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文言文教学重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二:文言文教学重点。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要求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表达与交流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文言文教学的主要要求,包括:通过文言文阅读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养;通过文言文阅读与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文言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差异化教学法、讨论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设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教师需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完整且有连续性的教学过程。
为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立意和重要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细化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包括三个方面:1、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预习课文,对生词和语法点进行学习和记录。
2、教学环节:中心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讲解、导读、分析案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特点。
3、练习环节:让学生在阅读、翻译、写作等环节中实践所学知识,巩固语法、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
四、教学技巧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氛围。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技巧: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逼真的情境描述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授课的效果。
2、语言转换法:利用学生所掌握的日常用语或口头语言进行句式的转换,巧妙地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气和表达方法。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学会记事》(第2课时)教案+学习任务单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学会记事》(第2课时)教案+学习任务单一. 教材分析《学会记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记事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记事的基本方法,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
本文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记事能力,但往往在记事时缺乏条理性和清晰度。
本文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通过分析、模仿文中的记事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人和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记事的几种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人和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模仿文中的记事方法,提高自己的记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提高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记事的基本方法,能够有条理地记录人和事。
2.难点:如何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人和事,提高记事的质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记事。
2.案例分析法:分析、模仿文中的记事方法,提高自己的记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记事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记事的基本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记事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中记事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记事练习。
如:描述一下自己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巩固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何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记事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初一语文教案(15篇)

初一语文教案(15篇)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㈠导语设计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
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多媒体展示诗句)2、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教案:第2课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闻一多二、闻一多先生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济南的冬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学情分析通过对《春》的学习,学生对比喻、拟人、远近结合等写作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
《济南的冬天》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敢于并且能够分析修辞句,了解一类阅读题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结构,明白“温晴”是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主分析文本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更深层次感受文章的情感。
3、通过“换”的办法,让学生体会比喻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对修辞语句进行规范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能够自主规范的分析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克服小学时期用“生动”“形象”“具体”等简单概括的习惯问题。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清楚“济南的冬天”不能更名为“冬天的济南”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六、教学工具PPT多媒体教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一说起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厚厚的棉衣、暖手袋、暖气等一大堆御寒的物品;我们就会想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极尽寒冷与孤独的诗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笔下春的妩媚,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老舍,去领略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起去探究一下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模样。
2、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3、正字音,识生字词(1)学生齐读课后读读写写,读准字音,教师强调易写错的字词。
(2)完成同步上的字词练习。
4、文章结构分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找出之后展示在黑板上。
(2)教师根据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词,逐一与学生一起辨别,排除掉除“温晴”以外的其他词语,并让学生笔记济南冬天最大的特点是“温晴”。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完美版)教案

2.说和做【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感受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
(2)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意和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对闻一多先生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出示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教师独白: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臧克家”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出示课件4)预设:(出示课件4)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有《罪恶的黑手》《春风集》等十多部。
(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涉及这课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出示课件5、6)教师: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
诗人: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七年级语文教案:往事依依2授课计划

七年级语文教案:往事依依2授课计划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们发挥想象力,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作品,理解作品主旨。
2、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学生们对作品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感受,提高语文素养与实际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
二、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描写。
2、感情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难点1、对人物情感的解读,引导学生们进入作品主题思考。
2、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增强语文表达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以“人物形象”为主题,询问学生们喜欢哪些小说或电视剧,以及其中有哪些深入人心、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并进行简短讲解。
2、分组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展开学习,掌握作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人物性格特征、经历等,进行交流探究。
3、角色扮演按照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人物心理并加深体会,通过口语表达学生们的情感和思考。
4、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们按照角色,分组朗读,在每个角色的人物情感和内心矛盾上尽可能表达出来。
5、主题思考提出主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探究作品主旨,比如问题“为什么黄蓉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们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根据自己的思考融合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完成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分组合作能力。
2、口语表达能力。
3、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
六、教学参考书目1、《往事依依》2、田间:《往事依依2》评论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的兴趣浓厚,分组合作比较紧密。
但是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发音较为生疏,表演力度不够,需要在这方面进行相关训练。
对于主题思考部分,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回答大部分较为肤浅,或是一些流于表面的猜想,需要加强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