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图示能体现化学改善人类生活的是()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

近期,神舟十七号飞行乘组已完成既定任务,成功返回地球。

下列研究不属于化学范畴的是()A.研制火箭的燃料B.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C.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D.计算返回舱落点3.化学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下列能体现化学对材料科学的贡献的是()A.为缓解能源危机,加大化石燃料的开采B.为宇航员研制新型面料的宇航服C.为粮食增产,生产化肥、农药D.为保护环境,研发制取氢气的新技术4.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B.门捷列夫提出了原子论C.道尔顿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D.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5.“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古代工艺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6.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落英缤纷B.愚公移山C.星火燎原D.飞沙走石7.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易升华B.甲烷能燃烧C.氢气的密度小D.金刚石坚硬8.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墨有导电性,常用于制铅笔芯B.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于制作炊具C.二氧化碳不助燃,常用来灭火D.煤燃烧能放出热量,常用作燃料9.下列可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是()A.试管、蒸发皿、集气瓶B.量筒、蒸发皿、烧杯C.试管、燃烧匙、蒸发皿D.试管、量筒、蒸发皿10.进入化学实验室必须注意安全。

下列行为符合实验室安全规范的是() A.用扇闻法闻气味B.用手直接取用试剂C.随意将试剂带出实验室D.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11.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保证。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期中期末试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100分,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 D.葡萄“变”美酒2.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A.上实验课前,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B.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安全C.每次实验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D.实验后,可以把剩余药品随意拿出实验室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 B.密度比水小 C.较软,硬度不大 D.不溶于水4.通过对化学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的理念是( )A.化学是自然科学中创造新物质最多的科学领域B.化学的发展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C.化学是以理论推导为基础的科学D.推广食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食品”5.下列事实中,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普通玻璃属于易碎品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金刚石硬度大 D.盛有水和植物油的试管振荡得到乳状浑浊液体6.下列是2016年无锡市实验操作考查“药品的取用和加热”中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C. D.7.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火焰温度最高处是外焰;②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③燃烧能发光、发热;④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木炭用作燃料C.金用于制作项链D.铝用于制作导线9.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CuSO4;在工业精炼铜、镀铜中都要应用胆矾。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全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全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元测试题目录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参考答案 (5)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7)参考答案 (12)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5)参考答案 (19)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21)参考答案 (26)期中测试题 (31)参考答案 (38)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43)参考答案 (47)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51)参考答案 (55)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58)参考答案 (63)期末测试题 (66)参考答案 (74)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80)参考答案 (84)第九单元溶液 (87)参考答案 (92)期中测试题 (94)参考答案 (102)第十单元酸和碱 (107)参考答案 (111)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114)参考答案 (118)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121)参考答案 (125)期末测试题 (127)参考答案 (134)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32分)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锅中水变水蒸气B.葡萄酿成酒C.木柴燃烧D.面包发霉2.如右图所示,打开饮料瓶,把从饮料中溢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验证了从饮料溢出的气体中含有()。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3.从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以使()。

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A.①③B.②C.①②D.③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5.下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A B C D6.某同学练习加热食盐水时有如下几步操作:①将试管用试管夹夹好;②往试管中倒入少于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食盐水;③点燃酒精灯加热;④盖好试剂瓶,放回原处;⑤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③①②④⑤B.②④①③⑤C.②①③⑤④D.②①③④⑤7.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测试题班别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们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最基本的手段是()。

A.逻辑推理B.大气探测C.化学实验D.精确运算2.下列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B.滴水成冰C.铁钉生锈D.酒精挥发3.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B.夏天,放置半天的饭菜变酸C.秋天,铁路上铁轨的对接处与夏季相比间隔变大D.冬天,玻璃窗上凝结出漂亮的冰花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B.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C.食盐不但是一种调味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D.化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不能创造新物质5.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动后,发现小块蜡烛并未减少,并浮在水面上,由此不能说明蜡烛具有的性质是()。

A.受热易熔化B.密度比水小C.较软,硬度不大D.不溶于水6.在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中,有一操作如图,该操作说明该气体()。

A.极易溶于水B.易溶于水C.不易溶于水D.与气体是否溶于水无关7.下列关于各物质的叙述中,其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石蜡受热会熔化C.酒精挥发D.氧气能变成淡蓝色液氧8.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最简便方法是()。

A.测密度B.用澄清石灰水C.闻气味D.用燃着的木条9.某同学将蜡烛置于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发现瓶壁有水雾产生,接触瓶壁的手感到发烫。

由此,他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不符合实际的是()。

A.蜡烛燃烧放出热量B.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C.蜡烛燃烧有水生成D.蜡烛在氧气中能燃烧10.下列课题侧重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单元测试是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单元测试题全套,包括答案。

第一单元:物质和化学变化1. 以下物质中,是化学元素的是()A. 石英B. 滑石C. 石墨D.石榴石答案:C. 石墨2. 在化学反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影片加热后发生颜色变化B. 注射器针管烧红后易折断C. 酒精棉燃烧后只有火焰D. 水分子蒸发后变为水蒸气答案:A. 电影片加热后发生颜色变化3. 合成反应的特点是()A. 质量增加B. 质量减少C. 能量减少D. 物质减少答案:B. 质量减少...(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第二单元:分子运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1. 以下物质中,是无定形物质的是()A. 钻石B. 冰C. 密封的塑料袋D. 暴露在太阳下的蜡烛答案:C. 密封的塑料袋2. 分子是由()组成的。

A. 多个不同原子B. 多个相同原子C. 一个群组结构D. 一个粒子结构答案:B. 多个相同原子3. 分子的运动形式有()A. 振动运动B. 旋转运动C. 平移运动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 所有以上选项...(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第三单元:空气中的氧气1. 空气是一种()。

A. 混合物B. 纯净物C. 溶液D. 化合物答案:A. 混合物2. 空气中的气体主要是()。

A. 氧气B. 氮气C. 二氧化碳D. 水蒸气答案:B. 氮气3.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

A. 20%B. 30%C. 40%D. 50%答案:A. 20%...(继续提供其它题目和答案)(文档内容继续补充,提供其他单元的测试题目和答案)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的全套带答案。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②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③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④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3单元检测试题(含答案)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一卷(共5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是()A.拉瓦锡B.道尔顿C.门捷列夫D.阿伏伽德罗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海水晒盐B.风力发电C.太阳能取暖D.火药爆炸3.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导电性B.可燃性C.延展性D.导热性4.科学实验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下列实验操作中规范的是()A B C D5.小明给量筒内液体读数,开始时仰视度数为25mL,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大于5mLB.等于5mLC.小于5mLD.无法确定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的是()A.新鲜的空气B.白糖水C.冰水混合物D.豆花米线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工业上利用液氧、液氮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C.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D.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8.以下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B.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具有可燃性和氧化性C.水中的生物可以进行呼吸作用,说明氧气易溶于水D.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9.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实验装置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夹没夹紧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B.待红磷燃烧结束就该立即打开止水夹C.该实验说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D.实验中凸透镜的作用是聚光,提高温度,引燃红磷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下列相关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A.发生装置 B.排水法收集氧气 C.验满 D.存放氧气11.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无烟无焰12.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A.氧气B.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可吸入颗粒物13.下列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碳酸钙氧化钙+水B.铁+氧气四氧化三铁C.食盐+水食盐水D.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14.云南普洱盛产茶叶,新鲜茶叶用沸水冲泡后会散发清香,说明了()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很小D.分子在不停的运动15.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C.将l00mL水与l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说明水分子体积变大16.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中子数为44,则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44B.78C.34D.1017.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6B.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6个电子C.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D.该原子的最外层达到了稳定结构18.如图所示是甲、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粒子是阳离子B.乙粒子是原子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D.甲粒子的化学性质比乙粒子稳定19.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钠的原子序数为1120.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OB.2OC.O2D.O2-2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22.以下符号既可以既可以表示一种元素,又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HB.CuC.2FD.N223.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变化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5:1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都发生了改变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与数目都未发生改变24.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括号内为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C.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D.粗树干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细树枝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25.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第二卷(共50分)二、填空与简答(每空1分,共27分)26.(6分)用化学用语填空:(1)5个钾原子;(2)钙离子;(3) 6个硫离子;(4)铁元素;(5)3个钠离子;(6)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带答案全套第一单元检测卷班级: __________注意事项:本试题共 4 页,满分题号一二姓名: __________60 分,考试用时40 分钟。

三总分得分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

一瓶矿泉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A.矿泉水由哪些成分组成B.矿泉水的产地在哪里D.矿泉水的微观结构如何2.实验室常用的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有气体放出B.有新的物质生成D.有发光发热现象4.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粮食能用来酿酒B.百炼方能成钢D.玉不琢不成器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7.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发现试管破裂,不可能的原因是()A.加热前试管外壁的水未擦干B.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D.加热时试管口竖直向上8.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B.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D.注射器内有液体进入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16 分 )9.选择合适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1)在通常条件下,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________;(2)酒精受热变成了酒精蒸汽________;(3)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________;(4)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________。

10.选择下列仪器的序号填空:①试管②烧杯③量筒④玻璃棒⑤漏斗⑥胶头滴管⑦酒精灯(1)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2)用来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A.发光发热B.有颜色的变化C.有其他物质生成D.有气体、沉淀产生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3.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风力发电C.光合作用D.牛奶变质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B.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C.烧木材取暖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7.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A.防止试剂腐蚀胶管B.防止试剂腐蚀皮肤C.防止试剂挥发D.防止液体流出8.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9.设计实验: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对上述实验设计思路的描述有以下几点:①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利于燃烧产物的汇集;①用冷的烧杯可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水迅速凝结;①将烧杯迅速倒置可避免产生的气体向空气中散逸;①振荡有利于产生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

对描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①①正确①①错误B.①①正确①①错误C.①①①正确①错误D.①①①①都正确10.下列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变化B.化学变化就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11.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B.难溶于水C.可燃性D.易撕碎12.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正确的是() A.A B.BC.C D.D 13.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人的呼吸作用B.燃放烟花C.蜡烛燃烧D.电灯通电发光14.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1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把湿的衣服晒干B.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C.把石蜡加热熔化D.把棉线织成布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从一支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很多现象。

火焰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最亮的是__________,温度最低的是______。

欲使烧杯内的水温度上升较快,则应利用火焰的_______加热。

用一个干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很快有一层____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有______________生成。

把另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上的石灰水变________________,证明蜡烛燃烧时还有_____生成。

把一块碎瓷片放在蜡烛火焰的内焰中,有________色的________生成,说明内焰燃烧不充分,有部分碳没有被氧化。

用一空纸筒罩在烛火的外面,观察到有大量_________产生,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但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常常根据反应伴随的现象来确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实验的观察,填写下表。

18.我们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1)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3)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水蒸气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20.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点即可)。

21.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

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氧气变成淡蓝色的液态氧也是物理变化。

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B【解析】在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故A、C、D的操作方法均正确;所以答案应选B。

3.【答案】B【解析】对待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应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的探究,而不应该不予理睬。

故选B。

4.【答案】D【解析】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在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符时,说明猜想是错的,应改变自己的猜想,重新实验进行验证。

5.【答案】B【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钢铁生锈中有铁锈产生,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不是化学变化;C.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牛奶放置时间长,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变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6.【答案】D【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是利用了镁燃烧能产生耀眼的白光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液氢常用作航天飞机的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烧木材取暖也是利用了木材的可燃性,所以A、B、C均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7.【答案】A【解析】胶头滴管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者倒置的原因是防止试剂腐蚀胶管,所以答案应选A。

8.【答案】C【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B、D中均涉及到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C。

9.【答案】D【解析】分析题中实验可知,该实验是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及现象,由日常生活经验知,蜡烛燃烧产生气体,故应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收集生成的气体;因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应用干燥的冷烧杯,以利于水蒸气的凝结,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应向反应后的气体中加入石灰水,并采用振荡的方法使二者充分接触,为了避免气体散逸,应将烧杯迅速倒置,故这四点描述都正确。

10.【答案】B【解析】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B.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故B正确;C.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故C错误;D.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例如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水加热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11.【答案】C【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纸的颜色、溶解性、易撕碎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2.【答案】D【解析】胶头滴管使用完毕后,应乳胶头朝上,以免药液腐蚀;取用完液体时,瓶口应用瓶塞盖紧;托盘天平使用完毕,砝码应放回原瓶;试管用完洗净后应倒放,既可以沥干水分,又可以避免沾上灰尘。

所以答案应选D。

13.【答案】D【解析】人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燃放烟花是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电灯通电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14.【答案】B【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他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