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平衡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高中物理物体受力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

2. 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物体受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2. 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 引入:介绍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说明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

3. 讲解:详细讲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方向和大小的相关知识点,给出示例进行讲解。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和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拓展:引入一些拓展知识,例如力矩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概念,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提高了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物体受力平衡的方法和应用。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7篇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这一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

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7.3-力的平衡教案

7.3-力的平衡教案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能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能分析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教学难点】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

思考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一定不受力?【新课引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拔河比赛、降落伞匀速下降图片和课本图7-18僵持的“人象大战”图片,要知道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力的平衡”.【课堂导学】【拓展探究】知识点1:平衡状态小组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举例说明什么是平衡状态?生:1.如桌面上静止的书,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书和电灯在竖直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保持静止状态,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作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状态:我们把物体如果在两个力(或多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上述中的书、电灯、汽车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到的力。

知识点2:二力平衡的条件一、力的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注意观察,并将相关数据和结论填入所制表中,教师巡视指导.1.在图a(b)所示的实验装置中,两个盘子里装着质量相同的砝码.2.在“1”的基础上将纸板(或卡片)转动一个角度.3.在右边的盘子里再加一个砝码,而左边的盘子不增加砝码.三、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两个力称为一对平衡力.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别”表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比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知识点3:二力平衡的应用1、已知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力学平衡问题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平衡问题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平衡问题教案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学平衡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平衡状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会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实验器材(如绳子、挂钩、滑轮等),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悬挂的吊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状态。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实验一:让学生提着书包,感受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书包受到的重力和提力,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2)实验二:使用绳子、挂钩和滑轮,搭建一个简单的力学平衡系统。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3)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1)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衡现象,如骑自行车、跳水运动员跳板等,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这些现象。

(2)解决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在绳子上、物体放在倾斜面上等。

4.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学会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理解力的平衡与共点力作用——教案

理解力的平衡与共点力作用——教案

理解力的平衡与共点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什么是平衡和共点力;2.通过一些实例和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衡和共点力的原理;3.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认识到平衡和共点力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平衡原理平衡指物体在静止或运动过程中,不倾斜,不转动的状态。

平衡又分为稳定平衡和非稳定平衡。

稳定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一个微小的扰动后,会自动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而非稳定平衡则是指物体在受到一个微小的扰动后,会失去平衡。

例,用筷子竖着支撑一个小球,这时小球就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但是,如果将筷子稍微斜倾一点点,小球就非常容易倾倒,这时小球处于非稳定平衡状态。

2.共点力原理共点力又称夹角作用力,是指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在某个点处产生的合力。

例如,在吊桥上行走时,我们的脚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在脚底产生合力,从而支撑我们的身体。

夹角作用力通常是垂直于施力面的。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实例,如骑车、坐电梯等,让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能保持平衡状态。

2.学习平衡原理介绍稳定平衡和非稳定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如图中的小球在何种情况下能保持平衡?(给出三张示意图)。

3.学习共点力原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共点力的定义和原理。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如吊桥上行走时我们的脚所受的两个力分别是什么?这两个力在哪个点处产生合力?4.应用知识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共点力原理。

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如书本、水杯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衡和共点力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印象。

5.课堂总结总结平衡原理和共点力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解释其作用。

四、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反思平衡和共点力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相关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是重点内容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概念、计算、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概念力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不会发生运动,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力的不平衡状态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的状态。

在力的不平衡状态下,物体将会发生加速度变化,或者发生转动。

在理解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时,需要了解以下概念:1.合力:指作用于物体上的所有力的矢量和,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分力:指作用于物体上的单个力。

3.静摩擦力:指物体与静止的表面之间发生的摩擦力。

4.动摩擦力:指物体与运动的表面之间发生的摩擦力。

5.重力:指物体所受的重量。

6.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不动或以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为零。

二、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的计算为了判断物体处于平衡还是不平衡状态,需要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

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情况的计算方法:1.物体静止时的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时,其所受的合力为零。

例如,一个盒子放在水平面上不动,所受的重力和摩擦力合力为零。

2.物体水平运动时的平衡状态物体水平运动时,其所受重力为垂直向下的力,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合力为零。

例如,一个滑动在水平面上的盒子,产生的摩擦力和重力合力为零。

3.物体竖直方向运动时的平衡状态当物体向下运动时,重力向下,而其他向上的力向上,当重力与向上的力相等时,物体速度不再改变。

例如,一个拉着弹簧的重物,所受的重力和弹簧的伸长力合力为零,使物体保持静止。

4.物体不平衡状态的计算在物体不平衡状态下,需要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以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和运动轨迹。

例如,一个坐标系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一个向上,一个向右,需要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教案力的平衡实验目标:1.了解力的平衡概念和力的合成原理。

2.熟悉使用力的平衡条件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3.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平衡法和称法的理解。

实验器材:1.一根桌子边缘有光滑轮的小木棍;2.一把小锤子;3.各种型号的砝码;4.杠杆支架;5.量角器或密封直角板。

实验原理:力的平衡指的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所有力的合力等于零。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以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步骤:1.将桌子边缘有光滑轮的小木棍放在桌子上,并用杠杆支架支撑起来,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2.将量角器或密封直角板放置在小木棍的一个端点上,调整其位置使之平衡。

3.假设有两个未知力F1和F2分别作用在小木棍的两个端点上,力F1垂直于小木棍,力F2与小木棍的夹角为θ。

4.给小木棍施加一个已知的水平力F3,使小木棍的一个端点向下倾斜一定的角度。

5.通过调整砝码的重量及位置,使小木棍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6.测量砝码的质量和位置,并记录下来。

7.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和平衡法,分析小木棍处于平衡状态时,F1、F2和F3之间的关系,并求解未知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小木棍重新达到平衡状态时,砝码的质量和位置的数据。

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1+F2+F3=0。

3. 根据角度θ的大小,可得F2=F3/tanθ,F1=F2*sinθ。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小心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准确,尽量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3.实验结果的分析要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计算,注意数值的单位转换。

实验思考题:1.实验中的砝码质量和位置对平衡状态有何影响?2.如果给小木棍施加的水平力F3变化,小木棍的平衡状态会有何变化?3.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因素有哪些?如何减小这些误差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扩展实验:1.将小木棍的一个端点绑上线,通过滑轮连接重物,并用杠杆支架支撑起来,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测量力的大小和杠杆支点到线的距离,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一、引言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在物理实验中,力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实验主题,通过掌握力的平衡实验操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平衡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份《物理实验操作技巧教案:力的平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该实验,并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实验目标1. 掌握力的平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2. 学会使用拉力计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力;3. 能够通过调整合适大小和方向的力使物体达到平衡状态。

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 导轨;2. 滑块;3. 直尺;4. 弹簧秤;5. 光滑小车。

四、实验步骤1. 设置导轨:将导轨固定在水平台面上,确保导轨长度适合应用。

2. 安装滑块:将滑块置于导轨上,并确保其能够自由运动且无摩擦。

3. 测量滑块质量:使用弹簧秤测量滑块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4. 测量力的平衡点:将弹簧秤连接到滑块上,通过逐渐增加拉力来找到使滑块保持平衡的位置。

记录该位置及相应的拉力数值。

5. 测量局部重力加速度:将滑块放置在导轨一侧,并给予一个小推力,观察滑块的运动情况以确定局部重力加速度大小。

五、实验技巧与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全,尽可能避免使用大幅度的拉力;2. 弹簧秤应垂直于水平面,并且读数应准确可靠;3. 对于不同方向上的力的平衡点,要反复进行测量并取多次平均值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在测量局部重力加速度时,要确保给予足够大小和方向合适的推力。

六、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测得的滑块质量和相应拉力数值绘制图表;2. 通过拟合曲线确定平衡条件下滑块质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3. 计算局部重力加速度:根据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拉力计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局部重力加速度大小。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学会了使用拉力计进行实验测量,掌握了力的平衡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道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能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2.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尝试运用共点力合成、分解的知识以及平衡条件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和实验推导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知道多个力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决实际力的平衡问题中,应用相似三角形、线段比例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一)由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师:在自然界物体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矗立的岩石和各类建筑,马路上逐渐加速的汽车,匀速上升的电梯上站立的人,绕太阳运转的地球等等。

我们描述某些物体状态时常用“平衡”这个词。

大家能否联想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哪些物体是平衡的?在物理学中“平衡”这个词究竟是指什么含义呢?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倾向:1——认为平衡就是静止,举的例子都是教室中静止的吊扇、电灯或老师所提到的静止的岩石或建筑物等等。

2——有些初中教师曾在惯性的教学中补充过平衡的含义,学生还记得这一知识点;也有一些学生事先预习过课本,他们可能会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成正确的认识。

并总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叫做平衡,即速度恒定不变的就是平衡的物体。

这里包括速度恒为零的静止状态,是一种静态的平衡;也包括运动间的平衡,即速度不为零、但大小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1: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被两只狗来回争夺的骨头、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图4:两只狗来回争夺骨头图5:两人匀速向上拉起牌匾图6:沿水平地面匀速拉皮箱匾、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沿滑梯加速滑下的女孩,这些物体中哪些是平衡的,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说明:这一例题可以让学生巩固加深“平衡”概念的认识,为下面研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做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共点力平衡的条件1、引言:师: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如停泊在水面上的船只,有的物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如在两人合力匀速向上拉起的牌匾,而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则是在四个力作用下平衡的。

但只要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我们就说物体是所受的力是平衡的,那么力的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呢?预测:学生比较可能回答:我们初中学过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物体所受的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能会答出:按照惯性定律,物体不受任何外力时将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物体不受力时也能平衡。

师:对!那三力平衡或四力平衡要满足什么条件呢?一般来说学生对这一问题会感到难以作答,教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下一步学习目标。

2、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探究: (1)实验的设计:师:下面我们就从三力平衡入手,设计一个实验探索一下三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给每桌学生提供了一些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

大家根据这些器材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让一个物体三力平衡?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用哪些器材?[实验器材]:①木板一块 ②定滑轮若干 ③不同长度的细绳三段 ④钩码一组 ⑥白纸 ⑦铅笔 ⑧尺 ⑤量角器 ⑨图钉若干预测:这一实验有前一节力的合成的实验做基础,学生在设计实验上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大家互相提出问题,修正各自的实验设计,集思广益,拓展思路。

各组可能在讨论后提出以下各种见解:组1代表:匀速运动的物体不好控制速度,也不好测量。

所以我们想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使钩码保持静止,则钩码就是在两个拉力和重力作用下的三力平衡(如图4所示)。

我们要用的器材有:两个弹簧秤、钩码、两根细绳、还要有木板、白纸和图钉、铅笔、尺子和量角器。

做法是:在竖直木板上钉两个图钉A 和B ,用不同长度的绳OA 和OB 系着两个弹簧秤,每个弹簧秤的另一端连接重力为G 的钩码,在钩码平衡时,两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直接在弹簧秤上显示出来了。

测出两绳拉力的大小,并记录拉力方向,并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

作好钩码的受力图示,才能表现出三个力之间的关系。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生2:最好能在保持钩码平衡的情况下改变两绳的长度,重复测量并作图。

从中寻找规律。

这样规律才有普遍性。

生3:弹簧秤这样斜着拉,测量可能不会准确?生4:应该有影响,因为这样拉,弹簧秤的拉力就会偏离弹簧秤的轴线方向,且弹簧秤还有自重,这样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师:这个误差是比较大的。

大家有没有改进的方法?组2代表:我们组不用钩码,把木板放在水平面上,采用三个弹簧秤。

(如图5),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生3:没有钩码,那受力物体是什么?图7组2代表:我们可以在三个弹簧秤中间放一个钩码,这个钩码在三个拉力的作用下静止。

生3:但这样钩码在水平面上静止时,可能还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那就不是三力平衡,而是四力平衡了。

师:不用钩码也是可以的。

我们可以把三段细绳的连接点看成质量极小的物体,这称为结点受力。

还有其他的方案吗?组3代表:我们组利用了定滑轮。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而不改变力的大小。

那我们把每条线的拉力通过定滑轮改成竖直方向,就不用担心弹簧秤的拉力与轴线不一致的问题了。

而且还可以不用弹簧秤,只要象图6那样,让三串钩码都通过三根细绳对结点产生拉力,静止时即为三力平衡。

则钩码的重力大小与相应细绳对接点的拉力大小相等,由此可记录三力的大小;标记每条细线拉力方向的方法是使视线通过细线垂直于纸面,在细线下面的纸上用铅笔点出两个定点的位置,并使这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连接两定点,即可得到拉力方向。

依据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三个力的图示,即可比较三个力的关系。

用钩码施加拉力就可以了。

组3用三个弹簧秤,同时读数很困难,图示也难画。

而我们的实验方案中测拉力的大小时只要数砝码的个数就性了,图也好作。

生4:可这样做不用考虑定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吗?一样也会有误差的。

组3代表:每个实验都会有误差的,只要我们这种方法误差小就行了。

其他组:你们误差一定最小吗?也许我们的方法误差更小呢!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

这里其实已经有了三种实验设计。

至于哪一种误差更小,做法更好,我们就实际做了再说。

大家分组各自选定一种方法进行实验,过一会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结论。

*说明:由于这一实验与力的合成探究实验大体相同,所以在实验操作上不要花太多时间,而把精力放在让学生自觉运用已学知识设计探究实验上。

(2) 实验探究——三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在实验时应注意吸取上一节实验的经验教训,取适当大小和夹角的力,尽量减小实验的误差。

(3) 交流实验结果: 让每一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本组同学所做的力的图示,并汇报本组在实验中的结论和感想。

预测各组基本都能得出三个力要满足的条件是:以OA (即F 1)和OB (即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DB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对角线OD 就表示F 1与F 2合力F (如图7)。

用刻度尺量出OD 的长并与OC 相比较。

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F 1、F 2的合力与F 3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如果将F 1、F 2的合力再与F 3合成,则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但采用滑轮的方案3完成的最快,采用两个弹簧秤的方案1误差偏大,用三个弹簧秤的方案2则完成的最慢。

方案3的确是较好的设计。

师:在听完各组的汇报之后,大家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 若各组改变自己力的合成顺序,比如先将F 2 F 3合成,它们的合力也与与F 1平衡。

2、 虽然各组的图差别很大,但任何一组三力的合力都是零。

综合起来,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都平衡,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这便是三力平衡的条件。

图9ABO C图10 D C(4)利用已学知识演绎论证实验结果:师:大家能否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思考为什么三力平衡时,三个力的合力为零?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观点: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合力为零,若合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2:若是三力平衡,根据力的合成,可以先将其中的两个力合成一个力,就能将三力平衡变成二力平衡。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平衡,所以三力平衡的条件是,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4)巩固应用例2:在刚才的实验方案1中,若钩码重力为10N,OA绳和OB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0°和60°,则OA、OB、OC绳的拉力分别是多少?(解析从略)*说明:利用该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初步了解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布列方程的解题思路。

(5)推广师:大家能否根据刚才所探究的结果讨论一下,四个力或更多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条件是什么?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认识到: N个共点力平衡时,合力为零,其中任意第 M个力与其余 (N-1)个力的合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虽然我们做的是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实验,但将这个结论推广到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情况,也可以用实验来证明。

例3:如前图6中所示的被拉着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的皮箱,所受的摩擦力与拉力的合力应该沿什么方向?(解析从略)*说明:该例题与推论内容相似而并不完全相同。

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拉着匀速前进的重皮箱却感到不怎么费劲。

三、评析本节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得出三个力的平衡条件,并推广到多个力平衡的条件。

让学生经历探究三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自己实验方案中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以达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的目的。

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得到的结论,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观点形成科学的结论。

在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论推导部分,注意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该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探究技能方面,希望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猜想、实验设计、解释等技能,较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这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相关教学资源链接研究性学习课图11题:这是一幅斜拉桥的图片,斜拉索桥是我国目前中长跨度桥梁的最流行形式,我国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大型斜拉桥有30余座。

它一般适用于300~1000m左右的桥梁长度。

这么长的斜拉桥受到的重力压力,为什么桥仍然没有坠入江中呢?这是因为桥塔上的钢索对桥有拉力(如图12所示)。

请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搜集一些有关斜拉索桥的资料和数据,讨论斜拉索桥的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