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引言在经济学领域,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决策和相互交互。
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着重研究经济总量和宏观现象的变化。
本文将重点探讨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并就它们的关联性和对经济实践的影响加以分析和总结。
二、凯恩斯微观经济学1. 凯恩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微观经济学是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别。
其理论基础是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储蓄和投资则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效用递减”的观点,认为消费者随着收入增加,对额外消费的倾向会逐渐减小。
2. 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对经济实践的影响凯恩斯微观经济学的观点对经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凯恩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凯恩斯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调节、收入分配和失业问题的分析中,进一步指导了经济政策的制定。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学1.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是以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的。
凯恩斯通过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提出了“总需求不足”和“有效需求”这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经济活动的总量不仅取决于供给,更取决于需求,而实现有效需求是维持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关键。
2.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政策建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与微观经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应当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特别是在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时期。
他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四、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性凯恩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理论和观点上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应用文-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最显著的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剖析

凯 恩 斯认 为交 易 动 机
机 所 产 生 的 货 币需 求为 M
谨 慎 动机 和 投 机动 机 决 定 货 币 的 需求
, ,
由交 易 动 机 和 谨慎 动
Z ,
;
为 满 足投 机 动 机 所产 生 的 货 币 需求 为 M
】
,
为满 足 交 易 动 机
:
,
和 谨 慎 动机 所 需要 的货 币 M 取 决于 总 收入 息 率水 平
以灵 活 偏 好为基 础 的 利 息论
,
按 照凯 恩斯 的说
,
就业 约 增加 依 靠消费 需求 和投 资需 要 的 增加
,
在 消费 需求 不 易增 加 的 情 况 下
。
就业
。
主 要 依靠投 资的 增加 而 投资 的 增 0 ] 又 取 决 于 资本 的边 际 效率是 否 高 于 利 息率 由于 利 息 I
,
是指 货 币具 有 周 转 的 灵 活 性
使 得人们 都 愿 意保 持货 币
,
第二
。
、
货
币 的 生 产弹性 等 于 零 生 产弹性 是指 货 币购 买 力 的 改 变 引 起 生 产货 币 人 数 的 改 变 货 币 的 生产 弹性 等 于 零
三 个 特点
,
是 说 货 币 不 很 容 易被 生 产 出 来
率 约 高低受 货 币需 求 和 货 币 供 应 的 影 响 凯 恩 斯 认为 关系
。
,
因 而 对货 币需 求 的 考 察具 有 特别 重 要 的 意 义
,
,
灵 活 偏好 止 ’ 们 保持 货 币的 基 本原 因
、
人们 对 货 币 的 需求 和 利息 率有 密 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内容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内容
在现代经济学领域,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总结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此理论。
首先,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源于凯恩斯对货币供求动态关系的研究。
他认为,货币需求是受以下因素影响的:收入、利率、货币贬值和原材料价格。
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利率以及货币贬值和原材料价格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其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也会发生变化。
伴随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货币需求也会提高;反之,收入水平下降,货币需求也会下降。
同时,当利率和货币贬值上升时,货币需求会下降;反之,当利率和货币贬值下降时,货币需求会上升。
此外,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购买力下降,货币需求也会随之下降。
最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指出,货币需求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
它建议,政府可以通过改变政策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来改变货币需求,以改善经济状况。
比如,当收入水平下降时,政府可以减少利率和提高货币贬值,从而有利于提高货币需求。
综上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明确了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且指出了政府可以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的需求运行机制,
对于有效及时地调节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微观经济基础的理论

20 世纪后期石油经济危机,占主流地位的的新古典综合派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方面无法在理论上合理解释“滞涨〞现象,另一方面又无法从实践角度找到解决“滞涨〞问题的政策,因而把凯恩斯主义引入责难的深渊。
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关于经济学宏观方面的微观根底的构建问题,成为经济学界攻击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方面。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积极从批评者那么汲取知识,开始构建自己的微观经济学根底,新凯恩斯主义随着产生。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微观经济根底的研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使得西方经济学出现宏观和微观的分野。
在微观经济领域 ,凯恩斯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可以确保所有市场 ( 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 出清 , 使经济维持动态均衡状态。
在宏观经济领域 , 凯恩斯主义那么认为 , 有效需求缺乏的存在 , 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市场非出清、失业、资源利用不充分,这时需要借助国家干预来减少失业和振兴经济。
尽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彼此相互冲突,却被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梳理成宏微观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体系,并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
然而,微观分析难以成为宏观分析的根底,因为微观经济学采用均衡分析而宏观经济学采用非均衡分析,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很多政策建议也因欠缺牢固根底而备受争议。
2. 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微观经济根底的主要研究思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引入理性预期的概念,并维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微观根底的构建初探其市场非出清的立场,强调价格和工资粘性的重要性。
粘性理论认为名义价格和工资在面临需求冲击和其他外部冲击时无法及时变动,而就是这种名义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使得总需求的冲击无法及时调整,因而产量波动的持续性和非自愿失业得到自圆其说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大量模型解释偏离竞争性的非均衡价格,在他们看来,理解经济运行的关键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比方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价格刚性等〕。
这些模型均在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前提下,参入理性预期,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来构建的,因为都具有比拟牢固的微观经济学根底。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如今,面对世界各国如何走出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必须高擎凯恩斯的旗帜,回到凯恩斯的时代。
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刻,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理解我国政府推出的旨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政策。
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主张对于社会科学来说,伟大的理论来源于现实的实践。
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的经济学。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不仅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还动摇了传统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地位。
人们不再相信自由经济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开始丧失了对自由竞争为特点的传统市场经济的信心。
面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3月,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他上台后,积极推行政府干预,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直接投资,注重提振人们信心,使经济萧条走出低谷,开始复苏。
此后,西方经济学家被迫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省和批判,并企求新的理论来解释严峻的危机现实,以得出挽救资本主义的可行办法。
于是时势造英雄,凯恩斯没有错过机会,他的理论伴随的宏观经济学说就应运而生了。
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经济政策主张。
如果没有凯恩斯在经济学上的创造,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首先,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重新解释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传统的经济理论否定了社会存在普遍的失业现象,认为这些大量的失业也仅仅是经济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而已。
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失业解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完全是自欺欺人,对于现实缺乏说服力。
论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应用与启示

学院:税务学院姓名:杨吉如学号:010*******吉林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西方经济学流派作业使用对象:全院学生模块名称:公共选修课学分:2 考试形式:论文论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应用与启示内容摘要: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被公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之一,其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如何看待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实践是一个具有高度宏观意义的问题,在此通过对我国政府采取的一些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分析,力图对凯恩斯主义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概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有了成熟的经济理论相辅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政府干预,扩大职能,稳定市场,增加就业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经济思想及政策主张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它诞生于“大萧条”时期,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根据。
(一)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认为,资本主义未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又是三大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作用的结果。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收入和就业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总需求可分为两大类: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资本主义之所以出现失业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消费不足或投资不足所致。
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而作用,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从而出现“富裕中的穷困”的矛盾现象。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

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及其反思作者:刘诗颖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08期摘要:自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后,凯恩斯主义就成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开始登上了世界经济学历史的舞台。
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
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并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出现,新凯恩斯主义经过不懈的努力重新又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文章通过对凯恩斯主义在美国一路兴衰的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反思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以期通过这种对比找出其中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关键内容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通胀;克林顿经济学;中央政府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深受斯密——马歇尔传统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自出现之时就开始了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之间的争论。
凯恩斯的学术活跃时代,正是英国经济长期慢性萧条时期,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居民消费不足,社会弥漫悲观情绪,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家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结果对内造成持续的通货紧缩,对外造成英镑坚挺,大大损害了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29年,劳合乔治在大选中提出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来增加就业、振兴经济的方案,凯恩斯立即与汉德森合写了一本小册子《劳合乔治能做到吗?》,对劳合乔治的方案表示支持。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凯恩斯主义正式诞生。
1948 年,年轻的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第一版,通过将马歇尔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的宏观分析相结合,萨缪尔森建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它标志着整个经济学的中心已从几百年来的英国转移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凯恩斯主义也将在这里展现它的辉煌和荣辱。
一、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兴衰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经济又有放缓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外援助来增加政府开支,但是美国财政赤字开始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
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
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
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
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
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
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
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
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假定,人们持币与否包括两种相关的费用:持有现金的机会损失和处置有价证券的佣金支出,由于这两种费用互为消长,个人决策将面临选择和权衡,并使得总费用最小,由此可导出鲍莫尔有名的平方根律:M=(2bT)/r式中b代表每笔交易的佣金费用,r代表有价证券利率。
该式表明货币需求同收入T和利率的弹性均为1/2,这意味着货币不是奢侈品,其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收入分布越是平衡,货币总的需求就越大,或收入分布越是不均匀,货币总需求就越低。
谨慎动机主要取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由此动机持有之货币,乃在提防有不虞之支出,或有未能逆睹之有利进货时机。
”但不确定性如何影响货币需求,凯恩斯的分析未见细致,致使后来的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拓展和进一步规范,最有名的拓展之一是托宾的货币需求的象限分析,托宾巧妙地将谨慎需求和交易需求与投机需求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谨慎动机限定于利率的不确定性这一范围之内。
谨慎需求模型有关不确定性的其它发展是直接基于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如惠伦(1966)所提出的谨慎性货币需求模型就属于这一类型。
该模型假定:收支相抵后的净支出服从以零为中心的某种概率分布,σ为净支出的标准差,通过设定适当的风险概率,惠伦导出了立方根律的货币需求公式:M=2σ2br13投机动机是凯恩斯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动机,它是凯恩斯货币理论区别于其它货币理论的一个显要特征,不过凯恩斯的投机模型是一个纯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模型,在该模型中,投机者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借助预期利率,个人要么全部持有货币,要么全部持有债券,个人是个盲目的投机家,而不是多样化的投机家。
为克服这一缺陷,托宾(1958)根据马克维茨(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发展了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
这一理论可通过可分离定理加以说明。
第一,投资者根据各种风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确定资产的有效集或有效边界,这一边界与个人的偏好无关,引入无风险的货币后,投资者的有效集变为由原点出发与有效边界相切的一条直线。
第二,个人选择直线上的哪一点作为最优决策点,取决于个人风险——收益的无差异曲线,个人的无差异曲线与直线的切点即为投资者的最优选择,该点决定了在所有金融资产中货币所持的比例,投机性货币需求由此比例确定。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凯恩斯之前的货币理论可归结为货币数量论传统,该理论可追溯至休谟的《论货币》,其后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并经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斧正基本止于完善。
货币数量论因其形式的简洁性和逻辑解释能力,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前一直居于经济学的主流位置,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之后,由于简单形式的货币数量论在现实经济的解释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和凯恩斯理论对现实解释能力的明显优势,使得该理论退居到非主流位置。
到目前为止,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仍是现代主流货币理论。
下面我们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性需求的角度讨论该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
对交易需求,正如帕廷金等所批评的那样,传统货币理论同样包括凯恩斯主义的交易需求理论缺乏充分的微观基础。
从形式上讲,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但是交易需求分析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分析,交易需求本身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固然,凯恩斯主义货币经济模型通过将物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货币市场连接成一般均衡模型,交易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说明,然而这种说明是不充分的,它只是停留在宏观层次,而没有解决货币需求如何由个人的最优化行为导出,这里个人的最优化行为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最优理财行为,同时亦指个人的最优消费行为。
后者将由消费者动态效用最大化决定,因此,货币需求必须在个人理财费用的约束下由个人动态消费效用最大化导出。
但是,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中,个人理财费用得到了充分的强调,而个人效用最大化基本没有涉及,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动态化方面的重大缺陷之一。
为克服这一缺陷,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思路:第一是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他的货币数量论一般可表述为:MDP=fW,r-1rdrdt,1pdpdt,h式中MD是名义货币需求,r是利率,W代表财富,h是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P是价格水平,t 代表时间。
对弗里德曼而言,货币同其它任何资产一样,会给持有者带来效用,其效用是给持有者提供劳务流量,劳务流量效用服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而这正可以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分析应用,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体现动态最优化的是所谓的持久收入假定,但是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始终缺乏明确的最优化程序,其对动态行为的处理也是不充分的。
第二种思路是明确从动态最优化的角度阐述货币需求决定的现代新古典宏观研究方法。
这一方法中最有名的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是货币迭代模型,它源自萨缪尔逊的“纯碎消费借贷”模型。
新古典主义的货币迭代模型的效用函数为:U=U[c1(t),c2(t)]式中,c1(t)代表年轻一代在他们年轻时的消费,c2(t)代表他们在年老时的消费。
由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借助货币交换,年轻人将选择c1(t)和c2(t)使其效用最大化。
但是对于迭代模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货币资产与生息资产的共存性,第二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如何在模型中得到体现。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处理分别引出了货币的法定限制理论(Fama,1982)和克洛尔约束假设,后者导出了众所周知的卢卡斯的具有交易约束的迭代模型(胡佛,1991)。
由于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具有明确的微观基础,原则上要优于以货币的交易需求为基础的分析模型,但是,新古典主义货币模型也存在自身的问题(胡佛,1991),缺乏容易处理的迭代模型的形式,足以从现实方面证明了它在导出使人相信的宏观关系过程中的用途,更重要的是迭代模型把货币当作基本的价值贮藏手段来对待,忽视了它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实际上作为迭代模型中的货币在现实中不只是代际间的交易工具,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
克洛尔约束的引入虽然有利于克服这一困境,但是克洛尔约束假设本身只是简化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无论是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或是托宾的资产选择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原则上都是建立在个体最优化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
在凯恩斯的理论模型中,个人持币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个人持币的机会成本,反映这一机会成本的是所谓市场上有代表性的通行的市场利率,因此,总体上个人持币是使个人理财费用最小。
对于托宾的理论,正如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它是建立在更加正规的效用分析基础之上,在托宾的分析模式中,个人是在投机者的有效集的约束下通过投机者的期望收益与风险的无差异曲线来确定风险组合和无风险的货币需求。
虽然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与托宾的货币资产选择模型都是从个人的最优理财费用出发建立的,但是,在微观机制的刻划上二者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
首先,在凯恩斯的纯投机性货币需求模型中,利率预期处于核心地位,在该模型中,货币的存在只是表现为市场机会下的投资间歇。
托宾的货币资产选择模型则不同,货币的存在是投资者货币、资产收益与风险权衡选择的结果,这里货币职能不是表现为投资间歇,而是风险的避风港,是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强调不同个人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投机性货币需求总量上同利率之间的平滑反向关系。
托宾则强调不同个人对资产收益和风险认识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导致了共同的市场边界。
同一性假设原则上是有力的,但是从实际情形看,同一性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资产的当期收益率均取决于利率和资本利得或利失,而后者总是要牵涉到资本的价格预期。
一般而言,不同的个人应有不同的预期,因此就可分离定理而言,不存在市场可分离定理而只应存在适于个人的可分离定理。
借助个人的可分离定理,个人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仍得以说明,但与凯恩斯不同的是,由于财富效应和利率与风险之间的替代效应,原则上无法明确导出总量上货币需求同利率之间平滑的反向关系(莱德勒,1989),因为在模型中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连接起来的。
综合上述分析,凯恩斯及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师继承了剑桥货币理论的分析传统,以个体的最优持币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模型中,仅从个人最佳理财费用角度考虑,而不是从更为基本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因此,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是不充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