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读书笔记 3篇

合集下载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

唐诗读书笔记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

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2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

此刻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能够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一样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通用1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通用18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通用18篇)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通用1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通用1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起初,唐诗带给我的印象是单调、乏味的。

后来,阅读了《唐诗三百首》,我对唐诗又产生了新的印象。

唐诗是多彩的。

唐诗,是绿色的。

它既是“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嫩绿。

嫩得青翠,嫩得可爱;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绿。

淡雅的颜色若隐若现。

它们不像墨绿有深沉的颜色牵引住人们的眼球,只是靠着一点点淡淡的绿色博得人们的青睐……唐诗,是红色的。

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的淡红,像泛起了红晕的少女的脸颊;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红,红得灿烂,红得似火。

唐诗,是白色的。

是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白,白得纯洁,白得无暇。

令人陶醉。

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白。

不是那种纯洁的白;不是那种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缕缕皎洁的白。

白得悲惨,白得寂寥,白得凄凉。

唐诗,不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独怜幽草涧边生”的荒野之景。

描绘了荒山野岭的独特环境。

令人对野草萌生爱怜之心。

与上句相比,我更喜欢、更觉得杜牧的《江南春》更为精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春雨景。

黄莺动听的歌声加上鲜嫩的绿叶与红花,江南城里到处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缓缓飘动。

南朝建造的宏伟寺庙,不知有多少楼阁沐浴在蒙蒙细雨中。

这美丽的春雨图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们的心。

唐诗,是多彩与精彩的!《唐诗三百首》一定会让你对唐诗有很大的了解!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可没这么厉害,整本书能背下来诗的没多少。

不过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心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不禁感慨:“世界上还有比古诗更好的文学艺术吗?”蘅芜居士精心选择三百首古诗,这些古诗中有描绘自然景象的;有陈述历史史事的;有直抒诗人胸臆的;还有感叹缠绵感情的……在书中,我读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震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风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美丽;“六宫粉黛无颜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风情万种……无聊之时拿出来翻一翻,更读出了诗人的感情:李商隐面对夕阳,既留恋又无限惆怅;李白饮酒饮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宋之问已近家乡,但是“情更怯”,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杜甫闻听家乡被解放,更是“喜欲狂”……每一首诗,无论诗风、格律如何,始终是道出诗人朴实的情感,内心的肺腑之言!这些古诗多多少少给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好处:比如今个学期语文书上的古诗,仅有一首我没见过,那么其它的也就没那么难背诵;上学期每周的积累古诗省下我上网查的工夫;前几周的手抄报以古诗为主题……《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我一定要好好诵读、品味,陶冶自己的情操!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3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1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

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的读书笔记2今日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我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

那一首首诗歌,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

然而,许多诗歌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款款走来,并且将一向走下去,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滋润它流经的每个生命。

《诗学》笔记参考

《诗学》笔记参考

第一章诗摹仿1.诗(有音乐或无音乐):一种艺术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者格律文,或混用诗格或单用一种诗格制作、制造的,其不同于创造;诉诸语言、诉诸听觉的文学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写诗,而应该是做诗。

【诗通过节奏,话语,语调来展现,应为在古代文学阅读是不普遍的。

诗的分类:有音乐的——戏剧、酒神颂、史诗等等,天经地义的诗,无音乐的仅logos——对话,拟剧诗的类别划分,不是依照剧情内容的模仿的对象,而是依据形式和外壳(有无音乐)】2诗人:悲剧,喜剧,史诗的创作者,对诗人进行了诠释和定义,认为诗人应该是用格调声音去展现,而不仅是用话语,格律就行了,而且诗人还应该在模仿对象上有相应的要求,比如:荷马和恩培多克勒比较,荷马是诗人,但是后者不是,因为对象是自然科学,总之,亚里士多德在声音中强调了模仿的媒介,从很大的程度上定义了诗人,在声音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侧重于声音的重要性,可能是因为(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对艺术作品的表达,更多的依赖于口头和声音。

3摹仿:一种创作方法。

(司空见惯的“诗”的创作方法)大致等于文学创作,文艺作品的制作,即被命名为摹仿;是把具体事件“变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与临摹不同。

悲剧、喜剧、酒神颂和史诗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摹仿的方式制约的,也是古希腊人认为的“诗”,即文学作品。

4差别在于:摹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5模仿的媒介:是抽象的。

话语和音调(语言,可以写成文字的部分)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媒介的话语;比如对话和拟剧,无节奏,无音调,但是也称作诗。

古希腊人默认只要用了格律的就可以被称为诗,但是亚里士多德不认同,同样用六部格律的方式,要以摹仿的对象来界定可不可以被称为诗。

6以下谈及无音乐伴奏或参与的纯语言的作品。

在古希腊,这种作品没有被命名,或没有一个总称。

这应该是指无格律的“散文”和有格律但无音乐的诗。

7格律体:有固定节奏,韵律的“声音”,即诗格,以十四行为例.。

长度:悲剧的时间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者稍长于此的时间内(①三一律中时间为一天的来源②演出时间不宜太长,一天之内演完);史诗无需顾虑时间限制。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5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5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5篇)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对中华文明的独特影响。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的精华。

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现出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等多姿多态的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

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

在书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地驰骋,纵情快乐。

在是书的海洋里,我可以随意的徜徉,尽情的陶醉。

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充实,给了我满足。

上学后,书的世界好比一个大花园,我被里面的“花花草草”,字字句句所吸引,那时一个懂的女孩就这样被书领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在书的世界里,我读懂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我体会到了苏轼“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破浪前进!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吮吸着点点滴滴的精神食粮,然后,满载着这些知识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清风为我祝福,有夕阳为我做伴。

诗经读书笔记(精选4篇)

诗经读书笔记(精选4篇)

诗经读书笔记(精选4篇)诗经读书笔记篇1胡适曾说:“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

”——题记受到网络知识竞赛的压迫,沿着浮云走过的痕迹,天空的浅蓝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铅蓝色也曾使人思绮。

于是,买了一本沉甸甸的《诗经》,走在回去的路上。

就我脑袋里这点儿国学知识,没有一本读过的“经书”是不能过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关的。

小部分是久闻大名,其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更是让我期盼。

《诗经》是由孔丘主编,收录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国际声誉这么独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异常独到。

我带着期待翻开了《诗经》的封面,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我合上这本深入人心深处的著作。

《诗经》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思乡、借物抒情、感叹时光等常见的题材,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题目。

赞扬、憎恶、传诵,引人入胜。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十分之一是我十分惊奇“风”、“雅”、“颂”是何其理解,想参透孔子如何把这三百多余首诗歌分为三个大类。

“颂”的意思较好理解,其中的“风”却应用怎样的理解方式去读懂?品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百分之二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品读与领略西周至春秋的岁月风尘。

我想掌握古人写*的方法,如何用无数个中华汉字的几个就能表达尽一篇翻译过来有几百字的*,每次看那几个字和译文时,一长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区别好大,因此自然心里总赞叹古人的笔好神奇啊!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考题很难,每个考题都需要经过细细精读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读来答做。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结束了第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虽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这不是随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钻研、翻透的。

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仅有的《大学中庸》和《诗经》,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瞧,总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一旁的母亲看着我,吓呆了,似乎从来没有看过我这副模样,她却一边说:“我们家温馨真用功啊!”经过一番考试前的“垂死挣扎”和临时抱佛脚,我凌然进入了第二次考试,终于比前一次考试高了几分,这让我十分高兴。

李白唐诗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李白唐诗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The earth is in motion all the time, and a person will not always be in an unlucky positio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李白唐诗读书笔记五篇范文李白唐诗读书笔记一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

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1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

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

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梦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

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2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很多本书,最喜欢的当然是《唐诗三百首》了。

他虽然没有童话书读起来饶有兴趣;没有科幻书读起来那样惊险刺激;没有历史书那样精彩;却蕴含着中国古代诗人的心血和思想感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学读书笔记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诗学读书笔记 1([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5月第1版)P17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P18有些艺术,例如酒神颂和日神颂、悲剧和喜剧,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韵文差别在于前二者同时使用那些媒介,后二者则交替着使用。

P20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品格,〔一切人的品格都只有善与恶的差别〕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是跟一般人一样〕,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P22假如用同样媒介摹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P24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P28(如前面所说,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 史诗和悲剧相同的地方,只在于史诗也用韵文来摹仿严肃的行动,规模也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史诗纯粹用韵文,而且是用叙述体;就长短而论,悲剧力图以太阳的一周为限,或者不起什么变化,史诗则不受时间的限制;这也是两者的差别,虽然悲剧原来也和史诗一样不受时间的限制。

P30-31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因为悲剧艺术是一种特别艺术 (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摹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摹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摹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

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福〉与不幸系于行动〕;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

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悲剧所以能使人惊心动魄,主要靠突转与发现,此二者是情节的成分。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 性格则占第二位。

悲剧是行动的摹仿,主要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在行动中的人。

P35-36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一件事物可能完整而缺乏长度)。

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

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限度]就长度而论,情节只要有条不紊,则越长越美;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

P37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摹仿,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P39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P42所谓复杂的行动,指通过发现或突转,或通过此二者而达到结局的行动。

但发现与突转必须由情节的结构中产生出来,成为前事的必然的或或然的结果。

P43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或然率或必然律而发生的,发现,如字义所表示,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发现与突转同时出现的时候,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按照我们的定义,悲剧所摹仿的正是能产生这种效果的行动,而人物的幸福与不幸也是由于这种行动。

P48-49既然最完美的悲剧结构不应是简单的,而应是复杂的,而且应摹仿足以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的事件(这是这种摹仿的特殊功能),那么很明显: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善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因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了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品质,甚至宁可更好,不要更坏。

P52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既然这种快感是由悲剧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通过诗人的摹仿而产生的,那么显然应通过情节来产生这种效果。

P56关于性格需注意四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一言一行,如前面所说,如果明白表示某种抉择,人物就有性格如果他抉择的是善,他的性格就是善良的。

第二点,性格必须合适。

人物可能有勇敢的,但勇敢或能言善辩与妇女的身份不适合。

第三点,性格必须相似。

此点与上面说的性格必须善良、必须合适不同。

第四点,性格必须一致。

即使诗人所摹仿的人物性格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的性格又是固定了的,也必须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性格中。

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或然率: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做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或然率;一桩事件随另一桩而发生,须合乎必然律或或然率。

P62诗人在安排情节,用言词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应竭力把剧中情景摆在眼前,惟有这样,看得清清楚楚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中才能作出适当的处理,决不至于疏忽其中的矛盾还应竭力用各种语言方式把它传达出来。

被情感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P65每出悲剧分结与解两部分。

剧外事件,往往再配搭一些剧内事件,构成结,其余的事件构成解。

所谓结,指故事的开头至情势转入顺境〈或逆境〉之前最后一景之间的部分;所谓解,指转变的开头至剧尾之间的部分,其实要说一出悲剧和另一出相同不相同,公平的办法莫过于看布局,即看结与解是否相同。

P69思想包括一切须通过语言而产生的效力,包括证明和反驳的提出,怜悯、恐惧、愤怒等情感的激发[还有夸大与化小]。

但是很明显,当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表示事物的重大或可能时,还需按照这些方式从动作中产生思想的效力;区别在于前者应不待说明即能传达出来,后者还须由说话的人在他的话里表示出来,而且是他的话的效果。

P78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P83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的情节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环绕着一个整一的行动,有头,有身,有尾,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赋予的快感;显然,史诗不应像历史那样建构,历史不能只记载一个行动,而必须记载一个时期,即这个时期内所发生的涉及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一切事件,它们之间只有偶然的联系。

P85史诗的种类也应和悲剧的相同,即分简单史诗、复杂史诗、性格史诗和苦难史诗;史诗的成分[缺少歌曲与形象 ]也应和悲剧的相同,因为史诗里也必须有突转、发现与苦难。

史诗的思想和言词也应当好。

P94为了获得诗的效果,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P99悲剧具备史诗所有的各种成分(甚至能采用史诗的格律)。

此外,它还具备一个不平凡的成分,即音乐〔和形象〕,它最能加强我们的快感;其次,不论阅读或看戏,悲剧都能给我们很鲜明的印象;还有一层,悲剧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摹仿的目的如果悲剧在这几方面胜过史诗,而且在艺术效果方面也胜过史诗(这两种艺术不应给我们任何一种偶然的快感,而应给以前面说的那种快感)那么,显而易见,悲剧比史诗优越,因为它比史诗更容易达到它的目的。

最近一边读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边读莱辛的《拉奥孔》,其中令我着迷的,是这些西方文论巨著所蕴含的一种科学的精神,以一种近乎自然科学般精准的分析和总结,窥探文学之于我们的几近神秘的美和魅力,一如后来的更令我着迷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理论,托多罗夫、普罗普、巴赫金、格雷马斯、罗兰巴特、列维斯特劳斯他们对文学何以被建构出来的分析和总结,正是对于神秘的消解,让我们循着被探索和建构出来的规律触及文学的堂奥,与东方的文学理念及其感悟式和即兴式的文学批评有着根本的不同。

然而,太过精细的分析和解读必然导致文学美感和魅力的丧失。

如果按图索骥般按照亚里斯多德的理论去写一部悲剧,未必能写出一部真正好的作品,因为真正的文学写作并不会紧随心中预先设置的模板,而是长期、大量的积累与循迹而来的灵感的碰撞而激发的通灵般的行为。

所谓的文学理论,除了让我们读懂作品发生在理论以内的东西,还能够帮助我们寻找理论以外神秘的、感性的东西的痕迹,寻找那些溢出了理论却又赋予作品非凡的生命力的东西,这才是文学理论生生不息的推力,也是东方能够丰富、修正西方文学以及两者能够对话的空间,我想。

想起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的某个观点:寻找异质文化之间共同的美学据点。

这大概也是我读这部作品的原因。

诗学读书笔记 21、诗艺本身和诗的类型、每种类型的潜力、应如何组织情节才能写出优秀的诗作,诗的组成部分的数量和性质,这些以及属于同一范畴的其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