至50mL。
二、还原性实验
1.取洁净试管2支,第一支注入上述维生素C清液2mL,第二支注入蒸馏 水2mL。 2.在2支试管中各滴入棕黄色的稀三氯化铁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现 象。 发现第一支试管中的溶液基本上仍显无色,第二支试管中的溶液显浅棕 黄色。 3.将第一支试管中的溶液平均分在2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内,并给试管编 号。 4.在1号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2号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观察 现象。 发现1号试管中的溶液不显红色,2号试管中的溶液变成蓝色。 上述实验现象都证实维生素C把Fe3+还原成Fe2+。
操作方法
二、标准液滴定 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mL置 100mL锥形瓶中,加9mL 1%草酸,用微 量滴定管以0.1%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 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s不褪色,即达终 点。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 相当于多少毫克抗坏血酸(取10mL 1% 草酸作空白对照,按以上方法滴定)。
维生素C片
药理毒理 维生素C为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 维生素C为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 为抗体及胶原形成 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 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 ,苯丙氨酸、酪氨酸、 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 叶酸的代谢, 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 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羟化与羟色胺, 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羟化与羟色胺, 保持血管的完整, 保持血管的完整,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等所必 需。

维生素C

维生素C

摘要:维生素C是一种已糖醛基酸,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在弱酸条件中较稳定,维生素C开始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有生理作用)。

如果进一步水解则生成2,3-二酮古乐糖酸,失去生理作用。

根据它具有的还原性质可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

关键词:维生素C,质量控制,含量测定1.简述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英文名称:Vitamin C ,Ascorbic Acid1.1性质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CAS号:50-81-7;酸性,在溶液中会氧化分解。

1.1.1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1.1.2维生素性质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推荐摄入量:每日60毫克;最高摄入量:引起腹泻之量;缺乏症状:坏血病;过量症状:腹泻;主要食物来源:柑桔类水果、蔬菜等1.2维生素C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骨胶原的生物合成。

利于组织创伤口的更快愈合;2、促进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谢,延长肌体寿命。

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

4、改善脂肪和类脂特别是胆固醇的代谢,预防心血管病。

5、促进牙齿和骨骼的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6、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2.维生素C的药理作用2.1 药理毒理维生素C为抗体及胶原形成,组织修补(包括某些氧化还原作用),苯丙氨酸、酪氨酸、叶酸的代谢,铁、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维持免疫功能,羟化与羟色胺,保持血管的完整,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等所必需。

2.2 药代动力学胃肠道吸收,主要在空肠。

蛋白结合率低。

以腺体组织、白细胞、肝、眼球晶体中含量较高。

人体摄入维生素C每日推荐需要量时,体内约贮存1500mg,如每日摄入200mg维生素C时,体内贮量约2500mg。

肝内代谢,极少量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肾排泄。

当血浆浓度大于14μg/ml时,尿内排出量增多。

维生素c百度百科

维生素c百度百科

维生素c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春节维‎他命C在百‎度百科中为‎本词条的同‎义词,已为‎您做自动跳‎转。

编辑词‎条维生素‎c百科名片‎维生素C‎图片维生素‎C(Vit‎a min ‎C,As‎c orbi‎cAc‎i 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

‎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目录‎[隐藏]‎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发展历‎程功‎效适‎宜人群‎富含食物‎正常‎需求生理功‎能‎防病作用‎‎药物作用‎吸收代‎谢缺乏表现‎‎过量表现‎注意‎人工合‎成维‎生素C片说‎明书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发展历程‎功效‎适宜人‎群富‎含食物‎正常需求‎生理功能‎‎防病作用‎‎药物作用‎吸收‎代谢缺乏‎表现‎过量‎表现‎注意‎人工合‎成维生素C‎片说明书‎‎[编辑本段‎]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192℃‎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化学‎性质‎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CA‎S号:50‎-81-7‎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

‎构成‎:一个维生‎素分子由六‎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构成。

水溶c果立方比例

水溶c果立方比例

水溶c果立方比例
C果(Vitamin C)是指维生素C,化学名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着重说明一下,维生素C是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它并非以立方比例溶解。

在水中,维生素C的溶解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和溶液浓度。

在常温下,维生素C的溶解度约为333 g/L。

这意味着在1000毫升(1升)的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33克的维生素C。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C的溶解度并不呈立方比例增加,而是受到溶液浓度和其他因素的限制。

此外,维生素C在水中的稳定性也受到光照、氧气和热等因素的影响。

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高温条件下,维生素C会发生氧化反应而降解。

总的来说,在水中溶解维生素C时,要注意溶解度的限制和稳定性的维护,最好按照指定的用量进行溶解或使用维生素
C补充剂。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具有促进神经递质合成、解毒、清除自由基、防癌等作用。

最早在海员中因缺乏维生素C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后来英国一位军医偶然中发现柑橘和柠檬能防治坏血病。

一、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1.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美容和保健均有一定的作用。

2.维生素C具有清除人体的自由基作用。

3.维生素C作为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维持血管完整性起重要作用,缺乏VC将使血管脆性增加,引起出血,出现坏血症。

4.维生素C促进类固醇代谢,VC缺乏引起高血脂。

5.维生素C具有改善铁、钙和叶酸的作用。

VC将三价铁转变为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VC在血液中形成弱酸性的环境,有利于钙的吸收,且促进胶原蛋白生成,防止骨质疏松症。

6.维生素C参与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形成。

二、维生素C缺乏的危害维生素C缺乏首先表现为身体疲倦、乏力,逐渐出现皮肤小的出血点、皮肤毛囊角化、牙龈出血,严重者全身出血,甚至影响生命。

当然,现代社会正常饮食人群出现像14-15世纪的航海家严重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也不排除因烹饪不当或少吃新鲜蔬果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三、维生素C主要食物来源人类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食物供给,成年人每日推荐供给量为100mg/d,最大限量为1000 mg/d,因为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类,膳食中超量一般不会引起中毒,多余的维生素C会从肾脏排出体外。

维生素C的良好食物来源为:主要食物来源为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橙子、辣椒、茼蒿、苦瓜、菠菜、土豆、韭菜、酸枣、红枣、草莓、柑橘、柠檬含量丰富。

动物内脏含少量维生素C。

维生素C对热、氧不稳定,烹饪与加工会损失比较多,所以像水果一样,尽量新鲜食用。

维生素c

维生素c

维生素c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

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目录1基本性质1.1 物理性质1.2 化学性质1.3 测定维生素C2发展历程2.1 发展史2.2 Vc在中国2.3 功效3药物分析3.1 方法名称3.2 应用范围3.3 方法原理3.4 试剂3.5 试样制备3.6 操作步骤3.7 参考文献4维生素C的作用5适宜人群6富含食物7营养价值8正常需求8.1 推荐摄入量8.2 生理功能9防病作用10维生素C与癌症11药物作用12吸收代谢12.1 影响维生素C吸收率12.2 维生素C的吸收12.3 维生素C的代谢12.4 人体中维生素C的存量12.5 维生素C如何被破坏13哪些人更需要维生素C 14过量表现15注意与禁忌事项16人工合成17与白癜风的关系18维生素C片说明书18.1 药品名称18.2 药理毒理18.3 药代动力学18.4 不良反应18.5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8.6 药物相互作用18.7 药物过量18.8 规格18.9 贮藏18.10 饮食服用禁忌19维生素C缺乏症19.1 病因19.2 主要表现19.3 治疗20维生素c对植物的作用21维生素C易被破坏1基本性质物理性质维生素c图册(5张) [1]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沸点:(无)紫外线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荧光波长:无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比旋度:+20.5°至+21.5°[2]化学性质英文名称:Ascorbic Acid[3]别名:抗坏血酸CAS号:50-81-7EINECS号:200-066-2分子式:C6H8O6InChI编码:InChI=1/C6H8O6/c7-1-2⑻5-3⑼4⑽6⑾12-5/h2,5,7-10H,1H2/t2-,5+/m0/s1分子量:176.13IUPAC名: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C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摘录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人体内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营养素之一。

维生素C缺乏导致的坏血病是最早被发现的维生素缺乏病之一,早在公元前1550年就有坏血病的记载。

公元前450年,希腊的医学资料记在了坏血病的症状。

15~16世纪,坏血病曾波及整个欧洲,并导致多起远航海员死亡事件。

1747年英国的一名海军军医首次发现柑橘和柠檬能治疗坏血病。

1928年剑桥大学的学者从牛肾上腺、柑橘和甘蓝叶中分离出了抗坏血酸。

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以阐明了维生素C的结构,并成功地合成了维生素C。

近年来,营养学界对人类维生素C的摄入量与慢性病的预防进行了多项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进展。

本书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就修订了我国维生素C的DRIs提出建议。

一、消化吸收与代谢(一)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C在小肠上段吸收,吸收方式是通过一种转运蛋白以主动转运为主,经被动扩散吸收量较少。

维生素C的吸收率与摄入量有关,其吸收率随摄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低时几乎完全被吸收;摄入量30~200mg/d,吸收率为80%~100%;摄入量达500mg时,吸收率下降至75%左右;摄入量达1250mg/d时,吸收率下降至50%左右。

(二)分布维生素C被吸收后迅速进入血压循环,分布在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

人体组织中,维生素C浓度以脑下垂体最高,其次是肾上腺、肾脏、脾脏和肝脏,胰腺和胸腺也存在一定量的维生素C,血浆和唾液中含量最低。

当组织中的维生素C达到饱和后,多余的维生素C将从组织中排出。

维生素C能逆浓度梯度被转运至细胞内储存。

人体内可有少量维生素C储存,健康人体代谢池内维生素C的含量一般在1200~2000mg,最多可达3000mg,总转换率是45~60mg/d。

体内储存的维生素C大部分在细胞内,不同细胞的维生素C通常要比血浆高很多。

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量随摄入量变化,但不成线性关系,在不连续摄入维生素C时,其在体内储存较少。

(三)排泄维生素C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随尿排出,其次由汗和粪便排出。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维生素C在体内经代谢分解为草酸、2,3-二酮古洛糖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有尿排出;一部分可直接有尿排出。

尿中排除量受摄入量、体内储存量及肾功能影响。

人体处于稳态时,维生素C摄入量在60~100mg/d,可以在尿中检测出维生素C的排出。

摄入量<60mg/d 时,尿中无维生素C排出。

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C500mg/d和1250mg/d时,绝大部分维生素C经尿排出(Levine et al.,2001)。

二、生理功能(一)羟化作用维生素C参与体内重要的羟化反应,该反应时体内多种重要物质代谢的关键过程。

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其作为脯氨酸羟化酶与赖氨酸羟化酶的辅助因子,催化多肽链中的脯氨酸残基与赖氨酸残基羟化为羟脯氨酸残基与羟赖氨酸残基,然后合成胶原蛋白。

维生素C还参与并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羟化过程;参与羟化酶作用,促进氨基酸合成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

此外,维生素C能增强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催化药物、毒物在内置网上的羟化作用及其解毒过程。

(二)抗氧化作用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是一种很强的水溶性抗氧化剂,与脂溶性抗氧化剂协同作用,在体内还原超氧化物、羟自由基、次氯酸及其他活性氧化物,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反应。

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不易吸收的三价铁还原为易吸收的二价铁,促进铁的吸收,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辅助用药。

(2)将无活性的叶酸还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防止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抵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防止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泡沫细胞的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4)防止和延缓维生素A、维生素E的氧化,使生育酚自由基重新还原为生育酚。

反应中生成的维生素C自由基,在一定条件下经NADH酶系还原为维生素C。

(5)能与维生素E及β-胡萝卜素联合作用,提高机体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保护红细胞,减少溶血的发生(李永华等,2008)。

另外,体内多种含巯基的酶,发挥催化作用需要有-SH,维生素C能使酶分子中的-SH维持在还原状态,从而保持酶的活性,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提高机体免疫力维生素C提高机体免疫力主要通过两方面的作用:其一,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依赖于血浆维生素C水平;其二,维生素C能通过抗氧化作用促进抗体形成,在抗体分子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二硫键,这些二硫键是由2个半胱氨酸构成的,合成抗体必须有半胱氨酸,较高浓度的维生素C能通过使二硫键还原为巯基,促进食物中的胱氨酸还原为半胱氨酸,以促进抗体的形成。

(四)解毒大剂量维生素C对某些毒物如重金属离子Pb2+、Hg2+、As2+、Cd2+、苯、细菌毒素及某些药物具有解毒作用(郭俊生,2004)。

其作用途径有三:(1)维生素C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使体内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为还原型谷胱甘肽,然后与重金属离子结合为复合物排出体外。

(2)维生素C结构中C2位上的氧带负电,能与金属离子结合经尿排出体外。

(3)维生素C具有羟化作用,在细胞内质网上的羟化作用是生物转化中的重要反应,该反应由混合功能氧化酶完成,维生素C能增强该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毒物和药物的解毒过程。

四、缺乏与过量的危害(一)缺乏的危害轻度疲劳是维生素C缺乏的早期症状,进而出现全身乏力、倦怠、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齿龈疼痛或发炎等(Levine et al.,1996)。

维生素C缺乏的特异性体征是毛囊过度角化并带有出血性晕轮。

维生素C长期严重缺乏能导致坏血病,其典型病理改变是以胶原结构受损,合并毛细血管广泛出血为特征。

主要表现有:(1)出血: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片状瘀斑、骨膜下出血,甚至出现血尿、便血及贫血,严重时偶有胸腔、腹腔、颅内出血。

(2)牙龈炎:牙龈结缔组织结构受损,导致牙龈萎缩,压根暴露,严重时牙齿松动与脱落。

(3)骨骼病变与骨质疏松:骨骼有机质形成不良导致骨骼病变与骨质疏松,出现关节疼痛、骨痛甚至骨骼变形。

坏血病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过量的危害维生素C的毒性很小,但过量服用仍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主要因为维生素C的分解代谢产物之一是草酸盐,过量摄取维生素C时,草酸盐排泄量增加,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成人每日摄入超过2~3g的维生素C,可引起渗透性腹泻,此时小肠蠕动加速,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且容易造成人体脱水。

五、营养状况评价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可根据膳食调查、临床检查及血和尿中的生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膳食调查与临床检查的方法与其他营养素相近。

目前,常用于评价维生素C营养状况的生化指标主要有血中维生素C含量(血浆、白细胞)及尿中维生素C含量(24h或4h尿负荷)。

(一)血浆维生素C含量血浆维生素C含量反映维生素C的摄入状况,但不能反映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状况。

评价血浆维生素C含量的参考标准为:≥4mg/L为正常,2.0~3.9mg/L为不足,<2mg/L为缺乏(郭俊生,2004)。

(二)白细胞维生素C含量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能反映组织中的储存状况,但不能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取量,一般认为<2ug/108个白细胞为缺乏(郭俊生,2004)。

(三)尿负荷试验成人受试者晨起空腹口服维生素C500mg,收集4h尿液,测定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13mg为充裕,5~13mg为正常,<5mg为不足(郭俊生,2004)。

六、膳食维生素E参考摄入量(一)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1.成人制定维生素C的EAR可采用耗竭-补充试验。

Levine等(1996;2001)应用此方法研究美国成年人维生素C的EAR,测定同时满足中性粒细胞维生素C浓度最高和尿维生素C排出量最低这两项条件的人体维生素C需要量,男性为75mg/d,女性为60mg/d。

Gey(1998)发现当血浆维生素C浓度维持在50umol/L时,可有效预防坏血病。

Brubacher等(2000)对36篇关于人群(16~96岁)维生素C摄入量与血浆浓度关系论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每日摄入83.4mg维生素C,其血浆维生素C浓度可维持在50umol/L,取整处理后为85mg/d,作为EAR,此项指标没有考虑性别差异。

参考上述研究数据,建议中国成年人维生素C的EAR参考值为85mg/d。

设CV=10%,RNI=1.2EAR=102mg/d,修约为100mg/d。

2.儿童和青少年根据成年人的EAR,参考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代表值与生长需要,按代谢体重法公式推算其维生素C的EAR,计算后取整分别是:1~3岁为35mg/d,4~6岁为40mg/d,7~10岁为55mg/d,11~13岁为75mg/d,14~17岁为85mg/d。

设CV=10%,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的RNI取整后分别是:1~3岁为40mg/d,4~6岁为50mg/d,7~10岁为65mg/d,11~13岁90mg/d,14~17岁为100mg/d。

3.孕妇和乳母孕妇:为防止新生儿坏血病,增加10mg/d维生素C作为额外需要量估计孕妇的EAR(IOM,2000)。

孕早期女性维生素C的EAR同成年女性,孕中、晚期女性维生素C的EAR为85mg/d 加上10mg/d。

因此,孕早期女性维生素C的RNI同未孕女性,为100mg/d。

孕中、晚期女性维生素C的RNI为1.2EAR,即114mb/d,取整为115mg/d,比未孕女性增加15mg/d。

乳母:乳母维生素C的EAR为成人的EAR加上用于乳汁中分泌维生素C的额外需要量。

额外需要量通过乳汁中维生素C含量乘以泌乳量计算,同时考虑母乳量的变化和维生素C 的小肠吸收率。

人乳中维生素C含量差别很大,一般为30~100mg/L。

我国调查结果(殷泰安等,1989)及《中国食物成分表》母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5mg/100g(杨月欣等,2009),产后6个月内与6个月后泌乳量分别按780g/d和624g/d计算,产后6个月内与6个月后维生素C的额外需要量分别为39mg/d和31.2mg/d,均值为35mg/d,按85%的小肠吸收率计算出乳母维生素C的额外需要量为41.2mg/d,修约为40mg/d。

乳母的EAR为85mg/d+40mg/d=125mg/d。

乳母的RNI=1.2EAR=1.2*125mg/d=150mg/d。

4.婴儿国内外尚缺少婴儿维生素C的EAR数据,1岁以下婴儿按照以下推导方法计算其AI。

0~6月龄AI:按母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乘以哺乳量。

我国食物成分表中,母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5mg/100g,6月内婴儿的哺乳量平均为780g/d,故其AI应为5mg/100g*780g/d,计算结果是39.0mg/d,修约为40m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