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关于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合集下载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E5%9B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E5%9B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发布文号】国土资厅发〔2009〕68号【发布日期】2009-07-31【生效日期】2009-07-31【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6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第31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二OO九年七月三十一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一、总则第一条第一条为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国土资源科技事业的发展,依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设立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简称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奖励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二条第二条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坚持公开公正、择优选定和鼓励创新原则,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对获奖项目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三条第三条设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依照本办法,开展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

每年设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

共奖励项目70项左右。

其中,一等奖不超过10项,二等奖60项左右。

第五条第五条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是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基础,国土资源部将从历年获奖项目中择优组织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第六条第六条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规划与利用、地质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国土资源管理等八个方面开展评奖工作。

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

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

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一、地质勘查投入2018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

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3.72亿元①,同比减少12.4%,比上一年降幅(19.8%)有所收窄。

图1 2006—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对比图资金来源:中央财政58.30亿元,占总量的33.6%,同比减少0.6%;地方财政53.77亿元,占总量的30.9%,同比减少20.3%;社会资金61.65亿元,占总量的35.5%,同比减少14.7%。

资金投向:矿产勘查92.79亿元,占总量的53.4%,同①未统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所有勘查投入数据不包括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矿产勘查投入。

比减少23.1%;基础地质调查32.80亿元,占总量的18.9%,同比减少4.8%;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29.15亿元,占总量的16.8%,同比增加18.3%;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15.77亿元,占总量的9.1%,同比增加2.0%;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3.21亿元,占总量的1.8%,同比增加0.6%。

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是新疆(20.26亿元)、内蒙古(13.86亿元)、河北(10.59亿元)、青海(8.96亿元)、云南(7.92亿元)。

图2 2018年各省(区、市)地质勘查投入示意图(一)矿产勘查。

投入资金92.79亿元,同比减少23.1%。

资金来源:中央财政17.03亿元,占18.4%,同比减少13.3%;地方财政23.90亿元,占25.7%,同比减少34.6%;社会资金51.86亿元,占55.9%,同比减少19.5%。

资金投向:以金(15.54亿元)、煤炭(12.68亿元)、铅锌(9.55亿元)、铜(9.39亿元)、铀(6.95)为主,占矿产勘查总投入的58.3%。

与2017年相比,镍、银、钾盐、锰投入分别增加75%、41.1%、19.2%、6.4%,锡、铝土矿、钨、铜、钼、铁等矿种投入降幅较大。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的一项最高奖项,它旨在表彰在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该奖项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4个奖项。

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经颁发了多届奖项,获奖项目涉及了能源开发利用、矿产勘查与开发、土地承载力评价、水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

这些成果不仅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其中,一等奖是自然资源领域的最高荣誉,得到该奖项的项目必须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极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突出贡献。

二等奖则表彰在相关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成果或具有较高经济、社会价值的项目,三等奖则表彰在相关领域做出了较为重要的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的项目。

优秀奖则表彰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有一定贡献的优秀项目。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的设立促进了自然资源领域技术创新和进步,不仅推动了我国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未来,随着自然资源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相信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我国自然资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走进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一等奖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走进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一等奖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走进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一等奖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9月2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正式公布了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共有63项科技成果获奖。

其中“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我国城市地上地下土地空间权利设定研究等56项成果获二等奖。

“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工作内容之一,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参与。

工作周期为2002-2013年。

前期准备: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研究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研究是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该项目以地球动力学和煤田地质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各赋煤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在含煤地层、煤系沉积和聚煤规律、煤田构造格局和构造控煤作用、煤岩煤质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认识,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前景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以国际地层指南所倡导的多重地层分类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以岩石地层为基础、以生物地层为依据、以年代地层为重点的技术路线,划分了含煤地层序列的时空格架,综述了适用于中国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年代地层系统方案,为规范和标定含煤地层记录研究的时间尺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首次全面提出了聚煤区范围内的层序及体系域的对比方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厚煤层聚集模式;编制了全国主要聚煤区分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以及全国主要聚煤期岩相古地理图,指出了有利聚煤古地理单元及富煤带分布。

提出赋煤构造单元的概念,从整体上深化了对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空间规律的认识,完成全国三级赋煤单元区划;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归纳总结了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的分区分带特征;从煤盆地基底属性、盆地形态、盆地规模、地球动力学环境、聚煤作用、盆地演化和煤系变形等角度,提出煤盆地构造类型划分方案;建立了控煤构造样式划分方案,总结了控煤样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18.12.2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令第2号《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已经2018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陆昊2018年12月27日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2018年12月17日自然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加强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管理,推进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自然资源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县级以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规定,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文件。

未依照本规定要求制发的各类文件,不认定为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管理行政相对人的依据。

第三条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合法性审核、发布和清理等,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规范性文件应当符合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规定。

规范性文件不得规定下列事项:(一)增设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项;(二)违法减少本部门法定职责或者增加下级部门义务;(三)增加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规定出具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谓证明等内容;(四)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五)规定应当由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项;(六)规定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的措施,或者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等。

第五条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

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

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

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18.03.31•【文号】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1号•【施行日期】2018.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公告2018年第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情况的公告2017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监督检查地方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为主线,压实省级政府管地用地主体责任,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重,在严守耕地红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服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取得新成效。

一、认真落实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决策部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绿色发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把监督检查省级及计划单列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落实情况作为首要任务,围绕耕地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督察,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一是督促各地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加强监管。

2017年上半年,组织开展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情况专项督察,督促31个省(区、市)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级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完成15.50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全面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平均保护比例由45%上升到60%。

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继续在巩固、完善、提高上下功夫,下半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后期监管专项督察,发现问题图斑4万余个,涉及面积40多万亩,已督促地方政府严格按要求整改补划,建立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机制。

二是实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全覆盖督察。

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为重点,首次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计划单列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市)开展全覆盖督察,核查9.17万个项目用地,对发现的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耕地占补平衡不落实、违法占用耕地等问题向相关省级政府发出督察意见,联合或督促有关省级政府约谈153个地区,严格整改查处发现的问题,坚决遏制一些地方破坏滥占耕地势头。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力抓好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财政补助政策,配合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落地定界,发布首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建一批国家湿地公园。

努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抓好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处置。

同时,坚持国土绿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争取将贫困地区有意愿且符合政策规定的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加大造林、森林抚育等支持力度,支持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同比增长2.88%,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中有进,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速成长,产值增速达19.28%,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2018年,通过大力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服务新业态新产品,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 记者从1月10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

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

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级别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级别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级别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级别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颁发的,旨在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人和集体,以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奖项设置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分为以下五个级别:1.特等奖: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一般每届评选不超过1项。

2.一等奖: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或集体,一般每届评选不超过3项。

3.二等奖: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个人或集体,一般每届评选不超过6项。

4.三等奖: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取得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一般每届评选不超过10项。

5.优秀论文奖:表彰在国土资源领域发表优秀论文的作者,每年评选1-2篇。

二、申报要求1.申报者必须是中国公民,并且具有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

2.申报者所申报的成果必须是在国土资源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或实践价值。

3.申报者所申报的成果必须是已经公开发表或者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并且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4.申报者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夸大事实、虚构数据。

5.申报者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评审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论文、技术报告、专利证书等。

三、评审流程1.初审:由专家委员会对所有申请进行初步审核,排除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项目。

2.复审:由专家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项目进行详细评估和分析,确定获奖名单。

3.公示:公示获奖名单,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和意见反馈。

4.颁奖:颁发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证书及奖金,并组织相关活动,宣传获奖成果和推广应用价值。

四、注意事项1.申请人应仔细阅读评审要求和流程,按照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2.申请人应保证所提供的材料真实可靠,不得夸大事实、虚构数据。

3.申请人应保证所申报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并且已经公开发表或者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4.申请人应尊重评审委员会的决定,不得干扰评审流程和结果。

5.获奖者应当履行相关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参加颁奖仪式、宣传获奖成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部关于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的公告
根据《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部审定,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共63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56项,现予公告。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推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传正、温铭生、刘艳辉、刘秋强、吕杰堂、郑 勇、罗显刚、肖锐铧、李瑞冬、李 芳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27
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勘探报告
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王炯辉、白德胜、陈 良、杨东潮、黄冬梅、张红军、余宇星、杨显道、高玉文、杨怀辉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28
京津冀核心功能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划
中国土地学会
10
徐州市不动产统一登记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徐州市国土资源基础测绘中心、北京中天博地科技有限公司、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中天吉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 钢、齐文章、郝敬良、尹鹏程、黄金森、徐 林、余 斌、孙吉军、付丽莉、孟庆森
中国土地学会
11
村镇土地资源优化利用评价与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孙 颖、刘 凯、李志萍、李 鹏、董 佩、刘颖超、路 明、许苗娟、韩 旭、王新娟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29
矿业权实地核查成果开发与应用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吉林大学
谭永杰、杨建锋、屈红刚、王永志、林 燕、宋 越、缪谨励、王英超、殷腾飞、赵玉杰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
中国地质学会
15
渤海莱州湾凹陷油气差异成藏主控因素研究与勘探实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吕丁友、杨 波、杨海风、王飞龙、李果营、邬 静、王思权、胡志伟、黄 振、陈 磊
中国地质学会
16
陆相断陷盆地非常规油赋存富集机制与勘探实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学军、刘雅利、朱日房、刘 鹏、高 阳、包友书、王守军、王秀红、姜 超、王东晔
33
中国东部典型平原区第四纪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示范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张 平、陈火根、潘明宝、冯文立、李向前、苗运法、苗巧银、蒋 波、张 硕、季文婷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34
江苏省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及预测研究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黄建平、黄 震、贾 根、王丽娟、魏邦顺、黄顺生、苏一鸣、朱静苹、王海欧、杨用彪
中国地质学会
18
地震导致地下水与含水介质变化研究及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南开大学、防灾科技学院
王广才、史浙明、刘成龙、赵 丹、易立新、牛安福、刘春国、刘春平、车用太、武 雄
中国地质学会
19
海岸带地质环境评价与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37
江山-绍兴拼合带地质构造调查与研究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余盛强、汪建国、张建芳、朱朝晖、顾明光、汪隆武、董学发、吴 鸣、胡艳华、赵旭东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38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辽上矿区深部及外围金矿详查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
李国华、丁正江、张丕建、李 勇、王志新、薄军委、刘晓敏、万全政、初国栋、吴凤萍
张明华、黄金明、乔计花、赵更新、刘宽厚、孙中任、曾春芳、李 富、赵牧华、兰学毅、余海龙、黎海龙、谢顺胜、陈 明、姚 炼
中国地质调查局
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高延利、张炳智、杨祝晖、杨冀红、白晓飞、周连芳、曾 珏、史良树、陈现宾、辛丽璇、高 莉、冯文利、梁 耘、曾 巍、李 涛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成都理工大学
曾 英、于旭东、安莲英、史 浩、杨建元、冯 珊、李陇岗、彭 芸、钟辉、诸葛福瑜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43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研究
成都理大学、四川省地震局
李 勇、周荣军、刘树根、李智武、董顺利、邓 宾、闫 亮、颜照坤、丁海容、邵崇建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44
贵州省松桃县普觉锰矿详查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三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贵州省地质调查院、重庆乌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矿资本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35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面沉降区水土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研发与示范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南京大学、河海大学
廖启林、朱锦旗、徐慧珍、顾雪元、金 洋、郝社锋、袁旭音、王 轶、许伟伟、华 明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36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南京农业大学
吴 群、彭建超、郭贯成、余德贵、邹 伟、沈春竹、施振斌、唐 焱、宋奇海、孟 展
张 遂、周 琦、杜远生、张平壹、沈红钱、刘增铁、张仁彪、吴桂武、谢兴友、覃永军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
45
中国及邻区大陆板内火山作用
北京大学、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同济大学
冯长春、曹广忠、彭震伟、金平华、杜金锋、阴 劼、仝 德、宋 峰、陈 春、张 雷
中国土地学会
12
蛇绿岩定年及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简 平、石玉若、张 维、孙会一、李琳琳、王 晨、刘建辉、杨 淳、李 柏、张玉海
康凤新、隋海波、秦耀军、赵季初、张平平、谭现锋、史启朋、马哲民、史 猛、江海洋、周群道、杨询昌、郑婷婷、张保建、赵志宏
中国地质学会
3
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孙升林、程爱国、曹代勇、袁同兴、邵龙义、唐跃刚、宋洪柱、宁树正、马施民、张桂涛、郑柏平、刘占勇、刘 阳、龚汉宏、江 涛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41
页岩气分析测试关键技术及评价方法体系研究与应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程礼军、陆朝晖、张 烨、姜振学、郭战峰、马 勇、栾进华、贺 培、唐相路、邓 智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42
川西平落坝地区富钾铷卤水体系相平衡研究及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资源部
2018年9月20日
附件:
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名单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一等奖成果
1
江西省浮梁县朱溪世界最大钨铜矿找矿科技创新与重大突破
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二大队、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王先广、刘建光、陈军胜、陈国华、万浩章、饶建锋、曾祥辉、何细荣、马振兴、夏中智、尧在雨、康 川、张 诚、舒立旻、刘小兵
中国地质学会
2
山东省地热田成矿模式、采灌均衡资源评价与找矿突破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清华大学、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地宝联(北京)国土资源勘查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唐菊兴、王立强、李志军、宋 扬、张 志、唐晓倩、刘治博、王 勤、李海峰、王 勇
中国地质学会
22
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北京蓝尊科技有限公司
姚春梅、王庆兵、魏 嘉、刘善军、蔡广银、孟凡奇、高 峰、高赞东、杨全城、王振涛
中国地质调查局
5
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王登红、陈郑辉、王成辉、黄 凡、应立娟、张长青、王永磊、李建康、王 岩、孙 艳、付 勇、孙 涛、李 超、秦 燕、李立兴
中国地质调查局
6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重力应用与集成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39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白音查干东山矿区铜铅锡银锌矿勘查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韩方法、林少一、王兆军、何国靖、蒋 雷、刘晓勇、霍 光、王 兵、毕明光、代正兵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40
三维地籍关键技术及应用
深圳大学、深圳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
郭仁忠、贺 彪、赵志刚、应 申、罗 平、李 霖、虞昌彬、史云飞、姜仁荣、王伟玺
中国地质学会
13
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体系的构筑及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示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朱祥坤、孙 剑、李志红、李 津、李世珍、王 跃、唐索寒、陈列锰、赵新苗、闫 斌
中国地质学会
14
贵州省开阳磷矿洋水矿区东翼深部普查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贵州地质勘查院
陈代良、王槐山、杨光亮、刘传宝、黄 凯、葛金国、张朝举、江 毅、高万龙、龙 会
王训国、顾守柏、黎而力、孙彦伟、王克强、石忆邵、顾 红、刘 伟、刘 静、龙 腾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