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全册教材目录

心理健康教育全册教材目录《心理健康教育全册教材目录》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什么是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心理健康知识
- 情绪管理和情绪调节
- 压力管理和压力调适
- 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
- 失眠和焦虑的处理
第三章:心理健康的保护与促进
-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积极心态和乐观心态的培养
- 心理康复和心理健康维护
第四章:心理健康问题与疾病
-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介绍
- 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知识
- 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 心理健康问题的就医和治疗途径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全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第六章:心理健康促进的政策和措施
- 政府和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与关注
- 心理健康促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 心理健康机构和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 心理健康促进的社会宣传与教育活动
第七章: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估和改进
- 心理健康服务的评估和监测指标
- 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评估和改进方法
- 心理健康服务的提高和完善机制
- 心理健康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通过这本教材,读者将系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实践方法,为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社会心理健康作出贡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doc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培养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2. 培养幼儿正确的情感表达能力,教育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情感沟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培养幼儿正确认识家庭、社会和世界,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4. 培养幼儿自我调节能力,让幼儿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5. 培养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幼儿学会追求目标、挑战自我,努力向上。
6. 培养幼儿爱心和包容心,教育幼儿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培养幼儿社交技能和容忍心态。
7. 培养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避免过度依赖和自卑情绪。
8. 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作息、体育锻炼等方面,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3~6岁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 期,可塑性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 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创设适宜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①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②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 心态。
原因:
•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 城市儿童生活都市化,现代家庭小型化;家长过分看重 “第二课堂”等。致使学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会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 机会减少,产生感觉统合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 • 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 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幼儿从小缺少运动,孩 子缺少父母的爱抚。
(一)生理因素
4、感觉统合失调
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是指儿童无法把从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 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以及方位、平衡 觉器官前庭等处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致影响大脑对上述信息的认知和判断。
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表现:
•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 • 2: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 3:语言发育迟缓,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 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 4: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 虑或过分紧张。 • 5: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 6:手眼协调差,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 笨拙,手工能力差。 7:胆小敏感 班级气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父母还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变化和特点,积极引导幼儿发展健康的人格和情感,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发展。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形式,帮助幼儿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最后,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社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
只有多方合作,共同呵护,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努力奋斗。
第六章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六章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1、简述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可分为三类:1、精神正常,但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请求帮助的人群;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
2、简述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求助者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
受不合理行为模式困扰的求助者,若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建立一种新的、合理的行为模式。
只有按这种合理的行为模式生活,他的行动才可以变成“新的有效行为"。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启发、鼓励和支持求助者建构“新的有效行为”,可通过公开和直截了当的形式,如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方式,如使用类比、列举他人成功的事例,等等.解除心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求助者能否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求助者能否将合理的思想和欲望付诸行动。
3、简述心理咨询的分类.(一)按性质分类:1、发展心理咨询2、健康心理咨询(二)按咨询的规模,有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1、个体咨询个体咨询的形式,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2、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向求助者们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
(三)按咨询时程1、短程咨询在相对短的时间内(1-3周以内),完成咨询。
2、中程心理咨询在1-3个月内完成咨询。
可3、长期心理咨询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或者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长期心理咨询,一般用时在3个月以上。
(四)按咨询形式1、门诊心理咨询2、电话心理咨询3、互联网心理咨询4、简述心理咨询中鉴别诊断的主要内容。
1)症状定性――按症状的表现确定其性质。
2)症状区分――将已经定性的症状和在现象上与其相近、性质相类似的其他症状做细致的区分,并做出明确判断。
3)明确鉴别诊断的关键症状和特征。
(如,有无自知力)4)按现行的症状诊断标准,进行鉴别诊断。
5、简述咨询方案的制定应包括的内容。
咨询方案是心理咨询实施的完整计划,它是心理咨询进入实施阶段必备的文件。
《幼儿卫生保健》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的 十大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表达与控制自己情绪
9.适度发挥自身才能与兴趣爱好
10.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1、智力发展正常 • 3、情绪反应适度 • 5、人际关系融洽
2、性格特征良好 4、行为统一协调 6、自我意识良好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一、智力发展正常
•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 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 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 想象力的总和,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
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
https:///a/233196132_495073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三、情绪反应适度
• 情绪适中:喜怒哀乐 主流:愉快、稳定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四、行为统一协调
• 知情意行(心理与行为)
• 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 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反 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 为特征。
• 同龄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相比。 • https:///pc/9b3dff
2d855b7731b?cota=4&kuai_so=1&tj_ 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 er_scene=so_1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二、性格特征良好
•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性的 核心因素。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案

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案标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自信自立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理健康;2.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3.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认识、情感、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其身心健康、社交能力以及学习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2.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1)焦虑:幼儿在面对新环境、新人事物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情绪,表现为哭闹、情绪低落等。
(2)恐惧:对于某些事物或情境感到恐惧,表现为退缩、惊恐、躲避等。
(3)情绪波动:幼儿情绪较为脆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为快乐、哭闹、愤怒等。
(4)注意力不集中:幼儿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表现为玩耍时频繁变换兴趣、听讲时难以专心等。
3.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注重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2)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幼儿提供安全、稳定、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温暖和关爱。
(3)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幼儿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学会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
(4)鼓励幼儿表达情感: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释放情感,减少情绪积压。
(5)注重身心健康:给幼儿提供适量的运动、休息和玩耍时间,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育活动,我发现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焦虑、恐惧、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温柔地坚持 态度不温柔不行,不温柔就可能造成孩子心理 上的伤害,还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久而久之 就变得越来越逆反,父母说得对的孩子也不会听, 因为孩子反感父母的态度; 不坚持也不行,不坚持就不能把“不能这样做, 只能这样做”的信息清楚地传递给孩子,这个信息 就是孩子的一个边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言行在某 些方面是要受到一定约束的。
心情愉快,多数时间很欢挑战困难; 友善,肯与人合作,受人欢迎。
将关爱和适度的控制结合起来。对孩子坚持某些 原则,但一定是温柔地坚持,绝不是责骂,更不是强 迫。 孩子需要关爱,也需要控制。没有控制引导,孩 子就不会学习自我控制,就会变得非常自私、专横, 自我中心;但是,如果孩子受到过多地控制,就会缺 少独立性,缺少自信心。
温柔地坚持,记住这五个字,每一位早期教
育的父母的家教箴言——对每一位父母都很有用!
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
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
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 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 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 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 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 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你的孩子一个好 品质,恰恰你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倍受折磨的 自悲和自贬。 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但遗 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 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 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 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2、先天的非遗传的因素 3、后天的脑损伤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理解、尊重、宽容、友爱
(2)师生关系:教师
幼儿
充分信任、乐意听从
班级气氛:
民主、热忱、欢迎。
3、社会
环境中的不良刺激,如汽车尾气、网络、智能 手机、噪音等。
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期望高,使幼儿负担过 重,造成心理压力。
.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
.
“留守儿童”
•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 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 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 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 定或无人监护。
•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 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少离多,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
• 2.环境及人为的原因(后天性的)
• 城市儿童生活都市化,现代家庭小型化;家长过分看重 “第二课堂”等。致使学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不断缩小, 这种封闭的生活自然会使孩子接受外界感觉信息刺激的 机会减少,产生感觉统合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
• 大人对幼儿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
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幼儿从小缺少运动,孩 子缺少父母的爱抚。
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以及方位、平衡 觉器官前庭等处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致影响大脑对上述信息的认知和判断。
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
表现:
•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 • 2:调皮任性,兴奋好动,容易违反课堂纪律。 • 3:语言发育迟缓,能长时间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
独立性,遇事紧张焦虑,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
→ ② 专制型:体罚责骂,剥夺合理需要,绝对服从
自卑、胆怯、畏缩、固执对抗心理。
→ ③ 放任型:放任、不关心 自信心差,成就感低、
冷漠。
④ 民主型:公平、合作、民主、引导、鼓励、
→ ⑤ 支持 自信、独立、成就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强。
.
2.幼儿园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集体生活 环境。 (1)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很多不适 应,如: ① 生活:吃、睡、穿、脱衣鞋(自理能力差) ② 情绪: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不安全感) ③ 人际关系: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拿玩具,所以 会出现争吵哭闹的现象。(不协调) ④ 集体规则:纪律的约束,行为的约束等。
.
(一)生理因素
3、后天的脑损伤
(1)出生时的状况 婴儿出生时缺氧、损伤脑组织和早产、出生低体 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意外伤害和疾病 如脑震荡、乙脑、流脑等均可影响幼儿的智力,诱 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
(一)生理因素
4、感觉统合失调
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称为学习能力障碍。 是指儿童无法把从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
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可怜
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 并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 的基础,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 的关键。
.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恩格尔
却无法流利地阅读。 • 4:害怕陌生的环境,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
虑或过分紧张。 • 5:方向感差,动作协调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
6:手眼协调差,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脚 笨拙,手工能力差。 7:胆小敏感,做事缩手缩脚,缺乏好奇心。
.
原因:
• 1.生理原因(先天性的)
• 因早产或剖腹产造成幼儿压迫感不足,造成触觉失调。 • 因怀孕期间不正确的吃药和打针对幼儿造成的伤害。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许多遗传病存在智力缺陷。 遗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 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 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 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
.
(一)生理因素
• 2、先天性非遗传因素(孕期状况)
• 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 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 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可引起 胎儿畸形、智力低下,胎儿身体、大脑发育迟 缓,使幼儿期出现行为问题。
.
矫正:
• 关键是让幼儿“动”起来,
尽可能参加体育活动。
.
(二)心理因素
1、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要 采取更灵活的方法进行培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幼 儿的潜能。
2、动机:是在自需要卑的、基自础傲上产、生自的满。生理需要是最基本、
最低层次的需要,更要注重幼儿的高层次的需要---心理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情绪。
.
(二)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保健措施。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健康监测,做到早发 现,早治疗;建立心理档案;普及科学喂养知识, 实施计划免疫。 (三)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有序) 2、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满足合理的
.
二、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3~6岁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 期,可塑性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 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一)创设适宜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① 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② 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 ③ 心态。
3、情绪:幼自儿信情、绪正自常爱,、就自会“尊身、在自福中主要、知福”,反 之,就会自有心立理、障自碍觉。不、良自情律绪是、幼自儿制与他人交往和
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
4、自我意识:是个性组成的一部分,正确地认识自我,
是幼儿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之一。
自我评价不能过低或过高。如果到了一定的年龄,
仍自我评价过高,就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
.
(三)社会因素
1、家庭: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 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 庭人际环境,家长的本身的素质修养及对子女的 养育态度等,对维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
.
●养育态度一般可分为:
→ ① 溺爱型:包办代替,百依百顺 依赖、懦弱、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