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观后感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宇宙观后感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超级神奇的大礼盒,从超级小的微观世界到超级大的宏观宇宙,每一层都藏着让人惊掉下巴的秘密。
先说说微观世界吧。
当我开始了解微观世界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小人国,不过这个小人国里的居民可不像童话里那么可爱又简单。
那些小小的原子啊,就像是微观世界里的乐高积木块。
它们小得超乎想象,但是组合起来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像用乐高可以搭出房子、汽车还有超级英雄一样。
电子呢,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原子这个小王国里不停地跑来跑去。
它们的运动规则可不像我们在大街上走路那么简单直接,而是有着一种神秘的量子力学规则。
这规则就像魔法一样,有时候电子会突然出现在你觉得它不可能出现的地方,这简直是微观世界里的“大变活人”魔术啊。
再看看细胞,这可是微观世界里的大工程了。
细胞里面就像一个超级繁忙的工厂,各种细胞器就像是工厂里的不同车间,各司其职。
线粒体就像是动力车间,不停地为细胞这个大工厂提供能量;细胞核呢,就像是指挥中心,里面的DNA就像是一本超级详细的说明书,告诉每个车间该怎么干活,什么时候干活。
一个小小的细胞里就有这么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这简直比我们人类最复杂的城市运转还要神奇。
然后,当我们把目光从微观世界慢慢拉出来,就来到了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这个宏观世界里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漂浮在宇宙这个大黑暗里。
地球上有高山、大海、森林和沙漠,这些不同的地貌就像是地球这个大画布上的不同色彩,而我们人类就像在这幅大画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
可是,地球在宇宙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太阳系里,地球就像一个小小的弟弟,围绕着太阳这个大火球转圈圈。
那些巨大的行星,像木星,就像是太阳系里的大哥哥,个头超级大,而且还有着神秘的大红斑,就像它脸上的一个独特标记。
再往远看,银河系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漩涡,里面有数不清的恒星,每一颗恒星都可能像我们的太阳一样,有自己的行星家族。
而我们的太阳系,在银河系里就像一粒尘埃那么渺小。
马哲关于物质统一性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统一性的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世界统一性和世界物质性是紧密联系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肯定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是坚持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就是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类意识为转移;自然界是人类的存在基础,自然界的存在和规律能被人类意识把握。
人类实践和全部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这一点,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首先,从宏观上看,地球和天体同是物质实体,星际空间不是没有物质的“虚空”。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天体的物质构成和地球并无二致,星际空间并非人们心目总所想象的那样,似乎是漆黑冰冷的“绝对真空”。
这足以证明宇宙间不存在无物质的“虚空”。
其次,从微观上看,基本粒子也是物质实体。
现代物理学已经深入到基本粒子的内部,提出了“夸克”的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问题。
他们同样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场虽然不同于实物,但却是物质实体相互作用的普遍形式。
场的发现为具体说明物质存在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提供了有力证明。
生命体也不是为某种神秘的东西所主宰的非物质的现象,它同样是一种物质运动过程。
其结构和功能同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存在和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总之,在自然界中,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实物到场,从无机物到生命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集中表现为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方面内容,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联系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不可
避免的。
宏观世界指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和感知到的现实世界,而
微观世界则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小世界。
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怎样
的呢?
首先,宏观世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
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比如桌子、椅子、空气、水等,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
因此,无论是我们身边的物品还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追溯到
微观领域的物理规律。
比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子碰撞才能
产生气压,地球上的重力也是由微观粒子的引力作用所引起的。
其次,微观粒子也可以影响宏观世界。
量子力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微观领域中的粒子和波动行为常常具有非常奇特的特性,比
如叠加态、纠缠态等等。
这些特性在物理学中被广泛应用,比如
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微观领域中的结构,或是在量子计算机中进
行复杂的计算。
除此之外,生命科学也是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联系的一个
重要领域。
我们身体内的细胞、分子和基因也都是由微观粒子组
成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形成了我们的生命特征。
比如,癌
症是因为细胞遭受破坏或者突变导致不再遵循正常的生长和分裂
规律,这种突变也是在微观领域内发生的。
总的来说,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非
常复杂的。
微观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对宏观世界的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同时,宏观世界的各种现象也在不
断地推动着微观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这个联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界的奥秘。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10亿光年外看地球--宇宙万物终归虚幻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
光速,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
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
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1亿光年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
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1000万光年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100万光年近些,再近些。
**!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
我们管它叫银河系10万光年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
来个特写,茄~~子~~~在10 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
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
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
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
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
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
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微观世界的探索者——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熊启华

究工作成功的要素。
而熊启华能够在凝聚态光谱学和光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离不开这三个要素,离不开这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坚守。
“科学研究需要有品位和定力,不能仅仅跟风去做时下热门的东西,而应对自己兴趣所在的领域做深入研究和积累。
”熊启华坦言道。
本科时期,熊启华就读的武汉大学物理系,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物理院系之一。
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查谦、桂质廷、张承修、李国鼎、周如松等都曾在此执教。
在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优良的学术氛围熏陶下,熊启华对物理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7年毕业时,熊启华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
研究团队合影。
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世界过渡到微观领域

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世界过渡到微观领域作者:杨美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年第11期化学是初三新开的一门课程,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提高了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学习由宏观世界进入到了抽象的微观领域。
从分子和原子开始,各种微观术语让学生难以理解,更别谈把宏观和微观有机地联系并相互转化。
如何帮助学生越过此分水岭,树立微粒观,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已成为每位化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镇的市直中学,课堂中常用到多媒体,但单纯的多媒体课件不足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况且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教师的引领监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世界,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授课方法。
方法一: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微观世界如在讲述“水的三态变化”时,笔者把水分子拟人化,设计出Flash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简单易懂、一目了然,而且设计成卡通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
方法二:学生自绘原子结构图笔者将科学家认识原子的过程的有关材料事先制成PPT,通过投影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并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绘图。
对于这种方法,刚开始时学生的兴趣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积极配合。
但当笔者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时,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更有不少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了想象绘图。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了班级的学科展示栏里进行展示,让他们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发展的进程,增进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方法三:自制分子模型,让学生了解粒子构成笔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就地取材,利用弹力球做成了水分子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实物了解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再设置实践活动:拆分水分子,组建氢气、氧气的分子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自制的分子模型虽然简单、粗糙,但是比起看得见、摸不着的精致图片更加生动、具体,也更有助于学生微观世界的建立。
物理学中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联系

物理学中的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联系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世界。
宏观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观察到的,而微观世界则是极小尺度下的粒子世界。
尽管宏观和微观世界看似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宏观世界中的物体和微观世界中的粒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无论是我们身边的物体还是自然界中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导致。
例如,当我们将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时,物体与桌面之间存在着接触力,这种接触力实际上是由物体表面的粒子与桌面上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再比如,当我们看到一道闪电时,实际上是由于云层中水蒸气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电荷分离和放电过程。
其次,宏观世界中的物理规律可以通过微观世界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
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遵循着量子力学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来解释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热力学定律可以通过统计物理学中的微观理论来推导和解释。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热量是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而统计物理学则通过描述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和相互作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通过统计物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计算出宏观物体的热力学性质,如温度、熵等。
此外,宏观世界中的物理量和微观世界中的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宏观物体的性质和行为可以用一系列宏观物理量来描述,如质量、长度、时间等。
而微观粒子的性质和行为则可以用一系列微观物理量来描述,如质量、电荷、自旋等。
这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转换和关联可以通过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加以研究。
例如,质量是宏观物体的基本属性,而质量实际上是由微观粒子的质量之和所决定的。
通过研究微观粒子的质量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理解宏观物体的质量和运动规律。
最后,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联系还表现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
物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宏观世界的现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理论来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修正理论,从而深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探索宇宙微观和宏观的奥秘

探索宇宙微观和宏观的奥秘宇宙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存在,包含着无数的微观和宏观奥秘。
微观世界指的是微小到无法直接观察的尺度,而宏观世界则是大到我们所熟悉的物体和天体的尺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宇宙微观和宏观的奥秘,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微观世界的奥秘微观世界涉及到原子、分子以及更小的基本粒子。
其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绕着核旋转。
这个模型被称为核-电子模型,是描述物质构成的基础。
然而,微观世界的奥秘远不止于此。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小的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等。
这些基本粒子具有不同的属性,如电荷、质量等,它们的组合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物质。
微观世界中还存在着量子力学的奥秘。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它违背了我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规律。
例如,根据量子力学,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准确得知,这被称为测不准原理。
此外,量子力学还涉及到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等现象,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思考。
二、宏观世界的奥秘宏观世界是我们所熟悉的物体和天体的尺度范围。
在这个尺度下,物体遵循经典物理学规律,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等。
通过这些规律,我们能够解释和预测宏观世界中的现象和运动。
然而,宏观世界也隐藏着许多奥秘。
其中之一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科学家通过观测宇宙中的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天体,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据该理论,宇宙起源于约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随后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但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如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现象的解释。
此外,在宏观世界中,还有许多复杂而有趣的系统,如生物体和社会系统。
生物体由许多有机物质组成,如蛋白质、核酸等,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形成了生命的奥秘。
而社会系统涉及到人类的行为和交互,它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
三、微观和宏观的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看似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图) 从10亿光年外看地球--宇宙万物终归虚幻
十亿光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光年,光走一年的路程。
光速,是速度公认的极限,每秒299792458米,能在眨眼间绕地球七圈半。
当我们看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那束星光已经在茫茫宇宙间飞奔了十亿年。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它十亿年之前的样子!现在的它究竟如何我们只有再等待十亿年才能看到……
普遍认为宇宙诞生到现在有150亿年。
所以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最广阔宇宙空间的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这样的范围之内。
150亿光年远的地方的光被我们看到时已经在宇宙间穿越了150亿年,那是宇宙诞生时的影像。
下面这张图是在十亿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观测宇宙,上面的每一个象素点所表现的事物都是无比古远的。
1亿光年
现在我们把视野缩小10倍,宇宙看起来还是空空如也,“星”光点点。
可是,那些点点斑斑的真的是星么?
1000万光年
把眼光再降低一个数量级,那些点点看起来依然象是星星哦^_^
100万光年
近些,再近些。
**!什么呀,这么面熟?这就是你所说的“星星”么?是星星,一堆星星。
我们管它叫银河系
10万光年
这是银河系,我们的家园。
来个特写,茄~~子~~~
在10 万光年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就看见了整个的银河系。
事实上,银河系的直径就是十万光年。
真有哪位能发明个跟光速一边快的飞船,从银河系的这边飞到对面来个大吊角,就要十万年的时间!**,在这样漫长的旅程来看,人生不过朝生暮死,蜉蝣一般。
但这只是对相对于银河系静止的观测者而言,船上的人员感受到的旅程其实只有数分钟。
相对论呀,深了去了。
夏夜在内蒙的草原上,平生第一次如此清晰的看见了银河,一条黯淡的光带横亘夜空。
由此就能够大致估计出我们的位置,如果把银河视为一个巨大的扁盘子(饥饿者也可把它视为大饼,麻酱白糖的^_^)我们就是应该在这张扁盘子的平面上。
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高于或低于它,那么看到的夜空就会显得一半亮一半暗,而不是象现在这样银河光带般亘在天幕中,星星比较均匀地分布两侧了。
事实上现代研究也得出这种结论: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螺旋翼内侧的边缘,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
2.5万光年。
于是,我们把视野收回到1万光年的数量级,聚焦在银河系若干触角般螺旋翼中的一条上面。
1千光年
密密麻麻!
100光年
再近点,还是密密麻麻!
又是密密麻麻!
1光年
等等,这是什么?
1万亿公里
再走近十倍依然雾气昭昭的一团,到底是什么嘛?
1千亿公里
这回看清楚了吧,原来是太阳系!我们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认出了它,不易呀!
100亿公里
放大十倍来观察以繁星为背景的太阳系。
说是繁星,其实与太阳最近的恒星——半****座比邻星都是在4.22光年开外的。
图中的亮点仅仅只是背景上离得八丈远的星星呢,并不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10亿公里
数数看,下图里被蓝框子圈上的是谁的轨道?水、金、地……原来是地球的轨道呀!
1亿公里
地球在哪里?
1000万公里
哦呦~~~大圈套小圈呢,月球围地球转的轨道。
100万公里是什么?飞机?还是鸟?是超人?都不是……
10万公里
是地球!Home,Sweet home。
1万公里
怎么会这么巧涅?从10亿光年一路看下来正对着的竟是美国。
用一万公里的视野看地球,这是神的视角。
Google Earth 也能有这种效果,起始时对着的也是美国^_^
1000公里
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地理课上教过,这是北美五大湖区中的密歇根湖,框住的城市就是芝加哥。
100公里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芝加哥鸟瞰。
并由此开始了我们人类所能够理解的数量级,开始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10公里
密密麻麻,房屋,湖边的房屋。
小二,上瓶啤酒,哥几个先喝着^_^
1公里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00米
呦!草地上这是什么呀,一坨?
10米
原来是一傻哥们睡得正香呐。
1米
醒醒嘿,都被偷窥啦还不知道呐。
0.1米
一米的十分之一,也叫分米,我们手所能把握的尺度。
相信人类所接触的大部分物体都是在这样一个数量级的。
看看你的周围,键盘、鼠标、手机、杯子、碗……
仔细一看这哥们手上的毛还挺重的,纯爷们!
1厘米
不要呕吐!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是他手上的皱纹细部。
兴
许你放大了还没他细皮嫩肉呢。
做好准备,我们即将进入另一个陌生的领域——微观世界。
1毫米
手上的毛孔。
可是,汗毛呢?晕!
100微米
再放大十倍,依稀可见皮肤的组织结构。
我是学生物的,以前老看,见怪不怪了。
10微米
一个细胞的数量级就是10微米,当然这只是一般来说。
插句嘴,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是一个单独的卵细胞,数量级是分米级的,厉害吧。
1微米
疑似生物课上学过的细胞核膜,细部。
0.1微米
**,一看这么高度螺旋的结构就知道是染色体了。
底下的洋文说:但凡人类的细胞,里面都会有23对染色体(46条)。
100埃
埃是一种长度单位,指10的-10次方米。
用字母“A”顶上加个小圆圈来表示。
100埃的数量级就能度量某些有机大分子的物质了。
看到这个规则的等距双螺旋结构,我想你一定能够脱口而出了。
没错,这种物质就叫做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常说的DNA。
分子结构清晰可见。
1纳米
我们管10的-9次方米叫一纳米。
现在为材料科学炒得火热的纳米技术就是说很多物质精细到纳米级后将表现出很多
在常规数量级上所表现不出的性质来。
在纳米这样的数量级下,我们连原子都可以数清了。
因此,纳米级又叫原子级。
下图是组成DNA分子的原子们,它们以共价键和氢键彼此结合成庞大的有机分子。
生命就在这种复杂的结合中得以体
现。
敬礼!
1埃
上过中学的就都应该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下图中所表示的是密布的电子云,我们能看到原子核外围的电子云比较浓。
所谓电子云,其实并不是说一个原子拥有无数个电子,象云雾般的弥漫四围。
每个原子拥有的电子数都是固定的,有数的,具体依元素种类而定。
这些电子行踪飘忽不定,在原子核外部乱窜。
一个电子,无数法身。
就把这些电子“团团转”的特点用电子云来形容了。
离核近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大些,云就密;离核远的地方出现的几率小些,云就稀。
10皮米
原子核外围的浓密电子云。
仿佛又回到了浩瀚无边的宇宙。
这样来看每个原子都像是个小宇宙,我们的世界就这样的周而复始着,不寒而栗着…
1皮米
穿过最浓的电子云,发现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净。
原来离得远了要吸引,离得近了也会排斥呢,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才好。
(挺象搞对象呦^_^)
什么?你说电子阴性,原子核阳性,异性相吸,应该越近核越密才对?别逗了!真要那样越近越吸,越吸越近,电子还不都撞到核上去,最后谁也动弹不得!
可是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国家机密!就不告诉你,吼吼。
0.1皮米,走近点,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子核了。
10的-12次方米叫做一皮米。
在0.1皮米的数量级下看原子核就可以 ...
10飞米,原子核的特写
1飞米(10的-15次方米),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细部,乱七八糟一大片。
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那里属于 ...
0.1飞米,无语。
翻译出图片下面的洋文作为收场吧,他说:一旦我们进入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下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