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教案
《纸船寄母亲》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纸船寄母亲》_七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一、教学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1. 理解诗歌《纸船寄母亲》的主旨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思念(可根据学生情况简单介绍关于亲情和母爱的诗歌和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是一篇充满了深情思念的诗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母亲的深情思念。
背景理解:了解诗歌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远离母亲,身处异地他乡,通过纸船这一媒介,寄托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牵挂。
诗歌的语言质朴而深情,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无法相见的无奈。
主题探究:诗歌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纸船,寄托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深情思念。
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节奏、韵律等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文学手法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例如纸船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同时,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情感色彩,使得诗歌更加感人。
(此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诗歌《纸船寄母亲》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情思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美感。
《纸船寄母亲》教案

《纸船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
(2)理解诗歌的主题,领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
(2)懂得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学会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纸船寄母亲》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读过冰心的其他作品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学生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诗歌《纸船寄母亲》,并写一篇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朗读、背诵、写作等。
3. 读后感:评价学生在读后感中的感悟程度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冰心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以拓展视野。
六、教学步骤1.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纸船寄母亲》,理解每一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7篇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7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反复朗读感受本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教师“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三、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一起叠纸船,并提问:如果要把你的纸船寄给你的一位亲人或者朋友,你准备在纸船上写上什么话呢?接下来我们看看冰心把她的纸船寄给谁呢?又写了些什么话呢?诗歌内容1、第一节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一节。
提问:为什么“我”不肯随便丢弃一张纸,要留着留着?回答:要留着叠成小船,并且一张纸要叠成很多很小的船儿。
我们一张纸就叠一只小船,而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回答。
“我”的小船叠好了要干嘛呢?抛到海里。
诗人是在轮船上。
第一节内容:叠、抛纸船2、第二节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请一个同学朗读诗歌第二节。
提问一:“我”叠的纸船抛到海里之后会怎么样?回答: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提问二:“我”小船都被破坏了,为什么还是要每天都叠着?说明“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回答:诗人一直都希望至少有一直小船能够到“我”到他到的地方去。
执着,坚持,心中永存希望的人。
提问三:第一节留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把一张纸叠成那么多的小船呢?回答:“我”希望叠的纸船到我希望他到的地方去,而纸船抛到海里不是被风吹回到船上,就是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不能到我要他到的地方,所以我要尽量多叠纸船,增加实现愿望的概率和可能性。
第二节内容:纸船的命运,坚持叠抛纸船3、第三节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纸船——寄母亲》_初级中学语文教案.doc

《纸船——寄母亲》_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及重点]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教读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
”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三)重点学习与训练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
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
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
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3篇

《纸船寄母亲》教案优秀3篇《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诗的特征(认知目标)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二、教法、学法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2、读中求知的方式;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4、学生“自主、探究式”;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2、同学们轻声附和;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板书:《纸船,寄母亲》[初读]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
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解读]1、自由读,学生结合课文旁的“批注”理解重点词句。
2、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订正,解决字词含义。
[范读]1、老师带着感情的朗读。
2、放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体验、比较其妙处)3、学生听后再次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4、学生再次自由读。
[品读]1、学生集中读第一节,讨论:①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抓住两个动词理解,“叠”、“抛”纸船。
)②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不肯、留着,留着)③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感情怎样?(思念、执着)2、点名读第二节,讨论:①这一节写什么?(继续叠、抛纸船)②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着?(不灰心、总)③这一节在整首诗中有什么特殊作用?(为下文直接抒情和“托梦”作铺垫。
)板书:(第一、二节)叠、抛纸船→(执着)的思念3、男生读第三节的前两行,女生读后两行,讨论:①这一节的神来之笔指什么?(纸船入梦)④这个感情深到什么程度?(至极)板书:(第三节)梦纸船→(至极)的思念4、集中读全诗,讨论: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将至极的思念告诉给母亲的?(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诗人将象征孤独和思念的纸船送入母亲的梦里,以表达怀念母亲的感情。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课文插图3.诗人简介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母爱是什么吗?2.母爱如水,温柔细腻;母爱如阳光,温暖人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表达母爱的诗——《纸船-寄母亲》。
二、诗人简介1.介绍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他是世界著名的诗人、哲学家,被誉为“印度的良心”。
2.泰戈尔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这首《纸船-寄母亲》就是他表达对母爱的一首诗。
三、课文朗读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课文朗读音频,感受诗的意境。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四、课文解析1.诗人把母爱比作什么?为什么?诗人把母爱比作纸船,因为纸船轻柔、脆弱,需要呵护,就像母爱一样温柔细腻。
2.诗人为什么要把纸船放在小河里?诗人希望纸船能带着他对母亲的思念,飘到母亲的身边,让母亲感受到他的爱。
3.诗中的“母亲”代表了什么?“母亲”在这里既指诗人的亲生母亲,也代表了所有关爱孩子、呵护孩子成长的人。
五、情感体会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纸船-寄母亲》,请同学们简要回顾一下诗的内容。
2.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情感?二、课文解析1.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关键词句,并解释其含义。
2.诗中“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有什么联系?“无依无靠的船”和“无依无靠的我”都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对母爱的渴望。
三、课文朗读与表达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魏艳的《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诗中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位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1.朗读训练2.感悟诗情,品位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悲哀”的感情【课型】朗读课赏析课【教学过程】活动一:深情地朗读1、指导(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感受诗中的思念之情(2)朗读时注意把握重音、节奏、语调(用温婉的调子读出水一样的柔情)。
现代诗歌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朗读《驶去了,港口的船》(洪源)活动二:细腻的感受触摸语言,感受语言,感受诗中的丰富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说话:1、我从诗中感受到__(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句诗或一节诗)2、根据上述理解,学生发表自己的讲话。
3、教师讲析:《纸船》抒发感情的三种方法①写物抒情——借助形象,引发抒情。
②展开想象——美化诗境,显得真情。
③变换人称——直抒胸臆,情深意长。
插入:《新月》(沙鸥)活动三:诗意仿写在以上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
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1、出示第三节诗: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要求:可以写你对老师(朋友、妈妈、同学、战士……)的感激、敬仰、思念、赞美、祝愿等情感。
3 学生准备朗读自己的诗作,教师评价。
教师小结。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对亲人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内容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与书写。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示范法:教师通过细节描写的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纸船寄母亲》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背景资料。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有关母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纸船寄母亲》,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强调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4.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讨论作者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尝试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段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片段。
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纸船——寄母亲》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aper Boat-Send Mother" lesson plan (teacher center draf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纸船——寄母亲》教案
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山水寄意,草木传情。
”是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
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当代著名散文大家杨朔借眼前的荔枝树,抒发了对“正用劳力
建设自己的生活,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物抒情的诗歌——《纸船——寄母亲》(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钢琴曲伴奏以促进朗读效果,烘托气氛。
学生思考:作者冰心在本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请根据诗中给出的提示,想象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明确:海浪滔滔,海风吹卷。
诗人正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远离祖国,驶向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才能回到祖国,何时回到母亲的身边。
诗人因为强烈地思念祖国思念亲人,漫漫旅途中便愈来愈感到孤独、惆怅。
因此,作者挥笔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2.第一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由来已久。
关键词语有: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并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
3.第二节中,诗人精心叠出的纸船抛入大海后,发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令人心碎的,作者自己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诗人能否寄托思念,能否排解孤独、忧伤。
只有她自己不停地叠寄托自己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小纸船,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吹卷打湿不灰心总希望(集体朗读体会,并加以指导)
4.第三节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并请找出表达句意的关键词语。
明确:在第三节中,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
这种写法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语有:梦中看见不要惊讶含着泪叠的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5.诗中的纸船有什么象征意?(指名几名学生朗读,重在体味诗歌的情感)
明确:纸船象征了作者爱母亲、爱祖国的那一片诚挚之心。
6.引导学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⑴明确本诗的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⑴教师和学生充满激情地演唱歌曲《千纸鹤》。
⑴问:《千纸鹤》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
明确: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抒情方法,借千纸鹤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⑴因为环境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有时都会思念自己的同学、伙伴以及长辈。
每当这种思念之情难以排遣的时候,你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寄托你的思念之情的?
7.选几名学生配乐朗诵这首诗。
(四)梳理、总结、扩展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诗歌朗读起来,感情深沉浓郁,令人回味悠长。
[布置作业]
把你对同学、伙伴以及长辈的思念之情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写出来。
字数500字左右。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